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生礼仪的现代价值
按我自己的理解:古人也是人,在古代行得通的事,在现代也不会错。俗话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精华”部分是永世使用的。而“糟粕”呢?绝大多数大多早已废掉了,如女子裹足、三纲五常、封建迷信。
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国有一个封建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我斗胆说一句,我们只是在口头上进入了社会主义,很多东西转变不了那么快!首当其冲的便是道德!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容易接纳“贞洁温顺”而不是“性解放”“自主解放”。有些新思想新成就拿到日常生活中并不太实用,反而是那些古老永恒的东西在操纵着芸芸众生。
2.古代礼仪的意义
之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礼”是人际关系中最公平中正的表现形式,人人都必须约之以礼、行之以礼。对个人来讲,让生命过得有意义并使自己完美,同样需要礼待自己。心灵秩序的建立就是礼的道德的现实践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复礼就是符合礼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文以之礼乐”(《论语·宪问》“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必须学礼、知礼。子女对父母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兄要“友于兄弟”,弟要“出则悌”,夫妇要相互“贤贤易色”,朋友之间应该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等等。这种自我约束和礼待他人,有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调和各种冲突,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个人、家庭、社会关系。
第二,“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序是礼的精神,稳定和谐的秩序必须用礼仪规范作为基础,社会的正常运转是建立在一系列规则和秩序基础上的,没有秩序,社会必将出现混乱,社会有序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居的前提,是人们的一种需要,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法。儒家讲人伦的和谐是依靠礼乐制度来保障的,通过礼的约束、调节和控制,能使国家成为一个稳定而有序的国家,社会成为一个安定而和谐的社会。
第三,“礼”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达到一种社会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生态高度相统一的状态,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同样应该守礼。孔子认为,人类如果不敬畏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规律,就会得罪自然,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人类与天相处就应该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去探索与认识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总量相适应。人类对自然的无量开发和无情掠夺所造成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中国古代的礼仪中保留了这份原始的对天地的崇敬,我们今天更加应该继承并发扬,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第四,“礼”与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关系。“礼”构筑了“法治”之外的人情世界,为营造温情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与国家的和谐与喜乐建起了一座桥梁。“礼”从人的心灵和美德塑造方面弥补了法治的空缺,通过这一途径提高了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了群体、社区的关系,促成了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建立新时代的礼仪文化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礼”的世界意义在于对自我的克制和对他人的尊重,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友好与和谐。
3.结合实际谈谈儒家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礼仪”。这东西实在繁琐,别说现代人怕,古代人也怕。“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儒家的礼却是繁琐,可是也有主有次。礼分大小。大的在庙堂,小的才是老百姓日常能遇到的。了解了小礼中的几个主要仪式,也就没那么害怕儒家的“礼”了。
《礼记.王制》中列出了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祀之礼、乡饮酒礼和士相见礼。别看着害怕,其实你都在做,就是没总结。
冠礼
成人礼,人生大事。男子二十岁之前应该放养,不用太多约束,但到二十岁,就要行加冠仪式。也就是说你成人了,需要守礼,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人了。女孩没有冠礼,但十五岁时有“笄礼”,意思和冠礼差不多。
现代没有冠礼了,其实还是有,而且提前了,最重要的是戴帽子的仪式虽然没了,但这个“礼”写进了法律。十八岁就成人了,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了,监护人管不了了。
昏礼
就是婚礼。人生又一大事。《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礼之本也。”它的意思是说,因为结婚了,所以才会有后代,有了后代家庭完整,国家才会有健康的“细胞”。所以婚礼是礼的根本。我们常说小礼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而婚礼是一个家庭的开始,所以非常重要。
丧礼
亲人过世,自此与熟悉的生活告别,需要重新面对生活。所以也是人生大事,或重大转折。很多人觉得丧礼就是大办丧事,其实不然,隆重而悲伤才是最重要的。孔子说:“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就是与其奢靡,不如悲戚。
祭礼
