1.葬礼中的礼仪
1、小殓:
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
2、报丧:
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3、奔丧:
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扩展资料:
西方葬礼仪式:
在西方,特别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有人亡故,家人会让钟表停摆,用黑布遮住镜子,将炉火熄灭,打开门窗,解开所有的结;逝者须有人守护,要保持安静、肃穆。
追悼仪式在教堂举行,包括祷告、唱赞美诗等。礼毕,人们便向遗体告别,然后用灵车将死者送往墓地安葬。灵车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身着黑色丧服,男子打黑色领带,胸前佩戴一朵白花。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参加西方丧仪莫失礼(礼仪漫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葬礼
2.死人出殡的礼仪
-- 丧葬礼仪 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谓「人死为大,丧之以礼」, 可见丧葬礼仪的重要性。
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死后,肉体归于尘土,而灵魂离开身体存于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子孙要尽孝,死后, 子孙要祭祀。
一般台湾的丧葬礼仪大约可分为如下的部份: 1.临终 (1)《搬铺》:病重临危,则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之板床,称 为搬铺或徒铺,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 ,而依古礼,男徒正寝,女徒内寝。惟徒铺为男移正厅正旁(右侧), 女移倒旁。
如是,徒移正厅,认为死者能在家中更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将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虽不移正厅,亦移床前地上。
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厅而移护龙(侧屋) 。凡被搬铺,已知将离此世,召换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此谓「分手 尾钱」,嘱家人预备丧事。
(2)《竖魂帛》:死后,死者身上盖「水被」(白布中央缝红绸之被布) ,以银纸或石头为枕,并在死者脚边供「脚尾饭」(米饭一碗,饭上置 鸭蛋一粒及插筷子一双),烧银纸,点香烛,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费,并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纸或白布,上写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暂代位牌,供于正厅一角,燃烛烧香,谓之「竖魂帛」。
又取下厅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盖神明、祖先的灵位(此于纳棺后始恢复原状),其 他如将碗器击破其一,门联上斜贴白纸条,烧纸制小轿借以对天奉告死 亡,门前置香案等,类此均为丧家之表示。 (3)《开魂路》:至弥留状态或于死亡之后,即请道僧诵经「开魂路」, 乃由道僧制「幡仔」,男者绿色,女者黄色,三四尺长白布,上写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将之悬于有叶竹枝。
幡仔,葬仪时由丧家长子执 之,作为领先标志,灵时烧掉。 (4)《乞水》:死后,家人穿孝服,往河边「乞水」。
即掷筶,以铜币投 于水中,为买水之意。水乞回后,用竹端挟白布沾之,由父母双全之「 好命人」以拭净死者,或仿作其状为仪式。
(5)《剃头》:男尸理发称为「剃头」,请理发师为之,亦叫「剃死人头 」,价钱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须用红包讨吉。女尸梳妆,则由长媳为之,须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泪滴在死人身上。
(6)《换寿衣》:继而为死者洗身后换寿衣,称「套衫」,使用之栉具折 断之,一片弃于路上,一片置于棺内。为死者穿服之寿依,系用死者生 前寿辰由其儿女赠制之「张老衫仔裤」,女之寿衣即用婚嫁时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
寿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须奇数,不能用偶数, 因丧事只可单不可双,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负担。 (7)《抽寿》:换寿衣后,另有「抽寿」之俗,则丧家人均食面线(寿面 )煮乌糖(亦称红糖)者。
糖原用于吉事,丧事反而用糖,盖此假借化 凶为吉,故俗称抽寿,据说死者年岁可添加于子孙寿命,为吉兆。 (8)《哭路头》: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边大声恸哭,但在还没 死去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 *** 。
号哭时,要 脱下帽子和鞋子,妇人要摘下发上饰,并把鞋底下的木板块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饰品拿掉,近亲也是一样拿掉所有的饰品,一律穿着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东边,女人在床位西边号。
出嫁的女儿,在听到讣音 后,随即穿着素服奔回娘家,于靠近家时,沿途听爬号哭。出嫁的女儿 ,在听到讣音后,随即穿着素服绝,此时大家悲由心生,一屋尽是号哭 声,号哭的内容多为怨死者为何不长寿。
(9)《惊猫》:在尸体体温尚未完全冷却的时候,要安顿好四肢、身体, 同时避免被猫接近,因猫属虎性,如果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立起来 ,抱走其它的东西,所以安置尸体的房间,要有人通霄看护,如果不幸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起来,这时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让死人抱住 ,死人就会恢复原来侧下的姿势。 (10)《报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亲死了以后,子女要拿着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报告死讯,俗称「报外祖」。
外祖得知消息 后,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里,门前的桌布要反翻过来,死者的子女在门 外迎接外祖,称为「报外祖」,外祖要问明死因,如果认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护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孙,由此可见,外祖的样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来,可由其它亲人代替。待外祖入丧家后,方可入殓。
(11)《守铺》:死后至纳棺期间,丧主等人侍服死者铺侧,称「守铺」 ,以示孝服。又,纳棺后,遗族亦睡棺旁,俗称「困棺柴」 (12)《送礼敬》:人死未殓,至戚亲往吊,俗称「送礼敬」,即至灵前 焚香,丧事限烧香条二支,亲朋转赠则以挽联、挽帏、大银烛、糕仔封 (白腊烛、银纸、糕仔、香条等,以白纸包封者)引丧。
(13)《买寿板》:买棺材避言买棺材,而谓「买大厝」或「买寿板」, 以取吉祥。运棺途上,过桥及十字路处,需留置银纸及小红布条,称为 「放纸」。
丧仪时亦要放纸。棺木运回,烧金纸「接棺」,奉入厅中。
(14)《围库钱》:接棺后,行「围库钱」之仪。库钱或称「随身库」, 即冥币,乃由遗族焚烧库钱及纸制。
3.中国民间白事礼仪的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4.奔丧什么意思
希望对你有帮助: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扩展:
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居他处闻丧归,并服丧。后指奔亲丧。
周化礼仪规定,子女在外,如父母死,闻丧即应以哭答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哭毕即着深衣戴素冠急归故乡,途中素食,凡过一处皆哀哭过境,到家则自门外号哭于堂上。如因残病、临产、生育等原因不能奔丧,则寄物以吊。历代,官员如遇父母大丧,一般皆须去职赴丧,朝廷重臣或身在军中者,皇帝有权诏令不奔。天子崩逝,自东汉始,往往对诸侯、守臣奔丧加以限制,以防止地方动乱。
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战国时,军事家吴起贪恋权位,母丧不奔,曾子与其绝交。汉代陈汤在等待升官调任之时,父死不奔丧,司隶奏告,也被狱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