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大年初一旺火放鞭炮、团圆宴、拜长辈领押岁钱、舞龙驱灾祈福。
正月十五闹元霄、小花戏等 *** 过街、放花炮;
二月二龙抬头,舞龙祈福。
清明祭祖。
五月五端午节,吃粽子、缠五色线、插艾、赛龙舟。
六月六,农村吃蒜拌面条;
七月七,七巧节,男女定情的节日;
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祖。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
十月一,祭祖。
腊八,吃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吃糖瓜。
除夕,全家吃饺子,看春晚。
2.介绍中国的风俗习惯和礼仪100字
现今已完全失传,在现代人中已形成粗陋习俗,毫无礼仪。
一,家庭
下辈对上辈,只准顺从,没有顶嘴,
从小就读《三字经》之类,对下代家规都较严,女孩子讲话都有场合,不随便。决不出去犯口角。
所以70岁以上的那个朝代的人,还有点形子,骂人话不多。见熟人双手作拱,亲属朋友来家起立欢迎,二夫妻街道走路都一前一后,并不拉着手,男女单独谈话较少。
父母过世大儿子捧照片前行。分家老大稍多点家私。以父开口为凭。
儿媳妇过门后,就得作家务劳动,男人讲话不准插嘴。待家中人吃饱,才上桌吃饭(父母家中就教好的规矩)。
二,亲属
年节互相拜望,送带手礼,5日年内都在走亲。
红白事,九亲六眷都请到,都送钱包,红字用红纸包,白字不用红纸包,一般都只几元钱或几斗米或一筐谷。
三,……
3.各地的礼仪风俗
和田 *** 尔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口品尝,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气四溢的烤肉是从土馕坑里烤制而成的,谁又能想到 *** 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烧成的! *** 尔牧人还喜欢吃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树枝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火灭了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
吃了这种“库乃其”,据说,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 有些 *** 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
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横七竖八的衣服像一张巨幅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穿了这种带有大地和太阳气味的衣服,也许会更有精气神吧。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 *** *** 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
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 *** 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 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那里的小伙,热情俊郎,浪漫风趣。 *** 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
没有歌舞, *** 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
和田 *** 尔聚餐形式花样繁多,规格不限,有时给巴朗子起个名字、施个礼,甚至耳朵要扎个眼,亲朋好友都要聚餐唱歌跳舞,以示庆贺。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
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
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
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
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
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 *** 。
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
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
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
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
4.急,礼仪+习俗
1、与同学相见的礼仪:(1)同学间要互相问候“你早”、“你好”可点头、招手。
(Good morning,Tom.)(Hello,Jane.) (2)与同学说话态度诚恳、谦虚,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3)同学间的交往应使用礼貌用语。
问同学问题,问前要用谦语“请问”、“对不起”、“打扰你一下”、“向你请教个问题”等,问后要道谢;同学回答不上来,说“不要紧,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耽搁了你的时间,谢谢”等。(Excuse me,…) (May I disturb you for amoment?)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It's OK. It's difficult to answer this question.Ireally appreciate your time/help.) (4)尊重同学,不给同学取绰号,或叫同学的绰号,不说使别人感到伤心羞愧的话。
(5)同学之间互助互爱,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6)尊重和照顾女同学,不欺侮女同学。
(7)向同学借东西,要先征得同学的同意。对同学的东西要特别爱护,且按时归还。
(Excuse me, may I use your…/May I borrow your…/Could you lend me your…?) (8)不在同学面前说长论短、搬弄是非。 (9)不斤斤计较,对同学的过失或冒犯要宽宏大量。
(10)讲究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办到。 2与长辈相见的礼仪:(1)见到长辈主动问好。
(2)握手时,要等长辈先伸手!我们才能伸手!(3)介绍时应主动像长辈介绍自己(4) 亲吻礼:行亲吻礼时,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拥抱,不同关系、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亲吻的部位不尽相同。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关系亲近的女子之间可以吻脸,男子之间是拥肩相抱,男女之间一般是贴面颊;晚辈对尊长是吻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可以吻手指或手背。
