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我来问问题007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一.儒家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二.浅谈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关系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人们修成君子以至成贤成圣。
孔子还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德治与仁政也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摆在之一位的。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
立德修身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径和 *** 。孟子提出了内向修养理论,而不是向外找,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讲原则、讲正气,就能做到“充实而有光辉”,感化别人一道行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会放纵个人的欲望,就会因迷失自己而堕落。
因此,先贤们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迷失的善良本性。每个人。
2.论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
先秦儒家这些方面的主要思想有孔子的“仁”的主张,“礼”的主张。待人以和,待人以礼都算其影响吧,以爱人之心调解人际关系,有博爱的思想。后面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与平等思想相近。
秦朝低谷时期
封建社会影响深刻的正统思想,西汉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束缚人的思想,到现在没什么影响了。
再后面的曾朱理学在这些方面也很有影响,其“存天理,灭人欲”,对人的自由思想有严重束缚
民国时期还有发展
3.儒家宣传的道德修养有哪些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 *** 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更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之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见解
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就确立了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国之瑰宝,无穷奥妙。在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提高自身的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努力学习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首要前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的多么简单、扼要、透彻。人,只顾学习而不复习。
就不能消化,就不能温故而知新。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在这里学和习是两件事情。
不但要学习,还要思考。这是辅相成的过程,否则学习效果不佳。
二、慎独修身子曰:“君子慎独。吾日三省吾身。”
古人把慎独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更高境界。人,当他自己独处的时候才能很好的考虑自己的言行取舍和事情的决策。
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如此,而且 每天都要总结、反省自己的言行举动,好的、正面的东西坚持,反之改正。
从而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说,当自己得志飞黄腾达的时候,不能忘了天下百姓,要接济天下;而不得志的时候,穷困潦倒的时候,也要管好自己独善其身。
三、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人是群居动物,大家在一起要友好相处,国家安宁,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与友人交,要真诚、重义气,讲仁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多么宽厚宏大的胸怀。
四、谦虚谨慎。这是一个人的自身素质和美德表现。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与人为师。
这样才能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大大提高自身的修养。五、孝道善行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滋润着人民美丽的心田。
孔子积极倡导孝道文化。什么是孝,子曰:“子路问孝於吾,吾对之曰:无违。”
以上所举,都是儒家思想关于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论述和内容,还有许多,不一一赘述。当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儒家思想也有一些不积极向上的内容,但瑕不掩玉。
5.儒家思想中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儒家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是:仁最为重要,是核心思想。“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礼是道德规范中重要内容,是仁的有益补充表现形式。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更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6.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等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仁:爱人。
仁现实: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更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义现实: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礼现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孔子与儒家礼仪论文
一、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阐述了他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 *** 。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道明了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整句话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即:文与质。
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这两种素质就可以了,而是要使这两种素质达到恰当的配合,一定比例的协调,才能使人成为君子。那么“文”与“质”这两种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二者如何调配才堪称为君子呢?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质:朴也。
文:华饰也。野:鄙野义。
史:宗庙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书者。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义。”
整段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像宗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参考钱穆的解释,“质”即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
所谓“文”, 正如司马光所言:“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玄歌雅颂之声。”是指人的外表。
一、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阐述了他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 ***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道明了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整句话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即:文与质。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这两种素质就可以了,而是要使这两种素质达到恰当的配合,一定比例的协调,才能使人成为君子。
那么“文”与“质”这两种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二者如何调配才堪称为君子呢?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质:朴也。文:华饰也。
野:鄙野义。史:宗庙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书者。
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义。”整段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像宗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参考钱穆的解释,“质”即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所谓“文”, 正如司马光所言:“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玄歌雅颂之声。”
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饰,及后天“诗书礼乐”教养,是对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的文饰。“质胜文则野”说明,这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天性中有好的素质,也有不好的素质,所以需要后天的“文饰”来弥补其不足。
如果后天“文饰”不足,则会将先天本性中不好的一面暴露,使人看上去比较粗野,鄙俗。由此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文胜质则史”则说明,后天的文饰也应有一定分寸,而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后天文饰彻底掩盖了先天本性,那么这将遮蔽了人性本有的质朴纯粹的良好素质。
一个失去内在本性,而只有外在华美装饰的人,让人觉得虚伪而夸张。因此孔子说要“绘事后素”,要求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格的人必须达到“文”与“质”的恰当协调,实现二者更佳的结合,弥补文质的不足,展示二者的优长。
“彬彬”即是文质的协调配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美好品质达到统一,“质”和“文”两者都不可偏废。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才能体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呢?孔子在《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内反“质”,外修“文”的言论,这些思想贯穿于君子的言谈举止和立身行事中。《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一个君子要将“义”作为他内在的人格操守,要以“礼”来约束,调节自己的外在行为,要以“谦逊”的方式与人言谈,要以“诚信”的态度和他人相处。只有做到了这几个方面,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应该将“道义”作为他内在质朴无华的“本性”,将文明规范的礼仪作为他行为的外在“文饰”和约束标准,谦逊而忠诚的持守这种道义,将他实践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 《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弟子子张请教老师如何做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提出,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恭敬他人就不会受到侮辱;对他人宽容厚爱,人们就都愿意亲近他,与他共事;诚信待人,就会取得他人的信任;应事速敏,则容易成功;恩惠他人,则易使人。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恭、宽、信、敏、惠的内在品格,他的外在行为才是适宜而恰当的,他也才能成功地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的工作目标。 二、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秘书礼仪修养的意义 孔子所要实现的君子人格,内要以“仁义”为本质,外要以“礼仪”为行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恭、宽、信、敏、惠”优良人格品质,才能在具体实践中礼仪有度。
儒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