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问一下,古代男女之间的礼仪是怎么样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颇为注重礼仪规范,在人生大事婚姻中更有许多必须要注意到婚礼礼仪。
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
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
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
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 *** 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
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
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
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
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
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
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
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
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奠雁礼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
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
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
议婚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
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问肯即求亲,即六礼中的之一礼纳采。元代王晔《折桂令?答》曲:“一个将百十引江茶问肯,一个将数十联诗句求亲。”
合婚亦称合八字,古称卜吉。据了解合婚是问名礼中的程序之一。
双方议婚之初,在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名号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
近代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退还。压庚又称压帖。
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经过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男家用礼盒装上庚帖,上压钗钏和如意送往女家。
又,将对方的八字帖压于家庙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炉下,意请先人鉴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者,可行婚姻,亦称压庚。相亲亦称相门户、对看。
即在议婚阶段换过庚帖后,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历代相亲仪式大同小异。
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订婚即订立婚约的仪式。
通过这个仪式,表示正式定下双方的婚事。古代,男方以雁为礼,去女家商定婚事,雁成为婚姻的信物。
近代多用饰物、衣物、食物为礼,送往女家,送礼之后,婚约即成。订婚的表现形式 为婚书及财礼。
封建社会,订婚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双方均不得反悔。新中国成立后,订婚已不是法定程序,男女双方只要出于自愿,合乎婚姻法的条件还要进行登记注册。
据了解尝汤献花是订婚后,男家长者赴女家,与女家长者一道焚香祷祝上天 *** 。礼毕,女家设宴。
席上先尝汤,上清汤四碗,碗口上以红线作十字交叉,线头坠铜钱,以示姻缘开头。尝过汤后,上盘装四个猪蹄,每个上插红花,盘中置刀一把,刀柄上缠红绸,此谓献花,含缔结婚约之意。
尝汤献花后,订婚礼为正式完成。议聘是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由媒人往来商议男家聘金和女家嫁妆的种类、数量的程序。
一般根据双方的家庭地位和财产的多少及当婚男女 的人品而确定,明显带有买卖婚姻的痕迹。下插定是专门送约定婚姻信物的仪式。
男家向女家提出订婚,将女子插戴的首饰送到女家,作为婚约信物。《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但我说明了他家是没有公婆。
2.古代很讲究礼仪,那么古人是如何与心上人交往的
爱情非常美妙,作为中国人在表达感情的时候非常含蓄,尤其是古人。
爱情是生活永远不变的主旋律,一旦相爱了,那么就要对另一半表白,而如何与另一半相处也成了很大的学问。国人一向害羞含蓄,而古人更是如此,在表达爱情时与恋人相处时,古人的表现往往没有现代人那么奔放。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所以古时候的人在与另一半恋爱时是非常含蓄的,一般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另一半的爱慕欣赏。