古人对祭礼是极其重视的。祭祀的根本在于重视传承。现代社会世界观、价值观都与古人有巨大差别,虽然祭祀的礼仪被淡化了,但是传承仍然需要重视,另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弱化的。
乡礼
乡在古代也是基层的行政单位或社会组织。到了年底,乡绅、族长会组织本乡人士聚会饮宴。这种饮宴是维护乡土情分重要的方式。在酒宴中,体现的是长幼有序,同时也用于介绍本乡杰出人士或表彰为乡民做贡献的人。
相见
其实就是士相见礼。士是更低的贵族,是古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君子相见当然不能空手,都要带个礼物。在古时候一般是“雁”、“雉”等,在当时,这叫“挚”,所以这种相见,叫“挚见”。
按照古代礼仪,这只大雁或雉可循环使用。客人登门,主人收了。等回头主人回访,还要拎回去的。这叫“礼尚往来”。
4.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价值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
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
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 *** 化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 *** 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
结果是,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现代化。
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生活化。
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
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 化。
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 *** 技术结合起来,使 *** 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坚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必须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之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
5.礼仪的价值
中国古代礼仪有所谓“五礼”,所指如下:
以祭祀的事为吉礼。
以冠婚的事为嘉礼。
以宾客的事为宾礼。
以军旅的事为军礼。
以丧葬的事为凶礼。
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总起来合称“五礼”。这是古代
礼仪的基本内容,它涵盖了古代所有的各种具体礼节和仪式。今
天的礼仪是从哪里来的呢,纵观民间流行的各种礼仪,无不是从这
里传承下来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华礼仪之源。
6.古代礼仪的主要社会作用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认为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并不是说当代的人都不知道礼仪,而是指当代已经无社会秩序可言。
因此期待能够恢复周朝的”礼”,也就是周朝时的社会秩序。
在中国古代,所谓”礼”便是指一种上至天下至庶人的规范,
就算是”天子”也包含在”礼”之中。
而”礼仪”是一种体现”礼”的 *** ,
透过各种礼仪确保每一个人对”礼”的规范的遵从。
每一个人都遵守这一套所谓”礼”的规范时,便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有关”礼”,我们不应该把它看成只是一种仪式。”
礼”在维持古代社会运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7.结合实际谈谈儒家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礼仪”。
这东西实在繁琐,别说现代人怕,古代人也怕。“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儒家的礼却是繁琐,可是也有主有次。礼分大小。
大的在庙堂,小的才是老百姓日常能遇到的。了解了小礼中的几个主要仪式,也就没那么害怕儒家的“礼”了。
《礼记.王制》中列出了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祀之礼、乡饮酒礼和士相见礼。
别看着害怕,其实你都在做,就是没总结。冠礼成人礼,人生大事。
男子二十岁之前应该放养,不用太多约束,但到二十岁,就要行加冠仪式。也就是说你成人了,需要守礼,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人了。
女孩没有冠礼,但十五岁时有“笄礼”,意思和冠礼差不多。现代没有冠礼了,其实还是有,而且提前了,最重要的是戴帽子的仪式虽然没了,但这个“礼”写进了法律。
十八岁就成人了,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了,监护人管不了了。昏礼就是婚礼。
人生又一大事。《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礼之本也。”
它的意思是说,因为结婚了,所以才会有后代,有了后代家庭完整,国家才会有健康的“细胞”。所以婚礼是礼的根本。
我们常说小礼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而婚礼是一个家庭的开始,所以非常重要。丧礼亲人过世,自此与熟悉的生活告别,需要重新面对生活。
所以也是人生大事,或重大转折。很多人觉得丧礼就是大办丧事,其实不然,隆重而悲伤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说:“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就是与其奢靡,不如悲戚。
祭礼古人对祭礼是极其重视的。祭祀的根本在于重视传承。
现代社会世界观、价值观都与古人有巨大差别,虽然祭祀的礼仪被淡化了,但是传承仍然需要重视,另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弱化的。乡礼乡在古代也是基层的行政单位或社会组织。
到了年底,乡绅、族长会组织本乡人士聚会饮宴。这种饮宴是维护乡土情分重要的方式。
在酒宴中,体现的是长幼有序,同时也用于介绍本乡杰出人士或表彰为乡民做贡献的人。相见其实就是士相见礼。
士是更低的贵族,是古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君子相见当然不能空手,都要带个礼物。
在古时候一般是“雁”、“雉”等,在当时,这叫“挚”,所以这种相见,叫“挚见”。按照古代礼仪,这只大雁或雉可循环使用。
客人登门,主人收了。等回头主人回访,还要拎回去的。
这叫“礼尚往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