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你好,这属于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可以去家长慕课学习,有好多科学有趣的教育视频,关于这个问题,解答如下:一.父母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听他人讲述来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
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项著名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研究中,72名幼儿园儿童分组观看两个成人榜样:一个对充气玩偶拳打脚踢,另一个安静地玩玩具,对旁边的充气玩偶置之不理。
此后,让儿童玩这个玩偶,观察过榜样的儿童模仿了攻击行为,他们不仅像“榜样”一样对玩偶施以,而且发明了新的攻击玩偶行为,譬如用玩具枪向玩偶射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之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中国的一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证了父母的行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几个月大的儿童就开始跟父母“咿呀”学语,一岁左右蹒跚学步,孩子学会了说话、走路后,其说话的语调、走路的姿势都可能带有父母的痕迹,这一点在幼小的儿童(幼儿园之前)身上尤为明显。
儿童3岁前处在“图谱时代”,他们把人们的行为模式看成一些图谱,照着这些图谱学习各种行为。比如父母见到他人问好打招呼,分手挥手再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谢谢”等等,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图谱。
红灯停,绿灯行,横穿马路走斑马线,把垃圾丢入垃圾桶等等,这些则是社会规范图谱。在儿童的早期生活中,大量的行为图谱来自于父母,他们对父母的行为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上,并照此行事,这些行为图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
如果父母行为不端,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可想而知。因此,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父母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
二.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注意哪些)不要对孩子“板着脸”父母在回到家后,请务必提醒自己:不管在单位发生了什么,在孩子面前忘掉所有单位里的事情,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而不是领导,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现出不屑一顾或者和孩子说:没关系的、男子汉坚强点。
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要充分理解孩子的难过。最恰当的办法是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不要轻视孩子的提问当孩子来问父母,“这道题怎么做”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如果父母回答他“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时候,孩子心里对父母就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
妈妈更好这样说:“哎呀,这道题妈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完成它,好吗?就这样带着孩子来看书。不要总说没时间母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而沟通的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了解孩子最近是否遇到开心或苦恼的问题,父母应该充分倾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与父母交谈的兴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
总结: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就的基石,父母在孩子儿童时给予什么,孩子将来就会反馈什么。不要轻忽你的言行举止,父母们。
2.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究竟有多大影响
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
父母是孩子更好的老师,是孩子人格更先、最有力的塑造者,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实际问题:做父母的真的必须拘泥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吗?你根本不知道孩子究竟会观察多少,会吸收多少。你想鼓励孩子吃蔬菜,特别是胡萝卜,于是自己每顿都大吃特吃;你想要孩子养成爱干净的习惯,于是自己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 深入分析:你年幼的时候,也许曾经目睹母亲因为父亲打破一个碗就勃然大怒。
现在,当你面对一个打碎碗的丈夫时,你也会跟母亲一样兴师动众吗?一般来说,你不会,因为那段童年经历让你看到了这样的小事其实根本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父母作为榜样的最重要的用处,不在于指望孩子处处、事事去模仿,而更多在于今后当孩子的生活出现某种问题时,他们可以回顾、参照和规避当年我们是如何处理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是正确的,孩子可以模仿;但也要允许我们的偶尔失败,或者让孩子觉得失望和不喜欢的,他们长大以后也可以学习去避免。 实践 *** :不要指望孩子会从你身上刚好学到你想要他学的东西,但是,为了孩子,你需要做一个好人。
帮孩子在内心深处树立一种真诚美好的信仰和理念,其实比要求他具体操作上跟你一模一样更现实。父母是孩子更好的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之中的之一位老师。
父母在交给孩子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知识以外,有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呢?不要忘记,孩子除了直接学习,还会悄悄模仿。 情绪的表达 孩子会在无形中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面对和处理压力、焦虑和挫败。
当你心理波动时,如果你用偏激的言语和情绪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也会往偏激的方向转化。当你心烦意乱时,如果你发泄的方式是大喊大叫、吵架,即使这种情绪发泄的目标不是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而日后当孩子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可能会采取同样的方式。当你抱怨生活或某人时,如果你表露了颓废的情绪,孩子也会感受到来自父母情绪波动,自然也就跟着躁动不安,容易紧张,孩子未来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会被直接影响。
如何与人交往 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也影响着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家里一团和气,大家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孩子心里面就踏实,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容易形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爱的能力。
如果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说脏话,甚至言语暴力,动手 *** ,或者表现是冷暴力,彼此冷漠。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就会缺少安全感。
这些都会传染给孩子,他们要么攻击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世粗暴、不理智;要么在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会消极反抗,采取不 *** 态度,不与别人交谈沟通,用沉默作为反抗。所以父母相处的方式、父母之间的互动、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习惯了父母这样,这些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家庭和夫妻关系的基本概念,从而也影响他们未来家庭的观念。 如果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对客人、对孩子的小伙伴热情相待,孩子也会接受和善、和谐气氛的熏陶,成为善良,开朗,乐观的人。
