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大礼仪之争产生了哪些影响
明世宗朱厚熜 15岁时,以藩王身份继皇帝位,登基后不顾礼制,为了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不惜与群臣反目。嘉靖的父亲兴献王最终被被追封为睿宗。史称:"大礼议之争 "。
大礼议之争实际是明代中后期争夺首辅权利的斗争。首辅杨廷和等认为,继统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为皇考,生父只能为皇叔考。中下级官员桂萼等人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上书论"继统"不同于"继嗣",应尊兴献王为帝。双方争论激烈,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怒世宗,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结果杨廷和罢官,中下级官员取胜。
2.明代大礼仪之争的历史影响
一、对嘉靖朝政治、经济的影响 张璁、桂萼、方献夫、霍韬等一批新科进士和地方官吏入主政务,对嘉靖朝的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明代后期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大礼仪之争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大兴土木而工役耗财,给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雪上加霜”,加剧了嘉靖时期的财政危机。 天地、宗庙、社稷诸礼次第展开,修建了大批祭祀之所。
为应付财政危机,朝廷百计毕出,财政危机的解决最后是百姓遭殃,因为百姓纳粮当差,“羊毛出自羊身上”,各种事例、加派、官贪吏剥等等无一不加重他们的负担。 2、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辅专权和内阁纷争,使朝廷政治相当混乱。 大礼仪之争使嘉靖、万历时期的政治应有的连续性中断,造成了王朝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之风,使君臣关系畸变恶化,内阁权重,但重在首辅。
张璁、夏言、严嵩等以赞礼而入阁,为争首辅又尽排陷之能,阁臣争斗之风。夏言之代张璁,严嵩之逐夏言,无不经过明争暗斗。
谄谀之风盛行,从创改礼乐到奉玄崇道,阁臣尽力之事虽不同而目标无二,都是谄媚世宗,取得世宗的宠信,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不息,上行下效,内外诸司争为谄谀。 总之,大礼仪之争对嘉靖及其以后明代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其贻害使嘉靖朝的政 治、经济改革不能真正扭转世局。
二、对明代思想界的影响 1、“大礼仪之争” 后明代史学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在历史著述中出现了对历史资料、历史记载持批判态度的倾向;一是史学在走向通俗化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 大礼仪之争”中人们对各种史事的引用及辩驳,同样一段史事,却各持己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结论。
“大礼仪之争” 后明代掀起了史学通俗化的 *** ,首先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在嘉靖时开始刊行问世。其次,至嘉靖时, 传奇作品跳出了以前着重写爱情、家庭生活圈子, 而开始着重描写历史上、现实中的政治题材。
2、“大礼仪之争”以后,还掀起了撰研当代史的热潮。 究其原因,固然是因为社会危机的加深,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等,但之所以始于嘉靖朝并在史学上反应如此强烈,却是同“大礼仪之争”密切相关。
“大礼仪之争”中双方利用历史为现实服务,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古为今用,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当代史研究的重视,促进了当代史撰述和研究的勃兴。“大礼仪之争”后人们普遍关注与礼仪相关的典章制度的研究、关注时政问题,史学上的“经世致用”之风开始取代明初的空疏学风。
除了关注典章制度的研究外,关注时政、要求有所变革、史以致用亦逐渐形成风气。
3.朱厚熜“大礼仪”事件
明嘉靖间,世宗君臣间围绕世宗生父、生母的尊崇典礼而进行的论争。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死,因无子嗣,而由兴献王朱佑杭之子、明宪宗之孙、武宗之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明世宗极爱虚荣,即位伊始即令礼官集议崇祀已故父王兴献王的典礼。
首辅杨廷和与礼部尚书毛澄主张,世宗应以孝宗为考,以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世宗不满,要求另议。
正德十六年七月,观政进士张璁迎合世宗之意,上《大礼疏》,主张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世宗得疏大喜,召见杨廷和等,下令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
杨廷和等拒不从命。世宗母兴献王妃蒋氏得知朝廷大臣欲使世宗以孝宗为考,大怒,不肯来京。
世宗则以“避位奉母归”要挟大臣。杨廷和只好同意世宗父母为帝后。
议礼之事并末就此完结,朝臣因议礼而形成的派别斗争旷日持久。杨廷和利用权力,排斥张璁,安插本派亲信。
嘉靖元年(1522),杨廷和又成功地阻止了世宗欲加兴献帝、后以“皇”字,而使世宗同意以孝宗为皇考,以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嘉靖三年,杨廷和终致罢官。
