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生礼仪的现代价值
按我自己的理解:古人也是人,在古代行得通的事,在现代也不会错。俗话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精华”部分是永世使用的。而“糟粕”呢?绝大多数大多早已废掉了,如女子裹足、三纲五常、封建迷信。
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国有一个封建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我斗胆说一句,我们只是在口头上进入了社会主义,很多东西转变不了那么快!首当其冲的便是道德!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容易接纳“贞洁温顺”而不是“性解放”“自主解放”。有些新思想新成就拿到日常生活中并不太实用,反而是那些古老永恒的东西在操纵着芸芸众生。
2.中国古代饮食礼仪,你知道多少
饮食礼仪,源远流长,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饮食生活实践中,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规范化饮食礼仪。中国饮食礼仪,数千年来由上到下成规成矩,以一贯之,成为中国一种文化现象的特征,据文献记载可知,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曾经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和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而当代世界的饮食礼仪甚为规范,尤其在正式宴会中更显得井井有条,发挥着重要的用作。餐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国餐饮文化很丰富,中国人热情好客,很讲究餐饮礼仪。
目录:一、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二、现代中餐礼仪(一)中国餐饮(宴会)类别(二)中餐宴请礼仪1用餐地点的选择 2 点菜礼仪 3 中国酒知识 4 餐桌摆放礼仪(三)餐具使用礼仪(四)用餐礼仪 1.座次安排 2.上菜程序 3.夹菜、敬酒、喝汤特别注意 4.宾主礼仪 5.餐桌上如何说话 6.餐桌礼仪中餐礼仪正文:一、中国古代餐饮礼仪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有这样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同时,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i]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ii]二、现代中餐礼仪(一)中国餐饮(宴会)类别餐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餐宴会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宴会,遵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规范。宴请活动就其目的性质而言,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礼仪性质的,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或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等举行的宴会,都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
另一种是交谊性的,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再一种是工作性质的,主人或参加宴会的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
这三种情况又常交相为用兼而有之。宴会的目的形式性质不同,但宾主所遵循的基本礼仪是一致的。
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宴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
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
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
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二)中餐宴请礼仪1.用餐地点的选择吃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更好的办法,因此餐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用餐空间,用餐地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餐宴的效果。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的疆域和历代的风流人物,都成了各类餐厅取之不尽的素材,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以特定的历史朝代为主题带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在菜肴、装饰和服务等方面,都尽显历史风貌,如大唐酒楼、清宫御膳房等。(2)以特定的地方菜色为主题很多餐厅都是选择众多菜系中的一种,作为制定菜单、。
3.中国饮食礼仪意义 急求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 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4.浅谈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 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合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
“诸宴通例”说:(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
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
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
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二、待客之礼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
