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传统节日礼仪习俗有哪些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
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
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
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
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 *** 。
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
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
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的门。
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更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之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
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在明清时,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现在 *** 、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
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节日的习俗礼仪有: 挂菖蒲、艾叶: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
虽然这是迷信,但因艾叶、菖蒲具有 *** 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下来,城乡许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 吃大蒜头、喝雄黄酒: 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的饭菜,全家共享。
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头煮肉,喝雄黄酒。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额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
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逐渐被人遗忘。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
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已经流行。在湖南岳阳、益阳一带,端午还兴吃麻花,当地把它称“油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节,也要提一串麻花。
据说,吃麻花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合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
2.12个传统节日的风俗及诗句
春节
风俗:
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给压岁钱、守岁
诗句:
1、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元宵
风俗:吃元宵、猜灯谜、放烟火
诗句: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清明
风俗:扫墓、插柳、踏青、荡秋千、植树
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端午
风俗:
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菖蒲
诗句:
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中秋
风俗:
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
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
风俗:
赏菊、登高、吃重阳糕
诗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有没有关于传统文明礼仪之类的句子
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俗语)
4.有关于礼仪名言的句子
礼尚往来 尊老爱幼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礼让三先;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谦和好礼;推心置腹;与人为善;虚席以待;礼尚往来;彬礼让三先礼让三先;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谦和好礼;推心置腹;与人为善;虚席以待;礼尚往来;彬彬有礼; 平易近人 彬有礼;平易近人。
一个人如果对陌生人亲切而有礼貌,那他一定是一位真诚而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的心常和别人的心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 ---培根 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 --[德]歌德 有礼貌不一定是智慧的标志,可是不礼貌总使人怀疑其愚蠢。
--[英]兰道尔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德]歌德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他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培根 不知道够不够!希望采纳。
5.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和节日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 *** ,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 *** 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6.中国春节传统节日礼仪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亚洲许多国家也有这一节俗。
春 节原称元旦、元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此节,是中国诸节之首。 中国人过年的礼仪是很复杂的,一进腊月门,过年的气氛便一天 浓似一天。
有民谚云:腊鼓鸣,春草生。乡民们为祈求福寿吉祥,避 灾免祸,在广场上敲起细腰鼓,戴上假面具,扮成力士金刚的模样跳 起乡风舞,来祈求平安。
从宋代起,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就成了百姓们的习俗。据说腊八 粥是从寺庙传至民间的,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游历各地,饥饿 昏倒,一个牧羊女用五谷杂粮将其救活,由此精神百倍,得道成仙。
这一天就是腊月八日,于是相沿成习。腊八粥用黄米、江米、小米、菱 角米、粟子、红小豆、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再加核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楱穰、松子及白糖、红糖和葡萄干以作点染即成。
至今这一习 俗不废,只是粥中原料有些变化而已。 喝了腊八粥就安排好日子扫扫尘埃,一般是在辞灶前,家家户户 把房子内外清扫得干干净净,把家具衣物洗涤得新新崭崭,以示除旧 迎新。
送灶,时在腊月二十三日。旧时这一天的晚上,民间有送 *** 的 习俗。
在黄河流域诸省送灶用些糖瓜之类,还要备些清水草豆,据说 糖瓜是给 *** 吃的,清水草豆是为 *** 的马匹准备的。祭毕,将 *** 请下,与千张、元旦一同焚化,到除夕日再入接灶供奉。
送灶,在一些 地方也称过小年,要燃放鞭炮,有吃饺子和年糕的习俗。 除夕,又称大年夜,时在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家家户 户要摆天地桌,供奉家祖和神灵,在室内(多是卧室内)贴年画,多是 四美图和一些忠孝节义的故事,以山东潍坊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和天 津杨柳青的为更好。
在大门上要贴春联,并在门楣上挂门钱。除夕 夜,家家守岁不睡觉。
到了晚上零时,由家长将新 *** 像贴好,于像前放些贡品,意思 是把 *** 从天上接下来了,直到现在许多地方仍有这一习俗。 守岁和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内容,零点时分辞旧迎新鞭炮声响 起,滚滚沸水的饺子或汤圆,热腾腾地端了上来,全家人辞旧迎新,共 庆新的一年的开始。
现在我国人民春节家家户户坐在电视机前看春 节晚会,共品生活美酒,形成了新的春节习俗。 春节前后,社会团体一般要举办迎春会、团拜会、招待会,同时要 去探望高龄的老同志。
民间在外地生活的人们,也纷纷放下工作,奔 回父母身边,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过后,人们相见要互致问候,俗称拜年。
7.关于节日礼仪的诗
端午节的诗句: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8.关于中华名族文明礼仪的经典名言和警句精华,最少十句
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
——爱默生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
——巴特勒 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 使他尊重 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 约翰·洛克. 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 不论去做什麽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 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更高峰的礼仪。 —— 德谟克利特. 。
9.传统美德和礼仪礼节童谣八句话
五讲四美三热爱, 军垦少年不能忘。
学雷锋,做好事,讲道德,树新风, 尊老爱幼扬美德, 孝敬长辈好传统。每天认真去遵守, 文明礼仪伴我行。
一. 基本概念传统美德是一个汉语词汇,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二. 简介1.修身"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2.齐家"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3.治国"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三. 总结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道德的更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你的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有道德的个性。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