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瑜伽prana是什么意思
帕纳Prana,梵文意为生命之气、生命的能量。当永恒的生物体被困在这个物质世界被迫接受一个短暂的物质躯体时,原子般大小的灵魂Atma就寓居于这个物质躯体心脏的位置,被维系躯体活动的能量——五种生命之气(上行气Prana、下行气Apana、遍行气Vyana、平行气Samana、上升气Udana)所包围,并漂浮在其上。同时也通过遍布身体的这五种生命之气,灵魂Atma的影响也遍及整个躯体全身,以知觉形式感知整个躯体。如果受条件限制的
生物希望摆脱物质的束缚就必须通过特定的一系列瑜伽Yoga程序(八部瑜伽)——呼吸控制Pranayama、心意集中Dharana、收摄感官Pratyahara、超然冥想Dyana等,最终达到完全地神定专注三摩地Samadhi,完全将心意专注于那位完美的生物——至尊性格神首奎师那Krishna遍存万有的超灵Paramatma形象。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免除因五种物质生命之气而来的污染,因着神的仁慈而获的完全地净化,恢复到灵魂原本的地位中来。
“灵魂如原子般大小,只有完美的智者才能觉察到。这原子灵魂寓居心里,在五气——中漂浮,其影响遍及体困生物的全身,当灵魂摆脱了五种物质之气的污染而得到净化后,其灵性影响始得展现。”
——《蒙达卡.奥义书》Mundaka Upanisad(3.1.9)
一般来说,生物在这一生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呼吸Prana的次数。也就是说人一生呼吸的次数是固定的,当呼吸次数结束以后,就是我们死亡之时。要么,我们怎么古时候的圣人们教大众通过缓慢呼吸,来延长寿命。例如,在中国道家气功的龟吸、吐纳就属这一类;印度瑜伽体系中瑜伽师屏息,达到不呼不吸的状态,因此可以达到数百年的寿命。再例如动物,像狗,呼吸速度非常快,因此寿命不过最多十几年;而乌龟如此缓慢的呼吸使得那些修行者也向它们学习。说到现今年代,所谓的“生命在于运动”来保证身体健康、寿命延长,其实并不一定正确。身体健康需要适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而不是在健身房中借用机械手段高强度、高耗能地运动,这只能缩短我们的寿命。就如前些年某家跨国公司的总裁就是猝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的.
2.瑜伽练习可以使人富有同情心善于关注他人永恒的爱和包容
《湿婆本集》中讲瑜伽练习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柔弱的、平庸的、高级的和至高的,并分别对这四个等级的瑜伽练习者特性做出了描述。
1、柔弱的 柔弱者是指那些缺乏热情、批评他们的导师,贪婪、行为不良、贪吃、好女色、意志不坚定、胆小怕事、健康欠佳、有依赖性、说话粗鲁、性格懦弱、缺乏男子气的人们。如果是以开悟为修炼目的,那么他们至少要努力修炼12年。
2、平庸的 平庸者心态平稳,能够承受困难,愿意去完善自己的工作,说话温和,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所节制。 3、高级的 高级练习者意志坚定,具备练习信仰瑜伽的条件,独立自主、品格高尚,富有同情心、宽容大度、诚实可靠、年轻勇敢、受人尊敬、尊敬师长,并能专心投入瑜伽修炼。
这样的修炼者可以通过6年的练习而悟道。 4、至高的 至高修行者充满热情,外表优雅、勇敢无畏、勤敏好学、心智健全、心情开朗、永葆青春、饮食规律、自控力强、不恐惧、街景、精明、慷慨、乐于助人、立场坚定、聪明、独立、宽容、人品好、说话温和,这样的修行者可以在3年内达到开悟。
3.瑜伽的更高境界是什么
摩地是许多瑜伽修行者的目标,它同时也是胜王瑜伽(八步瑜伽)修持的更高境界。
三摩地又称为无限喜悦,是梵语“Samadhi”的音译。汉传佛教亦将其译为“三昧”,通指离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
《大智度论》卷五解释说:“心住一处不动,是名三昧。” 胜王瑜伽认为,经由心灵的集中和禅定,很自然的就会达到三摩地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合而为一,低层次的小我扩展为宇宙大我,进入灵性上的纯然的喜悦状态,永恒的喜悦,没有痛苦的喜悦。 三摩地有两种状态:有余依三摩地和无余依三摩地。
有余依三摩地,是我见证到心灵的各种不同境界,它们不断地显现和消失,并且我感知外界的事物,但与我毫不相干。在这个境界里,瑜伽修习者看世俗的事物就象行旅走在路上,眼睛却不管地形如何,超然的注视着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状态极其变化过程。
他保持着完全的不执着,安住在他的了悟里,他有别于它们。 无余依三摩地,即我们不再执着,并且本自存在,本自明白,一切安详和平,不动摇的安住在“没有二元性,只有我存在”的状态。
在这个深沉的状态中,思想和所有事物都不存在,只有自己存在。它是上一种状态的极点,是三摩地的更高状态,瑜伽修行者自身融入永恒的喜悦里,并且扩展认同到“只有我存在”的状态。
它是一体、相同,非笔墨所能言尽的境界。 人类的生命受到无数的束缚,能够将束缚逐一加以抛弃的人,终有一天能够达到自性的国度。
达到三摩地,就得到永恒的自由。 这就是胜王瑜伽的更高境界。
4.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怎么样
我也不记得是不是从Jobs的书单看到这本书的,只是翻了一段时间的佛经时,突然看到这本书,就很有兴趣读下去。
昨天读完,今天写点感想。 书读得很慢,断断续续的每次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读了一个星期。
其实这也好,亦真亦幻的叙事,能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感悟故事背后的真理,然后被印度古老的思想一点一点的熏染。 其实读完这本书后,我还是一个俗人,依旧像很多印度的俗人不那么相信上师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我只是被瑜伽的力量给震惊了,原来修炼之人可能达到“智能”如上帝般的程度。
相比文中的故事而言,我更坚信瑜伽精神中的三点:呼吸,宽恕,奉献。瑜伽非常重视呼吸之道,认为呼吸就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因此文中才有50多年不吃不喝光靠光辐射生存的女瑜伽行者的记述。
我对这点还是非常信服的,紊乱的呼吸就是能量的浪费,加速着生命的耗散,能控制并顺畅呼吸的人,无疑肉体将会长寿。面对当今恶劣的空气环境,可能修炼瑜伽更能够帮助我们抵抗这肉体的折磨。
后面两点,跟佛教的精神很一致。特别是后面尤迦南达拜访“圣雄”甘地时,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两点在真实世界中实现的美好。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包含了宽恕、信任和奉献。“原谅是伟大的力量,是牺牲;是心灵的平静。
原谅及温柔是沉着冷静的品质。他们代表永恒的美德。”
甘地如是说。我非常欣赏“宽恕是心灵平静”这句话,它代表着意识的觉醒,是破除我执的基础,因为完全平静的心才能透过虚像看到了永恒的实相。
我们每个人都是善的,都拥有美好的本质,都对爱对真理有着渴望,只不过常常被俗世的欲望的灰尘给蒙蔽了心灵。甘地非暴力思想与尤迦南达的古鲁写的西方和印度宗教的比较本质是相同的——真理只有一个,是无法用言语概括的“极乐”,非暴力思想是这个真理的现实化。
文章最后结局很美好:加州海滨无与伦比美丽的修道院的落成,世界各地的瑜伽修炼者的涌现,这一切都象征着生命美好的状态。人是灵性的动物,我想,也许通过修炼,确实能够达到与宇宙力量相通的境界,步入三摩地,到达因果界,享受无边的“极乐”吧。
5.瑜伽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我以为只有在理论上对瑜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
瑜伽经 之一章 *** 冥想 1。
1 现在,我们要解释甚么是瑜伽。 1。
2 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 1。
3 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 1。
4 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 1。
