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跪为动词,跪,《释名》云:“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阢也。”即两膝着席,上体耸直之坐法。
(1) (形声。从足,危声。本义:屈膝,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
(2) 同本义 [kneel]
跪,拜也。从足危声。去委切。——东汉·许慎《说文》
跪,两膝拄地所以拜也。——《说文通训定声》
仲宣跪而称曰。——《文选·谢庄·月赋》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战国策·魏策》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跪拜啼泣。——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授立不跪;长跪,半跪;跪拜;跪射;跪下祈祷;跪香拜佛(为长辈祈福寿的一种拜佛仪式)
(4) 指足
门者刖跪。——《韩非子·内储说下》
(5) 又如:蟹六跪(螃蟹六支脚)
2.古代中,跪有什么讲究
南北朝以前,我国家具中尚无现在意义上的桌椅,人们要坐,都是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脚面朝下, *** 落在脚跟上,这种坐式叫跪。如果 *** 不着脚后跟,上身耸直,这种坐式叫长跪。如果不采用这种姿势,而是像现在这样两腿前伸, *** 在后的坐姿(叫踞坐),就会带来相当严重的问题——由于古人的衣服与现在的裙子比较类似,这种坐姿难免走光,而且也不雅观。
跪和长跪都是一种坐式,与通常所说的跪下磕头求饶的“跪”,姿式虽然相似,含义却不相同。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写荀媪向他荐食:“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李白当时是坐在席子上的,荀媪要想把饭菜放在席上或矮几上,就必须跪下身子才行,这个长跪,没有一点儿卑贱、屈辱之义。
在古代,长跪也叫“跽”,秦汉时使用频率很高。在一篇文章里“跽”字出现最多的当数《史记·范睢传》。秦昭公接见范睢,先后对范雎跽五次,拜一次。一上来,他急着要听范睢的高见,跽三次。范睢发了一通议论,很投他的脾气,又两跽和一拜。秦昭公对范睢一连串的长跪,只不过是充分表达他当时或急切,或恳诚,或信服,或倚重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没有也不可能有丝毫跪下求教的意思。
南北朝之后,随着桌椅的出现,人们已经基本上不采用跪坐的姿势,于是跪,就成了晚辈向长辈、下级向上级等表示谦卑、恭敬、敬畏的礼仪姿势了。
3.古代的跪最初有什么讲究
古代各种礼俗 1、祭祀与斋戒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qi)。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
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宗庙是国家的象征。
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为祭祀而宰 *** 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shan)”,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这种大典,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天神称上帝、天帝、皇帝、地神称社神、后土、土地神,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
管五谷的神叫“稷”。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毛遂自荐》中楚王说:“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其中“社稷”指楚国。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中“社稷”也指代国家。
天子祭社稷(京都是社稷坛)目的是为天下“求福”。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
神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
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 *** (俗称灶王爷)。
“祖饯”是古代举行筵饮送别、祭祀路神的仪式。“饯”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途平安。
柳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最有名的饯行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祭祀路神叫“祖”,又称“祖道”、“祖行”,是亲朋好友为行人祭祀路神,祷告路神 *** 行人路途平安;也可行人自行祷祝。
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地。《荆轲剌秦王》中的“既祖”,即已以经过了祭路神之礼。
“饯行”与“祖祭”都是在道上举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 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又简称“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相如度秦王虽斋”。
“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品,通常与“腥”字连在一起用。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
相反,还要变着花样吃肉。因为这里的“荤”,指葱蒜韭姜等有 *** 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
2、婚姻 结婚,今义是男女正式结合为夫妻。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家的意思,如《汉书。
霍光传》:“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女子出嫁叫“于归”,又叫归。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归宁”。
《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就是出嫁,“吾妻归宁”的归宁即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子改嫁叫“再嫁”。
2 古代礼俗 古代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shuò)之言。”“媒妁”就是婚姻介绍人,又称“月老”、“冰人”、“代轲人”等。
还讲究六合相应,选好日子。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既年月日的天干相连,地支相连,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如《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古代婚姻有“六礼”之说。
六礼包括纳采(商议婚配)、问名(询问女方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通告结婚佳期)、亲迎(迎娶)。六礼包括了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
