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仪的含义是什么
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 从表面看,个人礼仪仅仅涉及个人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之类无关宏旨的小节小事,但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
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而且事关全局。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笔柄,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
事实如此,绝非无病 *** ,耸人听闻。 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个人礼仪应该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如果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
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
2.礼仪的概念和内涵
礼仪的概念与内涵
1.礼
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在古代,礼特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今天,礼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既可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
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
2.礼貌
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
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两个部分。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如使用“姐”、“先生”等敬语,“恭候光临”、“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等谦语,“哪一位”、“不新鲜”、“有异味”、“哪里可以方便”等雅语。
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不仅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友好 *** 的新型关系,而且能够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冲突。
我国古代把“温良恭俭让”作为衡量礼貌周全与否的准则之一。(即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3.礼节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有礼貌、尊重他人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礼节。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表现出来;欢迎他人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
借助这些礼节,对别人尊重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掌握这些礼节,在与人交往时虽有尊重别人的内心愿望却难以表达,所以,我们应掌握正确(规范)的礼节,正确地表达意愿。如果只是富含礼貌之心却不懂得具体表达的礼节则容易失礼。
4.礼仪
通常是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辞源》:“礼仪,行礼之仪式。”礼仪就是表示礼节的仪式,这种仪式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5.仪式
指在一定场合,表示郑重、敬意、友好而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化行为规范的活动。(例:开幕仪式、颁奖仪式、签字仪式、结婚仪式)
6.礼宾
即“以礼待宾”之意。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涉外活动中,主方根据客方人员的身、地位、级别等给予相应的接待规格和待遇,称为礼宾或礼遇。
3.礼仪的涵义是什么
在中文里,最早的“礼”和“仪”是分开使用的。
在古代典籍中,“礼”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礼貌、礼节,三是礼物。“仪”也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仪式和礼节,三是指准则和法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在西方,“礼仪”同样有三种涵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我们今天所说的礼主要是指礼仪。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
纵观中外对“礼仪”的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意思:1、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见了面不自觉地要伸出手,临走时下意识地要说声“再见”。没有人非逼着你这样做,但你却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合适和正确。
2、礼仪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当然,不可能全世界每个人都遵从同一礼节,但相对于偶然性的行为,礼仪却是普遍的。现在,国际上通用见面打招呼说“你好”。
3、礼仪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约束人类欲望,保证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当然,这是概念上的认知,和外在表现是有区别的。
可见礼仪就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而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程序,它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遵行礼仪就必须在思想上对交往的对方有尊敬之意,有乐贤之荣;谈吐举止上懂得礼仪规矩;外表上注重仪容、仪态、风度和服饰;在一些正式的礼仪场合,还须遵循一定典礼程序等。
4.礼仪的概念 是什么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更通俗的说: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2、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 *** 。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3、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5.礼仪指的是什么
一、礼仪概述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 ***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
礼仪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学校和各类公共场所,礼仪无处不在。就个人而言,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
