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区别
一、二者基础不同
古代礼仪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礼仪虽承认身份差异,但更强调以人为本、人格平等,并且以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二、二者的目标不同
古代礼仪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而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
三、二者的范围不同
古代礼仪所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因而与平民百姓无关,而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应当说: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更关心的是人际交往的成功,因此其核心内容就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像古代礼仪那样以自我约束为主。
扩展资料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
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礼仪
2.现代礼仪和古代礼仪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从总体上讲两者主要有三方面的区别: 其一,二者基础不同。
古代礼仪制度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利益虽然承认身份差异,但更强调以人为本、人格平等、社会公平,并且以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其二,二者范围不同。
古代3礼仪讲究的是“礼下不庶人” ,因而与贫民百姓无关,而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的的参与者。 其三,二者的目标不同。
古代利益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而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 应当说: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更关心的是人际交往的成功,因此其核心内容就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像古代礼仪那样以自我约束为主。
联系: 1. 现代礼仪是在古代礼仪上与时俱进进行改变的 2. 现代礼仪源于传统礼仪,但发扬光大,更广更宽更亲切。 3. 很多传统礼仪的精神沿为今用,如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等。
但传统礼仪尤其是封建社会礼仪更多用于统治阶段。
3.谁知道古代礼仪和现代礼仪的差异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
“礼仪”一词,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在古汉语中,“礼”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之一,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
如《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二,表示尊敬和礼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执事不礼于寡君”(执事:指晋国国君。
寡君:指郑国国君)。 第三,礼物,即赠送的物品。
《晋书·陆纳传》:“及受礼,唯酒斗,鹿肉一 ”。 “仪”既指容貌和外表,又指礼节和仪式。
现代文毫梁实秋先生在其《秋室杂文·谈礼》中说:“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的一套规则。” 日本也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
当代礼仪专家松平靖彦先生在日本全国社出版的《正确的礼仪》一书中认为:“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种生活规范……礼仪本身包含人了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们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备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这是从礼仪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上来揭示礼仪的本质。
从古今中外对于礼仪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礼仪,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仪的上述涵义主要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 之一,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礼仪表现为一定的章法。所谓“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就是说你要进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对那里的人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并按照这样的习俗和规范去行动,这才是有礼的。
礼仪与胡作非为是水火不相容的。 第二,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
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才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来作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会被他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过程中,才会逐步建立起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遵守礼仪是人获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礼仪是一种潜在资本,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将取得显著的效果。 礼仪是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来表现的自律、敬人的完整行为。
它由一系列具体的礼节所构成,是一个表现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形式美,是人心灵美的外在体现。
礼议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们生活和活动形式的总和.它的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器物,服饰,标志等等.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现于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中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事必须遵守的律已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一、礼仪的基本概念: 礼仪源自法语,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是进入法庭的规范,传入其入社会后,成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中国礼指祭祀的仪式,礼仪就是在人类社会交往中,为表示相互尊敬而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比如空手,古代边境上的守卫都拿着武器,不让外族人进来,后来为了交往的需要,要进入外族领地,必须空手,挥手向对方表示没带武器,这演变成现在的挥手礼,对方拱下一手心确认是空手演变成握手,还有脱帽礼从脱头盔而来,躬礼从投降弯腰而来,行军礼的意思是耀眼的江芒(古代阅兵,经过那些贵夫人前面时,要用手遮住前额,以示她们的光芒太耀眼了)。 一部礼仪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二、礼仪的基本作用: 1.沟通:举个问路的例子,一青年急着去王庄,但在半途不知还有多远,于是在路旁。
4.现代礼仪和古代礼仪有哪些区别
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十分广泛。
一般而言,它至少有以下四种解释; 之一,它是·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在内的典章制度。因此,被视为“国之基”,“君之大柄”。
左丘明就明确地提出“礼以体政”的主张,孔子则明言;“礼者何,即事之治也”。 第二:,它是一种做人的道《9规范。
几十曾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对人必须‘约之以礼”。荀子则指出,“礼者,节之准也。”
他们都强调了礼仪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它是个人及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孔子曾提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这里,他就将礼仪作为了一种做人的行为规范。