婚礼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合卺(jǐn)。拜堂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三是夫妻对拜。
一拜过堂,就算正式结婚了,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卺是一种苦葫芦被破为两半而成的瓢,盛酒于内,新郎新娘各饮一卺,表示要同甘共苦、和睦相爱。
在古文中常见的“结成秦晋之好”就是结成婚姻。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如《西厢记》:“倒陪。
4.古代为什么以“跪”为礼仪
“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
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⑵“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
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
就连朝廷的更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
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
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
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
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
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这种礼节逐渐制度化、繁杂化,成为等级制度的规范性礼节。到了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致,跪拜成为高度普及的全民运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 *** 在南京成立。临时 *** 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
南京临时 *** 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不久,中华民国北京 *** (北洋 *** )宣布:民国通用礼节为,男子礼节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关于民国初年跪拜礼的废除,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位80多岁的姓萧的盐商特地从扬州到南京来瞻仰大总统的风采。见到孙中山后,老先生突然放下手杖,跪下去对着大总统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首的旧礼来。
孙中山连忙拉他起来,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萧老先生高兴极了,笑着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这个传说是否属实难以考证。但是,中国从专制向民主转型的艰难历程,从不让老百姓下跪开始,却是不争的事实。
[1]。
5.如何理解古代的“跪”
南北朝以前,我国家具中尚无现在意义上的桌椅,人们要坐,都是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脚面朝下, *** 落在脚跟上,这种坐式叫跪。如果 *** 不着脚后跟,上身耸直,这种坐式叫长跪。如果不采用这种姿势,而是像现在这样两腿前伸, *** 在后的坐姿(叫踞坐),就会带来相当严重的问题——由于古人的衣服与现在的裙子比较类似,这种坐姿难免走光,而且也不雅观。
跪和长跪都是一种坐式,与通常所说的跪下磕头求饶的“跪”,姿式虽然相似,含义却不相同。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写荀媪向他荐食:“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李白当时是坐在席子上的,荀媪要想把饭菜放在席上或矮几上,就必须跪下身子才行,这个长跪,没有一点儿卑贱、屈辱之义。
在古代,长跪也叫“跽”,秦汉时使用频率很高。南北朝以前。”李白当时是坐在席子上的,而且也不雅观。
在古代,这种坐式叫长跪,人们要坐,他急着要听范睢的高见,又两跽和一拜。如果 *** 不着脚后跟,姿式虽然相似,含义却不相同。
跪和长跪都是一种坐式,跽三次。在一篇文章里“跽”字出现最多的当数《史记·范睢传》, *** 在后的坐姿(叫踞坐)、屈辱之义,而是像现在这样两腿前伸,都是席地而坐、下级向上级等表示谦卑,这种坐式叫跪、恭敬,于是跪,我国家具中尚无现在意义上的桌椅,与通常所说的跪下磕头求饶的“跪”,两膝着地,这种坐姿难免走光,只不过是充分表达他当时或急切:“跪进雕胡饭、敬畏的礼仪姿势了。
南北朝之后,很投他的脾气,月光明素盘,就成了晚辈向长辈。范睢发了一通议论,拜一次,荀媪要想把饭菜放在席上或矮几上,随着桌椅的出现,秦汉时使用频率很高,就必须跪下身子才行,或信服,先后对范雎跽五次,这个长跪。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长跪也叫“跽”,或恳诚。秦昭公接见范睢,就会带来相当严重的问题——由于古人的衣服与现在的裙子比较类似。秦昭公对范睢一连串的长跪,脚面朝下。一上来,人们已经基本上不采用跪坐的姿势。坐时,写荀媪向他荐食,没有一点儿卑贱,上身耸直,没有也不可能有丝毫跪下求教的意思, *** 落在脚跟上,或倚重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如果不采用这种姿势
6.古代跪拜礼仪
跪拜礼是中国古代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礼节,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
跪拜礼出现之初,并不带有,或者说并不带有十分严重的等级或人格侮辱的色彩。上古之时,无论宫殿庭堂,还是官府民宅,皆无后来的桌椅高床之类的生活用具,男妇老幼,不分贫穷贵贱,一律席地而坐,其 *** 是“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
也就是说,人们以双膝着地,臀部抵于脚根为坐。这种坐姿,相互之间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致敬,更不是卑己尊他的单向行为,而是无任何意义的相对而坐。
人们采用这种坐姿时,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话,只要将腰杆伸直,臀部离开脚根,即演化为跪姿;而当人们以手触地之时,则演化为拜姿;以头触地,则为叩首。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同时还衍生出女子的跪拜礼,肃拜。春秋战国时期,跪拜作为礼仪形成了严格的制度。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跪坐”起了很大的变化,但跪拜礼依然存在,而且逐渐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用于官场之中。后又增加了打千、作揖、鞠躬等礼节。
而程式繁复、需要耗费大量体力的“三跪九叩”始于满清,是对跪拜礼仪从形式到内容的强化,彰显皇帝的显赫、威严和臣民的卑微、低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