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职业礼仪的事例
一家规模很大的公司正在 *** 副经理一职,经过初试,他们从简历里选中了3位优秀的青年进行面试,最终选定一个。最后的面试由总经理亲自把关:面试的方式是跟三位应聘者逐个进行交谈。
面试之前,总经理特意让秘书把为应聘者准备的椅子拿到了外面。
之一位应聘者沉稳得走了进来,他是经验最为丰富的。总经理轻声对他说:你好,请坐。 应聘者看着自己周围,发现并没有椅子,充满笑意的脸上立即现出了些许茫然和尴尬请坐下来谈。总经理再次微笑着对他说。他脸上的尴尬显得更浓了,有些不知所措,最后只得说:没关系,我就站着吧!
第二位应聘者反应较为机敏,他环顾左右,发现并没有可供自己坐的椅子,立即谦卑地笑:不用不用,我站着就行!
第三位应聘者进来了,这是一个应届毕业生,一点经验也没有,他面试成功的机率是更低的。总经理的之一句话同样是:你好,请坐。大学生看看周围没有椅子,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立即微笑着请示总经理:您好,我可以把外面的椅子搬一把进来吗?总经理脸上的笑容终于舒展开来,温和地说:当然可以。
面试结束后,总经理录用了最后一位应聘者,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人,缺少了这两样东西,一切的学识和经验都毫无价值。
人生感悟:
独立这个词听起来很空泛,可以指生活,也可以指思想。故事中第三位应聘者较前两位相比,经验和能力上可能是最差的,但有一点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他具有独立自主的思想,能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更好的解决它,这就是独立更深一层的意义。
2.举几个遵守礼仪和违反礼仪的例子
曾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因为仪表因素而最终战胜对手。
在1988年的总统选举中,布什的对手杜卡斯基,猛烈抨击他是里根的影子,没有独立政见。而布什在选民中的形象的确不佳,在民意测验中一度落后于杜卡斯基10多个百分点。
不料两个月后,布什以光彩照人的形象扭转了劣势,反而领先10多个百分点,创造了奇迹。布什原来有两个毛病,一个是他的演讲不好,嗓音尖细、手势生硬、手臂摆动死板,身体动作不美,另一个是待人接物过于谦虚。
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如果言谈举止不能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那么别人就不会正确判断他。因此,布什接受了专家的指导,纠正了姿态不足,在以后的竞选过程中,竭力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改变了人们原来对他的评价。
为了吸引选民,经化妆师设计,布什还常穿着浅色调的西服,配以卡其布蓝色条子厚衬衫,以显示“平民化”,并消减了他的保守色彩,从而促成了最后的胜利。
3.体现职业礼仪、职业道德的相关事例(200字)
1.教师的礼仪道德:教师的仪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都要整洁、大方。教师还应该有一个好的风度。尤其在公众场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他不但外观稳重端庄,内心也是道德行为规范的尺子。找学生谈话要师生平等,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处理问题一定要客观公证,若一次谈话欠冷静或言语过重,可以在这时向学生适当道歉。
2.公务迎送的礼仪道德:热情相迎。尽快了解来访者的身份,目的和具体要求暗自规定自己的服务标准。在合理了解对方意图的同时要非常慎重的表态。应耐心听取来访者的意见,热情的为他们咨询。有闻必录,以备查寻。重要的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和相关不门,暂时不能处理的要作出合理的解释,保持联络待日后回复。客人辞别,以礼相送。等客人起身主人再起身相送。
3.商业服务业餐厅的礼仪道德:笑脸迎宾客,对老弱残宾客,应主动上前照料。要根据宾客的不同情况把他们引入座位,老弱残安排出入方便的地方入座。客人走进餐桌应先女宾后男宾的顺序。送茶水切忌用手接触茶杯的杯口,礼貌委婉的推荐菜肴的品种和特色。如果客人有 *** 应该走近宾客轻唤。对宾客应一视同仁,生意不论大小都应该服务周到。严格要求服务业的个人卫生不化浓妆和佩戴手饰。工作前不吃强烈气味的食品,逢年过节要对客人进行节日的问候。客人离开。要说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
4.关于礼仪的名人事例
1、程门立雪
宋代有一个叫杨时的人,去拜访一个叫程颐的大学问家。那天正下着大雪 ,而程颐刚好在睡觉,杨时怕打扰到老师休息,又不想放弃求学。于是就在门口的雪里站着,恭候老师。等程颐睡醒的时候,积雪深达一尺。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 *** 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
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
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3、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4、孟子休妻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
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礼仪的。孟子一声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说:“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她既不懂礼仪,又没有仪态。”孟母又问:“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仪呢?”,“她双腿叉开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
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仪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
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仪呢?没礼仪的人是你自己呀!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
5、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教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教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教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教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5.有哪些职业礼仪的事例
一家规模很大的公司正在 *** 副经理一职,经过初试,他们从简历里选中了3位优秀的青年进行面试,最终选定一个。
最后的面试由总经理亲自把关:面试的方式是跟三位应聘者逐个进行交谈。面试之前,总经理特意让秘书把为应聘者准备的椅子拿到了外面。
之一位应聘者沉稳得走了进来,他是经验最为丰富的。总经理轻声对他说:你好,请坐。
应聘者看着自己周围,发现并没有椅子,充满笑意的脸上立即现出了些许茫然和尴尬请坐下来谈。总经理再次微笑着对他说。
他脸上的尴尬显得更浓了,有些不知所措,最后只得说:没关系,我就站着吧!第二位应聘者反应较为机敏,他环顾左右,发现并没有可供自己坐的椅子,立即谦卑地笑:不用不用,我站着就行!第三位应聘者进来了,这是一个应届毕业生,一点经验也没有,他面试成功的机率是更低的。总经理的之一句话同样是:你好,请坐。
大学生看看周围没有椅子,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立即微笑着请示总经理:您好,我可以把外面的椅子搬一把进来吗?总经理脸上的笑容终于舒展开来,温和地说:当然可以。面试结束后,总经理录用了最后一位应聘者,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人,缺少了这两样东西,一切的学识和经验都毫无价值。
人生感悟:独立这个词听起来很空泛,可以指生活,也可以指思想。故事中第三位应聘者较前两位相比,经验和能力上可能是最差的,但有一点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他具有独立自主的思想,能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更好的解决它,这就是独立更深一层的意义。
6.关于礼仪的故事,要5个以上
古人礼仪故事: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
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
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 *** 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7.关于礼仪的事例
