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国的礼仪与外国的礼仪的不同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2.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有哪些区别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七区别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
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
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
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
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
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
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
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
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来源:EnglishCN英语问答中心[e问e答])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
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更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
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
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
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
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
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
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我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
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
如果要拜会或是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
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
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
而我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太强。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预约也往往在一周以内。
24家教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
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因而喜欢赠送一些小礼物),认为向朋友赠送礼。
3.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循各自不同的社交礼仪,礼仪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建立友谊发展的纽带。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是用来与人表达友谊情感的符号。然而就是因为文化不同引起的障碍而导致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知道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已是现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一般聚会进程为基础,从接待方式、见面问候、座次安排、用餐礼仪、衣着、餐后告辞和邀舞上比较,最后通过中西方国家的各自社交礼仪的特点,揭示了中西方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社交礼仪。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尊重相互习俗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
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
2、待客和做客
3、谦虚和自我肯定
4、劝告和建议
5、个人隐私权
6、时间安排
7、礼尚往来
4.中国的礼与外国的礼之差异(急,指礼仪
一、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 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 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 “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 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 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 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
所以,称 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 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
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 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当客人上门了,主 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 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 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 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 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 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 定。
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 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 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 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 “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 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 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更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 接。
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 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
这些私人 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 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
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 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 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
比如,排队 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我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
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 人生活。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是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 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
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 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
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 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 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
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 宜。 而我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太强。
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预约 也往往在一周以内。 24家教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 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
5.中国与美国的日常礼仪对比
一、见面的礼仪。
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之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 *** 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
另外,美国人的礼物重视包装,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层外三层精美包装的礼物,打开却只能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觉得失望,或者认为美国人小气,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国人办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严格的计划,因此去美国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预约,否则打乱了别人的计划,就会被认为是不速之客,吃闭门羹。
所以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 *** 预约。一旦约定,就要准时到达,不能迟到,也不要太早到,因为客来之前,主妇都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许多不便。
而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也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后再进去。 在进门之前,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地板。
进门后要摘帽。并把雨衣雨伞留在室外。
然后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问好。若主人家宾朋满座,只需与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
如果主人请你坐,你就应该马上坐下,不要推托不坐下,也不要随意翻动主人的用品,更不可问用品的价格。作客时,不要轻易吸烟,如想吸时应问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并先向其他人敬烟。
若主人向你敬烟,即使你自己有烟,也要接受主人的烟,这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往往会因为客气而有所推拒,但这在美国人眼里,他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间关系变坏。作客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与主人攀谈一会儿。
若夫妇同去作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如果你与主人不太熟,作客后应打 *** 或写短柬以表谢意。
这样美国人会认为你很懂礼貌,从而留下一个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礼节。
在用餐时,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后开始坐下进餐的。在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也不要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
在餐桌前不应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也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取菜时,更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使女主人愉快。
用餐完毕后,女主人应先离座,客人再一起随着离开,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起,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在席间,主人应使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使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
主人的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间,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礼貌地为其换一把。
若客人不慎将盘碗打碎,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悦之色。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的花费。
四、服饰的礼仪 美国人的服装以体现个性为主,很难从穿着上看出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着时髦笔挺西装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实他可能是演艺界的艺员,甚至是一个美容美发师。
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旧T恤的,看似流浪汉,其实却可能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国,万万不可先敬罗衣后敬人。
曾经有美国外商来华,接待人员乍一。
6.中英美社交礼仪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 *** 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u和 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对方说了 Thank you或“谢谢”之后,英语的回答是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或You're welcome;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或“不用谢”。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Thank you后怎么回答呢?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 It's my duty, 就会含有下列意思: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a 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 After you。(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也不用Please。
在求人办事或打断别人的话时,先得笼统地说一声Excuse me(对不起)。但汉语中这个笼统说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求别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请别人让路时一般用“借光”或“请让一让”;询问某事时一般加“请问”。不懂这些区别的外国人常常在一切场合中都用“对不起”。
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表示对别人的关心。有时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慰问。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要十分注意。“辛苦了”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把它直译成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都是不贴切的,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可以说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或 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或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You've got)a hard job.(干得不错,你辛苦了。)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 God bless you(上帝 *** 你)。
7.中国与法国礼仪的区别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以礼待人,这是所有家长教小孩子的话。法国也是一个讲文明重礼貌的国家,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
中国传统的礼仪是对长辈叩首请安,平辈中拱手作揖或打千问安,现代礼仪则是握手问好。西人则是拥抱亲吻,已人人习知。
但比较一下中西在公共场合的不同礼仪,仍能见出一些文化传统的分野。 法国人重视社交礼仪。
无论购物办事,不相识的人,总要先互道您好,笑脸相向,离开时道声“再见”。开门出地铁口,前面的人出了门,总要继续侧身用手撑着门让后面的人出来,后面的又重复同一动作,以方便他人。
进电梯出电梯亦如是。如遇女士,男士会侧身请女士先进或者先出,这已是公共场所的礼貌习惯。
下班换班,下班的人总要一一向同事道声再见。接班的人也会依次与正在上班的同事先打招呼。
笔者有次去卢森堡公园的上议院参观,亲见一男子换班,即先与其他值班同事一一握手,然后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的礼仪无疑加强了集体观念,我以为是值得仿效的。
这或许是西方人独到的礼仪,中国人也有独到的礼仪,那就是尊老爱幼。无论在地铁或公共汽车上,如遇有老迈的人或年幼小孩,中国人大多会自然起立让座。
稍留心你就会发现,如是老太太,会欣然接受,并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你。若是老先生,则摆手婉拒。
也许是老太太理解成“女士优先”的礼仪。公共汽车上有给老弱病残的专座,空间多些。
你可常看到一些年青法国人坐在那儿,遇有老弱病残,并不理会,旁若无人。这种场合,中国人一般是看不下去的,因为这不符合中国人的礼仪。
家人聚会,中国人习惯是先请老人坐下,方才落座。遇有出行,或请长辈先行,或前呼后拥。
敬老尊老,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世代相袭的礼仪。西人在这些方面并不考虑,满屋子人,各人自择座位。
一家三代人出行,也并没有长辈在前在后的问题,各人随性。
8.中国的礼与外国的礼之差异(急,指礼仪
一、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 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 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 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 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 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
所以,称 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 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
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 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当客人上门了,主 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 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 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 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 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 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 定。
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 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 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 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 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 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更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 接。
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 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
这些私人 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 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
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 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 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
比如,排队 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我们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
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 人生活。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6、时间安排 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是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 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
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是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 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
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 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 另外,时间上,忌讳日期13和星期五。
特别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 宜。 而我们很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太强。
没有预约的突然造访和临时约请都相当普遍,即使提前预约 也往往在一周以内。 24家教另外,职业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 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7、礼尚往来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视礼尚往来,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