在唐朝时期的这些恋人们,会把自己跟另一半的爱情写在竹简上,相比现在短信的便捷,竹简显得更加浪漫。而在发明了造纸术之后,恋人之间的相爱已经不用竹简来传送。在古时候一到七夕节恋人之间更会赠送梳子,当然梳子也不是随便送送的,众所周知梳子是用来梳头的,而古人送梳子其实也意味着两人私定终身,与对方结为夫妻的意思。
而且在古代的时候,这些女子一般出嫁之前都会有家人为她梳头发,这也包含了家人对未来子女幸福生活的祝愿,另外也有男方表达爱意的含义。因此古时候的一些恋人,在七夕节的时候就会互送梳子。古人的爱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一个短信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在那时候想一个人了就翻过几座山,趟过几条河去见对方。
也正是因为爱情的不易,所以古人之间的爱也显得弥足珍贵。
3.中国古代夫妻有什么礼仪
中国古代号称礼仪之邦,因此时时处处都有讲究礼仪的规范。
《论语·泰伯第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在大圣先师孔子的眼里,“礼”可以匡正民风、教化百姓,是立国安邦的大事情。
《左传》亦云:“礼之可以为国久矣,与天地养。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因此古人处处以礼为先,有的人就连夫妻行房事也要讲礼数。 清以湉《冷庐杂识·真赏难逢》云:“世俗以夫妇之事为敦伦。”
清袁枚《子不语·敦伦》记载:“李刚主讲正心诚意之学,有日记一部,将所行事,必据实书之。每与其妻交媾,必楷书‘某月某日,与老妻敦伦一次’。”
其中所讲的敦伦就是房事。 古代夫妻子敦伦时,男子必须征得女子的同意。
明冯梦龙《古今谭慨·迂腐部·敬妻》记载:“唐薛昌绪与妻会,必有礼容,先命女仆通语再三,然后秉烛造室,高谈雅论,茶果而退。或欲就宿,必请曰:‘昌绪以继嗣事重,辄欲卜一嘉会。
’候报可,方入,礼亦如之。”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腐流部·行房》载:“一秀才新娶,夜分就寝,问于新妇曰:‘吾欲云雨,不知娘子尊意允否?’新人曰:‘官人从心所欲。
’士曰:‘既蒙俯允,请娘子展股开肱,学生无礼又无礼矣。’”即使是自己的妻子,也绝不霸王硬上弓。
夫妻礼仪有加,可使双方更容易赏心悦目,身心愉快。 据有的史料记载,有人敦伦前还要预先向妻子道歉,请求原谅:“昔有某教官五十续弦,……教官顶戴袍褂入房,移双烛于床前,将新娘扶坐床上,举手扞其裤,分其两腿,高举之,详视其私,点头赞叹,于是退三步,恭对长揖者三,祝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某老矣,今日不负蘀突夫人,而施及 *** 。”
那个教官和薛昌绪想和妻子行房,都不约而同地以“继嗣”大业为借口,其实并不奇怪,《礼记》对婚姻的解释就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有些人总是把他们的故事当笑话来讲,说他们是假道学,虚伪。
但我认为,在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封建时代,能这样对待妻子,也着实不易,值得今天的有些丈夫学习,尤其是那些把妻子简单当成生育工具的丈夫更应该学习这些礼仪。
4.中国古代男女怎样相处
中国古代男女的浪漫社交 在封建社会,废立之事可谓充满凶险,一旦失败,那就是犯了“谋反”、“犯上作乱”之罪,脑袋就要搬家,所以,霍光虽然当时在朝里极富威望,但也觉得单凭一己之力,有些难以胜任,必须得找几个帮手。
这些帮手找谁好呢?思来想去,霍光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姓杨,名敞,时任丞相,官封安平侯之爵位。但霍光是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又不便于亲自去和杨敞商谈废立之事,于是,他暗派得力助手,时任大司农之职的田延年去杨府游说。
到了杨府以后,田延年把霍光要行废立之事说了出来,杨敞一听,心里十分紧张,“惧不知所云”。田延年一看事情要僵,就假托起身更衣,杨敞的夫人是一位识时务的女子,她见丈夫已经听闻了废立大事,现在态度暧昧,恐怕不久大祸就要临身,心中十分恐慌,于是立即说服杨敞,她说:“废立是国家的大事,现在大将军霍光派大司农来告诉你,这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相公您若是不与大将军同心同德,反倒犹豫不决的话,之一个遭殃的一定是您!”杨敞因为曾经给霍光当过大将军幕府司马,深知霍光的脾气,觉得妻子说的有些道理,但又不想过早表态。杨敞的夫人没办法,只好自己出面。
“延年从更衣(处)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令”(《汉书·杨敞传》)——与田延年两个人一起研讨出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时候还是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礼制还不十分健全,因此,有人认为这条史料不足为据,那么,我们不妨再引几条汉朝的例子。
我们知道,汉朝自叔孙通裁定礼仪规犯之后,可谓百礼俱备,但这个时候男女相见之事例却屡见于史书。 《汉书》上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西汉第八任皇帝昌邑王刘贺,因为不守祖制,放荡不羁,在为其前任皇帝服丧期间,斗鸡玩狗搞女人,因而被时任大司马、大将军,官封博陆侯的霍光等人所鄙视。
