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州风俗有哪些
1. 正月十五赏灯: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2. 娶亲习俗: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3. 腊八粥:腊八这一天,人们要吃一顿腊八粥,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民俗把这一天叫“小年”。腊八粥有这样的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4.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蛰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
5. 伏羊节:是中国传统美食节日,于每年传统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伏天吃伏羊”在徐州地区有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徐州地区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扩展资料
“伏羊节”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伏羊节”之所以形成并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响应,正是因为它已经具有了历史传承和族群认同的意义。徐州对这个久远的传统赋予了本身的情感内蕴,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在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凝聚力和向心力。
尽管“伏羊节”在文化内涵上无法与徐州的非物质文化相比,但它对维系徐州人饮食传统、打造徐州全新面貌的饮食文化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不仅让广大民众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极富饮食特色的实践当中,并通过节日的形式使民众深入认识徐州的饮食文化和风俗魅力。
其次,“伏羊节”这一地方节日有助于徐州城市形象的打造。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徐州的“两汉”文化胜地的地位面临各种挑战,要想继续坚持城市的特色,就必须发掘更有创新价值的东西,因此,寻找地域特色赋予的民俗传统体现出非凡的价值。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伏羊节
2.江苏徐州市平时有什么样的风俗(包括生活风俗、饮食、婚丧嫁娶、约
每年农历二十九日值观音菩萨诞辰之日逢会。云龙山大士岩的观音会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徐州知洲姜焯派人凿刻了观音像,信佛教者多来拜祭,久而久之形成了观音会,民间称为云龙山会。十九这一天,进香者、乞子者、还原者以及凑热闹赶会者、放风筝者潮涌而来,山路为塞,路外人满。如今的云龙山会更富文化气息和娱乐色彩,歌舞表演、风味小吃、传统工艺等异彩纷呈,热闹非凡。
徐州的地方戏曲以梆子戏和柳琴戏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徐州一带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外地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 古来民俗尚武
徐州体育 *** 众多,古来民俗尚武。4000年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 *** 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徐州市于1958年获“全国学校体育红旗市”称号。沛县、铜山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徐州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向国家、省队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达650人,宫鲁鸣、邢爱兰等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比赛。古代足球活动于清代中叶基本停止,但徐州沛县尚有此活动。徐州也获得“足球城”的称号。沛县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且武术流派多,拳路广,武术活动具有传统性。邳州老城西北方,有一个祁家村。因为这个村里的人世代喜爱下象棋,被称为“棋村”。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求雨习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之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生活习俗
服饰 男子均穿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颜色 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鞋 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
帽子 男子多毡帽、瓜皮帽、礼帽、草帽、女子多项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老头帽”。
居住 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杂院.
3.徐州人有什么风俗
◆古来民俗尚武
徐州体育 *** 众多,古来民俗尚武。4000年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 *** 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徐州市于1958年获“全国学校体育红旗市”称号。沛县、铜山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徐州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向国家、省队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达650人,宫鲁鸣、邢爱兰等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比赛。古代足球活动于清代中叶基本停止,但徐州沛县尚有此活动。徐州也获得“足球城”的称号。沛县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且武术流派多,拳路广,武术活动具有传统性。邳州 老城西北方,有一个祁家村。因为这个村里的人世代喜爱下象棋,被称为“棋村”。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求雨习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之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 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生活习俗
服饰 男子均穿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颜色 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鞋 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
帽子 男子多毡帽、瓜皮帽、礼帽、草帽、女子多项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老头帽”。
居住 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杂院
◆“腊八粥”
据民俗学家的介绍,农历十二月吃“腊八粥”和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重阳吃糕等习俗是同样重要的风俗习惯。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兜睦鞍?粥,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民俗把这一天叫“小年”。据说,“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有这样的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关于腊八粥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腊八是佛教的节日。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于是日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 一天吃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
4.徐州有什么习俗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
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娶亲习俗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位置境域徐州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
[1]地形徐州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 徐州占全市面积的90%,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海拔一般在30-50米之间。徐州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陵山地。
丘陵海拔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徐州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贾汪区中部的 大洞山为全市更高峰,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更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 马陵山,海拔122.9米。
5.徐州民俗有哪些主要特点
节日习俗丰富多彩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求雨习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
