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日本6到12岁的小孩那么懂礼貌
日本对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注重行为指导,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分类和教育内容的 *** 上。现行的日 本小学、中学道德大纲内容部分按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的行为方式分类如下:
(1)与自己自身的关系;
(2)与他人的关系;
(3)与自然的关系;
(4)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为道德品质,也称品德。品德具有外在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只有道德行为才使道德品质具有社会价值。道德教育,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 想品德。道德规范主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行为的准则。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形成内心信念的基础上,对人与 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态度和行为的限制。人们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中,必然要与之发生各种关系,并会表 现在受思想支配的行为上。人与人之间的品德差异,首先反映在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日本 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抓住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行为方面给予考虑,按道德规范中的关 系分类,使其内容范畴既合理又简明,并易于理解和检查。
我们认为,道德概念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从以上四种关系上的表现来划 分,易使学生将较抽象的概念,从较具体的行为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道德概念 ,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晓之于理,去见之于行。另外,品德差异也常以行为方式在以上四种关系上表现 出来。由于行为是可观察的,那么,就可依一定的标准,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判。行为的可显性,易使评价 比较客观,并容易被评价者所接受,进而使被评价者的认识更为自觉。这种良性引导与循环,无疑,也有助于 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
2.日本学生之间的礼仪
仪态礼仪 日本人常常是满脸笑容,然而不仅高兴时微笑,在处于窘迫发怒时,也会发笑,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妇女在地板上就座时,总是坐在卷曲的腿上。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大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其余三个指头向上伸开,表示钱;伸出小指头,表示女人等。
编辑本段相见礼仪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前两个字是家族的名字,后两个字是自己的名字。
一般情况下,日本人不喜欢作自我介绍。作为介绍人,通常要说出被介绍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的称谓和所在单位名称等。
还要在走几圈! 随声附和和点头称是 据说日本人有一种习惯,谈话时频繁地随声附和、点头称是。“是”、“嗯,是吗?”包括这种话语、以及点头俯腰姿势等,据调查观察,日常谈话里每几秒钟就发生一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一切并不全意味着“说得对”、“明白了”这种肯定含义,有些只不过是“啊,是吗?” “有那么回事?”等,仅仅作为听了对方的话之后所作出的一种反应而已。与有这种习惯的日本人接触,要是认为“他在那时确实表示是肯定的”,那么对该日本人来说却是意料之外的事。
反之,习惯于随声附和的日本人,对在谈话中不表示任何反应的外国人,则感到不安,他们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个人是否在听我说呢?” 婉转的表达 *** 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的意见,他们也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 *** ,而采用“恐怕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这种婉转的措词,明显地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明确地表明,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显示出在听取对方反应后,再表示自己的主张的一种姿态。
寒暄致意 日本人经常相互寒暄致意。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里,定型的寒暄语非常丰富。
不过,互相寒暄致意,仅仅局限于在某些意义上视为朋友的人。例如对在公园散步时遇到的不相识的人,或者交通车辆中同座的人,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是互不说话的。
因为在这种场合,对方是互不相干的局外人。 餐饮礼仪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以大米为主食,他们爱吃鱼。
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鸭子。不论在家中或餐馆内,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即可。
日本有一种富有参禅味道,用于陶冶情趣的民族习俗——茶道,虽然不少现代日本青年对此已不感兴趣,但作为一种传统艺术仍受到社会的重视。 编辑本段日本请客时的礼仪 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的习俗。
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
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
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
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东京汤岛神社里挂满了学生升学祈愿牌汤岛神社类似中国的孔庙,祭奉着在日本素有“学问之神”之称的菅原道真。 到日本人家里去作客,要预先和主人约定时间,进门前先按门铃通报姓名。
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绝不要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借光,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备用的拖鞋,并把带来的礼品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坐时,背对着门坐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指摆着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前的座位,是专为贵宾准备的)。
日本人不习惯让客人参观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日本特别忌讳男子闯入厨房。
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
