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傣族待人接物的礼仪
【傣族待人接物的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如果客人从外地来到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定会受到傣族群众热情友好的接待,给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
.
与傣族群众生活在一起,你会发现这里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偷不骗不抢,不论男女老少都以多行善事而不作恶作为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十分讲究礼节礼貌。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傣族地区社会秩序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受到人们的称道。
.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
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
凡生产生活中的大事,都要首先听取村上老人们的意见;重大的节庆和祭祀活动要请老人主持;村舍间出现 *** ,要请老人排解。走路也要让老人走在前面。老人进屋,年轻人要站起来问好,待老人落座后,才能坐下。饭桌上,要让老人坐首位,好菜先敬给老人。
2.接人待物的礼仪标准是什么
一、敬人。礼仪中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和人相处要常存敬人之心 ,不可失敬于人,不能伤害他人的尊严。最常见的一点,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要显得对别人有尊敬之意。
二、律己。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也就是要学会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反省和自我检点。最常见的体现就是要守时, 如果我们和人约定什么时候见面,那么我们可以提早几分钟到达 而不是迟到让人等你。
三、宽容。字面意思不难理解 ,也就是要多多的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不要斤斤计较过于苛求。人相处交往时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即使对人有意见 ,我们也要宽容对待 ,不要揭别人的短处,多多忍让。
四、真诚。人际交往运用礼仪时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真实诚恳, 这样才能够背对方更加的容易接受和理解。特别是在工作中和同事交往, 要学会把自己管牢,和人交往的时候要诚恳的交流,不在背后说人是非。
礼仪主要就是人们置身于社会公共场所时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涉及到有交往、沟通、情商等等方面的内容。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示一个人的风度教养和魅力, 还能体现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修养和人生价值。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有遵守社会基本礼仪的自觉,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才会更加稳定, 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3. *** 尔族和傣族待人接物的礼仪是什么
*** 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 *** 字母为基础的 *** 尔文。
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许多 *** 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 *** 尔族有灿烂的民族文化。
早在11世纪70年代,哈喇汗王朝时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叙事长诗,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语大辞典》,都闻名遐迩。民间文学也十分丰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民谣和谚语。
《阿凡提的故事》在 *** 尔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尤其是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单调高昂,节奏欢快、活泼、优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吉日,或是劳动之余, *** 尔族男女老幼都要伴着“达甫”(手鼓),唱起悠扬激越的民间歌谣。 *** 尔族人民能歌善舞。
“十二木卡姆”是 *** 尔族古典音乐套曲,“麦西来甫”(聚会的意思)是 *** 尔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每逢佳节、婚事、喜庆活动都要演唱和舞蹈。
乐曲热情奔放,舞姿轻巧优美。开始时,一人高唱序曲,接着手鼓响起,众人齐唱,歌声悦耳,旋律欢快。
人们被邀对舞,扬手顿足、旋转翩跹。 *** 迭起,情绪炽烈,欢歌笑语,令人心驰神往。
此外, *** 尔族的民族建筑、民族医术等都以独有的民族特色而闻名。 *** 尔族的建筑物有其独特风格。
房屋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凿壁龛,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旧式房屋多系土木结构,窗子较小,房顶开一个窗,通风采光差;室内进门有一连灶土炕,用来做饭取暖。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住房质量逐渐提高,有的住进了楼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较宽敞明亮通风。
厅室布置整洁朴雅,四壁呈白色泛蓝,挂的壁毯,靠墙置床,被褥均展铺于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摆设一对镂花方枕。室中央置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遮盖有钩花图案的装饰巾,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并衬饰网眼针织品。
地面多装饰民族图案。 *** 尔族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整个环境显得雅静、清新。
4.傣族的待人接物
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
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
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
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期间爱戴毡帽、身穿白布对襟衣,宽裆子。
妇女穿统裙、上衣为宽袖敞领,领口上衬白布。多数人喜欢白、蓝、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浅色。
