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礼仪是什么
佛教作为一种伦理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性宗教,在当今的道德建设方面理应充当重要的角色,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育目标为其道德性宗教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我们知道宗教的特征不仅要有深刻生动的理论说教,而且要有形象、有效的实践演示,撇开实际效果不说,单就演示本身而言,就是礼仪创建、完善、深化的过程。从佛陀最初传教时的不拘形式,不重礼仪,到大乘经典中大肆渲染那种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说法场景,再到密教修行中曼陀罗的描绘及众多法器的供奉、手印的结持,印度佛教礼仪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繁的演变过程。
2.佛教的基本礼仪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 ***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之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 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学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3、阅经:寺中若有分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经上。
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3.佛教礼仪中,在家居士最常用的是什么礼仪
一、起床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心中应该想什么呢?有没有看见自己躺在床上要起来的那一刹那之间呢?这都非常重要。
很多人修行,忘记了刚开始的这一刹那。他已经起床了,牙都刷完了,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如此的修行,昏天暗地,你在做什么?佛法的修行,就是让你保持一种正念。时时刻刻都知道你在做什么,那就是佛法。
起床的之一个念头,你应该告诉自己:“我将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将会不断地向上。
我要成为一个欢喜的人。”先给自己树立这样的信心,时时刻刻都可以这么去想,告诉自己要断掉烦恼,要成佛。
那么,你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就是开头的一颗菩提种子,已经种下去了。
佛法是通的,对世俗的人,早晨的之一念也很有用,我会告诉他,可以这么提醒自己:“我要成为一个开心的人,努力工作的人。”作为佛教的居士,接下来,心中要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忆念三宝。
没有这样的忆念,你今天一天都会觉得离三宝很远。很多人修行,已经醒来大半天了,他才想到要打坐、要念佛、要烧香。
之一念就要想到三宝,这样我们离三宝才会越来越近。然后,告诉自己:“起床。
不要赖在床上。”徐徐地起床。
倘若是作为家庭主妇,你要起得比家里其他人更早一点,帮先生和孩子准备洗漱的东西。作为佛教居士,要勤劳,要改掉早上不起床的习惯。
修行就是不断地改造自己。佛门的仪规,之一先要早起。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没时间,很紧张,那往往是因为早晨多睡了三十分钟。如果早起三十分钟,你会觉得自己多了很多时间。
你会在那没有人打扰的三十分钟里,把很多事情解决掉。起来,先洗漱。
要把佛法用到这里边去,之一你就要先想到节约用水。不要乱消耗,本身也是培福。
牙在刷,水还在白白地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仪规就是要改变这些东西,让自己不断地向上。二、上香洗漱完了,起码的,肯定要给佛上香。
那么现在就要说到上香的礼仪。无论是到庙里上香,还是在自己家里的佛堂上香,都有礼仪。
平时在家里上香,不必烧三柱香,一柱就可以了。因为三柱香烟太大。
一柱清香,就代表着一片虔诚。很多人不会拿香。
应该把点燃的香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一举,举到眉心,然后上香。三、礼拜接下来肯定要礼拜。
礼拜之前先要合掌。我要说一说合掌的仪规。
很多人不会合掌。真正的合掌很简单:两手的指尖先合起来,然后放在一起,掌尖保持向上,眼睛能看见无名指的指尖。
掌的高度就是当胸,双肩放松,打开你的肘。礼拜的姿势,很多人学佛多年,都知道,我就不在这里示范了。
如果你们想再规整地学习一下,可以看相关的书和光盘。一般我们礼拜,是礼三拜。
其实,拜三拜,起来一问讯,这只是一礼。真正的礼佛三拜,是拜九拜,这才是一个大礼。
四、诵经这时候,你可以诵经。早晨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诵《金刚经》,诵《大悲咒》,或者诵三遍《心经》……都好。
跪在佛前诵也行,在佛堂旁边放个凳子,坐在那里诵也行。诵经的时候,要放下一切,专心致志。
诵经有两种重要的 *** 。一种叫止诵,一种叫观诵。
止诵的时候,心无杂念,一字一字,好像流淌的泉水,一滴一滴,总是流在同一个位置上。当止诵有一定功夫了,就可以观诵。
观诵,比如诵《心经》时,“观自在菩萨”,观想有一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怎样一种境界呢?或者诵《弥陀经》时,诵到各方有佛,你就观想自己处在虚空之中,看到东方有很多佛,西方有很多佛,南方有很多佛,北方有很多佛,忘掉你这个佛堂,忘掉你这个家,忘掉这个地球,这就是观。如果止诵,就不要去思维,不要去分别;如果观诵,就要思维法义。
比如诵《金刚经》,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感觉呢?你就要思维这个法义。当然,这个法义你要提前抉择好,诵经的时候,只是一刹那间而过。
为了能够观诵,平时你要去听闻讲《金刚经》,了解其中的意思。诵经后,我们要回向,回向给谁呢?给所有众生。
不要只想着你自己。不要想着:“我今天腿疼,我念一遍《金刚经》吧。”
如果你腿疼,你要想着:“十方世界所有和我一样腿疼的众生,今天腿疼都消失了。”把你的心量扩开,不要只在你的身上打转。
如果在你身上打转,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回向,真正的功能是什么?就是冲破自我的局限。
不是去执著什么,而是放弃、舍掉。回向之后,再礼佛三拜,结束你的功课。
五、早餐下来,作为家庭主妇的,就是要做早餐了。我们现在的人很懒,大多睡到九点四十五分才起床,尤其是年轻的人,不做早餐。
医学上说,早餐如果不吃的话,心脏负荷会超重,而且特别容易得心血管的疾病。所以早餐一定要吃。
晚餐可以少吃,或者不吃,这是合乎生理规矩的。现在很多人晚上吃得多,早上几乎不吃。
当然我们也不必强求谁。可是,你想身体健康、精神百倍,就应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做早餐时,你不应该想到:“天天给先生做早餐,给孩子做早餐……多麻烦。
4.佛教的礼仪谁知道
烧香注意事项: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更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很多人抓着一大把燃着的香到处拜,滚烫的香灰在寺院到处飘着,阵阵浓烟熏着人们的眼睛,以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诚,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实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没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 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 *** 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烧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
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请,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师父说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普通信众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 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 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神的肩膀还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 *** 你发财的。
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
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
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也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而你后拜,却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可能会让别人起(嗔)念,贪,(嗔),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灭难见真如本性。
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不要在寺院吃荤食。
寺院通常有经书赠送的,不要忘了请几本,世间之物还有什么比经书更珍贵的 请来的经书 *** 符不可随意放置,应该取干净的书柜放好。同房时房间切不可有佛经 *** 符等法物,因为 *** 符等是护法 *** 的,沾上邪气将会起不到作用,这才是切记的。
如果是因为被邪魅债主缠身,拜完时做回向时念将拜佛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也会高兴的。 整理: ①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靠边行走。
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②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③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家端坐阅读。
