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同学、兄弟姐妹的礼仪
兄弟姐妹都是父母所生,古人比喻为手足,具有血缘之亲。一个家庭能否愉快和幸福,兄弟姐妹的关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兄弟姐妹间互相体贴关心,互相帮助,长爱幼、幼尊长,产生矛盾时互谅互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必然觉得心情舒畅,十分幸福。然而,兄弟姐妹天天相处,出现 *** 和矛盾是难免的。如何才能避免将小事弄大,伤害兄弟感情呢?这就需要了解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
互相友爱。友就是和善相处,爱就是亲厚相待。兄弟姐妹能友爱,必定能使父母欢心,这也是孝顺父母的表现之一。一个人要能和别人互助 *** ,就要从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做起。
要相互礼让。兄弟姐妹之间,应该见利不争,见害不避。我们不时看到兄弟姐妹小时候就相争不让,长大以后,为争家产,对簿公堂,甚至手足相残,令人扼腕叹息!
要相互帮助。兄弟姐妹虽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在智力体力方面,仍会有差异,在未来的成就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总需互相帮助与扶持。
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很亲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讲究相处的艺术。兄弟姐妹相处时,还应注意一些准则,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感情会更加深厚。
尊重各自的隐私,不干涉各自的社会关系;
在感情上予以支持,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朋友;
愿意当其参谋,愿意听取和征求意见;
不要妒忌,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经常通 *** 或书信往来,保持经常接触;
维护其利益,即使他不在,也不要自充对方的庇护者。
兄弟姐妹一起与父母多团聚,享受大家庭的快乐。
2.兄弟姐妹之间的礼仪有哪些
淑女与绅士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成,也并非是知识渊博者即可,知识储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气质。
知识可以开拓一个人的视野,但却未必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真正的淑女与绅士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举手投足间都透出良好的修养。
这种良好修养的基础是礼仪,只有时时谨遵礼仪的孩子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一个真正的淑女或绅士。 (一) 孝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 孝悌一直是中国民族礼仪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孔子也将“孝”作为“仁”的根本。
孝指孝敬父母长辈,悌指友爱兄弟姐妹,孝悌之道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来讲,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过分的宠爱而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全家我更大”的幻觉,又没有兄弟姐妹,无法产生与人平等分享的情怀,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也常常受到挫折。
孝: (1) 听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做好每一件事,不偷懒,不怠慢。 (2) 面对父母的批评要虚心敬听,能够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若父母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有所偏差,能够委婉地将整件事表达出来,并寻求父母的理解。 (3) 外出与回家都要告知父母,以免父母挂心。
(4) 常做父母喜欢的事情,对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尽力不要去做,若非做不可,要先跟父母讲明并寻求理解。不要擅自作主。
(5) 记住父母、长辈的生日,及时祝福,感怀父母的恩情,关心父母健康,少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每天微笑 (6) 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尊重叔伯阿姨舅舅舅妈 (7) 关心父母的健康。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父母;当父母生病时,应主动护理、煎药、喂药,嘘寒问暖。
(8) 参与家务劳动。我们都是家庭成员,应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
比如盛饭、端菜、洗碗、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9) 珍惜父母的钱财,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不与人攀比 悌: (1) 友爱兄弟姐妹,包括自己家的兄弟姐妹与叔伯阿姨舅舅等亲戚家的兄弟姐妹 (2) 团结兄弟姐妹,不发生矛盾冲突,能够合理地解决兄弟姐妹间的矛盾别扭 (3) 照顾好弟弟妹妹,听从哥哥姐姐的安排,以免父母担心 (二) 坐姿、站姿 在中华民族的礼仪要求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对一个人行为举止最基本的要求。