在许多国家的迎宾场合,宾主往往以握手、拥抱、左右吻脸、贴面颊的连续动作,表示最真诚的热情和敬意。与异性朋友相见的礼仪:见面基本礼仪 (1)、握手 通常年长(尊)者先伸手后,另一方及时呼应。
来访时、主人先伸手以表示欢迎。告辞时,待客人先伸手后,主人再相握。
握手的力度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限度。初次见面时,时间一般控制在3秒钟内。
(2)、介绍 介绍时应把身份、地位较为低的一方介绍给相对而言身份、地位较为尊贵的一方。介绍时陈述的时间宜短不宜长,内容宜简不宜繁。
同时避免给任何一方厚此薄彼的感觉。 (3)、致意 表示问候之意。
通常在各种场合用举手、点头、欠身、脱帽等方式向相识的人打招呼。现在详细介绍下:握手礼、名片礼、脱帽礼、拥抱礼、亲吻礼等。
待客礼仪 1来了一位好朋友、2来了一位长者、3来了一位陌生人: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三、每门必让客先行。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前3个都适用)接 *** 的礼仪: 接听 *** 不可太随便,得讲究必要的礼仪和一定的技巧,以免横生误会。无论是打 *** 还是接 *** ,我们都应做到语调热情、大方自然、声量适中、表达清楚、简明扼要、文明礼貌。
1、及时接 *** 一般来说,在办公室里, *** 铃响3遍之前就应接听,6遍后就应道歉:“对不起,让你久等了。”如果受话人正在做一件要紧的事情不能及时接听,代接的人应妥为解释。
如果既不及时接 *** ,又不道歉,甚至极不耐烦,就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尽快接听 *** 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让对方觉得自己被看重。
2、确认对方 对方打来 *** ,一般会自己主动介绍。如果没有介绍或者你没有听清楚,就应该主动问:“请问你是哪位?我能为您做什么?您找哪位?”但是,人们习惯的做法是,拿起 *** 听筒盘问一句:“喂!哪位?”这在对方听来,陌生而疏远,缺少人情味。
接到对方打来的 *** ,您拿起听筒应首先自我介绍:“你好!我是某某某。”如果对方找的人在旁边,您应说:“请稍等。”
然后用手掩住话筒,轻声招呼你的同事接 *** 。如果对方找的人不在,您应该告诉对方,并且问:“需要留言吗?我一定转告!” 3、讲究艺术 接听 *** 时,应注意使嘴和话筒保持4厘米左右的距离;要把耳朵贴近话筒,仔细倾听对方的讲话。
最后,应让对方自己结束 *** ,然后轻轻把话筒放好。不可“啪——”的一下扔回原处,这极不礼貌。
更好是在对方之后挂 *** 。 4、调整心态 当您拿起 *** 听筒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
不要以为笑容只能表现在脸上,它也会藏在声音里。亲切、温情的声音会使对方马上对我们产生良好的印象。
如果绷着脸,声音会变得冷冰冰。 打、接 *** 的时候不能叼着香烟、嚼着口香糖;说话时,声音不宜过大或过小,吐词清晰,保证对方能听明白。
5.用左手接听 *** ,右手边准备纸笔,便于随时记录有用信息。 拨 *** 的礼仪: 打 *** 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好时间。
打 *** 时,如非重要事情,尽量避开受话人休息、用餐的时间,而且更好别在节假日打扰对方。 2、要掌握通话时间。
5.礼节习俗是什么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礼节是向他人表示敬意的一般带有某种动作和形式。 常见的礼节有拥抱、亲吻、举手、致意、合十、脱帽、作揖等礼节。
常见的服务礼节包括: 1、握手礼节。握手时双眼要注视对方,右臂自然向前伸出,与身体呈五六十度角。
手掌向左,掌心微向上,拇指与手掌分开,其余4指自然并拢并微向内曲。握手时,除年老体弱和残疾人外,一定要站着。
男士同女士握手要等女士先伸手之后再握.一般只握女方手指部分,不宜太紧、太久。 2、鞠躬礼节。
鞠躬礼节是人们在生活中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恭敬而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鞠躬时,头部保持正直,脖子贴紧衣领,下颌微收,面带微笑;上身保持挺直,两肩后张,自然放平,挺胸收腹;双腿自然保持直立,不要弯曲,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女士放在身前左手压右手,男士双手背后右手压左手。
以腰部为支点前倾三十度。
6.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更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更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 *** 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7.56个民族其中一个的礼仪风俗习惯800字以上
礼仪 有献哈达、磕头、鞠躬、敬酒、敬茶等。
献哈达 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古利。
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
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
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
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
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磕头 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
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以表示尊重和亲热。路遇长者要脱帽让路,若骑马相遇,定要下马致礼。
敬酒敬茶 常见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 敬酒以满怀为敬,主人先做,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
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一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
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
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
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 啬。
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藏族禁忌 藏族禁忌较多,有行为、宗教、语言、食物及生产劳动等诸方面。
