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瑜伽和佛教的关系
瑜伽的梵文是Yoga,在《梨俱吠陀》中原意是给牛马“装上道具”,后来引申
为联系、瞑想或心的统一等涵义。我国佛教中有译为“禅”或“相应”。《瑜
伽经》称它为“抑止心的作用”。它是六师外道之其中一派。本派严格的说不
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一种古代的遗传下来的巫术或宗教实
践。本 *** 为印度许多宗派所摄取,佛教的唯识论在印度就称为“瑜伽行
派”,
瑜伽的最早理论在吠陀、奥义有所记载(如控制心思、统一感官、呼吸出
纳),但本派思想最系统的阐述是钵颠舍梨的《瑜伽经》,本人推定是公元前
一世纪的人,本经分四章。在本经中批判过一切有部的四论师说,和瑜伽行派
的“三界唯心”和“自证分”说,所以有人认为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本经的
注释有公元五世纪时毗耶婆的《瑜伽论》,以及十一世纪时菩舍提婆的《菩舍
提婆评注》。早期的瑜伽行分两种:一、行瑜伽(自律行为);二智瑜伽(道
德、精神的综合修练)。这两种分八个阶段来修练,即所谓的八支的行法
有人认为,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受古奥义书中的“禅定思想”是无疑的。
在佛陀求道过程中曾师事瑜伽的先行者阿逻罗?迦罗摩和邬陀迦?罗摩子,佛陀
从他学禅定,早期佛教所提出的四谛和三十七道品,许多是在定的基础上来阐
发的。
大乘佛教进一步发挥成“定慧双修”,也就是谈止观,正与行瑜伽和智瑜伽有
相似之处,都是由定入慧的。在唯识的一些典藉中有非常详细的有关瑜伽的说
明,在《瑜伽师地论》中把修行的境地分成十七层,甚至比瑜伽派还要繁琐。
到大乘密教时期,把瑜伽推到了极端。如无上瑜伽部(着重中脉)、父部(着
重修气息)称命瑜伽。母部(着重意念集中),又称精进瑜伽。无二瑜伽(双
修法)。
佛教的瑜伽传入我国后,对后来的禅宗、天台宗(六妙)、净土宗(念佛三昧)都有极大的影响。
【瑜伽】
(术语)Yoga,一作瑜誐。男声呼曰瑜伽,女声呼曰瑜只Yogin,与物相应之义(瑜只Yogin为瑜伽Yoga之修行者,其体声之一格为Yogi女声为Yogini此解及末出大日经疏之解有疑)。相应有五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此中显宗多取理相应之义,瑜伽唯识之瑜伽是也。密教取行相应之义,瑜伽三密之瑜伽是也。唯识述记二本曰:“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也。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大日经疏二曰:“瑜伽释为相应,若以女声呼之则曰瑜只,所谓相应者即是观行应理之人也。”即身义曰:“瑜伽者翻云相应,相应涉入,即是即义。”
【瑜伽宗】
(流派)密教之总名也。又别谓密教中之大日宗。大日经所说胎藏部之真言是也。以与金刚部之金刚顶宗相对。菩提心论心钞上曰:“瑜伽大日经宗通名也。谓大日经等也。此经疏中指大日经云此瑜伽宗故。”【又】支那之法相宗在印度名为瑜伽宗。寄归传一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则瑜伽。”
【瑜伽师】
(术语)观行者之总名也。瑜伽为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参见:瑜伽)。其中多取第二行瑜伽之义,观行即禅定相应之人,名为瑜伽师。又此名虽通于显密二教。然多以名密教之观行者。盖总即别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瑜伽之师即依士释。师有瑜伽名瑜伽师,即有财释。”圆觉大钞七本曰:“瑜伽者,此云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谓一与境,二与行,三与理,四与果,五与机相应也。虽有多说,今唯以禅定为相应也。师者即观行人,是师之称,如云禅师。”俱舍光记业品一曰:“瑜伽师,即观行者异名也。”梵Yoga%ca%rya。
2.瑜伽和佛教有关系吗
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瑜伽的境界。
瑜伽渊源于古老的印度,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圣镇Rishikesh被称为印度瑜伽之都。这里每年都吸引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师或瑜伽爱好来此进修接受培训。
有许多中国人会认为瑜伽和佛教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点,但这并不是代表瑜伽即是佛教。从无法记忆的远古时代起,也就是释迦牟尼未创佛教以前,在印度就已经有人在练瑜伽了。
