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数民族礼仪
采纳我吧谢谢。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
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
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
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 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 *** 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 *** 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更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不然会使家境贫困;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
忌讳女客上楼。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否则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苗族 节日是苗族风情展现得最精彩淋漓的时刻。黔东南苗族有名堂的节日有一百多种,春节、过苗年、吃姊妹饭节、吃牯藏、爬笙节、龙船节……数不胜数,一些节日又往往"节中有节",或者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同过一个节,节庆活动比伏彼起,因此流传"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
就拿春节来说吧,一般过了正月初三,各村寨就陆续掀起芦笙会的热潮,今天这个寨子结束,明天另一个寨子又开始了,一个接一个像走马灯似的,仿佛没完没了。 有些节日并非年年进行,例如"吃牯藏节"十三年才过一次,使得连苗家未经历过的新一代人觉得分外神秘。
热衷于追寻这些节日的人,如果想每一个节庆都去陶醉一番,那可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圆满轮一遍呢。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忌 *** 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4、初二3班 6号 郭*轩同学提供(老师按:去新疆旅游必读,呵呵) 一、 *** 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着12个少数民族,他们是 *** 尔族、哈萨克族、 *** 、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
其中 *** 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 *** 教,并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处都有大量的 *** 教餐厅-- *** 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食堂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 *** 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 *** 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 *** ,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
*** 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一般也由这些民族的职工担任。 *** 民族更大的特点之一是禁猪,他们忌讳提到与“猪”有关的词语。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见面礼节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
2.一个少数民族的礼仪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 *** ,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
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更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 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 *** 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
*** 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 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
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
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
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 *** 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2. *** 尔族 *** 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 *** 尔自治区,信奉 *** 教。
*** 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
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
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
当之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
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
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
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
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
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
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
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目,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盛大 *** 。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
4. *** *** 约有1/3人口聚居在宁夏 *** 自治区,其余散居在全国各地。他们信奉 *** 教。
*** 人尊敬长者,禁止居室里面忌放猪皮、猪鬃等制品。 *** 非常注意并尊重别人的自尊感,顾全别人面子,不喊外号。
“阿訇”是 *** 寺教务主持,非常受 *** 和 *** 人的。
3.谈谈你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识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包括汉族本身)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很明显,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只看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至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一系列惨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现象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因为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少数民族文化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的重视和保护。1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传承,那它面临的将是从地球上消失的厄运。
因此,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据了解和分析,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年轻一代的“现代化”观念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年轻一代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了年轻一代在传承民族文化上的关键作用,任何文化只有在不断地一代一代往后传承才能保持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民族现状是,民族的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一方面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但另一方面也对本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现代化”上。少数民族的孩子越来越多地进入“汉区”接受教育和工作,长期地处于外族文化的影响之中,一些所谓的先进观念的输入使得不少少数民族的年轻人逐渐丢弃了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外来服饰的传入,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在家里也不经常穿本民族服装了,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民族节日才穿本民族的服饰。年轻一代观念上与本民族文化传统越走越远的状况必须引起广大民族工作者的重视,民族的未来不容轻视。
其次,外来“先进文化”的强大冲击。有一种说法认为落后文化总会被先进文化吞噬。
我不太赞同,因为文化本无先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用本位的和阶段性的价值观去评判文化的优劣,更无权决定某一种文化的存亡。或许在若干年后,一些所谓的落后的文化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意义。
所以,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重视每一种文化,在当今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外来的观念和技术挤占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空间,如手机、电脑和一些生产器械等,已经将很多少数民族传统的东西挤进了历史的盒子里,人们只有在历史的记载中才能看到了,这是很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第三,一些政策性的偏差也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会有消极的,这里我只用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就是普通话的全面推广。
这一举措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它有助于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有助于各少数民族更好地学习先进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然而,这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挤占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普通话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主要是年轻人)不再重视本民族语言,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已经完全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民族语言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
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虑消除一些政策性的不良影响,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目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已经不得不重视了,因为当前威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因素太多了,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将会缺失几分色彩而显得单调和无力,我们更无颜面对千秋万代的子孙。