生活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 *** 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语言禁忌 :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生产禁忌: 不打 *** 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忌妇女外出不披披肩。
藏族服饰 迪庆藏族男子服饰基本相间。-般着右襟齐腰高领镶金银边短衫,称“对通”。
讲穷层次重 叠,选料颜色醒日,外穿用布、毛呢、氆氇、绸缎等 *** 的“楚巴”。有银刀、 *** 符、钱包等各种精美的饰品。
有乌拉靴、长统皮鞋,金绒藏靴居多。东旺、格咱、尼汝藏族妇女穿连衣裙式女装居多,多以自织氆氇为料,上段色彩鲜艳,下段为百褶裙,裙长及膝,褶裙仅在身后,后摆呈半圆形,裙下镶有五彩虹边及彩边。
大中甸、小中甸妇女身着长袖女藏袍和大襟短坎肩,坎肩领口、襟边攘有五色花边,状如彩虹,裤子用黑、蓝色料子。青年人披黑羊皮,类似披风。
尼西妇女又多穿白色衣裤。德饮归女上身穿长袖彩绸衫,其颜色有深绎色、深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外着无袖大襟长袍,其料有“龙凤”图案或“寿”字图案的彩缎、丝绸和氆氇等。
下身穿宽而长曳的百褶裙。维西塔城一带妇女多穿大襟宽袖短袄,外罩坎肩,下穿长裙。
近年来,迪庆妇女喜穿现代女式藏装者届多。迪庆妇女佩饰有玛瑙、珊瑚、玉石、项链,耳坠银制镶玉大耳环等。
8.正月初一的习俗是什么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9.1,礼仪有哪些主要社会功能
1.教育功能 礼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社会的要求与时代精神。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指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
让国民都来接受礼仪教育,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2.沟通功能 礼仪行为是一种信息性很强的行为,每一种礼仪行为都表达一种甚至多种信息。
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只有按照礼仪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敬、敬佩、善意和友好,人际交往才可以顺利进行和延续。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等,不仅能唤起人们的沟通欲望,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而且可以促成交流的成功和范围的扩大,进而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3.协调功能 在人际交往中,不论体现的是何种关系,维系人际之间沟通与交往的礼仪,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润滑剂”作用。礼仪的原则和规范,约束着人们的动机,指导着人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方式。
如果交往的双方都能够按照礼仪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仅可以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感情对立与矛盾冲突,还有助于建立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 *** 的新型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有序。 4.塑造功能 礼仪讲究和谐,重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礼仪在行为美学方面指导着人们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的谈吐变碍越来越文明,人们的装饰打扮变得越来越富有个性,举止仪态越来越优雅,并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精神风貌。
5.维护功能 礼仪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礼仪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家庭的和谐与安宁,邻里的和谐,同事之间的信任与 *** ,都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礼仪的规范与要求。社会上讲礼仪的人越多,社会便会更加和谐稳定。
10.请问汉族的礼仪风俗是什么
汉服基本礼仪 、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
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
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
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汉族的风俗 礼 汉族俗好客,特别是远客。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表达了这种好客的心理。
汉族喜欢交往,“礼尚往来”。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
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称为“揖”。凡入门,主客之间必三揖而后入。
主人先入。入门之后,上台阶进堂屋。
汉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主就东阶,后世所谓“东道主”,即此而言。升阶必三让。
进堂屋后,主人设席,请客人入座,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所谓“客随主便”。 主人一般要请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为上;席位东向西向,以南座为上。
客人坐定,然后主人才座,主人开始问话,客人这才说明来意。事毕告辞,主人起身相送,亲切道别。
汉族很注意做客时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正自然,忌讳蹶足,忌讳掀开下裳,忌讳两腿分开箕踞而坐。客人入座以后不要变脸色,不要侧耳探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懒洋洋的样子,答话不能粗声粗气。
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立不要跛足欹肩。这些礼节的客观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谨小慎微,举止端庄,尊敬对方,互相谦让,以诚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