告别时,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 *** 告诉对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谢。
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日本人设宴时,传统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间放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斟酒前,主人先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再斟满酒双手递给客人。
客人饮完后,也同样做,以示主宾之间的友谊和亲密。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
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
给日本人送礼要掌握好“价值分寸”,礼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若过重,他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从而推断你的商品。
3.日本人为人处事的的礼节
日本传统家庭教育
日本人是很重文化传承的民族,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自古传下的一套繁缛的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如过五大“节旬”(一月七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春分前日撒豆驱邪、“彼岸”期祭祖、“盂兰盆”节扫墓等,形成独特的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除此以外,如一位社会学家涅狄克多概括的,日本的文化属于“耻”的文化(相对于西方的那种“罪”的文化),为人处事以善恶的社会舆论为准绳,喜人称道,怕人说三道四丢人现眼。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对家庭教育自然是不遗余力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
这是日本人对子女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教育。“ *** ”的涵义有两种汉字表示:一种是“身”字旁加一个“美”字,写成“堆”,是自造的汉字,顾名思义,可能就是使孩子的身(人)变美吧:另一种表示是“仕付”,它的原意是做衣服时先用线大致绷一下,以便随后细细缝制,用在子女教育上,意思也是很清楚的。 *** 的 *** ,对于还不懂事的幼小孩子多采取奖惩结合的“尼考嘭”原则(“尼考”是日语“尼考尼考”的缩说,微笑的意思,“嘭”是轻轻敲击的象声词,就是当孩子做对时父母就微笑相对以示赞许,做错时父母就轻轻敲他一下手;心以示做戒),到孩子慢慢长大懂事了,再逐渐代之以讲道理。
2.身教
日本人有句老话:“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的。”在父母和成人之间常用这句话互相提醒给孩子做好榜样。当孩子欺负了别人的孩子,或者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时,父母知道了以后就立即带着自己当事的孩子到对方家去赔礼道歉。特别是干个体户经济的农户商户,总是把在家的孩子带到自己身边,让孩子看到自己劳动经营的身姿,或者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帮忙,更多的是让孩子分担家务,进行言传身教。
3.情感教育
日本人特别重视全家人一起举行传统节日活动和平日的家庭团聚活动,共度快乐,培养丰富的情感,特别是热爱家庭、热爱乡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培养。比如三月三日的“偶人节”作为女儿的节日,为女孩陈列象征高贵温柔的偶人;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作为男孩的节日,为男孩陈列身披铠甲的威武偶人,在屋顶立起“鲤鱼旗”;还有十一月五日的“七五三节”,当男孩三岁、五岁,女孩五岁、七岁时,在这天把他们打扮一新,到神社祈愿健康成长等,对于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都有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这说明日本人是重视实际锻炼的。
4.日本人如何教育孩子
《日本、中国下一代较量》关于日本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让人感触颇深。大体有四个方面,希望对您,对您的子女在今后教育孩子时会有益处。 ——重视提高孩子身体素质
在中国,你绝对看不到,也根本不会相信,在严寒的冬天里,家长或学校会让孩子光着上身,穿着短裤,在操场上跑步,然而在日本就有这样的幼儿园,每天都以这种方式让孩子锻炼身体。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点。日本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不怕冷,多运动”的思想。无论冬夏体育课,一律要求孩子穿短T
恤和短裤。有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锻练洗冷水浴,以此来锻炼孩子的体质和意志。 ——重视教育孩子吃苦耐劳 日本人注重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让孩子们从小就去经历磨难和挫折。日本幼儿园都有“远足”锻炼课,即保育员带孩子不坐车而步行往返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园游玩。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每年都举办“田园学校”、“海岛学校”、“森林学校”,让孩子了解农村生活的同时,经风雨见世面。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做家务,整理房间,做饭,买东西。上学,家长从不接送。外出时也是自己背着包。念大学,学费家长出,生活费得自己打工赚取。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重视培养孩子国家观念
日本家长和教师经常教育孩子,自己的国家资源稀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才能使国家得以富强,才能使自己得以生存。因此,每个人都要以国家为重,多国家多做贡献。这样,日本孩子从小就在心中对国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重视引导孩子团结 *** 日本人认为,团结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前提,集体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人。这种团结精神要从小事、从生活琐事、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老师经常组织孩子们玩的一种游戏叫“二人三脚”,就是把两个人的各一只脚绑在一起,形成“三只脚”,然后分成几组,一起赛跑,配合稍有一点不默契,就会摔倒,或落后。
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面对日本孩子受的教育
5.日本人怎样教育孩子
抛开偏见不说。
日本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有一套。(下面粗略讲几点,实例比较有说服力,由于比较多我整理在文档中,你可以载下来慢慢看下。)
有一位中国妈妈,她的女儿在日本幼儿园上学,下面是她记录的一些令她目瞪口呆的事情。
1)无数大大小小的包 办理入园手续的之一天,幼儿园就说明,要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
书包(统一)、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然后A包多少厘米长,B包多少厘米宽,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搞不懂为什么日本人要弄出这么多复杂的名堂出来。有的幼儿园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缝制!
