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仪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礼仪的产生与社会发展,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有关。
传统意义上的礼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今天的所谓礼则仅仅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而言的。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 *** 。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2.礼仪产生的原因分析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古代“礼”字写法见上图。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 ”(发jī音)指祭祀时盛祭品的器皿,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3.礼仪是怎么形成,和有关礼仪的发展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4.礼仪的形成
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 在那荒远的古代,人烟稀少,土地尚未开发,原始初民过着渔猎生活.居住在水边:在河流沼泽地带,有水栖和在水边生活的动物,是先民渔猎的对象,也是先民主要的食物来源。
如十万年以前,居住在渭河水边的大荔人择水而居就是为了生存的需要。 当时的渭河、洛河,面宽水大,鱼儿嬉游,螺蚌成堆,大荔人男女老幼下水捕捞新鲜的水产作为食物。
六万年前居住在汾河水边的丁村人男男女女亦经常下水捕鱼捞蚌,然后共同分享。为了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初民们在炎热的夏季,出于生存的本能,也经常跳人清凉的水中,把身体浸泡在水中降温,这大概就是原始的沐浴了。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
据此看来,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洗澡。初民们当时沐浴只有下河一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用来沐浴的器皿,也就是说,人们经常在家中沐浴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全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
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沐,是洗发之义;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上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浴器,《庄子·则阳》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
在铜镜尚未问世时,古人常以鉴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监”(监、鉴为古今同字)像人俯首就皿照容之形。从“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于浴器中,与“浴”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仅是“盈”字的浴器中“见足明示裸浴” (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
“盈”字字形则向人们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
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生;而视为隆重礼仪的先奏。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
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之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 行叫宿,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
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汰浴与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密切联系在一起。《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
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则有“不敢共福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福浴”: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
“五日则焯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请聩;足垢,焊汤请洗”。
(以上均见面《礼记.内则》)礼节规定,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于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诞生礼仪中沐浴亦很重要,《礼记.内则》载: “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
义载: “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太子出生,国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参加诞生礼。
诸侯的庶子出生三个月后,其母要沐浴穿上朝服去朝见国君。在往来礼节中,沐浴亦是重要礼仪。
《仪礼·聘礼》载:“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又载: “飧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
管人接待来客,要满足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礼招待来宾时.来宾不用拜谢.但要沐浴之后再就食,以表示对主人赐食的尊重。
《礼记·玉藻》还规定“君子之居恒当户”,“日五盥,沐稷而硝梁,”“居外寝,沐浴;” 《仪礼·士虞礼》规定,举行虞礼祭前,参加祭祀的人要先洗头洗澡,所谓“虞,沐浴”。虞即虞礼,于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礼,是为虞礼。
先秦丧礼中沐浴亦是重要仪礼。 《仪礼·士丧礼》对为死者沐浴的器物作有规定: “沐巾一,浴巾二,皆用浴,于笄。
栉,于簟。浴衣,于箧。”
洗头巾一条,洗身巾二条,都是粗葛布的,放在笄内。梳篦放在簟内,而浴后所穿衣服放箧内;沐浴的程序为:“外御受沐人,主人皆出,户外北面:乃沐.栉,姬用巾;浴,用巾,姬用浴衣:澳濯弃于坎。”
死者生前的仆御受命人室,用事先煮过的淘米水为死者洗头,梳理头发,再用巾拭干水;接着为死者澡身。用巾洗,用裕衣将身上水拭干,洗澡水倒入堂下坎穴中。
《仪礼·既文礼》对女性死者的沐浴亦有规定: “御者四人,抗衾而浴,檀第。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溶。”
先由四位侍者抬走盖在尸体上的衾被,为死者沐浴,如果是士的母亲去世.则由女侍为其沐浴。又规定死者人葬后,举行‘卒哭之祭的次。
5.礼仪的起源、发展、形成
一、起源
礼仪的起源时期在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国传统揖礼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 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种特 殊 体 现形式。
二、发展与形成
礼仪的形成时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之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礼仪的变革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之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强化时期在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三、礼仪的意义与影响
1、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礼仪的核心是倡导人们要修睦向善。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
2、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3、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社会是不同群体的 *** ,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例如:性别、年龄、贫富、尊卑等。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4、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5、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礼仪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
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
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
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
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 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仪
6.礼仪是怎样形成的.
“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是两个概念:“礼”与“仪”。
古人认为,礼者,理也。所谓“礼”就是符合道德的做法,是一个人德性的自然流露,“仪”只是“礼”的表面形式。
真正行礼的人,要从建立内心的道德观开始,而不仅仅是追求外在的繁文缛节。 这对我们的启发在于,礼仪教育要与人格教育及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奥运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实现之时,也是世界人民的盛会,我们当然要把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展现出来。目前,许多地方和部门正在开展“奥运礼仪”的培训和普及工作,吃饭时的仪态、大臂与小臂夹角多少度、微笑时露几颗牙……这些仅仅是形式,从本质上说,都不是“礼”的根本。
只有我们在内心真正树立讲道德、讲文明的意识,才有可能向世人展现出最美的微笑。
7.礼仪正式形成于什么时代
礼仪起源于祭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
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8.我国传统礼仪形成的时期是
我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形成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 —— 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 “ 五礼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 ——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 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 “ 礼制 ”,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
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礼”,有了礼仪典籍,明确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
周朝时,制定《周礼》《仪礼》《礼记》,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
礼仪从治理国家、到家庭生活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始形成了古代正式的礼仪。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
《管子 . 牧民》中有 “ 大礼 ” 和 “ 小礼 ” 之说,注释为 “ 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
比较有影响的有: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之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道家: 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
法家: 推崇强权政治,主张以法代礼
墨家: 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
礼制的形成,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 —— 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来治理国家、社会。
秦朝: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
汉武帝时期,“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明清: 家庭礼制完善
在这个阶段,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让人们以 “ 礼 ” 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 “ 以礼治国 ” 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