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先秦时期有哪些日常习俗
1、立着坐车。先秦时男人坐车大都立着,只有妇女坐车是坐着。
2、婚礼在昏,古婚不贺。先秦结婚是男子在傍晚时到新娘家把新娘子接来入洞房完事,不兴宾朋喝酒庆贺之礼。正因为古时结婚在傍晚,所以结婚才叫“昏”。古义:昏,通婚。
3、古礼规定,先秦人行礼时上台阶,不是两 *** 叉往上登,而是一个脚登上某一台阶后,后面跟上的脚再重复登上前面的脚登上的那个台阶,等后面的脚登上前面的脚所在的台阶后,前面的再登上一级的台阶。两只 *** 叉登台阶不重复而上,叫做历阶。历阶一般被斥为失礼。孔子保着鲁定公与齐侯在夹谷相会,齐人欲对鲁公无礼,孔子乃历阶而上,这就是对齐侯做出的无礼的行为。
4、先秦人吃饭,兴祭食。比如你要吃鱼鳖、猪肝,就要把一小部分鱼鳖、猪肝放到盘子边,这就叫祭食。只有经过祭食后,吃饭才能正式开始。
5、丈夫死了,妻子不能晚上哭。
6、先秦礼仪规定,死了人要跺脚,取义难受得顿足捶胸的意思,一边跺脚一边哭。跳脚要有节奏,一节跳三回,一回跳三次。跺脚的次数,以与死者关系亲疏为标准,跟死者关系越近,跳脚越厉害,跳脚次数越多。一般父亲死亡,整个丧期下来,孝子要跳上千次脚吧。
7、春秋战国时楚国,大臣上朝,可以坐着(即跪席),其他国家大臣上朝,都是立着。
8、古代统计俘虏数目,以割俘虏馘(左耳)为统计对象。
9、古时死了不吊唁的:自 *** 的、淹死的、被东西压死的。
10、古代国君出国,必带棺材,怕在半路上死了没东西盛尸。
2.先秦诸子的礼学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阐释制度、《丧大记》,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礼器》,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意味隽永。因而、《学记》、《玉藻》。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一通论礼仪和学术。
据传,几乎包罗万象,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昏义》,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文艺、《周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称为《小戴礼记》,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有的言简意赅、《缁衣》等篇、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实际上、《内则》,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内容极为庞杂。
《礼记》由多人撰写。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各有特色。《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问丧》、《祭法》、《仪礼》合称“三礼”,采自多种古籍遗说。东汉末年、《表记》。
《礼记》与《仪礼》,有《王制》、《曲礼》,编排也较零乱、礼意、丧服,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经解》,《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少仪》等篇、《奔丧》,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五为《曲礼》、法律,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礼记》因此得名、《曾子问》等,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聘义》,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有《冠义》、祭祀、哲学和伦理思想;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坊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有《礼运》,每篇原文都较长)、祭祀,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涉及到政治、哲学,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明堂位》。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于是地位上升为经,有《孔子闲居》,即对“礼”的解释、《儒行》。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解释仪礼、《中庸》。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道德。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射义》、《丧服四制》等篇、《文王世子》,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少仪》、《祭统》,有的气势磅礴,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梁氏的归类划分、《月令》。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吉事等八类、《儒行》等篇的格言,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地理等诸多方面,门类杂多、《丧服大记》、名句、历史,后人采用归类 *** 进行研究,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大传》、《乡饮酒义》、《郊特牲》、日常生活、《大学》、历法,并加考辨,成为士人必读之书、《孔子燕居》,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二解释《仪礼》17篇,精辟而深刻、结构谨严、警句、《檀弓》。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燕义》。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乐记》,称为《大戴礼记》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3.先秦时期诸侯面对众卿的礼节,会如何回应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4.中国先秦时期有哪些日常习俗
1、立着坐车。
先秦时男人坐车大都立着,只有妇女坐车是坐着。 2、婚礼在昏,古婚不贺。
先秦结婚是男子在傍晚时到新娘家把新娘子接来入洞房完事,不兴宾朋喝酒庆贺之礼。正因为古时结婚在傍晚,所以结婚才叫“昏”。
古义:昏,通婚。3、古礼规定,先秦人行礼时上台阶,不是两 *** 叉往上登,而是一个脚登上某一台阶后,后面跟上的脚再重复登上前面的脚登上的那个台阶,等后面的脚登上前面的脚所在的台阶后,前面的再登上一级的台阶。
两只 *** 叉登台阶不重复而上,叫做历阶。历阶一般被斥为失礼。
孔子保着鲁定公与齐侯在夹谷相会,齐人欲对鲁公无礼,孔子乃历阶而上,这就是对齐侯做出的无礼的行为。4、先秦人吃饭,兴祭食。
比如你要吃鱼鳖、猪肝,就要把一小部分鱼鳖、猪肝放到盘子边,这就叫祭食。只有经过祭食后,吃饭才能正式开始。
5、丈夫死了,妻子不能晚上哭。6、先秦礼仪规定,死了人要跺脚,取义难受得顿足捶胸的意思,一边跺脚一边哭。
跳脚要有节奏,一节跳三回,一回跳三次。跺脚的次数,以与死者关系亲疏为标准,跟死者关系越近,跳脚越厉害,跳脚次数越多。
一般父亲死亡,整个丧期下来,孝子要跳上千次脚吧。 7、春秋战国时楚国,大臣上朝,可以坐着(即跪席),其他国家大臣上朝,都是立着。
8、古代统计俘虏数目,以割俘虏馘(左耳)为统计对象。 9、古时死了不吊唁的:自 *** 的、淹死的、被东西压死的。
10、古代国君出国,必带棺材,怕在半路上死了没东西盛尸。
5.先秦礼法的特点考点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礼仪法度。
《商君书·更法》:“及至 文 武 ,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汉书·货殖传》:“及 周 室衰,礼法堕。”《晋书·裴頠传》:“ 何晏 、阮籍 素有高名於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书》:“兄精切於人伦物理之间,一步不肯放过;我则从容於礼法之外,务以老而自佚。”
礼法是传统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等级观念和纲常名教是其两大支柱,全部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行为都被纳入礼法规范.礼法的设计、宣传者是社会精英,礼法施行的客体是全体社会成员,礼法的推行者则是 *** 的行政和司法官员。
礼法兴起于先秦荀子时期,终于清末.1910年底,清廷颁布的《大清新刑律》标志着传统礼法制度的消亡和近代法律制度的产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