起源于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并不是一套宗教或哲学系统,它是一门完善的生命科学,提供了有系统的步骤,让个人超越小我的经验,而进入永恒的合一。 之一位缔造了瑜伽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印度古圣贤帕檀贾利在编著的《瑜伽经》中,之一句话就是,当下, 瑜伽的教授。也即,在反复的实践梳理身体和心灵后,大脑停止纷乱的思潮,意识禅定在当下,获得永恒的和平。第二句话是:瑜伽是意识的寂定。也即,静止意识的流动,就会达到合一。所以,《瑜伽经》讲述的就是如何有步骤的习练,逐渐学会控制意识,让大脑安静下来,享受和谐宁静。瑜伽体式练习一方面锻炼了全身的每一个部位,使肌肉、关节以及脊柱和整个骨胳系统更为有力和协调,另一方面,锻炼内脏、腺体和神经系统,使全身各系统保持充满活力的状态。瑜伽呼吸法活跃身体机能,有效帮助控制意念,使人平静;冥想练习,使人心灵清澈、明心见性,走向开悟。
人们的精神常感到生命中缺少了什么—一种达成目标或满足心愿都无法平息的感觉。每一个人都不停地追求爱、成功和幸福,我们陷在无休止的思想中,对过往的事懊恼,为将近的事担忧,在这种清醒的精神状态中,我们的经验和信念为我们添加了诸多限制。身边的幸福与感受被我们纷乱的思潮所打破和忽略,变得模糊不及,心永远处于焦虑躁乱之中。
3.瑜伽和佛学有关吗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诞生的时候,其诞生地古印度北部正是印度的瑜伽教派兴盛的时期。
据佛教有关释伽牟尼生平的记叙,释迦牟尼出家之初,就跟随瑜伽行者修炼瑜伽,学习禅定,以此为达到解脱的途径。他学修“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都获得了成就。
但他发现这两种定都不是究竟之道。 释迦牟尼是在古印度传统的瑜伽禅思的基础上,创立了佛教思想,佛教采用瑜伽始于释迦牟尼,但是释迦牟尼不以瑜伽为达到解脱的惟一 *** ,他为须要配合戒和慧,要有正见,光有瑜伽修行是不彻底的。
由于佛教经论中关于瑜伽的理论、 *** 的阐述比著名的有关瑜伽学的系统著作要早得多,佛教定学又加入了空性浊慧的成分。所以,佛教定学已经成为印度瑜伽诸派中最系统、最精深的一大家。
释迦牟尼正是在瑜伽禅定达到顶峰时才发现了瑜伽本身的不足。他读过的吠陀书(VEDA,,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
所习瑜伽以及瑜伽经典、也不能让他最后开悟。因而在此基础上破掉我执,法执,悟到般若空 性,从而成为大觉悟的人。
所以,中国瑜伽将瑜伽与佛学结合,不仅以戒定慧来除障证悟,也要以实修“拙火(类似昆达尼灵蛇)”来打开全身脉结,开发本来具有的 *** 智慧藏,即了达本具的般若智慧。 世上习练者多数心驰于外,而不知于内,不为真正修行之道,甚为扼腕叹息!中国瑜伽以内为根,调心安神,悲智兼修,博学广涉,继承大乘佛法之慧命,是为究竟。
释迦牟尼佛说尽真语:“一切众生皆具 *** 佛性。”“本来面目何用找,狂心歇处识家珍。
贫困只因不识货,坐失故乡奔西方。”这就是佛说:“拿着金饭碗讨口!”自性之名,是为托词,人之自性,无可言说,却无处不用。
唯有心平,进而无心,自然得见。故上师择徒,要其供养,无非是断其贪嗔痴。
没有极至的悲心、恭敬心、无我无求完全利他之心,怎起无上智慧?世人自生无明,妄以为师父贪图,实不知师之用心良苦,岂不该打! 佛家讲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师更是首当其冲,重中之重,为何?当今社会环境复杂,人心难以古朴、纯净尔!心逐外物,无以自拔,沉醉贪嗔痴而不醒,定力更不具足,以至灰尘掩盖,慧眼难开!众生根机不同,而本性无二。持戒,正是要先以强制毅力来狠绝贪嗔痴,后而乃自觉无求,最终方是觉而不知,当下即现本来面目,瓜熟蒂落尔!但若心里不然,根本不参,勉强为之,终不长久,终究戒而再犯,犯而又戒,甚至中途放弃,颓靡沉沦,生死轮回。
真正持戒者,无戒可持!戒定慧已然融为一体。无三毒可空,即得真如,所谓本来自净,无谓有毒无毒。
换言之,人之身体,本来天然正常,不去打扰他,肌体自然发展他的机能,已是最美更佳状态。奈何年岁渐长,杂念纷扰,诱惑难拒,心神无一刻是安息的,使得肌体时时失去正常,岂能不病?病久又岂能不死?故,中国瑜伽,名为瑜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其根本之道,仍不离心也!望学习习练者悟其根本,勿流连忘返其皮毛乎! 中国瑜伽从本师释迦牟尼习瑜伽的过程深的启发,深知仅仅是学习传统的瑜伽不能解决生命的归宿问题,也不能带来最后的了悟,只有将佛法融会贯通,方可究竟圆满。
而中国瑜伽运用最多的便是被称为“佛经之首”的,将的智慧用于瑜伽学习过程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中国瑜伽将“无为法”运用于瑜伽修习之中。
起初的中国瑜伽也是奉传统瑜伽为神圣,但具体到练习中,发现其减肥治病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动作枯燥、单一,缺乏内涵,里面动作的名字如“眼镜蛇”“摊尸法”等很难听,给学员带来不良的信息。许多学员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能把传统瑜伽结合中国的文化精粹,科学的把中国传统文化--那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研究出更适合中国人的瑜伽修习术,同时又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因为受“无为法”的启迪,中国瑜伽创始人黄标打破所谓的“印度瑜伽”的框框,主动放弃已有数年的教学套路,甘愿坐冷板凳,运用自己长期修学的中医经络、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知识潜心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整理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瑜伽修习术。