二、礼仪的基本含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3、最简单的说,礼仪就是人类(大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日常交际中总结出来最不会伤人的话,虽说是不伤人,但是在 *** 上,有一些人不太喜欢这些客套话。礼仪既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也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三、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6.礼仪的含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场合为表示()()()而约定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它涵盖各种大型、正规场合隆重举行的仪式和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的礼貌礼节。
在服务性活动中,礼仪的基本要求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一、仪态仪表礼仪1、着装 团队活动要求队员统一着装,显示良好的团队精神。2、站姿 抬头,颈挺直,下颌微收,双肩放松,两腿并拢立直,脚尖分开呈“V”字状。
身体重量平均分布在两条腿上。双手交搭贴于腹部,挺胸、收腹。
给人以挺拔向上、庄重大方、精力充沛的印象。3、行姿 行走时步履应自然、轻盈、敏捷、稳健。
上身正直,眼平视,挺胸收腹立腰,重心前倾,双肩平稳,不宜左顾右盼,左右摇晃。集体行动时,不得喧笑打闹。
4、坐姿 入坐时要轻稳,走到座位前,转身后退,轻稳坐下。女子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向前收拢一下再坐下。
腰背挺直,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双腿并拢。起立时,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站立。
二、见面礼仪1、握手 通常年长(尊)者先伸手后,另一方及时呼应。来访时、主人先伸手以表示欢迎。
告辞时,待客人先伸手后,主人再相握。握手的力度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限度。
初次见面时,时间一般控制在3秒钟内。2、介绍 介绍时应把身份、地位较为低的一方介绍给相对而言身份、地位较为尊贵的一方。
介绍时陈述的时间宜短不宜长,内容宜简不宜繁。同时避免给任何一方厚此薄彼的感觉。
3、致意 表示问候之意。通常在各种场合用举手、点头、欠身、脱帽等方式向相识的人打招呼。
三、谈话礼仪 人际交往中应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是谈话中的基本要求。1、问候 根据彼此的关系问候“您好!”、“你好”、“早上好”、“晚安”等,初次相识可说“您好,见到您很高兴”。
2、道歉 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应及时道歉“对不起,实在抱歉”、“真过意不去”、“真是失礼了”。或者是不经意打扰别人应说:“对不起,打扰了”、“对不起,打断一下”等。
3、应答 “您不必客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照顾不周,请多指正”。4、慰问 “您辛苦了”、“让您受累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四、迎送接待礼仪1、接站 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要做好接站工作,掌握客人到达的时间,保证提前迎候,接站时,准备迎客牌,并在客人到达时高举,以便客人辨认。
2、会面 客人到达,应主动迎接,热情打招呼。如果是长者或身体不太好的应上前挽扶,客人手中提有重物应主动接过来。
3、入室 陪客者应走在客人的左边,或走在主陪人员和客人的身后,到达会客室门口,应打开门,让客人先进,并把客人介绍给在场的有关人员。4、送客 按照接待时的规格对等送别。
离开时,应与客人热情话别。五、表情仪态 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在情绪的外露。
脸部则是人体中最能传情达意的部位,可以表现出喜、怒、哀、乐、忧、思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应该运用好表情来传达信息。
1、待人热情诚恳,不献媚讨好,不挤眉弄眼,不卑不亢。2、兴高采烈而不欣喜若狂,不大呼小叫、手舞足蹈。
3、表示厌恶时也不要伤别人的面子,避免脸色难看。4、遇到烦恼、气愤之事,不忙于动怒悲伤,应控制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
5、冷若冰霜的表情相当于拒人千里之外,应通过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热情来促成双方的沟通与 *** 。6、善于运用微笑,微笑能使人的关系融洽,矛盾缓解。
六、手势仪态 手是体态语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如:招手、挥手、摆手、握手等都表示不同的意义。
人在紧张、兴奋、焦急时,手都会有意无意的表现着。作为仪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势应该正确地使用。
1、谈话时,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更不能手舞足蹈。传达信息时,手应保持静态,给人稳重之感。
2、拍拍打打、推推搡搡,抚摸对方或勾肩搭背,依偎在别人的身体上等形为,会让别人反感,也是不符合礼仪的行为。3、不能用食指指点别人,更不要用姆指指自己。
说到自己时,可以把手掌放在胸口上;说到别人时,一般应用掌心向上,手指并拢伸展开进行表示。蹲姿1、女士下蹲不要翘臀,上身直,略低头,双腿靠紧,曲膝下蹲,起身时应保持原样,特别穿短裙下蹲时更不要翘臀。
2、对男士没有像对女士那样严格的要求,但也应注意动作的优雅。七、递接物品1、尽量用双手递接物品,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2、递尖锐或有危险的物品,尽量把尖部、危险部位朝向自己,把安全的一面递给他人 八、办公室拜访礼节1、先预约,然后以准确的时间拜访。2、出访前修饰自身的仪表仪容。
3、无论门是开的还是关的,都应轻声敲门,经允许方可进入。4、问候及自我介绍:进门后应该说“您好”、“各位好”或者点头致意,进行自我介绍并向接待人递名片,请求与安排会见者见面。
5、初次见面要自我介绍,并主动提及会面事宜,说明来意。6、谢座后,应有必要的寒喧,然后切入正题。
7、谈话内容简单明了,时间不易过长,以免影响他人工作。8、恰到好处地告辞。
九、用餐礼仪1、用餐前,服务员送上的热湿毛巾作为擦嘴角、双手用的,用它擦脸、脖子等都是失礼的。2、用餐时,用餐巾纸擦餐具,是对主人不尊重的表现。
7.礼仪的概念,含义分别是什么
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含义:说实际,对于旨在维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仪制度,尤其是那些落后的繁文缛节,新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非但无法接纳,而且必须坚决予以抛弃。
自辛亥革命彻底否定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之后,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根本改变,礼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意义。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礼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今天的所谓礼则仅仅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而言的,这也是我这一组话题所要讨论的主要范畴。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 *** 。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
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8.礼仪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
