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族的传统婚礼有什么仪式
让汉服伴随礼乐复兴——汉式婚礼的出现与实践 很多同袍唏嘘汉服的坎坷历史,却未曾注意到随同汉服一同消失改变的还有我们的礼乐文化。
进而还有思想道德的丢失。所谓的很多礼仪规范也完全沦落为封建统治阶级从精神上奴役民众的工具,早已失去了礼乐教化于民,和谐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
反过来看今天,汉服的重新复兴,也必然会与传统礼乐的复兴相互影响,互搭便车。早在汉服实践的早期,就有同袍(蒹葭从风,溪山琴况)总结了系统的汉礼仪复兴方案。
依托这些最直接的资料,汉礼仪首先在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大礼婚礼中得到了实践。重新挖掘整理并得以实践的婚礼形式当然与西式婚礼不同,同时也有别于之前婚礼形式中的所谓中式婚礼。
简单说这种重新出现的婚礼形式挖掘了中国自己原生的优秀婚礼文化,结合了汉服婚礼服的华美,场景布置的风韵,让婚礼中的新人在享受婚礼的同时感受到了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来自祖先所给予的文化熏陶!与汉服一样,这种婚礼形式当然不可能有来自什么官方权威的定义,目前我们只能从他的文化属性上近乎合理的大众化的赋予他一个名称。汉民族传统文化样式婚礼。
来自于我们汉民族自己历史的礼乐文化积淀。我们称之为汉式婚礼还是恰如其分的。
很多汉服同袍,或是给别人操办,或是筹备自己的人生大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始不断的完善婚礼的内容。从服饰礼仪,到场景布置,再到如何用现代的手法去表现传统的文化。
汉式婚礼也在逐渐的丰富完善,并在实践当中变得更加华美。虽然很多同袍,因为不知道如何命名,使用过汉服婚礼,周制婚礼不一而足的名称,但这些名称或是在内容上比较片面单一,或是随着时代发展不足以涵盖今天的婚礼文化内容,越来越多的同袍因为汉式婚礼这个词汇准确丰富的内容涵盖性,开始接受并认同他,同时开始了细化汉式婚礼的分类。
比较大众认可的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划分为汉风,唐风,明风等不同朝代风貌,通过婚礼展示不同时代的礼乐文化,艺术文化之美。而汉式婚礼的市场化运作也更加促进了这个文化传承与实践的过程与发展。
相信汉式婚礼将会在整个中国的婚礼文化构成中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服务每一位支持汉文化,传承汉文化的同袍,用我们的汉家礼乐注解彼此的人生大礼!——汉婚策礼仪工作室整理 去其繁琐取之内涵精彩绽放——汉式婚礼的当代实践 当你在决定自己的婚礼仪式时是否还在为中式西式的选择而烦恼?当面对中西两种婚礼喧闹与庄重的对立时,是否会为无法在人生大礼之际郑重的用属于自己民族的方式宣读与爱人的誓言而遗憾?如果是这样就让我们为你打开文化与历史的隧道,告诉你一个我们华夏自己的庄重婚礼仪式。汉式婚礼仪式最早期的时候包括盥礼、祭酒、结发、结缨等程序,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
那时候的婚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民俗,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婚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地、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庄严肃穆。
