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祭祀的成语
【被绣之牺】:被:通“披”;牺:祭祀用的牲畜。披着锦绣的牲牛。比喻求得功名利禄而不能全余生的人。
【匕鬯不惊】: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不迁之庙】: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丧匕鬯】:匕、鬯,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古代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春祈秋报】:祈:迷信的人向神恳求。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
2.表达祭拜的成语
【匕鬯不惊】: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不迁之庙】: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丧匕鬯】:匕、鬯,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古代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春祈秋报】:祈:迷信的人向神恳求。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
【断尾雄鸡】:断尾:断去尾巴。雄鸡因怕做祭祀的贡品而自残其身。比喻人怕被 *** 而自尽或装傻。
【改步改玉】:步:古代祭祀时祭者与尸相距的步数,以地位排列。改变步数,改换玉饰。指死者身份改变,安葬礼数也应变更。
【改玉改步】:步:古代祭祀时祭者与尸相距的步数,以地位排列。改换玉饰,改变步数。指地位身份改变,礼数也应变更。
【衮衣绣裳】: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
3.古代关于礼仪的成语
礼崩乐坏、礼不亲授、礼不嫌菲、礼度委蛇、礼多人不怪、礼烦则不庄、礼烦则乱、礼废乐崩、礼坏乐崩、礼坏乐缺、礼禁未然、礼乐崩坏、礼乐刑政、礼门义路、礼轻情意重、礼轻人意重、礼轻义重、礼让为国、礼尚往来、礼奢宁俭、礼奢宁简、礼胜则离、礼失则昏、礼士亲贤、礼顺人情 、礼为情貌、礼无不答、礼下于人,将有所求、礼先一饭、礼先壹饭、礼贤接士、礼贤下士、礼贤远佞、礼仪之邦、礼义廉耻、礼义生富足、礼之用,和为贵 爱礼存羊、卑礼厚币、等礼相亢、顶礼膜拜、恩礼有加、繁礼多仪、复礼克己、厚礼卑辞、季礼挂剑、暮礼晨参、情礼兼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缛礼烦仪、诗礼传家、诗礼发冢、诗礼人家、诗礼簪缨、诗礼之家、诗礼之训、识礼知书、殊礼异务、先礼后兵、以礼相待] 长斋礼佛、鹅存礼废、焚香礼拜、家长礼短、敬贤礼士、磕头礼拜、夔龙礼乐、人恶礼不恶、仁义礼智、烧香礼拜、诗书礼乐、衣冠礼乐、折节礼士 傲慢无礼、卑辞厚礼、彬彬有礼、博文约礼、朝参暮礼、晨参暮礼、导德齐礼、敦诗说礼、多行无礼必自及、额手加礼、烦文缛礼、繁文缛礼、分庭伉礼、分庭抗礼、焚香顶礼、富而好礼、甘言厚礼、各不为礼、恭而有礼、家无常礼、俭不中礼、践律蹈礼、倨傲无礼、克己复礼、慢腾斯礼、慢条丝礼、慢条斯礼、慢条厮礼、明媒正礼、牵经引礼、轻薄无礼、请客送礼、庆吊之礼、三茶六礼、通书达礼、通文达礼、同牢之礼、小节苛礼、虚文浮礼、虚文缛礼、言之有礼、知书达礼、知书识礼、知书通礼、知书知礼、知文达礼 来而不往非礼也。
4.中国古代祭祀礼仪有哪些
1.祭天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2.祭地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行封禅礼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
4.祭社稷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二为一了。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能平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农(一说名“柱”),能播殖百谷,被当做稷神。商汤灭夏,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为稷神。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
5.祭宗庙
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制。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迫排列下去。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祭祀用的食物,行礼后要分而食之,称为“俊”(jùn),是食鬼神之余的意思。牲肉(生曰脤,熟曰膰)分赠给参加祭祀的宾客或颁赐给同姓诸侯。
6.九拜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当然,祭祀时并不是“九拜”并用。
5.祭的成语有哪些
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匕鬯不惊】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
吊死问疾】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斗酒只鸡】斗:酒器。古人祭亡友,携鸡酒到墓前行礼。后作为追悼亡友的话。
簠簋不饬】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饬:不整饬。借指贪污。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
改步改玉】步:古代祭祀时祭者与尸相距的步数,以地位排列。改变步数,改换玉饰。指死者身份改变,安葬礼数也应变更。
告朔饩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 *** 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决胜庙堂】庙堂: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场所。指文官儒将在庙堂中制定出决定胜改的策略。
配享从汜】旧时以孔子门徒及某些所谓“名儒”附属于孔子者一并受祭,称配享从汜。
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三牲五鼎】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替罪羊】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呜呼哀哉】呜呼:叹词;哉:语气助词。原为表示哀痛的感叹语,旧时祭文中常用。现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雄鸡断尾】断尾:断去尾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 *** 而自尽。
一命呜呼】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一元大武】指古时祭祀用的牛。
越俎代庖】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
只鸡斗酒】斗:酒器。准备好一只鸡,一壶酒。原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多用作追悼亡友之辞。后也指招待来客。
6.形容礼仪的成语有哪些
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出处:《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赐茅授土 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矩步方行 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断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礼为情貌 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
礼仪之邦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泣血稽颡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仪,屈膝下跪,以额触地。指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来致哀的宾客哭拜并致以谢忱。
轻薄无礼 指轻佻浮薄,不知礼仪。
屈尊就卑 原指降低尊贵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礼仪。现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职位或人。
缛礼烦仪 指烦琐的礼仪。
出处:明·唐顺之《与王尧衢书》:“其于尘俗奔走、缛礼烦仪之事,既以其溷扰而独避之。”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通书达礼 指通诗书,懂礼仪。
通文达礼 指有学问懂礼仪。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心到神知 旧时指只诚心敬神,就用不到烦琐的礼仪。比喻对人表示钦佩,不必有什么虚文浮礼。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已修炼成了,也算得是 *** 了。太太们这么一说,就叫做‘心到神知’了。”
衣冠礼乐 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7.请问春秋时期遗留下来的关于祭祀的词或古文有哪些
作者: 云尘子 提交日期:2006-12-16 22:15:35
释奠礼祭文(云尘子文)
维
乙酉年三月初九日后学赵宗来等数人敢昭告於
至圣先师孔子 天玄地黄日月其光覆之载之斯明斯祥生民不宰惠物无疆四时攸序万品昭彰
惟我羲皇仰观俯察立人极效天法地循道遵德定礼仪惟我先圣皇帝王伯之教是承纂订六经
道德仁义之谛为衡天地之心以立生民之命以期华夏之统以传太平之世以熹小康之世既往
大同之世其昌礼义教化既普融洽和合万邦我等虽小民岂弃匹夫之责愿谨遵圣教躬行一贯
之学奠仪虽简敢以略表寸诚神其来格九州福寿康宁 兹惟季春谨以果品菜蔬式陈明荐以
复圣颜子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子 亚圣孟子配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