5.饮食礼仪及其在当今社会活动中的意义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
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敬烟,陪座周旋。
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
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
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
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编辑本段 食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
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
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
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
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
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
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
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
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
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
6.中国古代饮食
1、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 甘善美——中国饮食思想萌芽 袁枚——“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五味适口者皆曰甘” “羊大则肥美” “膳之言,善也” 称为“食圣” 的中国古代美食大家袁枚(1716~1797年)认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随园食单·须知单》) 这里“先知而后行”,并非认识先于实践的唯心主义颠倒认识论,其义是“知而后行不难”,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认识——实践”的回归和深化。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经验和知识之后才能制出一道好菜,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美学修养才可能创造相应的美食生活。
可以说,中国古代食文化的辉煌发展,正是历史上无数美食家、饮食理论家、美食 *** 者以及无数美食活动的积极介入者在漫长的民族食生活史上对“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的结果,是他们在美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独特审美理论,更是他们在这种理论绵指导下把自己的食生活、食文化推进到了辉煌的历史高度。 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 关于“美”的起源问题,历来是美学家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由于审美角度、研究 *** 和理解程度的不同,于是有了诸如“原始宗教意识说”、“人类爱美天性说”、“劳动说”、“游戏说”等种种说法。 应当说,上述各种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感觉和意识,是人类对我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各理解。 因此又可以说,上述诸说都不够全面。
因为“美”的认识意识和所由引发的对象是极为广泛和无所不包的。 这样看来,美的起源应是人类的生活——人类思维触角的一切领域。
这就决定了美意识的极端广泛性和昨杂性。 饮食生活水平的审美意识,就可以理解为人类(民族或个人)对饮食生活“美”的感受和觉悟。
而饮食审美思想,则是上述意识的丰富、深化、飞跃和系统完善,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美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理论化。它当然不能排除其他对象、领域美意主只的启迪、参悟。
但不能理解为是后者简单的和机械的移植与借用。丰富的文字记录和出土文物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大量可信的证据。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说文》释云:“美,甘也。
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段注:“膳之言,善也。
羊者,祥也。故美从羊。”
“羊大则肥美。”这似乎道出了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意识产生的一般规律:直接来源于饮食的实践。
羊肉味“甘”,《说文》释:“甘,美也。从口含一。
一,道也。”段注:“五味适合口者皆曰甘。”
“食物不一,而道则一。所谓味道之腴也。”
食味可口为美,美是一种感受,一种境界——“道”,千差万别的食物都有着具体而又抽象的“道”。所谓“道则一”,不是一种“味道”,而是诸种味道都具有,或曰都可以引人达到的一种意境,一种主观对客观的审视。
羊在古代,是黄洒流域的先民们广泛牧养的家畜之一,是供应人们日常食用最主要的肉源。其二,大概由于羊为任何人所需,和它的能行走(免得持者负重)、可产乳、繁殖、增肥(作为物币不磨损),所以,在古代,羊在物物交换中又最易充当媒介作用。
这一点在世界许多民族商业发展史上都具有共性,所以马克思才在他的《资本论》中把羊作为“一般的或社会的等价形式”。其三,在祭祀和会盟中,羊又例被用作牺牲。
大概正因为如此,羊之用之祭祀,便具有了非常意义。“示”,《说文》释为“天象。
见吉凶。”“示”“见吉凶。”
为趋吉避凶,所以祭羊,示羊可以致祥。这又是羊之“美”意的生发。
其四,羊既是祀鬼神的“圣物”,那么在人事中,馈人以羊便视为重礼。因羊是祭礼的象征,故隆重的祭礼非羊便不成礼。
