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清宫后妃及公主间的礼仪
皇宫里日常生活方面的礼仪大致是“下跪叩首”礼,“下跪”礼,“道万福”礼,“颔首”礼四种;最重的是“下跪叩首”礼,接着是“下跪 ”礼,“道万福”礼,最轻的是“颔首”礼。
下面是我总结的两大部分(公主们和格格们): 一、公主们: 1、皇帝的姐妹 (1)对皇后行“道万福”的简单礼仪;皇后行“颔首”礼。 (2)对皇贵妃到嫔等级的后宫,行“道万福”礼(通常是有对生养过孩子的或得宠的)或“颔首”礼(通常是对没生养过孩子的或不得宠的) ,这些后宫们还相同的礼仪(如果公主向她们行“颔首”礼,她们可以回“道万福”礼)。
(3)对从贵人往下的后宫,可以行“颔首”礼或者不行礼,而那些后宫就要行“下跪”礼了(因为自嫔以下,就是没什么头脸的身份,除非这 些公主特许,否则是要下跪的)。 2、皇帝的女儿 A、固伦公主们和皇帝的姐妹行的礼是一样的 B、和硕公主(这个就麻烦了) (1)对皇后行“下跪叩首”礼,皇后行“颔首”礼; (2)对比自己母亲位次高的后宫和自己的母亲行“下跪”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3)对和自己母亲位次相同的后宫行“道万福”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或者回相同的礼仪; (4)对比自己母亲位次低的后宫行“颔首”礼或不行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二、格格们: 接着,说宫外的格格们,格格们行的礼大同小异,我就不分开说了: (1)对皇后行“下跪叩首”礼,皇后行“颔首”礼; (2)对皇贵妃到嫔等级的后宫,行“下跪”礼或“道万福”,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3)对从贵人往下的后宫,行“道万福”礼或“颔首”礼,这些后宫回相同的礼仪。 而祭祀的时候,所有的后宫,从皇后到宫女,所有的公主、格格,都要向皇帝行礼,具体内容实在复杂,等我研究透了再告诉你吧。
大致上的礼仪就是这样的,应该是不会错到哪里去的,如果有错,欢迎纠正,我必虚心接受。
2.介绍清宫后妃及公主间的礼仪
皇宫里日常生活方面的礼仪大致是“下跪叩首”礼,“下跪”礼,“道万福”礼,“颔首”礼四种;最重的是“下跪叩首”礼,接着是“下跪
”礼,“道万福”礼,最轻的是“颔首”礼。下面是我总结的两大部分(公主们和格格们):
一、公主们:
1、皇帝的姐妹
(1)对皇后行“道万福”的简单礼仪;皇后行“颔首”礼。
(2)对皇贵妃到嫔等级的后宫,行“道万福”礼(通常是有对生养过孩子的或得宠的)或“颔首”礼(通常是对没生养过孩子的或不得宠的)
这些后宫们还相同的礼仪(如果公主向她们行“颔首”礼,她们可以回“道万福”礼)。
(3)对从贵人往下的后宫,可以行“颔首”礼或者不行礼,而那些后宫就要行“下跪”礼了(因为自嫔以下,就是没什么头脸的身份,除非这
些公主特许,否则是要下跪的)。
2、皇帝的女儿
A、固伦公主们和皇帝的姐妹行的礼是一样的
B、和硕公主(这个就麻烦了)
(1)对皇后行“下跪叩首”礼,皇后行“颔首”礼;
(2)对比自己母亲位次高的后宫和自己的母亲行“下跪”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3)对和自己母亲位次相同的后宫行“道万福”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或者回相同的礼仪;
(4)对比自己母亲位次低的后宫行“颔首”礼或不行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二、格格们:
接着,说宫外的格格们,格格们行的礼大同小异,我就不分开说了:
(1)对皇后行“下跪叩首”礼,皇后行“颔首”礼;
(2)对皇贵妃到嫔等级的后宫,行“下跪”礼或“道万福”,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3)对从贵人往下的后宫,行“道万福”礼或“颔首”礼,这些后宫回相同的礼仪。
而祭祀的时候,所有的后宫,从皇后到宫女,所有的公主、格格,都要向皇帝行礼,具体内容实在复杂,等我研究透了再告诉你吧。
大致上的礼仪就是这样的,应该是不会错到哪里去的,如果有错,欢迎纠正,我必虚心接受。
3.清朝妃子见了皇上怎样行礼
宫人见正三品以下妃嫔行躬身礼,正三品以上及皇上,太后行屈膝礼。对比自己位高的宫人,需行躬身礼。
后宫妃嫔遇比自己分位高者,需行躬身礼。遇皇上或太后,行屈膝礼。
秀女遇后宫妃嫔一律行躬身礼,遇皇上,太后或皇后,需行屈膝礼。
附注:关于礼仪
一、行礼
行礼时,女子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情况女子应右手握拳在外,左手在内。
1、打拱 轻于跪拜的一种礼节。女子行礼时,两手抱拳,臂的前部上举,略微摆动。
2、打恭 弯下身子作揖。表示恭敬。打恭时,上身弯曲,至九十度为最恭敬,同时两手相抱拱手,自下而上移动。
3、团拜 行礼时跪地,两手前伸至地,头低至腰平。
4、跪拜 行礼时,两膝着地,伸直腰及大腿,上身端直,前倾,双手伏地,以头碰地。
5、三拜 拜礼重复三次。三拜要行跪后两手相拱于地,俯首至手,重复三次。
6、九叩 连续三次一跪三叩首。该礼节是最庄重的大礼,行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挺直上身,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连举三次站起。1万福 妃子见面的礼节。行礼时,正身起直立,两手放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7、欠身 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欠前,属对人恭敬的一种礼节。欠身前身体一般为坐姿,欠身时腿部用力,身体上提,稍离所坐之物