《弟子规》曰:“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意思说,一个人进门的时候不要踩门槛,站时不要摇摇晃晃、东倒西歪、斜靠着某个物体,坐时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不要抖腿或者跷二郎腿等。
坐姿主要是指就座时的姿势和坐定后的姿势。一般而言,我们入座时讲究要轻而缓,就是说要轻稳地坐下,不应该发出叮叮当当、撞击椅子的嘈杂声,否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对男士和女士的坐姿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女士就座应该注意用手把裙子向前稍微拢一下,避免有不雅的行为。
坐定后,上身应该保持挺直,头部要端正,目光平视前方或者交谈对方,腰背稍靠椅背。 据说,有一次,孟子的妻子独自跪坐在地上,两腿发麻,她想:反正没有人,就放松一下吧。
于是她就将腿向前伸了伸,不料这个举动正好被进屋的孟子看到了。孟子对妻子说:“妇无礼。”
妻子连忙把腿缩了回来,小声地说:“以后再也不会犯了。”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以前对坐姿的要求是多么严格。
保持正确而优美的坐姿,不仅有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在社交场合也是文明礼貌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坐姿,都要自然放松,面带微笑。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公众场合,千万不要仰头靠在座位背上或低着头只注视地面;也不要前俯后仰。女生更要注意不要双腿大敞,不停地抖动。
因为这些习惯不仅会使你的形象大打折扣,也会让人对你的品德产生怀疑。 注意这些坐姿 ★课堂上的坐姿。
上半身挺直,两肩放松,下巴内收,脖子挺直,胸部挺起,双手自然放在双膝上,或者放在桌面上。 ★操作电脑的坐姿。
腰背要挺直,身体微向前倾,两腿自然地平放在地上。 ★公共场合的坐姿。
这时候可以比较放松地坐下,但入座要稳重端庄,不可以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更不可将脚踏在前排的椅子上。 ★坐姿的禁忌。
两膝分开,两脚呈八字形,是女孩坐姿的大忌。忌两脚脚尖朝内,脚跟朝外,呈内八字形。
忌两腿颤动,脚尖上下左右晃动。忌与人交谈时上身倾斜或者以手支撑下巴。
忌在倚子上前俯后仰,或把腿架在其他物体上。 站姿: 1、头正,双目平视,嘴唇微闭,下颌微收,面部平和自然。
2、双肩放松,稍向下沉,身体有向上的感觉,呼吸自然。 3、躯干挺直,收腹,挺胸,立腰。
4、双臂放松,自然下垂于体侧,手指自然弯曲。 5、双腿并拢立直,两脚跟靠紧,脚尖分开呈60度,男子站立时,双脚可分开,但不能超过肩宽。
为了维持较长时间的站立或稍事休息,标准站姿的脚姿可作变化: ①两脚分开,两脚外沿宽度以不超过两肩的宽度为宜。 ②以一只脚为重心支撑站立,另一只脚稍曲以休息,然后轮换。
正式场合的站姿: 1、肃立:身体直立,双手置于大腿外侧,双腿自然并拢,脚跟靠紧,脚掌分开呈“V”字行。 2、直立:身体直立,双手置于腹部。
A.女性将右手搭握在左手四指,两脚成“V”字形; B.男性右手握住左手腕,两脚可平。
3.兄弟姐妹相处礼仪有哪些
兄弟姐妹在同一个家庭长大,有着十分亲密的血缘关系,相 互应该珍惜十分可贵的手足情。
在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加强团结,彼此爱护,相互尊重。1。
加强团结一要讲究宽厚;二要强调谦让。所谓宽厚,即待人要宽容、厚道。
不要听不得逆耳之言,见不得逆己之事,更不要听别人的是非之言。 兄弟姐妹即使存在有负自己的地方,也要对其宽大为 怀。
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必要竞争攀比,更不要争风吃醋、挑拨 离间。兄弟姐妹打交道,涉及财物时,应做适当谦让,这样做有助于增进自己与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对上无愧于长辈,对下无愧 于晚辈,可谓一举三得。
2。 彼此爱护兄弟姐妹,本是同根生。
彼此的爱护,应该是无条件的、不 图回报的,不仅仅在物质利益的支援方面,还包括精神情感的沟 通方面。对于这种爱护,必须领情。
特别是出于爱护的目的进行的批评、指责,要勇于接受。3。
相互尊重有人认为,既然兄弟姐妹之间用不着生疏,那就应该想说什 么就说什么。 岂不知,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经常出现 看来没什么的话语,却严重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从而为亲情关系烫上了不好的烙印。
这就要求我们在和兄弟姐妹说话的时候, 哪怕是分内的、教育的话,也要讲究方式、 *** ,进行适当的婉 转表达,以体现最起码的尊重。
4.关于亲戚朋友间的称呼礼节
***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直系 生父 父亲 爸爸、爹 爹爹、阿爹 儿、女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 儿、女
后父 继父 晚爹 阿伯、阿爹 儿、女
后母 继母 晚娘 嗯娘、姆妈 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 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 太公太婆 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 曾孙、曾孙女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哥、弟姐、妹 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 弟、哥妹、姐
