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有什么礼仪、风俗习惯
河南郸城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另有些讲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规矩,不许乱放。有“杯不出栏,筷不出缘”的说法。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侧,以妨快(筷)分开之嫌,筷子要一般齐,怕联想到“三长工短”的恶语。
劝菜家里用餐时,如果把筷子竖插在盛有食品的碗或者盆子上,往往会受到家里老人的阻止或呵斥,这是为什么?原来用筷礼仪中有这条忌讳。中国从很古的时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样,活人用筷子进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脱离躯壳,只有灵魂飘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讳。 在饮食方面,莆仙人用筷的民俗忌讳也特别多。禁忌用筷子头叩打婴儿和小孩的头部面部等,以防误伤。如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莆仙沿海渔民饭后也忌把筷放在碗口,而是把手中的筷子在碗上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说这是怕船搁浅,筷子绕了几绕,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停泊就安稳可靠了。用饭前,把一双筷子直插在饭中俗称“死人筷”,只有在给死者上供品祭拜时才这么做。使用的筷子一长一短谓之“短命筷”,民间俗信“孕妇若使用长短筷,生下的孩子会跛脚”。平时忌用筷子敲碗盒。此谓“讨饭筷”,因乞丐讨饭时常敲碗盆伴有哀求声。挟菜时,忌汤汁淌滴餐桌,这种情形状如流泪,故称“泪筷”;挟了菜又放下,谓之“半途筷”;挑精拣肥乱翻菜肴俗称“乱筷”。办丧事进餐时,使用的筷子必须是白色的,如用红色筷则是对死者大不敬,但也有例外,如死者有了五代孙的,用红筷吃丧席,则表示这位老人有福气,俗称“吃福”。到人家做客用餐,或进饭馆用餐,吃完筷子不宜搁在碗口上,也不用洗碗筷,一般由主人或店主洗。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朝座位,而祭礼时摆筷,则要将筷子头朝神位,忌倒过来放。莆仙民间还有一忌,那就是什么时候才能动筷。入坐筵席后,要看坐在首席位上的人什么时候动筷,其它人才能动筷,这也是一种尊老敬贤的做法。席间,掉落筷子会被视为不吉利,可易换一双,不要俯身去捡。特别是喜筵或正月餐饭时,不慎碰落了筷子,宜说声“快乐”(与筷落同音)或“快快乐乐”以取回好兆头。 中国汉族饮食禁忌,流行于全国各地。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筷子一般用右手执拿,俗以为拿筷子的位置要适中,忌讳拿得过高或过低。因为从手拿筷子的位置可以占卜出未来孩子找对象离家是远还是近,筷子拿得过高,对象必定离家远,拿得过低,对象必定离家近。有些家长怕孩子离自己太远,而有些父母则希望孩子能远走高飞,不要没出息死守在自己身边,这样便对孩子拿筷子的位置各有所忌讳了。 民间还忌讳吃饭前用筷子敲空碗。俗以为这是“穷气”,因为旧时乞丐要饭时才这样当当地敲。把筷子插在盛好的米饭上也是不允许的。据说这是丧葬时敬鬼神的方式,容易让人想到死人,是不吉利的。山东一带又忌讳把筷子横担在碗上,说这是供奉死人的放法。传说明代之前有把筷子担在碗上的风俗,后来明太祖斥责说这是恶模样,于是便逐渐成为一种禁忌。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 *** 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 *** 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 *** 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 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 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 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更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 *** ,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2.河南独特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河南省民俗文化大观园昨开幕
刚健威猛的少林功夫、绵柔舒展的太极拳、昂扬激越的司马懿得胜鼓,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表演,拉开了河南省民俗文化大观园的大幕。
25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彩旗飞舞,锣鼓喧天,河南省民俗文化大观园开幕仪式在这里举行,来自太极拳故乡河南温县的30多位太极名师、名扬天下的少林武僧团等的精彩表演让人们大饱眼福。
历时20天的河南民俗文化大观园展演活动,是河南省近年来节庆民俗文化活动规模更大、门类齐全、品味较高的一次民俗文化集中展示,集中了中原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精品1200多套,由室外广场活动、室内民间工艺展演、展品陈列3个部分组成。
在室内民间工艺展演区内,在河南全省范围内抽调的10多支民间工艺大师队伍,现场展示和销售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汴绣、淮阳泥狗、濮阳麦秆画等民间工艺。
