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中豆蔻指的就是芳龄十三的少女。在古代,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代称,而女性在不同的阶段也是有着不同的叫法。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石三友《金陵野史·秦淮歌星王熙春》:“来此演出的歌女,有半老的徐娘,有豆蔻年华的少年,也有未成年的幼童。”
豆蔻年华的来历
古代的时候,人们成家都很早,三十岁当姥姥的大有人在,所以那个时候,像花儿一样的颜色并不是现在的十八岁,而是要更小一点。在十三四岁左右的时候,女孩子们也就该出嫁了,那个时候的古人,用了世界上更好看的花儿——豆蔻来代表她们,这也就是豆蔻年华的来历,也就是说,这所谓的豆蔻年华,说的就是十三四岁像花儿一样的女孩子们。
豆蔻就像少女一样,含苞待放的那种美好和纯洁,是别的花羡慕不来的,用豆蔻来比喻妙龄的女孩子,简直是再恰当不过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