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南京刑部主事张璁经过讨论,上疏重申旧议,吏部尚书乔宇和礼部尚书汪俊则率领百官坚持杨廷和主张。世宗遂调桂萼、张璁进京集议,二人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世宗根据张璁等人意见,要求去掉其生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诸部司百官各具疏反对,并有230余名大臣跪伏于左顺门 *** 。世宗遂命将134人逮捕下狱,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以至18人被杖死。
此后,以前争大礼的大臣多“依违顺旨”。世宗和张璁、桂萼等人的主张都比较顺利付诸实现,改孝宗为皇伯考。
嘉靖五年,为“献皇帝建世庙于太庙之左。”嘉靖十五年,世宗令将世庙改称“献皇帝庙”。
嘉靖十七年,又尊献皇帝为睿宗,祔于太庙。关于大礼的争论持续了10-20年,一些旧阁老臣失去权力,而一批新科进士,地方官吏入朝主政,对嘉靖朝政治有深刻影响。
4.明代的大礼仪之争实质是什么
大礼仪之争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名义的争吵,实质是场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之争。
事件起因 明武宗朱厚照荒唐了一辈子,在31岁壮年时去世,却没有给江山社稷留下一个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于是明王朝陷入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大空位时期”。内阁首辅杨廷和经过各种考虑,选定了兴献王朱厚熄外藩入继大统,以此来维系皇朝的血脉。
良好修养 兴献王朱厚熄这时年仅十五岁,他的父亲前任兴献王朱祐杭是宪宗皇帝的三子,孝宗皇帝的弟弟,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朱祐杭在世的时候。
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亲自教他读书,做什么事都把他带在身边,父子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朱祐杭很重视对儿子礼仪的培养,小小年纪的朱厚熄就已经着手参加王府中的管理工作了。
父亲去北京朝见皇帝时也总是带他一起上朝,让他学习宫廷礼仪。父亲死后,刚刚十二岁的他就继承了王位,但他精明强干,把王府中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这种良好的教养在他刚当上皇帝的几年中也给了他极大的帮助。开始力争 根据祖制,继位的皇帝应该是前任皇帝的子嗣,称前一代皇帝为皇考。
按照大臣们的意思,朱厚熄应该作为孝宗的过继子继承皇位。这样,朱厚熄就要称孝宗为父,称仍在世的孝宗张皇后为母,反而称自己的生身父母为“皇叔父”、“皇叔母”,对于这种安排,已继位为世宗皇帝的朱厚熄非常不满,由此展开了他和朝臣之间长达几年的“大礼仪”之争,并且让这种纷争延续了他的整个统治时期。
世宗在自己的封地接到圣旨时,其实已经举行了仪式,继位为皇帝。可是当他随着前去迎接他的使臣来到北京时,在城外才知道自己将被作为太子迎入京城,他开始很不满,坚持不肯入城。
他和大臣们以及张太后争论了好久,最终才答应入城。在城里重新举行了继位典礼后,他又被告知将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他表示坚决反对。
继位后的第五天,他就下令让群臣们廷议,给他的父亲一个合理的称号。他的母亲蒋氏在被迎入京的途中听到此事,对陪同的官员大发脾气说:“你们受职为官,父母都得到了封诰,我儿子当了皇帝,却成了别人的儿子,我还到京城做什么?”不肯再向前走了。
朱厚熄听后,哭着去禀告张太后说:“我要退位,您另选别人做皇帝好了,我要同母亲一起回安陆去,仍旧做兴献王。”皇位继承仪式都已经举行了,又怎么能容他这样儿戏的说不做就不做了呢?于是张太后和大臣们一再地妥协退让,但是等蒋氏到了北京城外,这种矛盾变得更加激烈了。
这时,张太后和大臣们已经无奈地尊皇帝的生父为兴献帝,生母为兴献皇后,但是心中却仍不情愿,仅以王妃之礼而不是应有的皇后之礼迎蒋氏入京。蒋氏大怒,说什么也不肯再前进一步了。
世宗知道了自然又是一顿大吵大闹。最后妥协的仍是张太后和大臣这一方,蒋氏最终从皇城中门入,谒见太后,才算作罢。
本来世宗对杨廷和辅助自己登上皇位还是很感激的,但是经过一连串的纷争,他才开始意识到,他只是杨廷和借以治理国家的一个傀儡王爷,杨廷和其实根本瞧不起他这个少年皇帝,只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皇帝去实行而已。世宗在“礼仪之争”中明白了这一点,他开始疏远杨廷和。
最后,在皇帝和大臣无休无止的争吵之中,杨廷和被迫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了。皇帝权威 杨廷和辞职后,“大礼仪”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一派以新任礼部尚书汪俊、大学士蒋冕、文渊阁大学士石瑶、大学士毛纪为代表,坚持恪守札法,维护皇室 *** 的一脉相承。另一派以张璁和桂萼为代表,宁肯不顾传统礼仪,拼命维护朱厚熄。
这时,朱厚熄决意抛开内阁,一意孤行,非要按他的旨意行事不可。他强令礼部追尊其父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尊兴献皇后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并令礼部在奉先殿侧另建一室。
安放皇考神主。汪俊、蒋冕不肯从命,愤然辞职。
朱厚熄还采纳了张璁、桂萼的意见,传谕内阁除去父母尊号中“本生”二字,毛纪力言不可,朱厚熄大怒,限四丑恭上册室。两派争斗水火不容。
大臣每次上奏折,把他们商改的结果报告给皇帝,皇帝都觉得很不满意,每一次都予以驳回。可是支持皇帝想法的奏折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又被内阁驳回。
于是双方陷入僵持状态。有一天早朝后,许多官吏跪在门外,高呼孝宗皇帝。
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对者,朱厚熄毫不动摇,他下令锦衣卫抓捕为首的人。群臣大放悲声,嚎哭不止。
朱厚熄又派人抓了一百三十四人。两天后,朱厚熄又下令,将为首者发配边地,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结果十六人死于杖下。
与此同时,兴献王朱祐杭的神主被迎奉入京,供奉在新建的观得殿里,尊号曰“皇考恭穆献皇帝”。朱厚熄终于在“大礼仪”之争中取胜。
