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校园国学经典名句(儒雅、文明礼仪、励志教育类)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2113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5261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4102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1653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爱护别人版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4、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
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权动荡不安。
2.有关国学中的礼仪名句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4、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
《荀子》 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动荡不安。5、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
(俗语) 说话态度和气,语言礼貌文明,会让人心情舒畅,倍感温暖;说话态度粗暴,出言不逊,会让人心生怨恨,招来灾祸。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俗语) 一句感人的话让人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会让人心里有一股暖流涌动;一句伤人的话,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会让人觉得心里冰冷。
3.国学礼仪都有那些
国学礼仪:中华传统习2113俗礼仪大全传统节礼5261:【春节】我国传统4102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1653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 *** ,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 *** 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 ( 腊月 )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 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 ),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4.品读国学经典践行孝德礼仪700字
国学经典有《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等。
以“践行孝德礼仪”为主题阐述700字:
我国古有华夏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今有胸怀天下的宁波帮乡贤,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传承文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孝为“修身齐家治国”的必备修养。
一要孝敬父母。孝的最直接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一个人的孝心外显于形,但关键还在于心诚。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内心敬爱父母,尊重理解父母,听从教导,珍爱生命,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并将这份尽心赡养侍奉父母之心推而广之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道德。古语经典多是有据可靠,这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和人生哲理,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他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场合和时间,都不能再以无知和借口去敷衍父母无时不在的关心和爱护。我深信:心中有爱就有孝。我们回馈父母的不应该只是敷衍了事的“奉养”,更多的是真心和感动。
二要明礼诚信。“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所以我们要重礼节讲礼貌,彬彬有礼,懂得尊重谦让,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只有这样,才会无负于我们青春少年的美丽人生。
三要学会感恩。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我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友;知恩图报,回报他人、奉献社会、敬畏自然;学会关爱怜悯,宽容待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坦然面对生活,乐观豁达,处变不惊,学会承受,勇于担当。这样,我们才会成就人生的大智慧。
读国学经典,以圣人为师,修身怡心,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谦恭、孝顺、诚信的人,给我们人生方向做了牵引,在看不清前方道路之时,为我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还是要付诸行动。
国学经典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5.国学中有关文明礼仪的句子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不失色于人,指重视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4、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动荡不安.5、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俗语)说话态度和气,语言礼貌文明,会让人心情舒畅,倍感温暖;说话态度粗暴,出言不逊,会让人心生怨恨,招来灾祸。
6.读《弟子规》,品味国学经典中的礼仪元素
《弟子规》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从古时起中国就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从大汉王朝到大唐帝国;从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到复兴盛世的当代中国,历史的巨轮无声的向前滚动着,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礼仪之邦”这个辉煌称号,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而谈到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我首当推崇《弟子规》。
《弟子规》,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古代启蒙教育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中国古典名著博大精深,而古代启蒙教材更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誉为启蒙学经典的《弟子规》,作为塑造“礼仪之邦”的有力支持,其功不可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篇之一段即点名主旨:首孝悌,次谨信。“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只有孝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对父母亲人以孝礼相待,他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承认和接受。古时评论一个人品德如何,首当其冲要考察的便是其为人和孝道,这与当代是大不相同的。几乎凡是古之贤人的传记,在其个人介绍中总会有这样一句“性至孝”,可见“孝”是古代评点人好坏的重要依据。在古时候,即使你身份显贵、腰缠万贯、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样会被世人所不齿。北宋有官员名叫李定,为谋高官厚禄瞒母丧不报,其行为实属大逆不道,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说“首孝悌”。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孝顺,他的内心才会有感恩,才会对社会有好的作为。所谓“谨信”即做事谨慎、诚实守信。“人以信立其本处其世”,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证明他的社会生命宣告完结,“人无信则不立”。纵观《弟子规》,全篇体现了两个字即“孝”与“信”,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余言为后人留下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笔法之遗风!教人以孝为先,以信立身,在这个以利为主的物质社会就像吹进一阵轻风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孰不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呢?!这大概也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弟子规》中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读《弟子规》,重塑中华礼仪之邦、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便不言而喻。从这方面来讲,《弟子规》仍不失为一本传世经典。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孝亲尊师,与人为善”,《弟子规》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于此
7.关于"品读国学经典 践行孝德礼仪"的小学生300字征文
力举三字经、弟子规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经常广泛运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我们要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