老幼均喜戴银耳环、玉手镯男子有纹身习俗,从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纹,纹身图案较多,有动物形态、花卉图案,更多的则是刺些祈愿祝福之类的傣文,或是佛经中一些有影响的名言。傣绷人服饰,妇女喜爱紧身短上衣,深色长统裙,系银扣腰带,耳坠小巧的银耳环,喜欢白包头,多数用自纺自织的横幅红花条纹包头。
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纹布为裙的,故被他族称为“花腰傣”。傣绷男子服饰趋于汉化。
老年人穿大摆裆土布裤子,对襟土布上衣,戴毡帽或包白布包头。妇女留长发,不编辫子,只是挽结在后脑上插上银发针,然后用花包头盖上,傣绷人普遍喜欢黑色服装。
傣社毫男子不纹身,不镶牙,已流行时装,妇女上身穿紧身白布衣服,两襟对开,钉有12对银质双纽扣,下身穿青色统裙,坠耳环、头包头巾。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
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礌户辟鞠转角辨携玻毛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20岁以后。
结婚聘礼较多,景谷江东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须给女方家长酒2壶、肉5斤、面条4把、红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钱100元。此外要送给媒人猪头一个、枕头一个,鞋子一双,还要送给头人若干斤米和肉。
婚后回门要给女家2元4角钱,一丈布。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
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 *** 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
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后要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主人家备办佳肴殿给佛爷和尚,要 *** 猪牛井招待亲友和帮忙的人。
超度亡灵后把尸体抬到林里埋葬,头朝东,脚朝西,用白布裹尸后用木板或竹笆出殡,葬后不垒坟,不立碑,后人也不扫墓。年节日到佛寺赕佛、滴水,由佛爷念《滴水经》,把后人献给的祭物献给亡灵。
有名望和僧侣等级高的佛爷和尚死后要竖碑,形如佛塔,从“撒迪”级起,地位越高碑塔级越多,碑上刻花卉图案,无文字。傣绷人死后,要请佛爷和尚念经超度,家人为死者做功德,然后用木板做棺材埋葬。
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后行土葬;殡殓用棺,垒坟为志,但无碑文,仅用石块围圆。
成年人死后,要 *** 一头水牛、一头黄牛作祭品,出殡要请哈尼族“嫫庇”推算选择。 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立有寨心(高约三、四尺的木台子,中间装土)。
此乃村寨的心脏或生命。故忌在其上坐、脚踏或挂马。
德宏州傣族祭寨时,忌外人进寨,寨人外出,须等祭寨完毕方可出入。进佛寺者须先在门外脱鞋,方可入内。
忌随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摸神像及做赕用的戈矛等。忌摸小和尚的头顶;走路时忌踩佛爷、和尚的影子。
佛爷、和尚忌与一般人住在一起或住楼下。忌外人进入寨神庙。
妇女不许犁田,否则要遭雷劈;盖房时,女子不许站在高处;女子不得跨过男子的头;筒裙不能往高处晒;妇女进佛寺只可到规定可去之处,忌任意起动;经、产期妇女,不得入佛寺;妇女不得参加 *** 跳舞,不能打击乐器;在公共场合,男人说话,妇女(老妇例外)不能插嘴;家有客人,妇女不能同桌共餐。 进傣家时,忌到楼口不脱鞋;进屋后,忌用脚跺地板。
忌倚靠室内中柱上,亦忌挂物于中柱上。傣家火炕旁一般是家长的床铺,禁忌随便乱坐,也不可乱动床边的"圣水瓶"。
思茅等到地傣族居处中厅所设的床,禁忌悬挂蚊帐。忌在家中剪指甲、吹口哨和玩响乐器,以为口哨及乐器声可唤鬼入室。
忌在整齐的旱地、菜园里大小便。衣服破了,忌用裤子补,认为会受穷;反之,被破可和衣补。
衣服不可用作枕头;枕头不可坐。佩挂刀时,忌刀口向内,否则,认为居心不良,是"刺客"。
傣族。
5.傣族的待客风俗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6.傣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
傣族礼仪食俗: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
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傣历9月15日)、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食俗 傣族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
“吃小酒”讲吃三道菜:之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 *** 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 *** 红牛, *** 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 *** 猪祭“天公地母”以求 *** 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特色食品 酸肉。
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
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
火烧鱼。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
制法是将鲜鱼去鳃和内脏,洗净,将葱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芫荽末、野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叶末、草果粉、味精、盐、料酒拌制成馅,装入鱼腹,头尾折拢,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叶,埋入木柴烧后的炭或热灰中烧熟,取出去掉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成。 腌牛头。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其制法是将牛头、牛脚去毛、去蹄壳,砍成块煮烂,去骨,切成肉条,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时,取出改用冷水洗净,再将野花椒叶、红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内,加盐、白酒拌匀入味,装入瓦罐压实,盖上盖密封,半月后即成。
食时可蒸、可炒,是佐酒凉菜,脆嫩酸香、麻辣清凉。 酸角。
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罗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甜目坎、通血图,为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该属仅含酸角1种,有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
酸角喜欢炎热气候,在年均气温18oC—24o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区都能正常生长。 傣族的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不能随便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