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族礼仪风俗
两膝跪地,双手合抱放在地上,头低下触到手。再拜 :拜两次叫再拜,是进一步表示敬意的行礼方式。
跪:两膝着地,腰和腿伸直,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 稽首:它是跪拜礼的一种,后来行这种礼不限于君臣之间。行这种礼时,跪在地上,伸出头在地上作较长时间停留。
拱、拱手、作揖:这是三种相同的行礼方式。 磕头: 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进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
唱喏:古时男子行的礼。给人作揖,同时向人说致敬的话。
道万福:特指女子与人见面时所行的敬礼。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寿:以酒或以物向别人祝福。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2.藏族特殊的礼仪是什么
藏族的见面礼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献哈达 是藏族待客规格更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
更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更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磕头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
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
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
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3.藏族献哈达的礼仪是怎样的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在 *** ,大凡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据说, *** 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在。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
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l至2丈,短者3至5尺。
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颜色为蓝、白、黄、绿、红的五彩哈达。
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 *** ;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更大的祝福 ——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 *** 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
特别有趣的是, *** 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路过 *** ,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
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因此藏族部落就认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直沿用至今。还有—种说法是古代 *** 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 *** 一条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的哈达。
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4.藏族的礼仪有哪些
藏族的礼仪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见尊长、觐见佛像、
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
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人民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献给菩萨和近亲作彩箭用,是
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
候用。
磕头:磕头也是藏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觐见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
者磕头。磕头可分为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头三种,在大昭寺、布达拉宫及其他有宗
教活动的寺庙中,常常可以见到磕长头的人群。我曾经去过几次大昭寺,不论大昭
寺是否开放,在它的门外都可以看到磕长头的人群,目睹这种场面,你不得不为那
种虔诚所震撼:人们面向大昭寺,有节律地低头、双手合十、下跪、五心投地(手
心,脚心、心脏),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一动作,他们之中,不乏有衣裳褴椂者,
他们往往是从千里之外的地方,一步一磕头的就这样磕过来的,磕到大昭寺才算到
达目的地。试问普天之下,哪里还有像藏族对佛教这样的虔诚?甚至是在佛教的发
源地印度。我个人认为: *** 长期的落后、封闭状态,造就了 *** 对宗教地如此虔
诚,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愚昧,不论 *** 对他们有多么的好,都无法取
代宗教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曾经有一位藏族干部对我说过: *** 对 *** 长期的援
助,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可以说 *** 确实是他们今生的依靠,但来世仍就掌握在
*** 手中,不相信 *** ,就不能得到转世。试想一下,这是多么的可悲!
鞠躬: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低
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
敬酒茶: *** 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裸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将一满
杯喝干,(也就是三口一杯,而前三口只须浅酌一下即可,客人每喝一口,主人都
为你续满,到第四下才一干而净。 *** 现在几乎全喝啤酒了,一次同藏族同志过林
卡,藏族同志给我们敬酒,说好是三口一杯,杯子也就是我们内地喝啤酒的那种杯
子,我们的一位同志在喝酒时,之一口几乎将杯子喝干,藏族同志马上给他续满,
如是者四下,第四杯又必须一口喝干,我们的这位同志马上下课)。三口一杯是约
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会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看不起他
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
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貌。
5.藏族有哪些待客礼仪
在各种社会交往中,藏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礼节,迎来送往,以礼尚待人,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赠送哈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礼节,“哈达”之意是:“神的光辉、萦绕的祥云,神灵的化身,它表示与神同在,幸福无边,吉祥如意”。 1.赠哈达: 哈达主要分特等内库哈达、二等素喜哈达、三等素达哈达。有丝织和白麻织的两种,主要有红、白、黄、蓝色。一股长度为二、三米不等,在精织的丝绸哈达上,织有八宝吉祥图、莲花云座图、吉祥如意字等,现在人民普遍喜用白色的麻织品哈达。 最早,哈达是藏族宗教礼仪中,向神敬奉的一件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相或向活佛敬献的礼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这神圣的礼物,广泛流传于民间,如拜访师长、探亲访友,婚姻喜事、喜庆佳节、迎宾接客、平息 *** 等,不啻是文明礼节与交往的纽带。 向对方馈赠哈达时,必须由双手捧献,接方也必须用双手领受。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受礼。不论年龄与职位,一般是在较重要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赠哈达,常见是下辈敬献给师长,而师长不回赠;德高望重的活怫或师长,受礼后,又把哈达回赠给献者,这时上身要向前倾.能使回赠的哈达,用双手举过头挂在脖子上,以表示感谢。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要珍藏起来,或挂在屋内较高、洁静的地方。 2.接待礼仪 有客人来访,全家大小下楼或出院门、帐篷热情相迎,如果门前或帐篷前有狗,要先把狗拴好,迎徒步的客人时,由主人家年轻的男女,先接过客人身上的大小包袱;如是乘骑的客人,要接过马的缰绳。迎进屋后,由主人家的长老陪客,其余家人先要料理客人的座骑,如给马饮水、备料、取鞍等,不住宿的客人,一般不取马背上的鞍子,但要松肚带,而后喂料、饮水等。 进房或进帐房时,由主人家的家长陪客人走在前,切不可与客抢道,进了帐篷或屋内,客人一般要坐在进门右上方的座位上,无客时由一家之主来座。右下方系男子坐位,左边系主妇及妇女坐位,不能乱坐。不能在客人前走动,客人在,家里人不得争吵或有口角现象。妇女洗梳、移动屋内器具,不能有响声;客人谈话时,不得插嘴打扰;客人坐定,主妇把糌粑茶送给男主人,由男主人再用双手端到客人前;递送切割手抓肉的小刀时,刀尖不能向着客人,要双手横平递上;在客人前,父母长者训斥下辈时,晚辈不得顶嘴;如在客人前有失礼的行为,就会成为笑柄,受到人们的谴责。 客人有枪,进房或帐篷时.枪口向后,脱帽进屋。在坐位上要盘腿而坐,不能把脚伸开或拉开,或东倒西歪而卧。到了他家,即使你刚吃过饭也要喝碗茶,不然有失礼貌,主人家会不高兴。在屋内不能吐痰、放屁。取水必须用水瓢,舀茶不能把碗伸入锅内,锅台上不能坐,更不能踏。客人吃饭时,主妇不能扫地或洗碗。入睡前,除主人家里年老长辈外,任何人不得睡于客人之先;早上起床,每个家庭成员要向客人问安。客人要离开,要将马鞍备好送至院外或村外,客人上马后,不可马上回屋,要目送客人走过一段路才回。 家里如有出远门的人回来,要给左邻右舍送点礼物,表示有福共享。出门狩猎,一人猎到任何一种野物,同伴们都要平均分享。村寨里有新建房舍或制缝新帐篷和旧帐翻新,全村寨的人要主动帮忙。立木之日,村内各户要送青稞咂酒或白酒两瓶、上等哈达以及大小馍馍等;如遇婚礼、丧葬,家里的人们(多为男子)会热情扶助、帮忙。如在路上遇到活佛喇嘛,要主动脱帽、下马.站在路边,让其先过并道安。
参考中华礼仪培训网藏族见面礼仪:
6.藏族礼仪是什么样的
磕长头 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在各地通往 *** 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 *** 朝佛。 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 *** 。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quot;(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 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
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于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或祈求 *** ,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 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还有一种是围绕着寺庙,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亦是三步一磕,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亦为三步一磕,口诵六字真言。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在 *** ,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据说, *** 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
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片良好祝愿就行了。
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l至2丈,短者3至5尺。 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
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
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
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更大的祝福--吉祥如意。 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 *** 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
特别有趣的是, *** 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 *** ;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 *** ,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代 *** 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 *** 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quot;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敬酒茶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左手举杯,右手无名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 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
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
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 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
*** 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敬语和称谓 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语,这种风气 *** 人更为讲究。 在 *** 甚至整个 *** ,每句话都有3种讲法,一是普通话,一是敬语。
7.藏族的风俗礼仪
礼仪 有献哈达、磕头、鞠躬、敬酒、敬茶等。
献哈达 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古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磕头 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以表示尊重和亲热。路遇长者要脱帽让路,若骑马相遇,定要下马致礼。
敬酒敬茶 常见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敬酒以满怀为敬,主人先做,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一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 啬。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藏族禁忌 藏族禁忌较多,有行为、宗教、语言、食物及生产劳动等诸方面。生活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 *** 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语言禁忌 :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生产禁忌: 不打 *** 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忌妇女外出不披披肩。
藏族服饰 迪庆藏族男子服饰基本相间。-般着右襟齐腰高领镶金银边短衫,称“对通”。讲穷层次重 叠,选料颜色醒日,外穿用布、毛呢、氆氇、绸缎等 *** 的“楚巴”。有银刀、 *** 符、钱包等各种精美的饰品。有乌拉靴、长统皮鞋,金绒藏靴居多。东旺、格咱、尼汝藏族妇女穿连衣裙式女装居多,多以自织氆氇为料,上段色彩鲜艳,下段为百褶裙,裙长及膝,褶裙仅在身后,后摆呈半圆形,裙下镶有五彩虹边及彩边。大中甸、小中甸妇女身着长袖女藏袍和大襟短坎肩,坎肩领口、襟边攘有五色花边,状如彩虹,裤子用黑、蓝色料子。青年人披黑羊皮,类似披风。尼西妇女又多穿白色衣裤。德饮归女上身穿长袖彩绸衫,其颜色有深绎色、深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外着无袖大襟长袍,其料有“龙凤”图案或“寿”字图案的彩缎、丝绸和氆氇等。下身穿宽而长曳的百褶裙。维西塔城一带妇女多穿大襟宽袖短袄,外罩坎肩,下穿长裙。近年来,迪庆妇女喜穿现代女式藏装者届多。迪庆妇女佩饰有玛瑙、珊瑚、玉石、项链,耳坠银制镶玉大耳环等。
8.藏族礼仪是什么样的
磕长头 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在各地通往 *** 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 *** 朝佛。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 *** 。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quot;(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
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于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或祈求 *** ,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还有一种是围绕着寺庙,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亦是三步一磕,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亦为三步一磕,口诵六字真言。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在 *** ,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据说, *** 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
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片良好祝愿就行了。
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l至2丈,短者3至5尺。 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
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
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
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更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 *** 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
特别有趣的是, *** 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 *** ;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 *** ,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代 *** 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 *** 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quot;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敬酒茶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左手举杯,右手无名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
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
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
*** 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敬语和称谓 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语,这种风气 *** 人更为讲究。在 *** 甚至整个 *** ,每句话都有3种讲法,一是普通话,一是敬语,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