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的礼仪教化是什么
礼仪教化
(1)含义: 西周初期,规定了一整套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成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2)作用: 起到了维护和稳定的作用。
西周统治者注意吸取商亡的教训,为巩固其政权,在暴力统治人民的基础上,进行“礼”的教育,采用暴力与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段来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西周的礼仪制度就是奴隶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就是每个人只能做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事,也就是绝对地“顺从”,与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礼”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维护等级制度、教化民众、凝聚宗族、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2.介绍一下周朝礼仪
注:这个是我从别处帮你转载过来! 周朝巩固这种王朝体制的 *** 就是完善礼仪制度。
周朝建立后,继续实行封建联邦制。周武王共分封建立七十多个国,其中五十多个为同姓国,即兄弟叔侄等王室亲族的封国。
如鲁国,卫国,虞国,腾国等。封有功之臣姜太公予现在的山东临淄周围的土地建立了齐国。
又封商朝后裔于宋国,黄帝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等。周朝在沿袭封建制的同时,制定了一整套礼仪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这种体制。
封建联邦制加上完备的礼仪制度是周朝能持续近千年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周朝建立后不久,以周公为首的主要官员在剖析前代兴亡得失经验教训的同时,对前几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定作了系统详细地归纳总结,并结合新王朝的需求 *** 了《周官》和《仪礼》两部礼法,形成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仪准则,被后世誉为治世经典,百年大法。
《周官》详细规定了如何建国定都,王室与封国的关系,各个官职的设置和职责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一部理想的治国大纲。《仪礼》对祭祀,丧葬,婚嫁,酬宾等人们许多生活活动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
如婚嫁需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如何做都有具体的规定。
又如《冠礼》规定男子十八行成人加冠礼,表示已成人,可以履行社会责任。《士相见礼》描述了人们相互请见回访的礼节。
《周官》和《仪礼》问世后即成为人们政治生活以及日常行为的指南。人们代代相传研习。
孔子曾以此两部经典传授学生。孔子的学生们在研究学习这两部经典的时候,作了很多纪录。
这些记录有研习时的心得,有对两部经典的解释,还有一些礼仪上的补充。所有这些加起来整理成为《礼记》。
后人遂将《周官》改称《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 “三礼”。三礼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世,从居官行政到建国立邦无所不包,洋洋洒洒共三千多条,堪称中国的礼仪大全,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唐代的中央管制吏,户,礼,兵,邢,工六部是以《周官》中的六官为蓝本设置的,一直沿用到清朝。成人礼,丧礼,婚礼,聘礼,朝觐礼也是延续到清朝,只是在礼文上有些损益。
日本韩国现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古式成人加冠礼及部分丧礼。北京故宫和韩国汉城均以《周礼》所制定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模式而建。
有些名言至今应用。如“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等。总而言之,周朝所制定的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礼”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本质所在。这些礼仪思想已渗透融进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血液中,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特性。
周朝的统治者们在封建联邦制下,实行礼治仁政,以这些严瑾慎密的礼仪制度编织构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使得王朝和谐而长久。 孔子说:“郁郁文乎,吾从周。”
孔子盛赞周朝的礼仪制度很有其深意。
3.西周的礼仪教化是什么
礼仪教化 (1)含义: 西周初期,规定了一整套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成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2)作用: 起到了维护和稳定的作用。西周统治者注意吸取商亡的教训,为巩固其政权,在暴力统治人民的基础上,进行“礼”的教育,采用暴力与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段来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