夫 丈夫 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 妻
妻 夫人 老人(读如宁) 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 夫
夫之父 公 阿公 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 媳妇
夫之母 婆 阿婆
***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旁系 父之兄父之弟 伯父叔父 叔伯 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 侄、侄女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伯母叔母 大妈婶娘 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 侄、侄女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 堂兄弟堂姐妹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 弟、哥、妹、姐
父之姐父之妹 姑母 姑娘 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 侄、侄女
兄之妻弟之妻 嫂弟媳 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 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 伯叔 叔伯 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
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 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妹、姐
婿、媳之父母 亲家 亲家公(姆) 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 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 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 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 表弟、哥、妹、姐
***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母系 母之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娘舅舅姆 舅父、舅舅、舅姆、舅妈 今呼阿舅、舅姆妈 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 姨丈姨娘 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 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 姨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妻系 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面称随妻阿爹、姆妈 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 阿舅舅嫂 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 内姐内妹 姨娘 面称随妻 姐、妹
妻之姐妹的丈夫 连襟 连襟 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 哥、弟
5.在古代,结义为兄弟姐妹有什么礼仪上的要求
古代行礼的等级文章提交者:中国人中华魂 加贴在 中国历史 铁血论坛 古代行礼的等级大致可以分为: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这些都是正规场合或举行礼仪或大典或朝廷礼仪时用到而其他情况,只分:嵇首、叩首、顿首、空手、作揖、拱手、颔首(答礼)就可。
在常礼中,也可以用到这些八拜四拜的。 1.八拜,通常是对父母,但也只在极正式的场合,如认亲,婚礼时,天地也是这样,但一般正规场合和对待其他长辈一样都是四拜。
其他长辈,如祖/祖母,外公外婆,曾高祖/祖母,叔伯姑舅姨,岳父母,对老师等都是四拜,夫妻之间拜天地时也是每人四拜,兄弟姐妹结义时也是这样。而其他平辈亲属兄嫂弟姐妹等则是二拜。
[ 转自铁血社区 / ]2.明代规定,对父母叔伯这样亲属中的长辈(也包括老师),久别再见面时对其四拜,受礼者也应稍稍颔首答礼,小别,平时见面只需作揖/万福即可。夫妻(其他这种情况只是结婚时),结义兄弟久别时也应相对四拜,但夫妻之间平时,小别时就不怎么拘礼了。
平辈亲属,兄弟姐妹之间久别再见面时各二拜,小别只作揖/万福即可(通常是幼者先施)对方还礼,礼数相同,而平时见个面作为主人的一方只需起身,让座即可(古代的家里,分主位,客位,主位就是在大堂正中,客位就是在大堂两侧。平时自己的时候,坐在主位上,客位当然是给客人预备的,但通常来访客人时,自己不但要起身相迎,还要把主位让给客人坐,自己坐到客位上,表示礼貌)。
对于其他人之间,见个面什么的只需作揖/万福,对方答礼就可以了,施礼和答礼的礼数当然是一样的,一般都是年纪小的或作为晚辈的先施,年长的作为晚辈的后还礼,男士先施,女士还礼。而只有同学,同年,朋友这样完全平辈同等级的才同时作揖。
古代正礼都是: 1、稽首:跪拜,两手拱合,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用于朝臣见君主; 2、顿首:扣头触地即礼毕。
用于下级见上机; 3、空手:类顿首,但俯头至手与心平,不触地。用于官员对尊敬的人; 常礼: [ 转自铁血社区 / ]1、揖手: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用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2、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用于同级; 3、答礼:颔首致意。