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将见证维系属于我们华夏子孙的爱情誓言。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遗憾的是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就象我们的其他文明一样,在新的时代里,我们祖先曾经庄重,素美的婚礼仪式也被我们丢失了,留下的除了大红大绿的艳俗装扮,嘈杂喧闹的仪程就是我们对失去文化的一声叹息了。今天你可以重新选择这份属于我们华夏人自己的人生大礼,在挖掘整理了大量历史文化资料并结合今天的婚礼特点,汉式婚礼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汉风婚礼,盛装礼服,承载华夏汉文明所赋予你的自豪与张扬,来自祖先的赐福将在神圣的宣誓中与您的爱侣一同分享。婚礼的背景装饰,仪式设计继承了绝大部分汉民族婚礼文化的原生形态,因此是简约平实不失庄重大气。
如果类比西方的婚礼也许只有教堂婚礼的气势可以与之类比。唐风婚礼,盛唐霓裳,章显着我们曾经拥有的华贵与奔放。
雍容典雅的现场氛围将为新人打造华夏民族隆重婚礼盛典的时尚。在中国隋唐时期,因为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国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在文化上也包罗万象,反映在婚礼当中在保留汉风婚礼特点的同时有增添了几分雍容与华贵。
值得一提的是唐风婚礼的礼服,相对汉风婚礼而言更为色彩绚丽,尤其以女子礼服为甚。我们华夏主轴文化的特点是“一板一眼”、直线条和方方正正,而隋唐在此基础上,融进了“动感”、“绚丽”里。
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似乎要把看到的美丽全部吃进去,再经过糅合,释放出来的是一种狂放而霸道的华丽…… 男子礼服的整体构造比较低调,甚至不如魏晋前,而新娘的造型却愈发霸道。礼服可以跳色强对比使用多种色彩,再加上珠光宝气的配饰。
唐代女人的服饰妆容并非简单取悦男人,而是超。
2.汉族的待客礼仪是怎么样的
汉族待客的礼仪
1.做好准备
服饰要整洁,家庭布置要干净美观,水果、点心、饮料、烟酒、菜肴要提前准备好。
2.主动迎接
在约定的时间到来时,主人应提前到门口迎接,不宜在房中静候,更好夫妇一同前往。
3.寒暄问候
客人一到,要热情招呼,进入室内应把更佳位置让给客人坐,如果客人是初次来访,应向其他家人或客人作介绍。主人的表情要面带微笑,步履轻松,言谈积极,不能有疲惫、心烦的样子。
4.敬烟侍烟
如果是男宾来访,一落座须马上敬烟,敬烟忌用手直接取烟,应打开烟盒弹出几只递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自取,敬烟不能忘了敬火。若主人也会吸,应先客后主。冲茶时,首先要清洁茶具,多杯茶时应一字排开来回冲,每杯茶应沏到杯中2/3位置为宜,敬茶应双手捧上,放在客人的右手上方,尊长者先敬。
5.陪客交谈
客人坐下,丰奉敬烟茶、糖果之后,应及时与之交谈,话题内容可因实际而定。一般来说应谈一些客人熟悉的事情。若无法奉陪客人交心,可安排身份相当者代陪或提供报纸、杂志,打开电视供客人消遣,不可出现主人只管自己忙,把客人晾在一旁的现象。
6.宴请客人
客人来访,一项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宴请客人。家庭常见请客有正式宴会、便宴、家宴三种。前两种一般选在酒店餐厅举行,后者一般由女主人亲自下厨料理,家人共同招待,特点是规模较小,气氛自然、随便。宴请宾客还得安排座位,一般以向门一面为主宾席,主人背门而坐。
上菜应左手上右手下,上菜顺序一般为:冷盘—主菜—热菜—大菜—甜菜—点心—汤。上菜时机选择恰当,防止空盘又不宜堆积过多,上最后一道 菜时,应暗示酒会已近尾声。上菜按我国传统习惯,应“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即不应把鸡头、鸭尾、鱼脊朝向主宾;每上一道菜,主人可是适当特邀之宾先动手品尝或给客人分菜;酒水分白酒、葡萄酒和啤酒三大类,斟酒顺序一般按顺时针方向从右手依次斟酒,斟酒时,要给尊长者或远客、贵宾先斟,以示敬重。