2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正如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样,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已经或者正在消亡。我们不应该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护好,否则我们将再也找不回它们。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最近几年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也在不懈地努力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2.1 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少数民族分布零散,点很多,并且大多数分布在比较偏远的不发达地区,再加上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成本必然会高,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是不行的。2.2 增加技术和人才投入。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方方面面,再加上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文化的特殊性,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便无从谈起。另外,没有研究就更谈不上保护,研究就是更好的保护。
而目前,任何研究都离不开专业人才,因此,可以这么说,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根本。2.3 我认为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全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本身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因为据我了解,在很多地方不是 *** 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不够,而是普通民众(包括当地人)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意。
4.你是怎样看待少数民族的风俗的
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各种具有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境界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一个民族表明其民族特性,总要有一些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特点,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如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感。风俗习惯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些风俗习惯是落后的、过时的,是阻碍民族的发展进步的。所以,对民族风俗习惯应作具体的分析。
5.少数民族的礼仪和习俗
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2. *** *** 是 *** 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 *** 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 *** 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 *** 。 *** 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 *** 历9月为斋月。凡 *** 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 *** 的法定假日。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 *** 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4.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6.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 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 *** ,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更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更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
6.少数民族的礼仪是什么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
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
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
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 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 *** 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 *** 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更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不然会使家境贫困;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
忌讳女客上楼。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否则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苗族 节日是苗族风情展现得最精彩淋漓的时刻。黔东南苗族有名堂的节日有一百多种,春节、过苗年、吃姊妹饭节、吃牯藏、爬笙节、龙船节……数不胜数,一些节日又往往"节中有节",或者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同过一个节,节庆活动比伏彼起,因此流传"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
就拿春节来说吧,一般过了正月初三,各村寨就陆续掀起芦笙会的热潮,今天这个寨子结束,明天另一个寨子又开始了,一个接一个像走马灯似的,仿佛没完没了。 有些节日并非年年进行,例如"吃牯藏节"十三年才过一次,使得连苗家未经历过的新一代人觉得分外神秘。
热衷于追寻这些节日的人,如果想每一个节庆都去陶醉一番,那可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圆满轮一遍呢。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忌 *** 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4、初二3班 6号 郭*轩同学提供(老师按:去新疆旅游必读,呵呵) 一、 *** 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着12个少数民族,他们是 *** 尔族、哈萨克族、 *** 、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
其中 *** 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 *** 教,并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处都有大量的 *** 教餐厅-- *** 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食堂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 *** 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 *** 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 *** ,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
*** 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一般也由这些民族的职工担任。 *** 民族更大的特点之一是禁猪,他们忌讳提到与“猪”有关的词语。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见面礼节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
7.一篇有关少数民族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礼仪的作文
南方民族的文化传承,即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及其整体结构是与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相呼应的,加之南方族群在历史上的趋同与变异表现为多民族、多支系及族群分布上的“大分散、小聚合”,这使得南方那些过春节的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异彩纷呈。
哈尼族在过春节时要“荡秋千”;景颇族有争挑新水、观察日照占卜来年丰欠的习俗;黎族则有集体围猎,向河神、土地神买“福水”等活动。总的说来,这些民族的春节大都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和地方礼俗来构建节日传统,其间的各种节庆活动都深深地嵌入了彼时彼地的民风民俗,而非一种直接的“文化渗透”或简单的“文化移植”。
除夕,撒尼彝语叫"思搓期",是夜供祭祖,吃年饭,气氛肃穆。初一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翠绿的柏枝,枝柯上悬挂一顶草帽以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初二午后有“敬牛礼”,村民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上几圈,然后在牛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勤恳贡献的敬意;还要喂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新年慰问。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祖的仪式活动。从对祖先的敬祀和怀念中,不难发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对社区稳定的维系作用。有趣的是,在当地彝语方言中,“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此,彝族过新年一定要吃汤圆,这是节日食俗的一种体现。
南方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接受春节习俗的同时,也发挥了主体的作用。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筛选、过滤,再和自己民族某些富于生命力的习俗重新组合,形成了自己的春节习俗。例如,有的民族选择了汉族的守岁、拜年、贴春联等习俗,又加进了自己民族的挑新水、集体串寨赛芦笙、对歌、摔跤、射箭等活动。
春节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是一年辛劳的终结,是最清闲的时期;对于工作群体来说,是最长的假期,它的休闲功能和各种习俗活动能调整人们的生理心理状态,调适社会群体生活。其次,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外地工作的儿女纷纷回到父母身边;也是亲戚朋友同事之间互相拜年、互相恭贺新禧的日子,这能加强亲族联系,调节人际关系。第三,春节期间举行各种集体的竞赛竞技活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集体串寨赛歌赛舞活动,这又对整合社会群体、强化集体意识产生作用。春节也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大窗口,民族的衣食住行、传统艺术、民间信仰以及深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都得到集中的突出和表现,人们无疑能得到一次很好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礼,对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8.你是怎样看待少数民族的风俗的
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各种具有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境界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
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一个民族表明其民族特性,总要有一些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特点,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
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如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感。
风俗习惯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些风俗习惯是落后的、过时的,是阻碍民族的发展进步的。
所以,对民族风俗习惯应作具体的分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