用于对下级; 两名同级官员相遇时,行揖手或拱手两次。地位不同时,低级者向右侧移动,揖手两次,高位者点头答礼。
如果地位差大,同上,高位者可以不答礼。若差别甚大,低级者行顿首或拜首(跪地一次,叩头四次),高官不答。
官员聚会时,主持人只点头致谢。胥吏见文官,必下跪,行拜首两次。
学生见老师,百姓见官员时,行拜首礼。百姓间不许拜首。
明朝对皇帝更大的礼是五拜三扣头——长跪,俯首至手(这叫拜)五次,叩头至地(这叫扣)三次,然后起身,拱手侍立——用于最正式的场合(官员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见,贡士在殿试、传胪时行礼)。一般三拜四拜,然后起身侍立。
接圣旨时要跪。官员参与祭祀或对人表达感激时一般到四拜。
现在的简化行礼:都是男左手压右手。女右手压左手 [ 转自铁血社区 / ]一 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嵇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双膝跪下, 第3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 第5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 [ 转自铁血社区 / ]第6步:手放下 二 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叩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单膝跪下, 第3步:头触地。
手放于两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 [ 转自铁血社区 / ]第5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
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 三 顿首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低头 [ 转自铁血社区 / ]第3步:顿首 第4步:双膝起 四 空手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头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双膝起 [ 转自铁血社区 / ]五 作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庄重缓慢的鞠躬45度同时两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还有微微的作揖 第1步:举手齐胸 第2步:微微鞠躬 [ 转自铁血社区 / ]六 颔首(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 平时起立而不是坐着的时候,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七 拱手 只举手齐胸一下,上身不动 八 万福 第1步:举手齐胸,但在左胸侧 [ 转谢谢采纳。
6.古代兄弟间礼仪讲究什么
在古代,男女结拜需要一个誓词,大致如下: 男用款式:盖闻室满琴书,乐知心之交集;床联风雨,常把臂以言欢。
是以席地班荆,衷肠宜吐,他山攻玉,声气相通,每观有序之雁行,时切附光于骥尾。某某等编开砚北,烛剪窗西,或笔下纵横,或理窥堂奥。
青年握手,雷陈之高谊共钦;白水旌心,管鲍之芳尘宜步。停云落月,隔河山而不爽斯盟,旧雨春风,历岁月而各坚其志。
毋以名利相倾轧,毋以才德而骄矜。义结金兰,在今日既神明对誓,辉生竹林,愿他年当休戚相关。
谨序。 女用款式:盖闻诗歌伐木,足征求友之殷;易卜断金,早见知交之笃。
是以璇闺绣闼,既 声气之互通;蠹间鸡窗,亦观摩之相得。爰联芝谊,籍订兰交,执牛耳之同盟,效雁门而有序。
某某等风前待月,花里闭门,或咏絮吟诗,才夸夫道韫;或辑书著史,技擅于班昭。铜钵敲余,话到更阑之候;玉杯对影,邀来明月之辉。
气凛风霜,勿效桃花之轻薄;床联风雨,宜矢松柏之坚贞。不以才相先,不以貌相傲,不以形迹之疏而狐疑莫释,不以声名之异而鹤怨频来。
数株之栀子同心,九畹之芝兰结契,对神明而永誓,愿休戚之关。谨序。
结拜(以下称结义),雅称义结金兰,俗称结义、。
7.在古代,结义为兄弟姐妹有什么礼仪上的要求
古代行礼的等级文章提交者:中国人中华魂 加贴在 中国历史 铁血论坛 古代行礼的等级大致可以分为: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这些都是正规场合或举行礼仪或大典或朝廷礼仪时用到而其他情况,只分:嵇首、叩首、顿首、空手、作揖、拱手、颔首(答礼)就可。在常礼中,也可以用到这些八拜四拜的。 1.八拜,通常是对父母,但也只在极正式的场合,如认亲,婚礼时,天地也是这样,但一般正规场合和对待其他长辈一样都是四拜。其他长辈,如祖/祖母,外公外婆,曾高祖/祖母,叔伯姑舅姨,岳父母,对老师等都是四拜,夫妻之间拜天地时也是每人四拜,兄弟姐妹结义时也是这样。而其他平辈亲属兄嫂弟姐妹等则是二拜。 [ 转自铁血社区 / ]2.明代规定,对父母叔伯这样亲属中的长辈(也包括老师),久别再见面时对其四拜,受礼者也应稍稍颔首答礼,小别,平时见面只需作揖/万福即可。夫妻(其他这种情况只是结婚时),结义兄弟久别时也应相对四拜,但夫妻之间平时,小别时就不怎么拘礼了。平辈亲属,兄弟姐妹之间久别再见面时各二拜,小别只作揖/万福即可(通常是幼者先施)对方还礼,礼数相同,而平时见个面作为主人的一方只需起身,让座即可(古代的家里,分主位,客位,主位就是在大堂正中,客位就是在大堂两侧。平时自己的时候,坐在主位上,客位当然是给客人预备的,但通常来访客人时,自己不但要起身相迎,还要把主位让给客人坐,自己坐到客位上,表示礼貌)。对于其他人之间,见个面什么的只需作揖/万福,对方答礼就可以了,施礼和答礼的礼数当然是一样的,一般都是年纪小的或作为晚辈的先施,年长的作为晚辈的后还礼,男士先施,女士还礼。而只有同学,同年,朋友这样完全平辈同等级的才同时作揖。 古代正礼都是: 1、稽首:跪拜,两手拱合,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用于朝臣见君主; 2、顿首:扣头触地即礼毕。用于下级见上机; 3、空手:类顿首,但俯头至手与心平,不触地。