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瑜伽练习如何打开髋关节
在瑜伽体式锻炼中,或许您会发现一些朋友始终做不好前曲式(站立前曲,以及坐姿前曲还有其它变式)。
一般来说是大腿肌肉韧带没拉开的缘故,您感觉疼痛和受限制的一般也是来之于腿部。实际上,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您的髋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没有打开的缘故,这是很容易被忽视和误解的。
与髋关节的外转能力相关的肌肉包括:闭孔内肌和闭孔外肌,上下孑孑肌,梨状肌,股方肌,这些肌肉虽然短宽但非常有力。这些肌肉各自分开但同时协助股骨头外转起作用,使人在行走l过程中保持骨盆相对稳定,单腿直立时,也能同时保持骨盆和股骨的相对固定。
一个人在做前曲姿势时,你的背部肌肉必须得引伸,尤其是这些髋关节转动肌群。梨状肌在这里起了很特殊的作用,因为梨状肌直接连接骨盆与股骨大转子。
(髋后部肌肉结构图一) (髋后部肌肉结构图二) 梨状肌如果压迫坐骨神经将导致一系列的放射痛(从臀部到大腿后面以及前腿和脚),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坐骨神经痛。如果转动肌群不够灵活的话(太紧),将会使骨盆向下拉从而影响髋关节的功能。
髋关节功能不正常将导致下背部(骶椎骨部位)受影响,这也是下背部疼痛的主要来源。做前曲体式有困难的朋友(指不能达到完全体式,如下颚接触膝盖或小腿),开始或许是因为大腿肌腱没拉开,可以继续针对性锻炼。
但如果锻炼了很长时间还是一直完成不了的话,应该考虑是髋关节没有打开的原因。下面是几个可以用来针对髋关节进行锻炼的体式: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2.练瑜伽怎样学把胯打开
髋是指髋关节,髋关节连接臀骨和大腿骨。描述的再解剖学一点,用解剖学手绘图来看,这个关节就是腿骨上的一个球,安置在臀骨上的凹槽里。
所谓的“髋”,是个关节。关节是身体上可以活动的组件。当你的 *** 和腿动的时候,这个关节就会运动。髋关节的运动可以有很多类型,比如髋的折叠-前屈,胯的外展-战士2的后腿,髋的内收-牛面式,髋的内旋,髋的外旋等。理想情况下应该是髋的所有这些运动形式都能灵活自如,但大多数人都会有某个(甚至所有)的髋关节运动类型不能流畅自如地完成,这就是所谓的“髋紧”。
髋紧到底是什么?
虽然我们说髋紧,也知道了解剖学上的“髋”是一个关节,但“髋紧”却跟这个关节没有任何关系,“髋紧”紧的是肌肉和筋膜。也就是围绕在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筋膜僵紧,从而限制了关节的某种运动。
髋紧到底是什么?
虽然我们说髋紧,也知道了解剖学上的“髋”是一个关节,但“髋紧”却跟这个关节没有任何关系,“髋紧”紧的是肌肉和筋膜。也就是围绕在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筋膜僵紧,从而限制了关节的某种运动。
开髋开的到底什么?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开髋不仅就是做个鸽子式那么简单。在髋关节周围有22条肌肉穿行于不同的方向,而且开髋还涉及前面说过的髋屈肌和大腿后侧肌肉,另外还有臀肌,还有各种大腿内侧的肌肉群参与髋部运动。
到底什么是开髋体式?只要是能够拉伸和延长22条肌肉其中一条或者上面影响髋关节运动的任何一个肌肉的体式,严格来讲就都是开髋体式。这样就连前屈体式(拉伸大腿后侧肌肉),坐角式 (拉伸大腿内侧肌肉),大部分站立体式(尤其是战士系列)都是开髋,扭转也算开髋,甚至后弯(髋屈肌拉伸)也是开髋了。
当我们从解剖学的角度搞清楚开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时,我们发现没有几个瑜伽体式是不开髋的(当然也有,比如普通的头倒立手倒立)。一旦搞清楚这点,你的整个瑜伽练习都变成了开髋的练习!