7.送客离去
当客人散席或准备告辞时,主人应婉言相留,若客人执意要走,应等其起身后,主人再起身相送。家人也应微笑凄厉,亲切告别。若客人来时有礼物的,应再次提及对礼貌的感谢或回赠礼物,并不忘提醒客人是否有东西遗忘。送客应送到大门口或街巷口,切忌跨在门槛上向客人告别或客人前脚走就“啪”地关门。如果是初次来客应主动指路或安排车辆接送,远方来客则应当送至火车站、机场或码头,并说祝愿话或发出再来的邀请。
8.招待主客
有时客人来访可能要小住几天,这更应注意如何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要做好心理准备、物质准备,了解客人情况,陪同游览购物等,并注意客人小住期间的家庭小节,尤其不能当着客人面谈论近期家庭开支等经济问题。
3.汉族传统婚姻习俗有那些礼节
汉族传统婚姻习俗 求 婚 南宁汉族居民的男子长至十七八岁,家长就托媒妁为儿子筹谋婚事。
其婚姻的条件首先重门当户对,即所谓“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其次重年龄相近(一般男大女1岁—3岁为宜);再次重才貌双全。经媒妁介绍,男女双方及其家庭认可同意,便行“合命”。
如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由媒妁把女方的“白命”送还女家,换取“红命”(即用红纸书写其年庚八字),送到男家。男家接到女方的“红命”之后,等到7天后才答复女家。
在这7天之内,如果男女两家都没有发生不幸之事,说明这桩婚事顺合天意人愿,可以订婚。 订 婚 经“合命”后,双方认为可定婚,就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定庚)。
郊区乡间的订婚礼仪是先由男女请村中知书识礼、会写文帖的人代写庚帖和礼帖,连同槟榔等礼物一起放置在帖盒里,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接到帖礼后,也写回帖给男家。
其庚是在一张红纸在左边竖写男子的年庚八字,右边竖写女子的年庚八字,格式和字数要求两边相对称,而且字数一定要双数,以应“成双成对”之吉语。 送聘礼 订婚仪式过后,双方即确认为姻亲。
接着就开始商议聘礼、嫁妆、结婚和迎亲日期等事项。 议聘礼 即男女双方商议聘礼种类和数额。
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通知女家。在结婚日前一个月或20天左右,男方备办猪肉、羊肉、猪肚、猪肺、鸡、鱼、酒等礼物及庚谱红帖,其中写着:“催妆铺床”及迎亲日期,谱写“天长乾造某年某日健日”,搭以红绸一块,放莲子、花生、枣子,由媒人乘轿送往女家。
女方接礼物后,即将年糕、粽子、糖片、绿豆、糯米、绿绸一块及名帖、启书、庚谱等作答,名曰送聘。是日,男女两家均各自设宴请亲朋,俗称“吃送日子酒”。
送聘后距迎亲的前一二天,男家预备白面粉、红绳、面条等物,送往女家,名曰催妆。催妆后,男家即请两位好命人(即生有男孩女孩,夫妻双全的妇人)来安床,兼抱小孩在新床上互相嬉戏、撒尿、竞夺那撒下的红枣、花生、瓜子,取其“早生贵子”的谐音。
迎 娶 迎亲时,男家备生猪、生羊、海味、饼、糖果、鸡、酒、花烛等礼物及礼目帖(帖左边写所送礼物清单,右边写“迎鸾之敬”四字),放入食格(即长方形油红漆的大木盒,外有框架),用人抬上,再由头插万寿菊花及柏树叶的媒人,乘轿送还女家,名曰过礼。女家即将妆奁由媒人带回(妆奁无论多少,但锡香案占锡高灯为必有之物),至男家时,男方即请好命的妇人搬入新房陈设。
至夕,举行坐花烛、上号(父母取新郎别字写上或刻上牌挂厅上)等礼节。迎娶仪式是结婚礼仪的 *** ,既热闹又隆重,男家和女家都举行一系列的仪式。
