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现实生活中礼仪缺失的例子
别人递给你东西时,你随便单手接过。
这个细节虽然小到可以让人忽视掉,但是事情越小越能看出你整个人的整体素质!在职场上,面试时考官主要就是观察一些你的一些容易让人忽视的细节。
敬酒时,应双手托杯尤其是上司,这点更不可忘记! 握手礼受尊敬者具有优先选择权!当你上司,长辈伸出手时应该抢先一步握住其手!或双手,或单手!双手握显得你比较热情好客,更有礼! 领路客人来到你家,或者你带客人参观时应站在客人的右方,拐弯时伸出右手引路,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不要走在客人的正前方,拐弯时伸出右手引路,自己尽量走在靠墙的一边,提前告知客人弯道后是什么,楼梯或是建筑物!引路时你的身体尽量微微斜向客人的一边,面对客人! 要时刻保持微笑我们礼仪老师说,要时刻保持微笑比什么都重要,微笑是人更好的名片!即使在烦恼,心情不好时不要在人前展现出来,并不是装,虚假,而是因为不能让你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别人,如果笑不出来的话也不要拉长脸,或者面无表情!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礼仪课上我有仔细听的,不过我感觉最实用的应该就是这几个了吧!礼仪课上的笔记本都不少,不过这5个例子应该也可以的吧???不过不行的话我再翻课堂笔记喽!嘻嘻。
..如果以上答案对您有所帮助还望采纳~~~~~。
2.不讲礼仪的事例并分析其危害
我给你分别说一个古代和现代的把。《事件1》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淼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托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事件2》《史记》三十二卷《齐太公世家》记载:
(齐襄公)十二年。初,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及瓜而代。往戍一岁,卒瓜时而公弗为发代。或为请代,公弗许。故二人怒,因公孙无知谋作乱。。。或见人足于户间,发视,乃襄公,遂弑之,而无知自立为齐君。
这段历史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国诸侯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那个偏远的地方戍守。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道:“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你的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光景过去了。由于军务繁忙,二位将军把临行前和齐襄公的约定也渐渐地忘记了。忽然有一天,手下的兵卒向二位将军进献刚成熟的瓜让他们尝尝新鲜。这时二位将军才想起和主公之间的瓜熟之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心里禁不住泛起了嘀咕:“此时正该换防,为什么主公还不派人来替代我们呢?”于是特地差遣心腹前往国都打探情况,得知主公与他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整天在一起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二位将军很气愤:“你在国都享尽人间富贵荣华,骄奢淫逸,让我们在边疆吃苦受累,用生命保护你的安全,却想不到派人来替代我们!”于是,就派人向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希望主公看到这成熟的瓜能想起他们临行前的约定,就此请求派人替代他们驻守边防。齐襄公看到瓜时大怒,说:“替代不替代是我的主意,也应该是我说了算,为何还要来请求啊!等到明年瓜再熟时方可派人去替代你们!”
二位将军听了回报,气得咬牙切齿,当即密谋起兵造反。随后便暗地里与公孙无知联合, *** 死了齐襄公,拥立公孙无知为新的国君。
一代君主只是因为不讲诚信,违背诺言,惹得人怒,葬送了身家性命,可恨可悲可惨啊!
3.关于礼仪的反面例子
我在中国生活了4年,常常听到的,来自外国人的抱怨是——“中国人实在是太没礼貌了。”
他们所说的没礼貌反映在许多方面,比如在车站买车票时插队,又比如在前一位乘客还没来得及下车甚至付钱之前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出租车。一些外国人对此感到非常沮丧,而他们想到的解决 *** 就是变得比当地人更为粗鲁。
一天,他们当中的一位这样告诉我,他现在到商店买东西时从不排队,只是挤到前边大声招呼店员,于是他比其他所有人都能更快地买到东西。在饭馆点餐也是一样,嚷嚷的声音越大,吃上饭的时间就越早——一个人要在欧洲这么做,老板可早就因为客人太没教养而把他赶出门外了。
我曾把出租车的例子拿来向我的一些中国朋友征求意见。为了获得更全面的了解,我还分别找了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中国朋友。
我们就此讨论了很久,发现其实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礼貌”或者“不礼貌”,这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我们都赞成,平白无故地打扰一位出租车上的客人是一件不太礼貌的事情,但是如果恰逢外边下着瓢泼大雨或者发生了其他一些特殊的情况,那么这样的行为就变得情有可原了。
可见,礼貌和礼节既跟社会的习俗和传统相关,也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那么有所谓的世界通行的礼貌标准吗?我的一个朋友表示,她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礼貌原则,比如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等。
但这个原则又是怎样定义的呢?没有精力保持足够礼貌在我印象里,许多到过中国的欧洲女性都提到中国人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其中有一位更表示,因为她觉得这个习惯实在令人作呕,因此她不会再来中国。
这些欧洲人会对这一点如此深恶痛绝,究竟是因为他们的“水土不服”,还是这根本就要归入陋习的行列,中国人对此也颇为痛恨呢?其实,中国的人口如此之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想要为每个人设定相同的礼貌标准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在中国,大家每天要面对那么多不同的人,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对每个人都保持足够的礼貌。
这是中国人以及在中国的外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阿姨认为外国人普遍比中国人有礼貌,但是仔细想来,这根本不足为奇。
就拿我来说吧,我在奥地利出生长大,在那里,我每天遇到的人跟在中国遇到的人相比少得可怜。也就是说,我每天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同一个人的几率非常高,正是这种人际交往压力使得我不得不时刻保持礼貌。