装被子的袋子
装衣服等的袋子
左边是装阅读书的袋子,右边是装鞋子的袋子。
时间久了,孩子自己可以非常有条理的分门别类。京都人可以对垃圾精细分类处理而不觉其烦,是否和从小所受教育有关。 2)大人空着手,所有的包都由孩子自己背着或者手里拿着。
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看到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手里一律空着,而那些花朵们肩背手拿着,少说也有两三个大包外加书包,而且还都跑得飞快。
瞧,日本王室的小公主,也不例外。
' 我们呢,自然还是咱国内的传统,孩子空手,家长拿包。过了两天,老师就来和我聊天了:“孩子在学校可是什么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惯于只说半句话,后面的让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问家里的情形了,看我还在想,老师就说了“比方说上学时拿包吧。。。”这就是委婉的提醒。
等开家长恳谈会时,和日本家长说“在中国幼儿园,习惯家长拿东西”。这回轮到日本妈妈目瞪口呆了,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爱孩子更多一点呢?
3)反复脱换的行头
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换装,全年登园时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儿园,就要把套头衫脱下来,换一种玩耍时的罩衣,鞋子脱下来,换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场玩的时候,自然再换自己的鞋子。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开学时老师要求拿一组换的衣服,在我们看来,那自然是防备孩子玩耍时弄脏备用的,然而,并不是。只要孩子们中午睡了午觉,起来必定要重新换一套,多麻烦。孩子在外边宿泊一个晚上的时候,光备用的换的衣服就要备好多套,真赶上那个爱新衣的皇帝了。
刚开始每天早上去送孩子,都要重复那么一套换衣程序,孩子在菊花班的时候,看她实在慢,就不免代劳。但是不久就发现日本的妈妈们都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慢慢体会到,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通过每天到校后,换衣服、放联系手册,自己贴当日的sticker,挂手绢等从2、3岁开始的训练,孩子们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
6.日本人怎么样教育孩子啊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父母仅告诉孩子上学很重要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孩子说明学习并不因长级或是得一文凭而终止。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你不必花许多钱去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要让孩子们看到你在读书。你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或展览会,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会让孩子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索愿望。
说到做到
曾获得过美国教育部颁发的“爱因斯坦式青年”称号的梅布得老师极力主张父母必须参与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做会向他们表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关心。
你不必具有一项特长或是用许多业余时间帮孩子们做什么。多数老师欢迎家长陪伴孩子们郊游,与其他家长通通 *** 以及打印孩子的学期特别报告等。经常向老师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
开诚布公地交流
找出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询问、观察孩子正在学习什么,得到这些的确实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可以给老师打 *** 得知孩子在课上学习了些什么内容,并且留了什么作业。
帮助孩子做到有条理
帮孩子建立学习计划,并把所有的作业都标在日历上,这样,孩子就会提前做好。
全家共进晚餐
最重要事就是父母要花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研究表明,全家在一起用餐很重要。一般来说那些全家一起用餐的孩子的识字能力较强。用餐时的谈话越生动明了越有助于孩子对词汇的学习,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就强。
12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