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拐杖的使用原则是怎样的
双拐的使用 *** 对于下肢出现有疾病或者是骨折的病人,在下地行动的时候必须要有双拐,借助双拐来行动才可以使疾病好的更快一些。
当骨折的位置在股骨的中部和上段的时候,使用拐杖的时候,患肢必须要进行外展30°。相应的股骨的下段还有小腿出现骨折的时候,病人的患肢一定要保持中立的位置。
相应的步幅不能大,速度也不能快,一般的情况下每分钟不能大于25步,对于双下肢出现骨折的时候,对于离床活动的时候,要在8周左右的时间才可以进行,并且还需要有固定保护。 单拐的使用 *** 当下肢骨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我们可以把双拐变换成单拐来进行锻炼。
相对于股骨干的中上段,又或者是下段出现轻度的向外并形成一定角度的人,首先可以把患侧拐先去掉,这样就可以在利用行走的时候慢慢的纠正以及防止成角加大。 相对于下肢骨折的病人来说,拐杖是暂时的,当骨折好了之后应该马上去掉拐杖。
现实的使用中,一部分的病人由于很早的丢掉拐,可以致使骨折畸形甚至断裂,从而影响病人康复。 相反的如果该丢掉拐杖的时候却不丢掉,那么时间已久就会造成双下肢的力很不协调,同时也不利于康复。
扔掉拐杖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骨折愈合。
2.脑卒中患者应怎样正确使用拐杖
选择了合适的拐杖后,必须先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有步骤地进行拐杖的使用训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使用 *** ,才能使患者在拐杖的帮助下站立和步行,否则拐杖只会成为患者的累赘。
进行训练时,先进行平衡训练,然后利用拐杖作前后、左右移动训练,最后利用一只拐杖进行平衡训练,方向转换训练和各种步行姿态的训练。 常用的拐杖训练 *** 叙述如下,应当根据患者情况选用:两点支持步行:步行顺序为手杖一患腿一健腿。
手杖由健手持握,步行时先伸手杖,再迈患腿,最后迈健腿。此种步行方式适用于 脑卒中患者早期步态训练。
两点一点交替步行:同样是健手握持手杖,步行时手杖伸出的 同时迈出患腿,然后再迈健腿,这种步行适合于恢复期,运动和平衡 功能恢复较好的脑卒中患者。 三点步伐:这是采用腋杖或臂杖时的训练 *** ,适合于一侧下 肢功能障碍,患腿只能部分负重甚至完全不能负重者。
步行顺序为 双侧腋杖或臂杖和患腿同时伸出,然后再迈出健腿。此种训练根据 患腿是否负重又分为完全不能负重和部分负重两种。
完全不能负 重的三点步伐,步行时患腿悬空;而部分负重者,患腿在行走时着地 并承担部分身体重量。 单杖上下楼:当患者能够很好的完成平地行走后,可以进行上 下楼梯的训练,对于使用单个拐杖或手杖的患者,上下楼时要始终 使拐杖或手杖在外侧,用内侧的手抓住楼梯扶手。
上楼时内侧手先 向前抓上一级台阶的扶手,抬起健腿向上至上一级台阶,然后提起 拐杖或手杖放在上一级台阶上,最后抬患腿。 下楼时,内侧手先向 前抓住下一级台阶扶手,提起拐杖或手杖放在下一级台阶上,接着 患腿向下放至下一阶台阶上,最后向下迈健腿。
双杖上下楼:对于使用腋杖或臂杖的患者,上楼时先在拐杖的 支撑下向上迈健腿,然后向上迈患腿并紧接着提起双杖。下楼时则 相反,双杖和患腿同时向下,最后健腿迈下。
3.膝关节伤病患者应如何正确地使用拐杖和手杖
拐杖和手杖有助于减轻患者下肢承受重量,保持身体的平衡。
虽然看似简单,但拐杖和手杖的使用是很有讲究的。有些患者使用拐杖时喜欢将拐杖的上端顶在自己的腋窝下,这是不对的。
因为腋窝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如果将拐杖顶在腋窝下,这些神经和血管会受到压迫,而发生拐杖性麻痹。正确的做法是扶拐时将肘关节伸直,这样腋窝内的神经、血管就不会受到压迫了。
另外要注意,拐杖并不能长期使用。长期扶拐会因为活动太少而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并限制膝关节的活动,但短期内必须扶拐。
使用手杖时,有1/3的体重由手杖来承担,能够大大减轻关节承受的力量。但手杖应该放在损伤肢体的对侧,就是说,如果右侧有毛病,就用左手握手杖撑地,反之亦然。
骨性关节炎患者走路时更好能使用手杖,对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很有好处。
4.“拐杖”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拐杖最初称作“鸠杖”。
鸠是鸠鸽科部分鸟类的统称。古人把鸠分为五种,称作“五鸠”,即祝鸠、雎鸠、鸬鸠、爽鸠和鹘鸠。
祝鸠即鹁鸪;雎鸠就是《诗经》里最为人耳熟能详的“关关雎鸠”,即鱼鹰;鸠即布谷鸟;爽鸠是鹰类;鹘鸠即斑鸠。五帝之一的少昊用鸟名来命名官员的名称,其中管理百姓的官员就是“五鸠”:祝鸠氏是管理土地的司徒,雎鸠氏是掌管军权的司马,鸿鸠氏是负责工程建设的司空,爽鸠氏是主管刑狱的司寇,鹘鸠氏是负责农业生产的司事。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过,今天老人手持的拐杖,杖头部分很像鸠这种鸟类的形象。原来,古时候拐杖称作“鸠杖”,在杖头雕刻鸠鸟的形状作为纹饰。
“鸠杖”的发明者乃是汉朝的创立者汉高袓刘邦。据《太平御览》引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记载,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在河南荥阳南打了一场大仗,史称“京索之战'汉军由名将韩信指挥,把项羽的楚军打得大败,汉军因此一举扭转了不利的局势,重振旗鼓,得以和楚军长期相持。
不过,在战役初期,刘邦有一次兵败,被项羽紧跟在 *** 后面追赶,情急之下,刘邦钻进了高高的杂草丛中,项羽穷追不舍,刚巧刘邦藏身的草棵子上有一只鸠在鸣叫,项羽追到此处,看到鸠叫得正欢,以为草丛里不会有人躲藏,因为如果藏的有人,鸠就会被惊飞,于是项羽掉头而去,刘邦这才保住了一条小命。 刘邦登基后,为了感念鸠的救命之恩,“作鸠杖,赐老人”,发明制造了“鸠杖”,专用于赏赐给老者,老者以得到“鸠杖”的赏赐为荣。
不过,赏赐“鸠杖”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须年满七十岁才可受赏。这种“鸠杖”是用玉制成的,可见有多么珍贵。
关于“鸠杖”,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后汉书。 礼仪志》:“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鸠者,不嘻之鸟也。欲老人不嘻。”
之所以要在杖头雕刻鸠的形状,是因为鸠乃传说中的不噎之鸟,吃东西不会噎着,因此才赐给老者,祝他们长寿。赏赐“鸠杖”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据清人昭裢所著《啸亭续录》记载,乾隆皇帝有一次幵“千叟宴”宴请老人,参加宴会的老者达三千九百多人,人人都被赏赐了一根“鸠杖”,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的拐杖,形制更加多样化,可是拐杖的起源早已被人忘记了。