二、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嵇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双膝跪下,
第3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
第5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三、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叩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单膝跪下,
第3步:头触地。手放于两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
第5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
四、顿首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低头
第3步:顿首
第4步:双膝起
五、空手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头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双膝起
六、作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庄重缓慢的鞠躬45度同时两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还有微微的作揖
第1步:举手齐胸
第2步:微微鞠躬
七、颔首(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
平时起立而不是坐着的时候,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八、拱手
只举手齐胸一下,上身不动
九、万福
第1步:举手齐胸,但在左胸侧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后来的万福,就像现在常看到的一样
第1步: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第3步:微微屈膝并低头,口道“某某万福”
追问 不不不,粘贴的么?粘贴的不要,这太多,你就针对“妃嫔”说一下行么?就是一般见皇上所行的礼和皇后。。
回答 后宫妃嫔遇比自己分位高者,需行躬身礼。遇皇上或太后,行屈膝礼。
还不清楚,我给你编一个?
追问 我是说,躬身礼是什么样的,具体说,屈膝礼呢?什么样的。。大致的样子我明白,能不能说具体一点?
回答 躬身礼:行礼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相握放于左腰间,膝略屈成半蹲状,口称“给XX大人请安”。
屈膝礼即为行“万福”礼
提问者评价说的还不错。
4.清朝宫廷礼仪
清代宫廷筵礼仪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统治下,各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礼仪制度严谨完备。清代宫廷筵礼仪理所当然地突出皇帝的尊严,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清代初年,宴无定制。后妃、皇子、亲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经皇帝“钦定”,即可入宴。康熙年间,清代宫廷增设专门管理饮膳的机构和人员,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阳、中秋、七夕、重阳、冬至、万寿、大婚等宴载入《大清会典》,编入《大清通礼》,列为法定宴日,对与宴进酒事宜也都有专门记载。
清朝皇帝平时进餐称进膳或传膳。皇帝进膳,除宴会以外,都是单独摆桌,菜、汤都各有碗盖,临时才打开。 *** 饮食,各有专门机构。各种茶水和用牛奶、奶油、盐、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应,各样点心有饽饽房 *** ,正餐饭菜由御膳房供应,晚点,在宫内别有承办之处。每天正餐两顿,冬季,上午六、七点左右进膳,下午一点半左右进“晚膳”,晚上六点左右进晚点。每一餐如何预备,都一一开列清单,呈报内务府大臣画行照办。
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是乾隆继位以来首次筵宴。自下午两点开始摆设宴度。乾清宫正中地平南向面北摆皇帝金龙大宴桌,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皇后金龙宴桌。乾清宫地平下,东西一字排开摆设内廷主位宴桌。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另设陪宴若干桌。下午3点半左右,乾清宫两廊下奏中和韶乐,乾隆帝弘历御殿升座。乐上,后妃入座,筵宴开始。先进热膳。接着送皇后汤饭一对盒。最后送地平下内庭主位汤饭一盒,各用份位碗。再进奶茶。后妃,太监总管向皇帝进奶茶。皇帝饮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内庭主位奶茶。第三进酒馔。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皇帝饮尽后,就送皇后酒,妃嫔等位酒。最后进果桌。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妃嫔等。宴毕,皇帝离座,女乐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各回住处。
