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私塾如何上课
仅供参考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 *** ,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 *** 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
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古代很少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
私塾成为一个社会常用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等等,这些字眼都带有几分文雅气或亲情味。
私塾学生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们把私塾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
蒙馆的学生由儿童组成,重在识字;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根据私塾的设置情况,清末学部把私塾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
义塾带有免费教育的性质,以出身清贫家庭的子弟作为施教对象。族塾依靠族产支撑,属于宗族内部办学。
族塾往往设在宗祠内,不招收外姓儿童。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这种私塾称为家塾。
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过去,私塾多为蒙学程度,以自设馆为最多。
塾师文化水平悬殊,他们当中既有像蒲松龄、郑板桥那样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为中国固有的民间办学形式,私塾有悠久的历史。
人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之一个有名的大塾师。 追根溯源,私塾是从更早的塾发展过来的。
西周时期,塾只是乡学中的一种形式。《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当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归的官员,负责在地方推行教化。 最早关于塾的记载不是出自《尚书》,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
据裘锡圭先生考证,在殷墟出土的卜辞中,有多处提到了塾。塾在卜辞中作“孰”,两个字旁为上下结构。
不过,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儿童的场所,而是宫门侧之堂。塾是怎么得名的?清人顾震福的解释是:“臣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
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隶经杂箸》甲编卷下) 先秦时期,孔子只是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没有被作为治国的工具使用。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为一尊,变成了重要的社会统治资源。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私塾从此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虽历经战乱而绵延不绝。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五经”展开的。
明清科举考试的重心向“四书”倾斜,而“四书”同样属于儒家经典的范围。此外,宋明理学家注重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并制订乡规民约,推行社会教化活动。
宋明理学的兴起,促成了族塾义学的兴盛。历代帝王都把教育儿童看成是家长自己的责任,对蒙学只是略加提倡、引导而已。
官府从不干预私塾办学,任凭私塾在民间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
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教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
清代,杭州城内著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 对于文化的传递、人才的培养,私塾在古代曾经做出过贡献,它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
但是,到了近代,私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距离,因此,私塾受到社会的质疑。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责私塾不开设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知识覆盖面过窄;教材长期不变,知识老化问题严重。
显然,中国要想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能不发展近代新教育。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
2.古代对老师四大礼仪
一、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二、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三、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四、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扩展资料:
“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国礼仪
3.古时候学生在私塾里有什么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私塾礼仪属于生活类礼仪,最初很简单,《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犹如现在的见面礼——一快干肉,但这就开了私塾礼仪的先河。教材既有《四书》、《五经》一类的古代文言文作品,也有乡村婚丧喜庆应酬的一些礼仪。
后代私塾礼仪虽有一定的规矩,但由于蒙学先生的社会地位并不太高,所以没有形成法定的文本,除开蒙之初应当拜先师孔子,其余就没有特别的地方,基本上和百姓家庭的规矩差不多,早晚作揖请安就可以了,形式随朝代变化而变,到近代才有了鞠躬一说。私塾作为历史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学习形式,一直到现代化批量化教学的学校出现后,才逐步消失,私塾内使用的一般礼仪也就随之消失了。
4.古代上课前需要向孔老夫子鞠躬吗
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
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
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逗请地,客人答逗请地,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
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五、宴请:东道先说逗请地,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有关 *** 揖礼中的抱拳蕴含着一个非常严肃的规定:抱拳时,五指要张开把另一只手尽可能地完全覆盖抱住,这在古代礼仪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大家一般习惯右手抱住左手,而我通过观察历史剧(无论是严肃正统的还是搞笑娱乐的)都是左手抱住右手,这应该是一个严肃的礼仪常识。
我觉得这可能和汉服右衽是一个道理,右衽是将左边的领子覆盖住右边领子,而别人看到你的正面就成了长领向左覆盖短领,(这样非常美观,而左衽看起来就非常别扭,完全失去了交领的漂亮),我想抱拳应该和汉服交领是一致的,都是左覆盖住右。另外,古人的席地而座也是有一个严格规定,就是臀部座在脚后跟上,但是脚是怎么放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了,双脚要完全弯下去(而很多现代人学跪座都是双脚的脚趾立起来撑住身体,这是由于不知古人的真正座法以及这样坐舒服一些所至),而真正的跪坐则要把脚背弯下去贴在地上,然后坐在脚后跟上,要完全地坐下去,而不能让脚指将双脚撑起。
有人会说这样会更不舒服,但是古人也知道坐具与其匹配,坐垫的厚度以及柔软韧性都有要求,使人坐下去不会感觉很不舒服,再加上从小就这样,慢慢习惯后完全不会有难受的感觉,大家可以试一下,调整脚摆放的弧度,就不会很难受的。大家可以注意。
5.急
“老师”二字,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西席”之称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面向东坐,设几。故师曰西席。”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柳宗元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对教师的尊称。
“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后代山中书院的主讲老师亦称为“山长”。
“师长”是古时对教师的尊称。《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杨国先生全集》卷三十九有“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己自求,未可全责子弟也。”如今常常称“为人师长”,也指的是教师。
“先生”原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礼.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郑玄注:“先生,考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