父母在社会上交往,对不同人的态度也容易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如果父母对上级阿谀奉承、对下级视为奴仆,孩子的心中就会自然地也将人分等级;如果父母靠人际关系在社会立足,与周围的人沟通有一种很好的习惯,有较高的情商,从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误解,使我们少走不少弯路,孩子自然也会乐此不疲。做父母的不要忘记,不论是能言善辩还是拙于表达,让孩子印象深刻的未必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他们那双眼睛看到的父母如何为人处世。
生活习惯 习惯是一种力,一种能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使事情变得省力,变得容易,生活习惯亦是如此。一旦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孩子是受益终生的。
不良生活习惯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很难了。父母生活习惯的好坏对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父母应该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衣着、用餐、言谈举止、卫生、守时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孩子的好榜样,让孩子感受到怎样做才是规范的。注重平日养成。
良好的习惯表现在诸多日常生活的细节上,认真做事、节约环保、勤于动手、坚持阅读……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都需要在平时逐渐养成。 爱和关心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如果夫妻之间没有爱,如果邻里之间没有爱,要培养孩子爱的品质是相当难的,甚至是难以实现的。
如果父母从小不注意启发孩子关心别人,从来不引导孩子对父母、对同伴、对他人的关心,孩子的行为就变的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具备善解人意和关心他人的特质。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处处注意以爱的心态对待家人及他人,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一切,当好孩子的典范,孩子就会知道怎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久而久之,爱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3.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一、从小抓起。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从小时候抓起,孩子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当孩子开始懂事时就要注重孩子的礼仪培养;另一方面是要从小事抓起,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言传。
通过言语方式告诉孩子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礼节和仪式,例如,在什么场合的言行举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到哪些方面以及不应当出现哪些言行,等等。
三、身教。
家长是孩子更好的老师,在礼仪教育方面更是如此,所以,要达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家长首先也就懂得礼仪、平时就能以身作则,为孩子作一个好的榜样。例如,当带孩子坐汽车时,家长就应当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孕妇或身患疾病的人;当给他人造成困扰或损害时,应当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再例如,去车站买票、去商场购物付款时,就应当主动、自觉地排队,去银行存取款时,就应当主动在一米警戒线以外排队等候。
4.家长在幼儿礼义这一块的心得
今天下午,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呈贡二幼邀请大班的孩子家长参加了一次有意义的家长培训,我有幸参加并聆听了中央教科所礼仪教育专家余航老师为家长们做的以《如何开启孩子幸福的一生》为题的讲座,听后很有感触。
余老师的讲座以中华传统礼仪教育为主线,强调了以“习惯培养”为主的礼仪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具体事例,阐述只有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与“尊重”,才能真正开启孩子幸福的一生。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一个人来讲,礼仪是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讲,礼仪是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我国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书香门第以“诗礼传家”为荣,平民大众也把“知书达礼”视为有学识、有教养的标准,要求女子们努力做到。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由此可见,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传统的美德,忽略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的教育与训练。我也是搞教育工作的,自己非常清楚当前我们的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力度高于习惯培养,甚至忽视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德育”的缺失与无力,我也对我们的教育方式感到万分担忧,过度的智力开发真的能营造和谐社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一直秉持着“成人比成才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不断践行“习惯培养高于一切”的教育方式,因此,对于余老师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学前期幼儿,他们的可塑性极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的理想时期,更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更佳时期。在幼儿时期,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这时开始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幼儿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成人如注意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教育,长大要改就困难了。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要让幼儿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使幼儿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早期的引导和教育尤为重要。
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家长做起,家庭是孩子的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白纸”孩子这一张“白纸”画的好还是坏,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礼仪教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能临时突击,而是需要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培养与引导。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父母平日在家中,无论自己是否喜爱看书,也更好把书捧在手上,养成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孝敬老人,不说粗语,做到以身作则如此种种,持之以恒,像余老师说的:从知道到做到,从做到到做好,从做好到持久做好,相信一定能让礼仪教育开启孩子幸福的一生!
再次感谢二幼的老师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