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佛教忌讳1、不勾肩搭背,不从背后惊吓别人。2、女士进入皇宫时不可穿短裙和无袖装,男士必须穿有领子的上装,不得穿拖鞋。
3、进入寺庙要脱鞋,服装应整齐、端庄,更好不要穿短裤。4、遇见僧侣要礼让;女性避免碰触僧侣,如奉献财物,可请男士代劳或直接放在桌上。
5、打招呼时要双手合掌,不可以用脚指人或物。6、头部为身体较神圣部份,不随便摸别人的头,泰语中的坤恩(Khun),意指先生、姐、太太,男女适用。
7、公共场所中男女不可有太过亲密的举动,亦不要当众发脾气。
5.佛教的内容和礼仪
佛家礼仪是佛教弟子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它们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佛家礼仪可以分为修持礼节和仪式两大方面:礼节是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规矩,包括行、住、坐、卧、食、睡等各个方面,有着与一般人生活方式不同的特点;仪式通常则指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事、法会、典礼。
佛教仪式通常也叫“做佛事”,广义地说,一个人凡是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如求佛、拜佛、诵经等等都叫“做佛事”。狭义的佛事则指佛教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会、仪式。本书所说的佛教仪式包括各种忏法、法会、佛家节日庆典以及一些专门的修行方式。佛教仪式有许多固定程序,不能轻易改变,一般须集体配合,在特定的时间,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举行,集中礼拜、持咒、唱诵等各种日常修行方式。同时,许多佛教仪式与中国民间习俗相结合,逐渐演化成为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本书内容包括:晨钟暮鼓:佛家的功课、五体投地:佛家的礼拜、香云缥缈:佛家的香供、借花献佛:佛家的花供、光明无量:佛家的灯供、一切恭敬:佛家的语言礼仪、消除我谩:胡跪与偏袒、佛在心中:经行与绕佛、饮水思源:佛家的食法、禅意人生: *** 和睡眠、心地清净:佛家看扫地、慈航普度:佛家的皈依仪式、斩断情丝:出家与剃度、以戒为师:受戒仪式、不二法门:自恣、布萨与闭关;菩提甘露:密宗的灌顶仪式、人生归宿:佛家的火花、悲天悯鬼:佛家的放焰口和斋天、慈悲平等:佛家的放生仪式、画龙点睛:佛家的开光仪式、盛大法会:水陆法会、超度亡灵:“梁皇忏”与“慈悲忏”、消灾解难:佛家的大悲忏、心皈净土:佛家的净土忏、祈祷安康:佛家的药师忏、 *** 门开:地藏忏、专心致志:佛家的打七、天真佛性:佛家的浴佛法会、鬼的节日:佛家的盂兰盆会、大维庄严:佛家的腊八节等。
朋友,这样解答,满意吗?
6.佛教礼仪有哪些
佛教礼仪: 1、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更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
2、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更好忌食。 3、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
不可服装不整,特别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过分暴露的服装,也不可浓妆艳抹。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4、进佛寺时,更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更不要踏门槛,抬脚而入为宜。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迤边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5、寺庙之中诸物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亦不可戏动。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6、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7、见到僧人,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如果僧人正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都不可向他礼拜。
8、随众礼拜入座,如果自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可招手呼唤他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门礼仪》。
7.佛门的礼仪
基本礼仪 亦称“合掌”。
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
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
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 *** 。操手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公敬。
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
改成操手(放掌)姿势,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具体 *** 为: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
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寸,否则太高予人紧张严肃之感,太低又显得很没精神。双手不要贴紧腹部,否则看起来会很不自然。
顶礼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致诚,就是俗话说的“五体投地”。
问讯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场合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可以五体投地行跪拜礼,但如果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可以用问讯的方式代替,同样能表达虔诚的心意。首先纤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中指指尖。
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势。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
此时,双手的姿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双手维持这个姿势经过胸前,一直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示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着虔诚、恭敬而谦虚的态度。
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功课在寺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墓课诵,又名早课、晚课。
一般,寺庙在早上4时就打催起板(起床号令),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敬礼佛,听候大钟大鼓结束声,大众齐诵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晚课在下午4时左右,僧尼齐诵《阿弥陀经》或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以及蒙山施食等。
过堂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云彩型铁板(云板)。
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
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
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入大殿礼仪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
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
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4.上香的 ***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
如果人很多时。
8.佛教的基本礼仪是什么啊
(二)如何尊敬佛像:1。
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
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
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
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
上香的 ***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之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
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
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 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学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
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
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3、阅经:寺中若有分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
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经上。
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
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
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