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仪包括哪些内容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其基本原则是:尊重原则、真诚友善原则、理解宽容原则、言行适度原则、严守约定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
礼仪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只有通过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才能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社会。
礼仪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三层:对个人,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条件和目的;对社会交往,它是维护共同价值观和利益的保证,是建立融洽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对国家和民族,它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基本形式,是建立文明、和谐国度的目标和保证。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可见,文明礼仪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懂礼仪,将使一个人的道德滑坡,事业被动,甚至遭人唾弃;而礼仪修养好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受到他人的喜欢和尊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 *** 关系。
但是,在当今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和老师忽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狭隘地认为“只要学习好,一切皆可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如果没有明显的违法 *** ,几乎从没有严格的礼仪要求,或者是学校与家长教育脱节,导致礼仪教育互相矛盾,流于形式。
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学生自然觉得礼仪不是一个重要问题,他们也把自己的学习当作最重要的事,而把“修身养性”、“品德成长”看成是成绩的“附属品”。凡此种种,迫使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反思,开展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把施教者和教育主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礼仪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学礼仪都包括哪些内容
1、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
从仪容仪表说,主要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有狐臭要搽药品或及早治疗。 从仪态举止说,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型,忌讳无精打采、控脖、耸肩、塌腰;正式场合不能叉腰或双手交叉;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表情神态要求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自然微笑,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
从谈吐方面说,要求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自己喋喋不休,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交谈时忌讳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交谈人多,不可只眼一人谈话而冷落其他的人。
从着装万面说,要求干净、整洁、合体,忌讳皱皱巴巴。 2、公共场所礼仪 公共场所礼仪包括走路、问路、乘车、购物、在影剧院看戏等方面。
走路除了注意体态、姿势之外,要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如见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儿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口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别人。”
到商店购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仍纸屑、果皮;尽量提前一点儿到场、入坐;如果迟到,入坐时走姿要低,速度要快;看现场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演员谢幕时,不能提前退场。
乘坐公共电车、汽车、火车,人多拥挤,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人与人之间互相挤撞,不要恶言恶语,要抱理解、宽容态度;要保持车上环境卫生,不乱扔东西;学生上车不要抢座。 3、待客与作客礼仪 家中来客人,要事先有所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
中小学生也要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迎接客人进屋,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
问客人喝什么饮料,主动送上。要双手呈、接物品。
要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客人要走时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
要送客人一段距离,说“再见”、“欢迎您再来”。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在亲友家,不能大声大气,要谈吐文明。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使是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
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坐,不能先动食品;要请长辈先坐下,长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大家一会儿,或者说:“我用好了,请慢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别的房间休息。
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 以上是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礼仪。
礼仪表现在生活之中,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加强重视,以身作则,及时纠正,逐步使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那么我们的学生证一定能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细,即文明礼仪教育的要求应明细。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文明礼仪常规的要求,这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的之一步。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应提高要求的可执行性。 如,对学生课间的文明礼仪常规作了这样的具体要求:下课后,由值日生负责擦黑板,整理教室,其它同学到教室外进行望绿或室外活动。
谈吐举止文明。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止。
这些要求非常明细、具体,有助于学生的遵循,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执行情况的检测。 2、适,即对具体学生的文明礼仪要求必须适应该生的具体情况。
教育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其薄弱环节,帮助学生定阶段目标,订计划,且制定的目标应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即"跳一跳,够得着。
"太难达到的目标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裹足不前,难度适宜的目标才。
3.礼仪包括哪些方面
个人礼仪的主要内容 1、卫生 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 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
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3、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4、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 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 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
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
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 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
端。
4.礼仪包括哪些方面
1,尊老敬贤。
2,仪尚适宜。
3,礼貌待人。
4,容仪有整。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 ***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
礼仪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学校和各类公共场所,礼仪无处不在。就个人而言,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 ***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
礼仪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学校和各类公共场所,礼仪无处不在。就个人而言,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
5.仪容礼仪包括哪些内容
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动作、语言、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礼仪按应用范围一般可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和涉外礼仪。