5.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有“ 五礼 ”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 ”,“ 先祖者类之本 ”,“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 丧礼 的产生 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 编辑本段 ] 古代政治礼仪 ① 祭天 。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更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更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 相见礼 。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 军礼 。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6.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
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 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 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 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 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 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本章所述礼仪制度,基本上 仍然沿用传统的概念,依照“吉、嘉、宾、军、凶”五礼,分门别类地加以 介绍,但对有些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删节或压缩。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 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荀子说过,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荀子·礼论》)。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 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
郭沫若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 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 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 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 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
更早的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 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 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
(1)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 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 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
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 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 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
今天,要研究探讨古代 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 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 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
长期以来,由于礼学家们各宗不同的学术派别,对古代文献各有不同的 理解,加之历代当权派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需要、文化背景,他们制定的礼 仪制度常有前后矛盾抵触的情况。本章尽可能避开枯燥的论证和繁琐的考 据,尽量少介入各家的争执,而把重点放在礼制的沿革演变上。
至于五礼以 下的节目分类,大体依照清代学者秦蕙田《五礼通考》的编排。 具体可以去: /showtopic-96851.aspx 看看。
7.古代的礼仪制度有哪些
中华“五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一是祭祀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二是祭地祗,包括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三是祭人鬼,包括先王、先祖等。吉礼历代兴革不一,但都受到了各阶层的重视。在周代,大宗伯掌管各种礼,吉礼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内容。在唐代,还明确规定了各个季节所祭祀的对象,比如冬至要在圆丘祭祀昊天,季秋在明堂进行大享,立春要在东郊祭祀青帝等。直到现在,吉礼仍然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嘉礼是用来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都要举行嘉礼。古人通常以饮食之礼来亲睦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来成全男女婚配,以宾射之礼来联络故旧朋友的感情,以飨燕之礼亲睦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和异姓之国。虽然君主专制已经废除,但是很多礼仪的礼义还是被保留下来,特别是婚礼,成为了现代人一生中最重大的礼仪之一。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的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都属于军礼。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gu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摘自华夏民俗文化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