用于官员对尊敬的人; 常礼: [ 转自铁血社区 / ]1、揖手: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用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2、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用于同级; 3、答礼:颔首致意。用于对下级; 两名同级官员相遇时,行揖手或拱手两次。地位不同时,低级者向右侧移动,揖手两次,高位者点头答礼。如果地位差大,同上,高位者可以不答礼。若差别甚大,低级者行顿首或拜首(跪地一次,叩头四次),高官不答。官员聚会时,主持人只点头致谢。胥吏见文官,必下跪,行拜首两次。学生见老师,百姓见官员时,行拜首礼。百姓间不许拜首。 明朝对皇帝更大的礼是五拜三扣头——长跪,俯首至手(这叫拜)五次,叩头至地(这叫扣)三次,然后起身,拱手侍立——用于最正式的场合(官员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见,贡士在殿试、传胪时行礼)。一般三拜四拜,然后起身侍立。接圣旨时要跪。官员参与祭祀或对人表达感激时一般到四拜。 现在的简化行礼:都是男左手压右手。女右手压左手 [ 转自铁血社区 / ]一 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嵇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双膝跪下, 第3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 第5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 [ 转自铁血社区 / ]第6步:手放下 二 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叩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单膝跪下, 第3步:头触地。手放于两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 [ 转自铁血社区 / ]第5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 三 顿首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低头 [ 转自铁血社区 / ]第3步:顿首 第4步:双膝起 四 空手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头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双膝起 [ 转自铁血社区 / ]五 作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庄重缓慢的鞠躬45度同时两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还有微微的作揖 第1步:举手齐胸 第2步:微微鞠躬 [ 转自铁血社区 / ]六 颔首(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 平时起立而不是坐着的时候,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七 拱手 只举手齐胸一下,上身不动 八 万福 第1步:举手齐胸,但在左胸侧 [ 转
谢谢采纳!
8.孩子要家庭礼仪知识(1)兄弟姐妹之间(2)子女对父母(3)待客方面
家庭礼仪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感情联络为目的,以相互关心为原则、以社会效益为标准四个方面。
之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庭礼仪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关系,以血缘关系、感情关系为核心。因此,在家庭礼仪的形成、建立和运用过程中,必须从血缘关系这一基本点出发的。
第二,以感情联络为目的。家庭礼仪的主要职能并非以个人形象的塑造为侧重点,而是通过种种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来进一步沟通感情,俗话说的“亲戚亲戚,不走不亲”。就是强调亲友间的感情有了血缘关系的基础,还得需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手段来维持、强化和巩固。婚嫁喜庆、乔迁新居、寿诞生日等种种快乐,通过礼仪的传播,可以使更多的人体会和享受,这一传播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加强感情联系。
第三,以相互关心为原则。之所以说“母爱是最伟大,最神圣的爱”是因为母爱的主要内涵是无私的奉献、无微不至的关怀。要衡量一件事或某一行为是否符合家庭礼仪要求,只要分析一下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心的成分,真诚的祝贺、耐心的劝导,热情的帮助本身就是合乎礼仪的。
第四,以社会效益为标准。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区域、风俗,礼仪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家庭礼仪也一样,因为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活动中的许多礼节、仪节始终也是变化发展的,如封建社会的婚礼有拜堂入洞房等繁文缛节,而当今出现了许多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新的婚礼程序。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评判某一种家庭礼节、仪式是否是进步的、合乎礼仪规范的,只要看它是否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这一标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