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之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
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生活习俗别具特色 服饰 男子均穿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颜色 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鞋 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 帽子 男子多毡帽、瓜皮帽、礼帽、草帽、女子多项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老头帽”。 居住 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杂院 婚丧嫁娶 喜事要“闹”,越闹越喜,闹亲闹喜闹红火。
不闹就没了滋味。一个“闹”字道出了徐州民俗文化的主色调。
但徐州人闹而不野,有着教养上的分寸和礼数上的讲究。没有狂欢节式的歇斯底里。
如徐州人的“闹洞房”,一般都较为文雅,粗俗的做法往往受到指责。这或许是徐州“近齐鲁,尚儒学”的原故吧。
徐州地区兴“送房”,众人围坐八仙子,唱起《送房歌》,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欢天喜地地目送新人佳偶入洞房。还有许多美好的祝福。
如《撒帐歌》:“一把麸(福)子,一把枣(早),明年生个白胖小。”闹得多有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子孙满堂,寿终正寝的,徐州人叫“喜丧”。
扬幡动乐、披麻戴孝的仪式中,确也升扬着一种隆重与庄严的气氛。 “腊八粥” 据民俗学家的介绍,农历十二月吃“腊八粥”和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重阳吃糕等习俗是同样重要的风俗习惯。
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味的腊八粥,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
民俗把这一天叫“小年”。据说,“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有这样的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关于腊八粥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腊八是佛教的节日。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于是日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
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 一天吃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
6.徐州人有什么风俗
俗话说十里隔规矩,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子的规矩都不一样。
总的来说差不多都是男方要有房子,女方置办家具。南方还要给女方一部分钱,至于多少吗,就是两个人商量了,没有具体的多少。
农村最少一万元,城市一般都是更低三万,彩礼是给女方做衣服,买首饰用的。农村肯定在家办的多,不过可以挣磕头礼的。
城市在酒店就不用磕头了,老婆婆给不给你这礼钱,就看她会不会做人了。如果到你家接新娘的话,到你家喊门,你妈得给新郎一千零一块钱的改口钱,这是最少的,听说有钱的也有给6千6的,到男家,你姐喊门,她婆婆也会给她这么多的钱。
别忘了徐州去抱鸡的小男孩要给买个书包,文具盒里至少要给小孩放一百块钱,不然,人家要笑话的。还有,你们女家过来到男家的,徐州人说叫“瞧客”,来男方家,女方家要带上白菜,甘蔗,馒头,饼干,预意甜甜密密,白头到老,蒸蒸日上,越过越发财。
还有,女方带个箱子过来,里面装上几件新衣服,烙的小火烧,一条红腰带,预言"带子",用蓝色的布包好,放在箱子里,新娘第二天起来送给老婆婆吃。你姐要是找个农村的,结婚当天,到家洗手,喝交杯酒,吃面条,都要给厨师钱,一共包四个红包,至少一个包一百。
呵呵,找个农村的就是麻烦,城市的上述的规矩就不必讲究了,城市的老婆婆一些都比较开明,没有这些讲究,乡下的就不行了,你哪样没有做到,她以后有话柄。
7.徐州有什么习俗
州的传统生活习俗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
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
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徐州龙王庙求雨习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
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之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8.徐州的古老风俗
古来民俗尚武 徐州体育 *** 众多,古来民俗尚武。
4000年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
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 *** 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徐州市于1958年获“全国学校体育红旗市”称号。沛县、铜山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徐州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向国家、省队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达650人,宫鲁鸣、邢爱兰等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比赛。
古代足球活动于清代中叶基本停止,但徐州沛县尚有此活动。徐州也获得“足球城”的称号。
沛县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且武术流派多,拳路广,武术活动具有传统性。邳州 老城西北方,有一个祁家村。
因为这个村里的人世代喜爱下象棋,被称为“棋村”。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求雨习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
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之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
邳 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生活习俗 服饰 男子均穿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颜色 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鞋 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 帽子 男子多毡帽、瓜皮帽、礼帽、草帽、女子多项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老头帽”。 居住 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杂院 ◆“腊八粥” 据民俗学家的介绍,农历十二月吃“腊八粥”和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重阳吃糕等习俗是同样重要的风俗习惯。
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兜睦鞍?粥,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
民俗把这一天叫“小年”。据说,“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有这样的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关于腊八粥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腊八是佛教的节日。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于是日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
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 一天吃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
9.江苏徐州过年的风俗习惯
徐州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是最正宗的。
不过发展到现在,城市里保留的地道的风俗习惯是越来越少了,不过在徐州农村地区至今还延续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就说吃年夜饭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吃饺子守岁,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
农村古老的过春节吃年夜饭风俗还保留着,先在桌子上摆供,饺子、菜、水果都要先摆在桌子上,点上香,要敬天敬地,就是这一年的丰收啊,好运啊,还有敬祖宗,徐州人的观念是天地君亲师,要特别尊重他们。伙房里火神也要供上去。
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家里养的鸡狗也要给饺子吃。
除了吃饺子吃团圆饭,拜年也是徐州农村更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徐州民俗馆馆长李培民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农村拜年的情景:“春节之一天,都起得特别早。
有时早上四五点,都还是满天星星,就起来了,起来之后,就吃饺子。吃完饺子之后,先给自己的父母拜年磕头,然后整个村庄都互相拜年。
拜年呢,一个是吉祥如意,另外一个呢,就是乡亲们平时相处,难免有些误会,闹些矛盾啦,通过这个方式来化解矛盾,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 徐州农村过春节是从农历初一一直持续到农历十五。
十五这天,也就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小孩子打灯笼,放礼花,村里还要组织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活动。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真正过完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