当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论语·八佾第三》)时,便遭到了恪守礼的老师孔子的反对。综合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羊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经济生活、宗教祭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可以推断,古人创造“美”字时,正是选用了这个极具普遍意义的“羊”来作为“美”字的象形和会意。 2008-2-4 14:13 回复 ♂淡墨轻杉♀ 1位粉丝 2楼 然而,我们仍觉得仅有以上四点似还不够。
因为它只是回答了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受重视的程度和一般原因。这只是说明了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一般文化上的意义,还不足以充分说明美学意义。
那么,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究竟是羊的何种本质属性诱发了人们的钟爱,使我们的先民灵犀触发,产生美的遐想和思考呢?还是让我们再来看《说文》的解释吧:“美,甘也。……美与善同意。”
再查《说文》“甘”部可知:“美也,人口含一。”段玉裁分别释为:“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甘。”
“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谓之美。”
而“善”字,许文、段注均为“美与善同意”。又,《释名》:“甘,含也,人所含也。”
即表示好吃的食物。由此,“甘”,“美”互训,美、善同义;入口知味,美由所生,善由所发,饮食美感出现。
“甘”之美味,经人的咀嚼之后,引起人们触觉、味觉及心理的惬意感、舒服感。此意象又可以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
7.中国古代饮食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中国烹饪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人类的生存靠较小的兽类和集采果实充饥维持生活。得到食物也不加工,都是生吃吞食。特别是兽类食物连毛带血一起吃,这阶段叫做“茹毛饮血”时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慌人类有了进步,懂得扒皮去毛,采火烤着吃。由低级生活向前又迈进一步。所以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
之一阶段:萌芽时期(主要是旧石器时期),当时火的应用有:自然火、存火种、人工取火; 熟食的加工 *** 有:烧烤、地下挖坑加热、石板烹法。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主要是新石器时期),陶瓷烹器的产生,加工熟食有了新 *** ,从面有了固定的餐具、炊具,开始有主食与菜肴分开加工的 *** 。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夏、商、周时期),铜器烹饪时期: 发明了冶金工艺 *** 铜餐具, 炊具有了高温的烹调 *** ; 厨膳格局有了分工:加工地方与用膳分开、有了五味调和的 *** ; 食品营养在饮食中有了初步的认识: 五谷为养——稻、粟、黍、麦、菽;五畜为益——牛、羊、鹿、犬、兔;五果为助——枣、李、杏、栗、桃;五菜为充——葵、林、韭、蓿、葱。
第四阶段:繁荣时期,秦汉至南北朝的烹饪时期:原料繁多——小麦粉、蔬菜、豆制品、植物油;熟食遍例——酒食兼营的酒店、各种大大小小的酒楼;高温速烹——焯水、吊汤、蒸、煮、炒、炉烤;贵言族席——烤鸭、烤鹅、蒸猪头、大菜、品种多;中外交流——中餐传入日本、南亚、印度次大陆,同进也引进西方饮食;食疗 *** ——用茴茴豆子、砂仁、榆仁酱、荜拨、豆豉。 随至南宋朝的烹饪时期:规模扩大、造型精美;经营多样化、菜式明朗化;分工明确、各有绝技。元、明、清三代的烹饪时期:元朝有中外饮食交流,主要与南欧、西亚、中亚;明朝烹饪食发展速度加快,有南北交流,开始北移;清代时期,满族入主中原,从康熙到嘉庆一百多年是清代盛世;又南下,野菜开发、封密大铁锅、煤行、 *** 馆、西餐等。
第五阶段:鼎盛时期,近代、现代烹饪时期,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烹饪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出现了仿古膳菜,一些宫绅家厨也进入市场。如:谭家菜的创世人——谭宗滩系广东南海人,清朝末期的宫僚,一生酷爱珍膳美食。谭宗浚之子谭珍青,讲究饮食胜过其父。谭宗浚任官时到过江南、四川等地,对各地菜都有研究。后来进京成功地将南方菜与北方菜的相互融合成为独创一派的地方风味特色佳肴。
8.中国古代人的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先期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决定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北方饮食礼俗、习惯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北方饮食文化为主体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并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后世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虽超越北方,但在饮食文化传统方面也只具丰富完善、扬弃继承之功,并未从根本上否定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食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北方地区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文明初期的相关饮食礼俗与规定大多是首先在这一地区产生形成的。带有浓郁流民习气的汉高祖刘邦在即位后曾遇到“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混乱局面。赖叔孙通“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以成朝仪礼法。“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刘邦乃“知为皇帝之贵也”(2)。叔孙通所参考的古礼秦仪,包括先秦以来逐渐形成的饮食礼仪。《洪范》八政以食为先的思想以及《周礼》、《仪礼》、《礼记》中有关饮食的规定与要求,因被奉为经典而为后世所遵从。先秦诸子学说虽异,然同受农业母体文化之滋养,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或关心食事。老子有“治大国若烹小鲜”(3)的名言,说明他精熟饮食理论。“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4),明确提到饮食对人的修养的重要作用。墨家以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为“三患”,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节俭理论。注重礼仪礼教、讲究艺术卫生是儒家食教的重要内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饮食思想与观念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