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扩展资料:
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范畴。最早的礼仪是祭礼,那可不是“社会交往”,那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并且,即使在现代,很多礼仪,也不是社会交往的事情。
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开张仪式等等,人们举行这些礼仪,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示对大自然或他们心中相信的那个神的敬畏和祈求。
他们可能在心里祈求大自然或神, *** 他们的建筑能够顺利竣工,并且能够长久屹立; *** 他们的船只下水后能够安全航行,这些都不是“社会交往”,都是人们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所以,不能只把礼仪定位在“社会交往”的范畴。
9.礼仪的含义是什么
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需。
从我们懂事起,父母就告诉我们要讲礼貌、不骂人、不损坏物品、见到阿姨说阿姨好!上学了,父母告诉我们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见到老师要行礼、上课之前要问老师好;工作了,要尊重领导、礼待同事、修饰仪表、规范举止纵向看,我们成长、生活与工作中,礼仪无时不在;横向看,我们在社会中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各种活动,如我们要与家人、同事、上下级及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做事,为保持做事的正常秩序和顺利进行,就必须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可以看到,此时礼仪无处不在,无人不需。
这起码是因为礼仪与道德密切相关。 道德,就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关系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道是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是指立身根据或行为准则。道德是人们判断是非好坏善恶荣辱的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教育、道德观念等形成无形的力量,调整着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的作用。 古今中外都把救死扶伤、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秩序、明辨是非、文明礼貌等一些道德要求当作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除了能使用工具劳动外,最重要的就是具有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对人们提出的最基本,更低层次的要求。
社会公德是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礼仪则是社会公德健康发展的结果,是完美社会公德的集中表现。没有社会公德的礼仪是虚伪的,没有礼仪的社会公德是不易为人所认同的。
就个人来讲,礼仪集中反映一个人的个性气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文明程度。即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基本体现。 礼仪的部分基本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言语谈吐及相应仪式等方面依约定俗成的规范方式,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
或简述为: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 相关的概念还有;礼、仪、礼貌、礼节、仪式及仪容、仪表、仪态、语言、作风。
礼:本意是敬神,引申为敬意的通称。主要是表示敬意的态度。
仪:仪是礼的动作或方式,是外在形式。 礼和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是内在的,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尊重、敬意的态度;而“仪”是外在的,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动作、形式等表现出来的“礼。礼是仪的本质,仪是礼的现象。
另一方面,礼和仪密不可分,即内在的“礼”只有以外在的“仪”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礼和仪的完美形式结合并表现出来,才是完整的礼仪。
礼貌: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侧重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通常说某人有礼貌,是指其人注重仪容仪表整洁得体,仪态举止端庄优雅,言语谈吐谦逊温和。 礼节:是在交际场合,表示尊重、友善的惯用形式。
是礼貌在言语、仪态、行为等方面的形式体现,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往往是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善的方式,如迎来送往、敬意问候、祝颂哀悼、握手行礼等。
仪式:在一定场合举行的、有专门程序规范的活动。如开幕仪式、发奖仪式、签字仪式等。
仪容:是指人的容貌、形体及个人卫生。重点指人的容貌及服饰覆盖以外的外露部分,包括头、面、颈、手 臂、腿脚等处。
仪表:即人的外表。主要指服装和饰物。
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中的表情、姿势、动作等,即“体态语言”。 语言:是用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大类。
即除口语的有声语言外,无声语言有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实物语言等。通常指口语。
气质:指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好动、怡然安静等。和通常所说的“脾气”“性格”相近。
气质四种类型: l 多血质--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善于应酬,不拘小节,是社交场合的核心人物。但易轻信人,伤人自尊,被人利用,好心做坏事。
活泼型 l 胆汁质--性格活泼,思想外露,取胜心强,性格专一。头脑简单,马虎大意,人云亦云,缺乏主见,自我约束力差,缺乏应变能力。
大咧行 l 黏液质--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喜好清净静、沉默寡言、。善于察言观色、自我约束力强、不爱表现自己、对社交不感兴趣。
内向型 l 抑郁质--性格内向、谨小甚微、思想深刻、主观性强、待人冷漠、行动冷漠。不善交际难于接近。
冷漠型 素质: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
风度:具有个人特色的举止、姿态。 形象:人的形状、相貌、模样,事物的具体形状。
作风: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做法。 现代礼仪的本质: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
个人礼仪行为的本质:是心态在行为过程中的一种反映,是由个人的礼仪素质决定的。 个人礼仪素质:是由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掌握的具体礼仪规范所决定的、在礼仪方面的个人特点。
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所谓“礼”,是叫人尊敬和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仪”,是叫人在行为上恰如其分,使之合乎“事理”。 礼仪的概念,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