重视礼仪的事例: 1、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 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 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 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 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 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 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 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 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 的尊师典范。
2、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 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 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 *** 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 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 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 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 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3、杨香扼虎救亲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 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
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 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 死臵之度外。
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 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
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 虎的伤害。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
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 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
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8.职业道德的事例
①“最美司机”吴斌的在被铁器击穿腹部的1分多钟时间里,吴斌忍受着肝脏破裂的剧痛,坚持完成停车的一系列规定动作,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开车门,让乘客安全下车,而后他才倒下。
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显示,86.2%的受访者认为吴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职业道德的坚守。②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司马迁在朝中任太史令,具体负责编写《史记》。
当时,许多达官贵人都想讨好司马迁,期望通过他的笔给自己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于是纷纷给他送来了奇珍异宝。有一天,朝中最得宠的大将军李广利派人给他送来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妹娟打开送来的精致盒子,发现盒子里放着的是一对世间罕见的珍宝——玉璧。
司马迁发现妹娟对宝物有不舍之意,于是语重心长地说:“白璧最可贵的地方是没有斑痕和污点,所以人们才说,白玉无瑕。我是一个平庸而卑微的小官,从来不敢以白璧自居,如果我收下了这珍贵的白璧,我身上的污点就增加了一分,白璧不能要,叫人送了回去。”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史记》的价值就在于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司马迁何以能据实写史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自身清白,珍惜自己的名誉,行得端做得正。
倘若司马迁见了别人的东西就喜爱,不珍惜自己的名誉,必定使他难以秉笔直书,《史记》也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价值。③乔丹的敬业精神:作为一名职业篮球选手,乔丹的敬业态度的确是无与伦比的。
为了比赛的胜利,他可以放弃娱乐和休息,拼命苦练。长期艰苦的技巧和体能训练是乔丹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乔丹在他的自述中提到了成功的“秘诀”:“为什么当我需要在赛场上更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时,我能够做到呢 ?因为我以前曾经做过,它是我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我到达过那种水平,我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如何获得用以对付比赛的突 *** 况。”
④“一别五十载,从未曾离开”,50年前,一场意外事故,雷锋不幸倒地牺牲,但雷锋精神闪亮矗立。人们一提起雷锋,就想到他的奉献精神,比如“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现如今,只要有人干了好事,人们就会把他们赞为“活雷锋”。雷锋已被完全符号化,是好人的象征,隐喻着奉献、良善以及纯粹等等优秀品质。
其实,雷锋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雷锋精神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雷锋是一名士兵,驾驶员是雷锋的本职工作,而做好事只是其“业余爱好”。
人们往往盯住一个存善心、行善举的雷锋,而往往忽略了一个工作称职、有着极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雷锋。雷锋的岗位是平凡的,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不把工作当成负担,而是当做了一种快乐,有快乐、全心投入,才能深入其中,积极创新。据报道,雷锋当年驾驶的卡车很破旧,是连队出了名的“耗油大王”,但经过他精心维修保养,竟成为节油标兵车。
在那个时代,雷锋的内心深处也许没有职业道德这样的字眼,但他对职业道德有颇为形象的表达。“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这些名言提到的螺丝钉,后被赞为螺丝钉精神,即像螺丝钉一样爱岗敬业。
雷锋这些朴素的表达,深刻地诠释了职业道德的真义。⑤今年50岁的曹中希是上海圆通速递北京分公司的一名快递员,负责北京师范大学片区的收派件工作。
他和千千万万的快递员一样,每天收派快件尽千次,埋头工作,“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自创了“老曹体”,打油诗式的幽默和发自心底的关怀让不少收件人都心生温暖;为了更好服务客户,他设立了先期赔付基金,收派件偶发失误时,之一时间将损失赔偿给客户;繁忙的工作中,他还不忘奉献社会,多次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他用爱心与热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被亲切地称为“老曹”。
扩展资料:职业道德(Professional ethics) 良好的职业修养是每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两点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员工担负起自己的工作责任必备的素质。之一,早到公司。
每天提前到公司可以在上班之前准备好完成工作必须的工作条件,调整好需要的工作状态,保证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才叫不迟到。第二,搞好清洁卫生。
做好清洁卫生,可以保证一天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利于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情。第三,工作计划。
提前做好工作计划利于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天、每周等每一个周期的工作,自然也有利于保证工作的质和量。第四,开会记录。
及时记录必要的工作信息,有助于准确的记载各种有用的信息,帮助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第五,遵守工作纪律。
工作纪律是为了保证正常工作秩序、维持必须工作环境而制定的,不仅有利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