为了使汉高祖刘邦开创的基业不至于毁在少不更事的 *** 手里,霍光决定奏请皇太后,废掉刘贺,改立新主。 无独有偶,班固在《汉书》中还提到另外一些上流社会非婚、非亲男女之间交往不避嫌的故事。
《汉书·周昌传》上写道:“周昌者,沛人也。昌为人强力,敢直言。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
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我何如主也?’昌仰曰:‘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
上以留侯策止,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即罢。
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昌诡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故事中的周昌是刘邦的老乡,素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个认理不认人的直臣。他入宫奏事正遇上皇帝和爱妃调情,这说明当时的君臣并不是只在纯男人的世界里交谈,手下的人知道皇帝与妃子娘娘调情,而又敢放周昌入宫,这说明当时人于男女之防并不看重。
周昌见了皇帝与戚姬在一起,抽身而走也并非是因为他怕见女人,而是因为皇上耽于女色,所以,当刘邦问自己是什么样的帝王时,周昌答以“桀纣之主也”。 周昌政治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是阻止刘邦废太子。
刘邦其人,好色成性,吕后本是其正妻,但他却深爱小妾戚姬,因爱屋而及乌,对戚姬所生的刘如意看起来分外顺眼,所以,想要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如意。废长立幼,本是件理亏的事,而由于刘邦刻意坚持,所以,反对者大多数只好“知难而退”。
但周昌却不看脸色认死理,他素有口吃的毛病,一着急就冒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期期以为不可”把刘邦给逗乐了,于是废太子一事暂告搁浅,一直为儿子的命运担忧,躲在幕后偷听的吕后心花怒放,在周昌退朝时与周相见,而且屡屡言谢。 最为惊世骇俗(当然是惊后人之世,骇后人之俗)的是司马迁《史记》中提到的另外一件事。
汉景帝时,郅都为大臣,有一次景帝游幸上林苑——上林苑地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交界处,占地约二百多华里,苑内放养禽兽,供皇帝射猎之用,并建有离宫、观、馆数十处,大文豪司马相如曾有《上林赋》记其侈。这次游幸,随侍的人不多,只有郅都跟在皇帝身后。
郅都是西汉河东大阳(今山西平陆东)人,景帝时,他任济南太守,诛 *** 当地豪强,以功迁升中尉(官名),执法严峻,被当时的贵戚、列侯视为“苍鹰”。 正在游玩之间,景帝却突然命郅都去代他召爱妃贾姬——贾姬当时正在厕所里,郅都当然觉得此时去叫正在“方便”的贾姬,实在是有些不“方便”,但汉景帝却很不高兴,后人论之曰:“帝姬处溷秽之地,使人臣亲往视之,无乃轻漫乎?”但景帝当时却确实动过这样的念头。
景帝的老爸汉文帝刘恒有一次游幸上林苑,袁盎随侍在侧。袁盎即爰盎,曾历任吴相、齐相等职,是当时有名的游侠,此人也向以侠义自许。
这一天与文帝同行的内宫眷属,除了皇后以外,还有一位谨夫人,谨夫人其时正得帝宠,所以,如日中天的她竟不顾礼节与皇后并排而坐,并且一点也不感到不安;袁盎突然豪气干云,举步上前,拉起谨夫人,把她推到皇后的身。
5.古代女子的礼仪
三从四德是古代为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稳定社会及家庭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修养。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
按男女内外有别位置和分工
“内外有别”是传统社会对两性最重要的规范。表现在: (1)位置和分工是以“家(户)门”为界的“男外女内”——男人在外面从政、打仗、服役、种地、打猎、经商等,女人在家内“主中馈(主持饭食酒浆等家务)”、务蚕织,生儿育女、孝敬公婆等。在上层阶级,“外”事是指主持、参与政事军事(也叫“公事”、“大事”),这是男性贵族官僚的特权,妇女不许涉猎,违反了就是“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母鸡打鸣,是家国的不祥之兆)。在下层,农耕社会小农的典型劳动分工就是男耕女织(如牛郎织女的传说)。这种对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划分,就形成了在居处、活动、交往、行为等日常生活中的内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授受不亲”,“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礼教。 (2)家庭组织的内外区分正好与位置、分工的分别相反男内女外,男主女从等(见“婚姻家庭的内与外”条)。 婚姻、家庭的“内”与“外” 家庭是两性关系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婚姻是组成家庭的手段和过程。 婚姻家庭组建的原则是男为内、女为外——以“利内”为目的,就是要利于男方家庭的传宗接代、和睦兴旺。女方的亲属叫“外戚”,又说生个闺女是“外人”,就由此而来。 婚姻家庭制度习俗是男主、女从——实行男婚女嫁、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后娶妻生子(特别是必由己出的儿子)以继世传宗;已婚妇女必须住在夫家,家庭亲属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辈分决定的。夫妇人数不均衡,规定上层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称“大老婆”)还可以娶若干个妾,如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一次娶12女,诸侯9,大夫以下递减。秦朝开始规定了后妃的等级人数,后代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定制,但历代帝王往往突破,佳丽三千,宫嫔多以万计。官僚也有纳妾的特权。平民限制纳妾,明代规定40岁无子才可娶妾。