展品陈列主要包括民间工艺精品、民间节庆用具、民间服饰和民间建筑与陈设四部分,主要有剪纸、泥塑、刺绣、烙花、竹编、雕刻、陶瓷、唐三彩、澄泥砚、皮影、木版年画、风筝、民间玩具、民居建筑等各类民间艺术展品,其中一部分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新华网 )
3.河南的风俗习惯,酒桌上和交友上有什么风俗和禁忌
河南人招待朋友的方式非常讲究,非常注重礼节,不了解这些礼节,就会产生很多误解。
一、酒席座次。 在河南做客,当进入酒席时,一定要按照主人的安排来坐。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座次,一是客人坐主席,主人和重要陪客坐客人的两边,以显示主人对客人的的尊重;二是主人坐主席,客人坐主人的左右两边,主席即为买单者。在河南的许多酒店,每每发生为安排座位拉拉扯扯,即为此理。
初到河南,不必谦虚,主人安排什么座位,听从懿旨,谦让过度反倒不好,座次是有讲究的,不达到目的主人不会罢休,拉拉扯扯、推推让让,反倒让主人难看。 二、酒菜安排 我到过很多地方,吃饭的时候酒菜的安排没有太多的规矩,凉菜、热菜乱上一通。
河南各地皆非如此。一般情况下,先上凉菜,后上热菜,再后上主食,最后上水果。
因人多寡,菜的数量亦有差异,常见的有四凉四热,六凉六热,八凉八热,上偶数不上单数。先上凉菜,后上热菜,凉菜不上完,热菜绝对不能上,这是规矩。
为何先上凉菜,就是为喝白酒之需。凉菜如果上够双数,酒宴就可以开始,举杯喝白酒的时候到了。
很多情况下,凉菜只上单数,比如点了四道凉菜,上了三道,主人必撤掉一道,然后宣布开始。只要酒杯一举,撤掉的凉菜再端上来,无害规矩。
三、酒规 酒杯一举,正式的宴席开始了,喝酒成了这桌宴会的主角。前三杯是必喝的,在座诸位都要举起酒杯,喝够三杯酒。
酒过三巡,敬酒开始了。之一个出场的是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一般情况下是向客人敬三杯酒,然后再碰一个,即每一个人要喝四杯酒。
主人敬完后,陪客也要依次敬酒,同样敬三碰一。主人、陪客敬完后,客人按道理也需回敬,敬三陪一。
如果是五六个人在一起喝酒,这一圈下来,估计一瓶白酒早就见底了。很多外地朋友对河南的这一规矩有意见,认为总让客人喝酒自己不喝,其实差也。
想一想敬酒者每一人喝一杯,一圈下来比任何一个人喝的都多。不仅如此,如此这般的敬酒,实与深厚的中原文化有极大的关系,一部河南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国文化史,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何来?即来源于悠久的中原。
有朋友不解,言我们喝酒,敬对方即自己把杯中酒一饮而尽。对此我颇不以为然,诚如敬茶,对长者、对贵客,有自己端茶杯一饮而尽的道理吗?敬茶者,即把茶杯恭恭敬敬端给客人,敬茶之风源于敬酒,有悠久之历史,只不过中原尚留古代遗风,绝无欺负之意。
四、鱼头酒 河南不是鱼米之乡,吃鱼远比不了江南诸省,但河南各地的酒席上必上鱼,不论是桂鱼、鲳鱼、石斑鱼,还是鲤鱼,总之必须有鱼,无鱼不成席。河南人真的嗜好吃鱼?非也。
纯为喝酒。在河南一条鱼端上来,客人千万不能先吃,吃鱼之前有很多说道。
餐厅的服务员很清楚,不用主人事先交代,他就知道今天谁是贵客。鱼端上来,服务员一定会把鱼头对准客人,一旦鱼头对准客人,餐桌的转盘是不能乱动的,乱动者必罚酒。
酒桌上的鱼是有规矩的,鱼头对准谁,谁就是今天的贵客,先喝三杯酒。鱼尾对准谁,喝四个酒。
河南人称之为“头三尾四”。接下来是“腹五背六”,何意?鱼腹对准谁,喝五个酒,鱼背对准谁,喝六个酒。
一条鱼绕了一圈,差不多人人都得喝了。接下来的喝酒就是单挑了,更具有文化特色。
此时应是客人先动筷子,一般情况下,客人将鱼眼挖出来,放在主人的盘中,意为“高看一眼”,此时主人必喝一个酒;再将鱼唇挖出来分置他人盘中,谁得到鱼唇必喝一酒,意为“唇齿相依”。各地的说法不一样,名堂很多,有一仁兄,司职大学教授,对此专有研究,据他讲一条鱼下来,至少要喝三四十杯酒。
所以说在河南酒桌上,只要上鱼,至少得一瓶酒。 五、变化中的酒文化 初到河南的朋友,可能会被河南人的热情搞得下不来台,喝吧不胜酒力,不喝吧又怕主人不高兴。
很多朋友在不了解河南习俗的情况下,往往经不住劝,个个喝得晕头转向,云里雾里不辨东西。 其实社会在变化,习俗也在变化。
主人劝酒是一定的,但客人未必一定要喝的人仰马翻。其实不论主人如何劝,能喝就喝一点,不能喝酒少喝一点,只要意思到了,主人也未必在意。
在河南酒桌上的话不一定当真,不管人家怎么劝,一杯酒不喝未必会伤感情,喝的上吐下泻也未必增加感情。事情做不做,酒定要喝,这是礼仪;加之现在因为喝酒惹上官司的事情太多,很多人深明此理,也就不会计较太多。
总之,到河南公干,喝酒是一定的,那是因为河南人好客,至于能喝不能喝,那就看你的本事的。言“河南归来不喝酒”太过吓人,河南这个地方是粮仓,不是酒缸。
4.河南省 风俗习惯
河南的民俗习惯:剪纸、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绣花鞋、民俗演艺、说评书、敲大鼓。
拓展资料:河南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
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省会郑州市,常住人口9559.13万人,居中国第3位。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 *** 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饮食文化禁忌: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另有些讲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规矩,不许乱放。有“杯不出栏,筷不出缘”的说法。
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侧,以妨快(筷)分开之嫌,筷子要一般齐,怕联想到“三长工短”的恶语。河南旅游景点:云台山、八里沟景区、重渡沟自然风景区和黄河游览区。
河南美食:炸馓子,胡辣汤,道口烧鸡。