西周的礼仪制度就是奴隶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就是每个人只能做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事,也就是绝对地“顺从”,与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礼”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
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维护等级制度、教化民众、凝聚宗族、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4.有谁能提高详细的周朝礼仪制度和社会生活各种细节
在周朝之前,尧舜禹汤的时候,非常推崇道德,以德来评价人们的操行,统治者则以德来引领、规范人们的行为。
盛德时国家就强大,失德时国家就衰败。如大禹因为治水的大德,受到世人的景仰,舜就把天下让给他。
纣失德残暴不仁,诸侯就离心离德,就被大周灭亡了。周朝的开国皇帝文王和武王都是讲礼仪的,所以大周朝建立后奉行礼仪,把礼作为治国的根本,为此建立了一整套繁琐、复杂的礼仪制度。
但过分讲究礼仪的弊端是使百姓讲究文饰,做表面文章而丢掉了天性,导致感情淡薄不诚信。过分讲究礼仪,就很容易把自然的天性,本质的、真实的一面掩盖起来,讲究文过释非,戴上假面具,不讲真话和实话。
尽管周朝有繁复的礼仪,有孔孟提倡的仁义道德,但乱臣贼子,层出不穷,君 *** 臣,臣 *** 君,父 *** 子,子 *** 父,兄 *** 弟,弟 *** 兄,没有道义,没有人性,不讲诚信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整个周王朝,非正常死亡的诸侯国君就有好几十,尤其是在东周,诸侯基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为了争国土百姓,不择手段,什么阴谋诡计也使的出来。
孔子想恢复周公制订的礼仪,以此匡正社会风气,挽救大周朝。孔子在考证周公制订的礼仪方面可说不遗余力,建立了一整套在朝廷、祭祀,人和人交往的礼仪,非常繁琐和复杂,把周朝的礼仪推到极致,但并没有出现他希望的天下大治的结果。
所以,自周朝始,中国人开始把礼仪作为政治生活的必修课,从此,中国人开始远离自己的自然属性,不诚信出现了。
5.西周的宫廷礼仪
《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妃、八十一御妻。” 世妃亦称世妇,御妻亦称女御。
西周时期的宫殿早已不存,从已发掘的遗址仅能看出大体结构。摘录如下:
1976年以来,在陕西省的岐山县和扶风县交界的周原遗址,发掘出土了岐山凤雏村甲组西周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和扶风召陈村西周中期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前者是二进式以上的院落群体建筑,后者是一座四阿重屋式的宫殿建筑。据测定前者距今约三千年左右。
岐山凤雏村甲组西周宫殿(宗庙)建筑群,是先夯筑台基,然后再在台基上开挖院落和柱洞。台基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高约1.3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方向北偏西10度。以门道、前院、正殿、过廊、后院为中轴线,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东西对称,前后二进式的封闭式院落群体建筑。门前有影壁(即屏),门道居中,进深6米,宽3米,门道东西两侧为门房(即塾),门房台基长8米,宽6米。进门后即是庭院,东西宽18.5米,南北深12米。在庭院东西二侧各有两个台阶通往厢房。北面有三个长宽各2米的斜坡台基,通向正殿(前堂)。前堂是主体建筑,台基比周围高出0.3~0.4米,东西长17.2米,进深6.1米,共6间。从前堂经过过廊往后室,过廊长7.86米,宽3米。在过廊两侧是8米见方的小院子,并各有一个台阶通往后室。后室东西排列,共五问,东西长23米,进深3.1米,东西两间的墙各有一个门,通向室外。东西两厢房排列在中轴的两侧,各八间,大小相等。排水管道设施都很合理,并出土了瓦。
扶风召陈村的西周中期宫殿建筑,其中三号保存较好,是一座四阿重屋建筑,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从东到西有七排柱基,直径在1米左右(见图三)。还出土了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筑用瓦。
以上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已发掘的商周时期的建筑群实例,我们从这些建筑实例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6.怎样评价西周时期的礼仪教化
西周之礼,是物质力量的更高表现形式,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进行统治的工具。作为阶级的意志,它超越于平民百姓之上,服务于姬周宗法统治,具有强烈的强制力。他把姬周集团的意志和利益全部融合于礼之中,以尊尊、亲亲、贤贤、嫡长世袭、男女有别构成礼之本体。由之者,谓之“民彝”,非之者,谓之“非彝”。结果是“礼之所去,刑之所加也”。其本质特征是“保护”与“限制”。
西周之礼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有关人身行为、生活方式和政体、组织机构及其附属的实体规范,是治标而非治本的“法人则圣”的人身法法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