一、礼仪包括哪些方面
礼仪指当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彼此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而来的,是一种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总称,主要包括:
1、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作为根本,最基本的东西就艺从言谈举止方面来进行注意,而对服饰的选择,在什么场合时的穿戴也是很讲究,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认识朋友。
2、服务礼仪:服务礼仪是对于服务行业这边所包括的一切礼仪,一般情况下,在服务业都会有一定的培训,为了达到让客户感觉满意,以服务的专业与细致为目的。
礼仪包括哪些方面
3、涉外礼仪:对于涉外礼仪来说,其是非常有内涵的,由于国家领导人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都代表着是一个政治信号,所以说涉外礼仪是最让人耐人寻味的。
4、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且商务礼仪会更加严肃,严谨。
礼仪包括哪些方面
5、化妆礼仪:化妆要根据时间场合而定。一般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允许工作妆(淡妆)。而浓妆一般晚上才可以用。在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更好不要化浓妆,会在自然光下显得特别不自然。
6、 *** 礼仪:在拨打 *** 时,要选择对方方便的时间,例如休息和用餐时间、节假日不适合打 *** ,更不适合打谈公务的 *** ;在用餐时间前的半个小时,若你不请人家吃饭的话,不适合打 *** 。
礼仪包括哪些方面
7、饭桌礼仪:在饭桌上的文化,可以说就是“饮馔文化”。“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它可以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
8、送花礼仪:在社会交往中,送花已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送花,在一般场合是送一束,如探慰病人、拜会朋友、参加宴会等。送时令鲜花更好,也可以送绢花,但不能送塑料做的假花。
礼仪包括哪些方面
二、礼仪的作用
1、礼仪是作为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一般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更文明;举止讲究礼仪也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还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也可以变得美好。所以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可以做的恰到好处,如果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充满魅力。
2、礼仪是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不仅可以根据各种的礼仪规范,来可以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可以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若没有这些礼仪规范,一般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还会失礼于人,可能会闹出笑话,因此熟悉和掌握礼仪,就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时恰到好处
6.礼仪的内容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7.现代礼仪包括哪些内容及特性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以此来规范和 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和制约人际间的相互关系。
与其他行为准则 相比,礼仪具有以下特点:(一)传统性 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礼仪 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 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 上,因而有着深刻的传统性。“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 修礼、崇礼、习礼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现代礼仪之中,约束和规范 着现代人的行为。
礼仪是将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 固定并沿袭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礼仪这种传统性是根深 蒂固的。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大都没有 形成文字,无须刻意传播,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 习,积淀下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那些烦琐的、保守的内 容不断被摒弃,只有那些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代表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和主流的礼仪,才得以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完 善和发扬。(二)共同性 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 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 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 准则。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 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 明显的共同性特点。
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 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 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由于地域和 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 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将会日趋明显。
(三)差异性 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运用要受到时间、地点和 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会因时间、地点或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 就是礼仪差异性的特点。
礼仪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 同民族的礼仪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习俗礼仪都凝结着本 民族本地区人民的文化情结,人们严格遵循,苦心维护,难以改变。
比如同是见面礼,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礼仪的差异性 还表现为个性差异,每个人因其地位、性格、资质等因素的不同,在使 用同样的礼仪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比如同是出席招待 会,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现风格。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其时 代变异性,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
礼仪总是体 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因而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差异。世界 各国都很重视礼仪改革,现代礼仪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使礼仪活动更 加文明、简洁和实用。
(四)自律性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 行为规范都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 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 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礼 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 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 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
礼仪的自 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 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五)等级性 礼仪的等级性表现在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礼宾待遇的不同。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用长幼之分、男女之别来规范每个人的受尊 重程度。而在官方交往中,则要确定有官方礼宾次序,确定官方礼宾 次序的主要依据是担任公职或社会地位的高低。
这种礼宾次序带有 某种强制性,不同的人因此而得到不同的礼宾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 尊卑贵贱,而是现代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现,反映了各级公务人员 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规范。礼仪的等级性在社会交往中还表现为双向 对等性,即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交往中,双方人员在公职身份和 社会地位上要相近,业务性质要相似,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双 方的交往还应当是一种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礼节上要有来 有往、相互对等。这是工作需要与礼仪要求的结合统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