5.河南独特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1、洛阳牡丹文化节:时间:每年4月5日前后至5月5日前后地址:洛阳介绍: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是中国四大名会之一,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0年升级国家级文化盛会。
洛阳牡丹花会已经成为全市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洛阳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2、汝阳杜鹃花节:时间: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地址:洛阳汝阳介绍:西泰山景区120多平方公里,每年4、5月份花事最浓,自2009年以来,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了集度假、养生、休闲为一体的西泰山风情小镇。
“人间四月芳菲尽,汝阳杜鹃始盛开。”西泰山神奇峻秀,绿树成荫,尤其春天里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更是奇丽风景中的一绝。
春风中,西泰山漫山遍野的杜鹃竞相怒放,有“野生杜鹃十万顷”的美誉。3、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时间:每年4月地址:郑州新郑介绍:新郑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自古以来,当地人民有在农历三月初三拜祖习俗,在这一传统活动基础上,1992年举办了首届中国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
在具茨山黄帝大宗桐举行朝拜大典,然后瞻仰轩辕庙、嫘祖洞、拜华盖童子处、风后城,观看民间文艺表演。4、宋都文化节:时间:每年4月地址:开封介绍:4月22日至26日在古都开封举办宋都文化节。
其主要活动内容有:“宋都”风情游,游览宋都御街等开封的名胜古迹;在樊楼品尝皇宫御宴,观看宋宫乐舞,斗鸡比赛;民间文艺表演、书画、盆景、花卉及工艺美术品展销;国际风筝比赛等。5、月季花会:时间:每年5月地址:郑州介绍:每年这一时间,郑州都将举办月季花会。
不仅有主办单位拿出的各色月季花,而且城中百姓也可以把自己家里培育多年的名品拿出来,届时满城皆花,公园、街巷处处都是美丽的鲜花,香气馥郁。
6.河南有那些风俗习惯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
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
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
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
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之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
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 *** 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
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
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
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
“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
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
7.河南礼仪中的社交礼仪食俗有哪些
河南农村中招待客人也说喝茶,实际上喝的不是用茶叶泡的茶。
有糖的人家, 碗里放些白糖,用水冲给客人喝。叫糖茶。
比较尊贵或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家便 赶忙给打(煮)荷包蛋吃,叫做鸡蛋“茶”。这种荷包蛋不能只打两个,因为犯了“二 蛋”的忌讳,不礼貌,一般是打三个或五个,这才显得待客厚道。
饭后若饮茶也很有 讲究,如果客人想继续喝茶,则要保留杯中的残茶,主人将继续倒水;如果客人不想 再喝,就将杯中残茶泼掉,主人就不再倒水了。平日喝开水也是如此,不少外乡人 因不知此俗,往往弄得欲喝不能。
中原人民凡遇红白喜事都要宴请亲朋。 宴席上很讲究座次,上席(即首席)要 给长者或最尊贵的客人坐。
一般北方为上席,但要坐得稍偏一些,因正北方是老天 爷的位置,要留出来,东方为二席,其余为下席。有的看桌子缝,横向桌缝的内侧为 上席,左为二席。
也有看厨房坐向的,厨房门所对的右侧为上席。 还有看椅子距墙 远近的,距墙近的一方为上,远的为下等等。
入席前,饭桌上要先摆上酒盅和筷子, 筷子要放到酒盅的右侧,客人坐定后,依次上菜。每一道菜都要先放到上席的面 前,尔后依次从上席往下轮。
菜肴一般呈三角形摆放,最后摆成一朵花。每道菜上 席宾客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筷。
豫南地区,客人用完饭后放碗时,须双手将筷子 横平托起,环视席间并说诸位请慢吃。”尔后将筷子放在左手一侧,以示吃饱(现 在已不大讲究放筷子的位置了,多以语言代替)。
陪客须等所有的客人吃饱后,才 能放筷子。 各地宴席的丰简,根据具体的经济条件而定。
中、东部地区将席面分为“水 席”和参席”两种。水席的酒菜多是四荤四素,饭菜十大碗,一碗一碗陆续上。
十 大碗又称为“十大件”,一般由鱼、鸡、牛肉、羊肉、猪肉等料做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