5.古代妃嫔的礼仪
宫廷礼仪:
一、已称
贵妃及以上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本宫;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则谦称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称我。
贵妃以下贵人及以上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本妃;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谦称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称我。
贵人以下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我;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谦称妾身或本名为名,切不可称我。
宫女、女官、侍女:奴婢/为名;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自称我。
小主:在任何人面前皆自称为名/奴婢。
二、互称
遇到品级高比自己高的妃嫔:XX娘娘;嫔及以下则直称职位。
遇到太后/太皇太后: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则敬称皇额娘/皇祖母。
遇到皇帝:皇上。
镇国长公主长公(郡)主:皇长公主。
遇到其他人: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需使用敬称;在平位平辈者面前可互称姐妹、兄妹、姐弟等;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可直呼其名字。
三、礼节
1、请安:
首先需到请安对象的寝宫。请安时辰需为早晚各一次。到地位辈分皆高的人的寝宫里去,切不可直说“XX好”、“XX前来拜访”否则视为不敬。
在与高辈高位者谈话时,需随时使用敬称,不可出现譬如:你、我、哦、恩等不敬之词。在其言语有错时,也不可随意指出,需诚心提醒,不可使用冲撞或讽刺口气。
在与平辈平位者谈话时,需心平气和——心中实有不顺,尽量避客不迎,更不可擅分高低贵贱,口出秽语。在与晚辈低位者谈话时,则需温和待人,保持应有的素质与风范。
2、见过礼:
在外面(除寝宫外的所有地方)遇到地位辈分高者,则需行见过礼。
(如:XX见过太皇太后/太后/皇上/镇国长公主(郡)主,太皇太后/太后/皇上吉祥/长公(郡)主/……[万福]),切不可行“请安”礼。
扩展资料:
一、晋级
1、在后宫能做到恪守本份,对上敬之,对下温之。
2、做为后妃能做到为皇帝太后分忧的,也可以晋升。
3、谈吐,风范,行为符合后妃的言行举止。
4、母以子贵,生下龙裔那就是福德。
5、文采也是晋升的筹码,可以写写文章,写写回忆录。
五、降级
1、不得做出有违妇德之事。
2、不得做出有违皇妃风范之事。
3、不得侍宠骄,做出目无法纪之事。
六、处罚
一曰静思:一般为数日,静思期限未到,不得踏出寝宫之槛。
二曰降级:贬降等级。
三曰传仗:以木仗策臀之,数限视况而定。
四曰贬为宫婢:废原身份之,贬降为宫女。
五曰打入冷宫:搬至冷宫内,终生不得出冷宫,除上殿摄令外。
七曰赐死:由上殿赐与三尺白绫悬于横梁自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妃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礼仪
6.请教有关清朝后宫称呼和礼仪的几个问题,内详
1.皇子对皇帝私下是称儿臣,正式场合称臣,请安折子大多也是称臣或者奴才(弘昼给雍正的请安折子就是称奴才)
2.皇帝即位之后就算是亲兄弟也不会像电视里那样称臣弟,清朝的尊卑分的很清楚,正式场合都是称臣,非正式场合满人是称奴才
3.清朝管皇帝都是叫皇上,私下也有叫主子的
4.皇帝的自称是朕,不会称寡人
5.清朝慈禧之前没有管太后叫老佛爷的
6.都是自称哀家
7.皇后和主位确实可以对下级自称“本宫”
8.嫔以上的可以称为娘娘
9.公主一般都是叫封号,没有自称本宫的
10.阿哥和公主要对嫔以上的嫔妃行礼
11.嫔妃包括皇后见到皇帝用的应该都是奴才,臣妾在清朝的意思不是很好,所以嫔妃不会用臣妾自称
12.满人、蒙古人和汉包衣会对上级自称奴才, *** 自称臣
13.女官就是宫女的头,具体事务就是照顾皇帝的日常生活
14.答应和常在也是皇帝的妾,只是地位较低,没有自己的宫殿,要住在嫔以上的嫔妃的侧殿,也要侍候主殿的嫔妃,不过一般只是需要给主殿的嫔妃请安,劳作什么的应该不需要
7.清后宫礼仪