在著名的礼仪典籍《周礼》中则强调:“礼,不蹄节,不侵侮,不好狎”,其含义也是以礼仪来调节人际交往。 第四,它是各种正式的仪式。
管仲说:“礼仪者,尊卑之仪表也”,“方物之程式也”,“故动有仪则令行”。由此可见,他所说的礼仪,主要就是指的仪式。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礼仪的主旨,是明确地规定,并严格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强调并坚持人的等级差异。对于这一点,荀子早就讲得很明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如此看来,我国古代礼仪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提出了礼仪的一些基本原则,制定了入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并且强调调“礼之用、和为贵”,这些都是可以为现代礼仪所借鉴的。
另一方面,它不尊重人,而重在维护封建统治制度。这些糟粕,自然必须为现代礼仪所否定。
从总体上讲,现代礼仪与我国古代礼仪主要存在三点差异:其一,二者的基础不同。古代礼仪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礼仪虽承认身份差异,但更强调入格平等、社会平等,并且以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其二,二者的目标不同。古代礼仪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而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
其三,二者的范围不同。古代礼仪所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因而与平民百姓无关,而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应当说: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更为关心的是人际交往的成功,因此其核心内容就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像古代礼仪那样包罗万象。 在继承我国古代礼仪的精华的同时,现代礼仪也十分注意吸收目前通行的当代国际礼仪的一切长处,为我所用。
当代国际礼仪与我国礼仪,尤其是我国古代传统礼仪具有显著的区别,主要具有如下二个特点: 之一,国际礼仪强调个人至上。它强调以人为本,个性自由,要求尊重个人隐私,维护人格尊严。
这一点,贯彻在它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二,国际礼仪强调女十优先。
它强调,在一切交际场合,不仅要讲究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更要讲究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体谅妇女、帮助妇女、保护妇女,这就是所谓女士优先。妇女是人类的母亲,不尊重妇女,就等于没有教养,不守礼仪。
第三,国际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它认为,在交际活动中,既要讲究礼仪,又要实事求是,反对虚假,造作,不提倡过份地客套,不认同过度的自谦、自贬,尤其是反对自轻、自贱。
它还主张,在人际交往中,要使礼仪成为“一座桥”,而不可使之变成 “一堵墙”。 与我国的现代礼仪相比,国际礼仪更大的不同,是其主要起源于西方,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
由于国情、习俗方面的差异,许多中国人对国际礼仪还缺乏深入了解,或者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我国的现代礼仪对于国际礼仪中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一些原则,是有不少借鉴的。
离开了这一条,就不可能有它在今日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国际礼仪也没有必要全盘照抄照搬进来。
只有在国际交往中,才有必要以国际礼仪约束自身。
5.简述现代礼仪与我国古代礼仪主要存在哪些差异
现代礼仪与我国古代礼仪主要存在的差异:从总体上讲,现代礼仪与我国古代礼仪主要存在三点差异:一、二者基础不同。
古代礼仪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礼仪虽承认身份差异,但更强调以人为本、人格平等,并且以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二、二者的目标不同。古代礼仪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而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三、二者的范围不同。
古代礼仪所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因而与平民百姓无关,而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应当说: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更关心的是人际交往的成功,因此其核心内容就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像古代礼仪那样以自我约束为主。
6.古典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区别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到这个问题,在这里发表一些拙见
首先我们要拆开一一解答!
1,我们要了解怎么界定古典礼仪和现代礼仪?
我泱泱大中华,具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文化核心就是礼的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礼仪文化的内动力,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文明发展史。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礼学文明”,都称之为古典礼仪。而新中华成立之后的,我们界定为现代礼仪。
2、再谈古典礼仪的重要性?
简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万物都有根,根源在于古典文明,才延伸到如今的现代文明!所以说,现代礼仪是由古典礼仪衍生而来的。想要学好现代礼仪,必将先要了解古典礼仪。
中华古典礼仪发展对于中华儿女的重要性: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3000年前,周公制礼作乐,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经典,更是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深远。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而反观现代礼仪中,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中华古典礼仪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概念。在未来,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所以说: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表徽,是国家强大的根本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7.现代礼仪和古代礼仪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绝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 几个特定的 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话的细节,早已在他们的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所以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这个时候“礼”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队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纪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
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
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
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
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
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
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
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
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 *** 。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