6.古代女子的礼仪礼节是怎样的
古代的女人跟我们现代的女人是不一样的,她们没有这么自由;
一、立容:
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二、坐容:
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 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7.男女交往的礼仪
男女异性间的交往,首要问题是要有一个正常的心态。和比自己年纪大些的异 *** 往,就如同是自己的师长、兄长、大姐;同自己年纪相当的异 *** 往,就如同是自己的同学、同事、战友、兄弟、姊妹;和比自己年纪小些的异 *** 往,就如同是自己的弟弟、妹妹。不论是与什么样的异 *** 往都要大方、自然、有礼貌和有分寸的热情。有些人与异 *** 往就表现出拘谨的样子,有些人与异 *** 往则表现出冷淡的样子,有些人与异 *** 往表现得过于热情,这些都是不恰当的,既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惯,也不符合现代国际间通行的礼仪要求。应该怎么做?下面分两个方面简单加以叙述。
女士的礼仪修养
之一,女士要庄重、沉稳,切不可轻浮、随便。这是有教养、有知识的女性共有的特点,也是礼仪修养的要求。不管与什么样的男士交往,这一点是绝对需要的。有些女性见到男士后,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样子,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女士与男士交往分寸感要强。这里所说的分寸感就是指要掌握一定的度,以合适为好,不要太热情,也不要太冷淡。即使是熟悉的人,或者关系亲密的人,但在公共场合交往时,也不要表现出亲密无间的样子,更不要给别人以亲昵的感觉,以免给别人造成错觉,留下难以挽回的不良印象。
第三,女士得到男士的照顾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明察秋毫,弄明白男士是出于礼仪还是有其他什么用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处理。
第四,女士要自尊自爱,要光明正大,自强不息,工作中不要挑肥拣瘦,拈轻怕重,随便把重活推给男士,使男士产生反感。女士也不要轻易给男士增添麻烦或造成额外的负担,也不要随便接受男士的邀请或约会,一般不要随便与男士一起进餐,更不要让男士掏钱请客,俗话说,好吃难消化,谨防出现不良后果。
第五,要公私分明,在办公室里,在工作时间就专心致志地办理公务,私人的事不要在工作时处理,特别是与男士有私事商量不要在公众面前进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与可信赖的男士多交往,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第六,青年女性,或大中专女学生与异 *** 往要保持自己的年龄特征,即纯朴、自然、大方、活泼的本性,切忌弄虚作假和装腔作势。有些女青年喜欢把自己打扮得艳丽出众,与异 *** 往就表现出矫揉造作,卖弄风情的样子,正直的男性是很讨厌这种做法的。有的女学生把自己打扮成贵妇人的样子,与自己的身份很不相称,给人以老练油滑的感觉,是不可取的。
男士的礼仪修养
之一,男性一定要正直、正派,使人感到你是一位一身充满正气的人,这样就会自然、大方地和女士交往,如果是照顾女士就必须从礼仪出发。当然具体做法还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恰当处理,我国与外国不同,美国和 *** 国家也很不一样。就国内来说,大城市与小城市不同,城市与农村就更不相同了。因此,在原则上,要把国际通行的礼仪要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结合起来,在具体实施上要区别对待,例如进出门,要把女士让在前面,上下车为女士打开车门,在使用体力的情况下把轻活让给女士等,都要根据当时的环境而恰当处理。
第二,男士要把信誉放在之一位,说话算数,办事负责,工作认真,与女士交往要谦虚、和气、有礼貌、有责任感,这样就会取得女士的信任。清朝的李子潜编写的《弟子规》一书中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不仅说话必须讲信用,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得有诈与妄的行为。交待事情必须说得清清楚楚,便于女士理解和帮忙。
第三,大度是男性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从大处着眼,目光远大,胸怀大志,不计较小是小非,宽厚待人,这样就很能赢得周围人们的好感,更会获得女性的赞赏和亲近。
第四,男性要刚柔相济,根据具体情况和环境,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尤其与女 *** 往和接触,必须善于体察其实际情况和需要,以礼相待,给与必要的关心、照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