中国在很早就出现了饮食生活方面的专题著作,这些饮馔类文献称为食经。《汉书·艺文志》记有《神农食经》七卷;《隋书·经籍志》记有相关食经十二种,七十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记食经类著作五种,一百六十二卷。这些论著大致能反映先秦至魏晋南北朝间饮食文献情形。遗憾的是这些可贵的文献大多已经散佚。《齐民要术》第八、九两卷为现今所见隋唐以前最完整最有价值的烹饪著作,约占全书2%的篇幅,徵引《食经》、《食次》等文献达144条之多。《食经》作者可能是崔浩,为河北清河名族;《食次》撰者无考,有人认为乃《食馔次第法》省称。由《要术》徵的引内容考索,《食次》亦为北地食馔之法。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阳太守。从“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判断,《要术》所载耕农、醯醢之事,当多为贾氏家乡或任官之地的情形。唐以前饮馔著作基本上出现在黄河流域,或能反映北方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
日本著名食物史专家蓧田统先生曾撰《近世食经考》一文,他认为“宋代与前代比较, *** 的势力明显的向南方扩展。但在日常的饮食生活方面,大体上仍然是唐代的延续”(5),近世化的影响并没有明显地反应到厨房里面。南方饮食文化发展,大致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同步。尤其是宋室南渡,促进了京菜(河南菜)与江浙菜之融汇。至明清时期南方饮食文化反而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方。
二、麦作发展与面食特色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粟、稻起源中心,自新石器时代即显现出北粟南稻的农业格局。粟、稻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或饭或粥基本上都是以“粒食”(6)为主。故南方与北方在农业类型虽有水、旱作之差异,但在主食餐饮方式上并无多大不同。北南餐饮方式的分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麦类作物的发展相关。麦类作物,一般认为起源于西亚。大约商周时期出现“告麦”、“登麦”祭礼,《诗·周颂·思文》有“贻我来牟”,被认为是天降嘉种。小麦种皮坚硬,“粒食”品质不佳,至汉时董仲舒仍谓“关中俗不好种麦”。随着粮食加工 *** 尤其是大型石磨的出现,出现了有别有“粒食”的小麦面食技术,小麦的食用品质大大改善。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而南的历程,黄河中下游流域是宿麦的更佳适生区之一。中国北方地区随着麦作的发展而逐渐过渡到以面食为主,而南方受气候条件限制,或有“种麦则苗而不实”(7)者。宋清间江南麦作有了很大发展,但稻麦田的水旱转换涉及复杂的工序与技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由于麦类作物对稻米生产仅起辅助作用.故南方依旧保持了稻米的“粒食”传统。
9.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古人在吃饭时有哪些规矩
首先,古人吃饭很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并借此体现出一定的礼仪规范。从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饮食的礼仪规范。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为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旁放着蒸葱;干肉脯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 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如此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感激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不不忘本。即使在今天,这些礼俗的某些方面依然 还保留着。如湖北鄂州的一些家庭,在招待 客人时,吃鱼的规矩基本上还跟周代的礼俗 相似。
其次,无酒不成宴席,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而古人喝酒时也会有很多礼仪。宴席上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做“献”;宾客回敬主人, 叫做“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 叫做“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 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 相,甚至招来 *** 身之祸。
再次,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所独有 的一大特色,用筷礼仪也就成为古人饮食 礼仪中的主要内容。古代用筷礼仪很多, 客人不得持筷过“河”夹菜,也就是不要将 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也应当遵守不持筷越“河”的礼仪。用筷子给别人夹菜也要看具体情况。虽然用筷给客人夹菜可以表示尊重和热情,不过,当主人老是用自己的筷子给人夹菜时,虽热情有余,但会令有的客人难以接受。据说袁世凯在宴席上喜欢给客人夹菜,即便是筷子上自己的口水欲滴,客人也不敢不吃。“袁府盛宴佳肴美,总统筷上口水鲜”说的就是这种 尴尬的局面。虽说“礼多不为怪”,但这种不卫 生的“礼”显然令人难以接受。
另外,除了自己要讲究饮食礼仪之外,古人 还注重加强对子女饮食礼仪的教育。至今,香 港有句俗语“餐头食饭教仔女”,其实就是根 据《礼记》中有关饮食礼仪的内容得来的,意 即要教导子女就要从饮食礼仪开始。这种做 法,值得我们借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