5 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 1。 6 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
1。7 知觉、推论与亲证都是知识。
1。8 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
1。9 字面的知识但没有对象便是幻想。
1。10 觉醒的失去便产生睡眠。
1。11 那些经验过的事物还残存的便是记忆。
1。12 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物,便能控制以上种种。
1。13 坚持不懈便是锻炼。
1。14 经过一段长时间,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础。
1。15 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
1。16 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这便是更高的。
1。17 更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
1。18 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
1。19 那些无分别的存有,没有了身体,完全溶入更高的自然。
1。20 其它人则要经过信心、发奋、记忆、静虑、智能等阶段。
1。21 有些人意愿很强,很快便可进入冥想。
1。22 由温和到强烈的锻炼,效果更好。
1。23 此亦可由对神的顺服达到。
1。24 神的灵,不受任何性质或行动所影响。
1。25 祂是所有知识的来源。
1。26 祂是古人,以至于今人的导师。
1。27 祂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AUM)。
1。28 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
1。29 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
1。30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
1。31 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
1。32 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
1。33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
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 1。
34 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 1。
35 精微的知觉产生更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 1。
36 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 1。
37 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 1。
38 亦由于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 1。
39 亦由于 *** 冥想的锻炼。 1。
40 那联合由小至原子大至无限都能主宰。 1。
41 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 1。
42 知觉者能像通过无疵的宝石来直观对象。 1。
43 真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 1。
44 同时思维有所转化,净化了记忆,使对象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呈现。 1。
45 精微的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 1。
46 以上的叫有种子的冥想。 1。
47 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现。 1。
48 智能便与真理合一。 1。
49 此与言辞的推理截然不同。 1。
50 这种由 *** 冥想而生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习性。 1。
51 这种控制一旦达成,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 第二章 实践锻炼 2。
1 瑜伽是对身体加以自律,学习经典,和对神的顺服。 2。
2 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 2。
3 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 2。
4 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 2。
5 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属于真我的。 2。
6 我执是知觉者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 2。
7 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 2。
8 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 2。
9 贪求在那些有学识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会自己助长的。 2。
10 这些障碍还在精微阶段时,可以做相反的事情来消除。 2。
11 如果成形以后,可以 *** 冥想来消除。 2。
12 那些障碍由过去的业行而来,在可见及不可见的界域发生作用。 2。
13 一旦生根,便影响生命的状况、生命的长短和种种经验。 2。
14 由于行善与行恶的不同,分别产生乐果与苦果。 2。
15 对于有智能的人来说,甚么都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在改变,事物变成它们相反的状态。
2。16 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2。17 痛苦的因由是知觉者认同于被知觉者。
2。 18 此世界有各样事物和知觉,是要让我们解脱于这个宇宙。
2。19 自然有四种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别的、无分别的。
2。20 知觉者只是知觉本身,虽然纯洁,还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认同于这个思维。
2。21 这种知见的性质是为了知觉者的好处。
2。22 虽然对觉醒的人来说,这些都会毁去,但对其他人来说,仍然存在。
2。23 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便产生这个世界。
2。24 无明是它的原因。
2。25 如果没有无明,没有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知觉者便得到自由。
2。26 消灭无明有赖不断的明辨。
2。27 智能有七个阶段,随着知识增长,一个接着一个展现。
2。28 通过瑜伽的锻炼,那些杂染便会被知识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能。
2。29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2。30 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
2。31 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2。32 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
2。33 如果有反对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对抗。
2。34 毁灭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
无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