自此以后,他以群臣在“大礼仪”之争中的态度划线,开始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滥觞。张璁被授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桂萼被授予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主内阁,执掌大权;对反对派官员则进行排挤报复,动辄下狱廷杖,弄得朝风日下,邪气上升。
朱厚熄不以为祸,反而洋洋自得,更加独断专行。其实这场“大礼仪”之争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名义的争吵,实质上这是一场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5.明嘉靖时期著名的"大议礼"事件有何影响
大礼议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明武宗暴亡后,明代政治秩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恢复正常。大礼议的发生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就在于身为皇帝的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换言之,大礼议是明代皇权由武宗流向世宗的必要路径,也是恢复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骤。世宗在大礼议中一步步的胜利和杨廷和集团一步步的失败,其实就是世宗皇权一点点地获得和明代政治秩序一步步地恢复。这一争论跟明代其他时期的廷议有着本质的不同。仅仅从礼制方面引经据典,对大礼议进行纯粹古礼的解释,不可能真正认清其本质特征及其在明代政治长河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21]
在杨廷和集团的败灭过程中,新生力量在迅速成长。在大礼议中,张璁等人与杨廷和集团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既赢得了世宗的敬重,又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使世宗发现了自己所要依靠的真正力量。作为没有东宫旧僚的世宗从议礼双方的表现中真切认识到了取舍大臣的一个主要标准,即能否支持自己的大礼主张。因为谁也无法全盘否定世宗的大礼观点。借助于大礼议组建自己能够掌控的人事格局,这是世宗更大的政治收获,符合明朝的政治利益。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钦定大礼,标志着明代皇权从武宗完全流向世宗,至此,武宗时代基本结束,嘉靖革新时代真正到来。大礼议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21]
另一方面,大礼议使得杨廷和与明世宗两人形同陌路。杨廷和被削官为民,更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此后明朝政治风气愈发颓废。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的。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风日益败坏。
6.关于大礼仪之争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间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争论,为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政治纷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
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历时三年(1521年至1524年)。 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后,统治阶级内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论争。
“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斗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号。
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推行新政。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1521年(正德十六年)四月开始,至1524年(嘉靖三年)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不仅对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整个大明王朝的言官体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长子为朱厚熙,生五日而夭,嘉靖 四年追赠岳王,谥怀献)。明宪宗生十四子,三子为明孝宗,四子为兴献王。
1494年(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1507(正德二年)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 1519年(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
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
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那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皇太后张氏与大学士杨廷和(朱厚熜未至京师前,杨廷和总揽朝政三十七天)摄理国政,根据《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于三月十五日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
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谷大用先期至,朱厚熜不许其私谒。)
1521年四月初一,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