3.练瑜伽由于姿势不当造成盆骨倾斜怎么矫正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脊柱侧弯发病很多因素有关的,一个正常的为什么变弯曲呢?这要从分类开始谈起,学科上分先天性突发性的还有神经肌肉型的等等十几种,目前临床上常见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发性,就是现有的科学条件下不能找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不太明确的侧弯用特发性侧弯,那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还有先天性侧弯,是椎体不平衡而造成脊柱发育过程中向一边或者向另一边侧方偏移,也有因为有孩子得了大脑瘫小脑瘫,神经两边肌肉不一样造成的,有时候一些肿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称分类 过去对脊柱侧弯有不同称呼,现在根据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建议使用结构性弯曲(原发性)和非结构性弯曲(继发性)的名称,后者又称功能性的或代偿性的弯曲。
非结构性包括骨盆倾斜性弯曲、 *** 性侧弯及癔病性侧弯;结构性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纤维瘤病及其他。 2 发病率 此病如能及时及早的发现对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检查此病一般都采取以下 *** :①弯腰试验,②背部云纹摄像法,③X线检查。根据国内外一些报道,在诊断此病上,很多学者也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如X线超长现格全脊柱摄影装置[1]以及红外热象图在此病上的应用[2]。由于普查所采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献报道脊柱侧弯的发病率也不一致。
国内马迅等[3]检查24130名中小学生cobb角大于或等于10°者为347人,侧弯患病率为1.44%,男女比例为1:1.17;田纪伟等[4]检查10073名6~15岁学生,患病者为487例,患病率为5.56%,男女比例为0.54:1;王旭生等[5]对13560名10~19岁在校中小学生普查中,侧弯患病率为0.75%,男女比例为1:1.2。可见各地情况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发病率还是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3 病因学 脊柱侧弯的发病原因迄今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3.1 遗传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报道过遗传因素可导致脊柱侧弯。
在这一问题上,有人认为是多基因遗传,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单链的显性遗传,具有不完全显现率。 3.2 生活习惯 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侧弯 *** ,坐姿不良都可出现腰部畸形,Goldberg[6]通过脊柱侧弯与手足使用习惯的关系的研究调查中,提示了脊柱侧弯与大脑优势半球的关系。
3.3 代谢异常 [7]有人发现6~18岁原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内脯氨酸的氢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减少,且脊柱侧弯的椎间盘髓核内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减少。 3.4 脊柱平衡机制受损 顾耀明等[8]在对家兔的实验中通过单纯于兔肩胛骨与同侧股骨大转子间连以钢丝,使脊柱发育成侧弯且进行性加重椎体旋转出现三维结构变化,但不直接损伤脊柱,结果表明凹侧椎体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压力而凸侧骺板受力相对小,因此凹侧骺板由于逐渐增加的超高力作用从而使纵行生长受到抑制,椎体楔形变,脊柱侧弯进行性加重。
3.5 神经因素 [7]有人发现在脊柱侧弯中相当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调,本体反射及眼反射系统均有失调,这一现象后来又被别的作者所证实。 3.6 软组织因素 梁栋等[9]对侧弯脊柱主弧两侧的软组织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学探讨。
发现主弧凹侧的各层软组织均有挛缩现象并产生了张力。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组织相亦证实均有明显变性,而主弧凸侧的各层软组织只有轻度萎缩变性,从而指出侧弯的脊柱凹侧软组织变性挛缩成为脊柱侧弯畸形发展的重要因素。
袁泽农、肖子范等[10]通过研究认为脊柱侧弯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数的减少也可能是侧弯发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疗 对脊柱侧弯较轻者,可以进行观察,重者需要治疗,由于本病可进行性加重,对有阳性家族史又表现有结构性弯曲者,亦应早期治疗,其治疗目的是恢复躯干的对称性,并使之保持之一胸椎棘突对准臀中皱襞,同时使两肩与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术治疗 一般而言,侧弯曲度在40°以下,轻度进行性加重的脊柱侧弯,每年加重不超过5°者;侧凸曲度介于40~50°之间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复性强而年龄较小者均可采取保守 *** 治疗。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采用Risser设计的合叶石膏固定法,但是 *** 繁琐,患者需长期卧床,不易为病人所接受,后来问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点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动,该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单纯脊柱融合术的辅助治疗 *** 。
4.1.2 支具疗法 是目前公认有效的非手术疗法且应用最广,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学三点或四点力矫正规律,以达到防止脊柱侧弯加重的目的。其适用于侧弯曲度在20~40°之间、侧弯畸形尚不固定、有较大可能恢复的未成年患者。
1948年,Milwaukee支具应用最早而风行一时,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侧弯者有20%畸形可望矫正,但腰椎侧凸矫正略少,颈椎则更少。且长期穿戴支具可妨碍下颌骨的发育而导致颌面部畸形,故此疗法已不盛行。
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疗效显著开始被广泛接受。目前,多应用改良的塑料贴身支具治疗胸椎以下的脊柱侧弯畸形。
4.1.3 牵引疗法 牵引治疗脊柱侧弯有头圈牵引法、Cotrel牵引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