说到我在中国的个人经历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通常中国人对我还是非常礼貌也很乐于帮助我的。当我迷路或者遇到其他问题的时候,总有人向我伸出援助之手,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但是,我不得不说,他们对我的态度通常好过对其他中国人。这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因而需要更多的帮助;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外表跟中国人差别很大,他们觉得跟我打交道很有趣;还有可能是他们认为我有可能是某个外国驻中国大使或者外企老板的朋友,跟我建立起比较好的关系日后能帮助自己。
总之,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似乎能够享受更多来自中国人的礼貌。不过,事情也并非都是如此。
前几天我去超市买东西,并和一位帮助了我的女孩子聊了一会儿,我发现她的同事开始关注我的购物袋,希望知道我都买了什么。我对此感到非常生气,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是中国人,那她就不会对此产生这样不恰当或者不礼貌的好奇心。
中国人的礼貌与对方身份有关就此看来,关于礼貌有太多值得讨论的话题,但这些话题通常没有定论可言,礼貌和不礼貌之间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楚。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英汉字典中对于英文“礼貌”一词的解释不仅是礼貌,还有客气。
这样的“中国式礼貌”令我非常迷惑,于是向我的一位中国朋友请教。他给我举了这样的例子,在筵席上,如果你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那就是礼貌;相反的情况则可视为客气。
也就是说,礼貌是你应该做的事,而客气是你能够做的事。对于这样一种解释,我不知道是不是全体中国人都会认同。
不过,它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的礼貌通常是和与之交往的对方的身份有关。人们对待家人、朋友或者同事等人通常会更有礼貌,他们不仅会表现得彬彬有礼,还会互赠礼物。
但对饭店服务生一类的人,他们的态度就恶劣得多。由此看来,中国人对能给自己带来越多好处的人就会越有礼貌。
如果这一结论正确,根据我朋友的定义,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了礼貌的国度。德国有一句谚语:“你怎样冲森林叫嚷,森林就会给你怎样的回声。”
它说明,我们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自己。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承认,每个国家都有讲礼貌的人,也有不讲礼貌的人。
关键我们要牢记“回声原则”,尽可能对别人有礼貌,这样我们也会得到更多礼貌的回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有礼貌的中国。
4.关于礼仪的名人事例
1、程门立雪
宋代有一个叫杨时的人,去拜访一个叫程颐的大学问家。那天正下着大雪 ,而程颐刚好在睡觉,杨时怕打扰到老师休息,又不想放弃求学。于是就在门口的雪里站着,恭候老师。等程颐睡醒的时候,积雪深达一尺。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 *** 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
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
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3、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4、孟子休妻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
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礼仪的。孟子一声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说:“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她既不懂礼仪,又没有仪态。”孟母又问:“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仪呢?”,“她双腿叉开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
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仪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
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仪呢?没礼仪的人是你自己呀!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
5、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教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教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教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教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5.不文明礼仪例子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qu9vo4礼貌用语,魅力无穷——文明礼仪教育案例反思【案例背景】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把礼仪教育看作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讲文明礼仪、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主张礼仪治国,如今看来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瑰宝。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素质教育响彻云霄的今天,我们的孩子竟丢了文明礼仪、不懂礼仪。
【案例描述】片段(一)【案例反思】轻轻的一声“谢谢”,立刻让孩子倍感温暖,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感谢,觉得自己很光荣,哪怕做得再累,也觉得很值得,愿意为老师做任何事。平时,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为我们老师做了事情以后我们有多少老师向学生表达谢意的呢?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每当学习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片段(二)开学初,我就对六年级五个班级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每班同学必须在上课的预备铃响之前到达音乐室,安静等候老师来上课。
那天当我准备去音乐室上课时,校长突然把我叫去商量了一下学校的一些临时性工作,耽误了提前到达音乐室的规定。当我赶到音乐室时,上课的正式 *** 刚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