嫔妃:皇后:当遇到众嫔妃时,自称“本宫”行“颔首礼”;遇到太后,皇帝时称“臣妾”行“参见礼” 夫人—妃(含):当遇到比自己品级低妃子时,可自称“本宫”行“颔首礼”;遇比自己高品级的嫔妃,太后皇帝时自称“臣妾”或“**宫**氏”,分别行“见过礼”和“参见礼” (见到其余人不必行礼) 封号嫔—嫔(含);当遇到比自己品级低妃子时,行“颔首礼”;遇比自己高品级的嫔妃,太后皇帝时自称“嫔妾”或“**宫**氏”,分别行“见过礼”和“参见礼” (见到固伦公主,固山贝子行礼) 所有嫔妃请安时均行“万福礼”,不行“见过礼” 行礼时,女子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一般情况女子应右手握拳在外,左手在内。打拱 轻于跪拜的一种礼节。
女子行礼时,两手抱拳,臂的前部上举,略微摆动。打拱与作揖不同,没有推手的动作。
尽管拱手在古代已出现,但打拱在近代才较多地出现在见面时的礼节中。揖 宾主相见时的礼节。
行礼时,两手合抱高举于胸前,“推手为揖”。古代,推手高低视对象有区别,是定尊卑、别亲戚的一种手段。
民间盛行揖礼,已没有等级差别,只表示欢迎,或者和睦谦让。作揖 宾主相见礼节。
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邀请、讨教等。此礼先秦已有,历代相沿,现代又已兴起。
打恭 弯下身子作揖。表示恭敬。
打恭时,上身弯曲,至九十度为最恭敬,同时两手相抱拱手,自下而上移动。打恭主要使用在近代。
团拜 表示恭敬的一种社交礼节。行礼时跪地,两手前伸至地,头低至腰平。
从形式上看,其形成与古人席地而坐的风俗有关。我国最初的拜礼始于原始社会,历代相沿,名目繁多,由生活礼节演变成等级礼节,至辛亥革命废除拜礼。
拜礼作为社交活动中的基本礼节,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文化契约,规约着人们的文化行为,并为行礼的通称。跪拜 在社会交往中,跪拜礼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
行礼时,两膝着地,伸直腰及大腿,上身端直,前倾,双手伏地,以头碰地。跪拜礼的形成与人类祖先的进化有关。
原始社会时期,当人类刚刚能直立行走时,总是一种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这就是跪拜礼的雏形,进入奴隶社会后,跪拜礼随着社会等级制度而出现,并且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作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宣布取消了跪拜礼。
三拜 拜礼重复三次。三拜要行跪后两手相拱于地,俯首至手,重复三次。
古人使用三拜礼有三种情况。一是遇特殊行三拜,以示情切;二是主人对众多客人行三拜礼,以示普遍行礼;三是佛教以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
三拜始于先秦,经过近代,至现代后较为使用。九叩 连续三次一跪三叩首。
该礼节是清代时最庄重的大礼,行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挺直上身,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连举三次站起。如此大礼民间一般不用。
仅在人们描述本地更高大礼时与“三拜” 联用,称“三拜九叩”为更高礼节。鞠躬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俗,行礼时,两腿并拢,两手自然下垂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深礼越重。
在一般情况下,行鞠躬礼时,戴帽者应先用右手将帽摘下,行礼者不得口含或咀嚼其它物品。先秦时就已有鞠躬礼。
在现代,鞠躬和握手一样流行甚广,除在婚礼、丧礼场合使用外,平时晚辈见长辈、学生见老师等敬礼的场合均常行此礼节。磕头 流行了汉族各地的跪拜礼。
行礼时,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磕头”,即上古的“叩头”。
旧时此礼民间十分盛行,向人表示敬意、赔礼道歉等均用。今寺庙、道观尚存此礼,在婚丧嫁娶的场合中也有保留。
亦作叩首、叩头、跪叩。磕响头 表示感谢、惶恐时行的跪拜礼。
行礼时,双膝下跪,以头碰地出声。磕响头早在古代即已出现,现在已基本不用。
万福 女子见面的礼节。行礼时,正身起直立,两手放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抢跪 屈一膝的半跪礼。行礼时,向前跨出一步(一般为左腿),后腿弯曲,膝盖着地。
抢跪属地位低向地位高的人所行的见面礼。欠身 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欠前,属对人恭敬的一种礼节。
欠身前身体一般为坐姿,欠身时腿部用力,身体上提,稍离所坐之物。欠身的礼节自古至今一直在使用。
挥手 挥动举起的手臂,是见面或告别时的礼节,也是感动、兴奋、激动的表示。挥手一般应用在人多拥挤或相距较远的场合。
作为礼节的挥手,一般是举起右手轻轻地左右摇摆,要面带微笑地迎着对方,不可左顾右盼。年轻者和身分低者不宜主动向年长者和身分高者行挥手礼,只有当对方首先向你挥手示意.而你又无法立即来到他们的面前,才能挥手还礼。
以挥手表达自己的心情时,是可根据心情的激动情况挥动一只手或者是两只手。握手 人们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也是友好、祝贺感谢、鼓励的表示。
握手时,要面带笑容,凝视对方,身体微微前倾,伸右手与对方右手相握,时间短暂而有力,表现得友好、诚恳、重视。一般来说,主人、年长者、身分高者、女子先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