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
嗣统之争武宗年间,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遗诏,这时却被朱厚熜利用,成为迫使杨廷和改变立场的利器。 因为遗诏的内容是以武宗的语气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1] 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但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基。但未行,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以第二年年为嘉靖元年(未采纳群臣拟定的“绍治”年号)。
四月廿七,朱厚熜下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和宋朝濮王(宋英宗)先例,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60余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对世宗而言,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年方十五岁的朱厚熜试图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欲使其改变主意,但两人都不为所动,几次下诏尊加其父徽号也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
但毛澄亦修改意见,认为将来朱厚熜有子时,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为兴王,继承其父亲的王统。奉迎世宗生母礼节之争 1521年七月初三,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而且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预先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其为人后之义甚明”。
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朱厚熜见此奏章后大喜,称“我父子得以保全了”。
但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唯有先行妥协。但在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朱厚熜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痛哭流涕,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
当年十月,朱厚熜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当时,湖广总督席书曾草拟奏疏,附和张璁、霍韬的意见,称兴献帝宜定 明嘉靖皇帝号皇考兴献帝.吏部员外郎方献夫上疏,提出“继统不继嗣”之论。
但两封奏疏没能上呈。三年之后,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
那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与同僚桂萼等揣测帝意,便纷纷上书重提旧事。两人得以宣诏入京,委为翰林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而其。
7.朱厚熜“大礼仪”事件
明嘉靖间,世宗君臣间围绕世宗生父、生母的尊崇典礼而进行的论争。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死,因无子嗣,而由兴献王朱佑杭之子、明宪宗之孙、武宗之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明世宗极爱虚荣,即位伊始即令礼官集议崇祀已故父王兴献王的典礼。
首辅杨廷和与礼部尚书毛澄主张,世宗应以孝宗为考,以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世宗不满,要求另议。
正德十六年七月,观政进士张璁迎合世宗之意,上《大礼疏》,主张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世宗得疏大喜,召见杨廷和等,下令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
杨廷和等拒不从命。世宗母兴献王妃蒋氏得知朝廷大臣欲使世宗以孝宗为考,大怒,不肯来京。
世宗则以“避位奉母归”要挟大臣。杨廷和只好同意世宗父母为帝后。
议礼之事并末就此完结,朝臣因议礼而形成的派别斗争旷日持久。杨廷和利用权力,排斥张璁,安插本派亲信。
嘉靖元年(1522),杨廷和又成功地阻止了世宗欲加兴献帝、后以“皇”字,而使世宗同意以孝宗为皇考,以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嘉靖三年,杨廷和终致罢官。
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南京刑部主事张璁经过讨论,上疏重申旧议,吏部尚书乔宇和礼部尚书汪俊则率领百官坚持杨廷和主张。世宗遂调桂萼、张璁进京集议,二人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世宗根据张璁等人意见,要求去掉其生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诸部司百官各具疏反对,并有230余名大臣跪伏于左顺门 *** 。世宗遂命将134人逮捕下狱,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以至18人被杖死。
此后,以前争大礼的大臣多“依违顺旨”。世宗和张璁、桂萼等人的主张都比较顺利付诸实现,改孝宗为皇伯考。
嘉靖五年,为“献皇帝建世庙于太庙之左。”嘉靖十五年,世宗令将世庙改称“献皇帝庙”。
嘉靖十七年,又尊献皇帝为睿宗,祔于太庙。关于大礼的争论持续了10-20年,一些旧阁老臣失去权力,而一批新科进士,地方官吏入朝主政,对嘉靖朝政治有深刻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