之后黄老师将这套修习术,运用于实践中,在深圳多年的教学中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效果,前来学习的人,不论老中少,都从中受益。这套修习术,即是现在深受大众欢迎的“中国瑜伽”。
4.瑜伽和佛教的关系
瑜伽的梵文是Yoga,在《梨俱吠陀》中原意是给牛马“装上道具”,后来引申 为联系、瞑想或心的统一等涵义。
我国佛教中有译为“禅”或“相应”。《瑜 伽经》称它为“抑止心的作用”。
它是六师外道之其中一派。本派严格的说不 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一种古代的遗传下来的巫术或宗教实 践。
本 *** 为印度许多宗派所摄取,佛教的唯识论在印度就称为“瑜伽行 派”, 瑜伽的最早理论在吠陀、奥义有所记载(如控制心思、统一感官、呼吸出 纳),但本派思想最系统的阐述是钵颠舍梨的《瑜伽经》,本人推定是公元前 一世纪的人,本经分四章。在本经中批判过一切有部的四论师说,和瑜伽行派 的“三界唯心”和“自证分”说,所以有人认为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本经的 注释有公元五世纪时毗耶婆的《瑜伽论》,以及十一世纪时菩舍提婆的《菩舍 提婆评注》。早期的瑜伽行分两种:一、行瑜伽(自律行为);二智瑜伽(道 德、精神的综合修练)。
这两种分八个阶段来修练,即所谓的八支的行法 有人认为,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受古奥义书中的“禅定思想”是无疑的。 在佛陀求道过程中曾师事瑜伽的先行者阿逻罗?迦罗摩和邬陀迦?罗摩子,佛陀 从他学禅定,早期佛教所提出的四谛和三十七道品,许多是在定的基础上来阐 发的。
大乘佛教进一步发挥成“定慧双修”,也就是谈止观,正与行瑜伽和智瑜伽有 相似之处,都是由定入慧的。在唯识的一些典藉中有非常详细的有关瑜伽的说 明,在《瑜伽师地论》中把修行的境地分成十七层,甚至比瑜伽派还要繁琐。
到大乘密教时期,把瑜伽推到了极端。如无上瑜伽部(着重中脉)、父部(着 重修气息)称命瑜伽。
母部(着重意念集中),又称精进瑜伽。无二瑜伽(双 修法)。
佛教的瑜伽传入我国后,对后来的禅宗、天台宗(六妙)、净土宗(念佛三昧)都有极大的影响。 【瑜伽】 (术语)Yoga,一作瑜誐。
男声呼曰瑜伽,女声呼曰瑜只Yogin,与物相应之义(瑜只Yogin为瑜伽Yoga之修行者,其体声之一格为Yogi女声为Yogini此解及末出大日经疏之解有疑)。相应有五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
此中显宗多取理相应之义,瑜伽唯识之瑜伽是也。密教取行相应之义,瑜伽三密之瑜伽是也。
唯识述记二本曰:“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相应也。
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
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也。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
大日经疏二曰:“瑜伽释为相应,若以女声呼之则曰瑜只,所谓相应者即是观行应理之人也。”即身义曰:“瑜伽者翻云相应,相应涉入,即是即义。”
【瑜伽宗】 (流派)密教之总名也。又别谓密教中之大日宗。
大日经所说胎藏部之真言是也。以与金刚部之金刚顶宗相对。
菩提心论心钞上曰:“瑜伽大日经宗通名也。谓大日经等也。
此经疏中指大日经云此瑜伽宗故。”【又】支那之法相宗在印度名为瑜伽宗。
寄归传一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则瑜伽。” 【瑜伽师】 (术语)观行者之总名也。
瑜伽为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
(参见:瑜伽)。其中多取第二行瑜伽之义,观行即禅定相应之人,名为瑜伽师。
又此名虽通于显密二教。然多以名密教之观行者。
盖总即别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
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瑜伽之师即依士释。师有瑜伽名瑜伽师,即有财释。”
圆觉大钞七本曰:“瑜伽者,此云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
谓一与境,二与行,三与理,四与果,五与机相应也。虽有多说,今唯以禅定为相应也。
师者即观行人,是师之称,如云禅师。”俱舍光记业品一曰:“瑜伽师,即观行者异名也。”
梵Yoga%ca%ry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