女方在新娘出嫁前夕,就约请结拜的十姐妹来陪伴新娘“唱家堂”,共诉依依惜别之情,或唱诉妇女的命运,祈祝新娘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姐妹们伴围坐在新娘两旁,轮流唱歌,两人为一对,依次轮流吟唱,直唱至桌台上的大花烛燃尽而罢。
待到凌晨(旧时以鸡啼为准),新娘始开腔哭唱,有时姐妹们代唱,俗称“哭新娘”。新娘未上轿前,由一“扶新婆”(夫妻双全、有子有孙的老妇)把新娘从内房扶至正厅叩拜祖先、拜天地,另有一位老妇为新郎撒花,俗称“媒香”。
当新娘叩拜祖先时,媒香即张开伞,把纸花和稻谷撒向新娘头上,表示新娘婚后象稻谷一样生育。新娘上花轿之前,须对父母痛哭,以表怀念其养育之恩和难舍之情。
新娘坐的花轿未到男家大门,未经新郎揭开轿帘之时,新娘不能在途中贸然下轿。名望之家,还请有一位送嫁爷相送。
迎亲队伍从新娘家返回时,新郎在前,新娘的花轿随后,其后依次为送嫁爷、媒人、媒香、伴郎、伴娘、送亲众姐妹、鼓乐队、抬嫁妆者,如陪嫁牛羊,则尾随最后。途中如遇有寺庙、祠堂,要绕道而行;途经村庄或圩镇时,要燃放鞭炮、奏鼓乐。
一般中途不停留休息;如果路途遥远,须经媒人同意,才能歇息片刻,但新娘不出轿门。当新娘花轿到达男家门口时,新郎的结拜兄弟即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扶新婆将草把(常用黄茅草,据说此草能驱邪气)点燃,向轿门绕三圈。
然后掀开门帘,扶新娘出轿,随即打开布伞,并撒以谷米或钱(此习俗据说是以前周公与桃花姑姑斗法,因周公斗输了,当桃花姑姑出嫁时,周公弄法术放了一只大公鸡在她的花轿顶上,待她一出帘门,便把她叮死。岂知桃花姑姑早有防备,吩咐男方在她出轿时以布伞挡避,加以撒出谷物,引开公鸡去叮吃,桃花姑姑便安全无恙,周公的计谋没有得逞。)
将披红纱、红绫蒙面的新娘扶至厅前与新郎并立,向天地、祖先、父母行跪拜礼,俗称拜堂。而后双双进入洞房,扶新婆即用针线把新娘和新郎的衣襟缝在一起,以示永结不离。
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之礼。有的当新娘入大门之时,新郎站在高处,叉开双脚,使新娘从其胯下通过,名曰骑龙头马,或行交卺酒时,扶新婆事先把新郎的裤头带端浸水倒入酒杯中,让新郎将此酒给新娘饮下,认为这样做新娘今后才会贴贴伏伏地听丈夫的话。
婚后礼仪 婚后次日晨,新郎新娘由媒人引导至厅堂,先拜天地祖先,后拜亲属戚友,谓之“拜双朝”。然后,由新郎家的两个妹子,一人托茶,一人。
4.汉族特有的礼仪是什么
旧时,境内汉民族的婚姻制度充满封建意识,从换贴到拜天地,均由“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决定。
汉族婚嫁大体有提亲、订婚、探话、结婚、典礼、回门六个过程。 提亲即说媒。
若男女双方父母有意儿女成婚或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均在适当时机请媒人(介绍人)向女方父母提亲,媒人起介绍双方情况、牵线搭桥、过活问事及过彩礼、物品证人作用。旧时有专职媒人,现今介绍人大多为热心且熟知婚嫁风俗礼节者。
经介绍人通融,双方同意成婚后,择日举行仪式为之订婚。旧时男女一般在13~14岁订婚。
在既定日子男方要带议定财礼去女方家,并带烟、酒、食品等。女方家叫近亲来宾并摆一席。
第2天,女方同男方回男方家喝“回头酒”,男方家招待至亲,并给女方适时换身衣服。 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典礼日期称探话。
过去择日讲究多,现多选择男女双方皆有空闲的日子,或“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新年、春节前后。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书后,即可按既定日子举行新婚典礼。
典礼之前,女方“聘闺女”,男方“娶媳妇”,又称“迎娶”。迎娶日这天,男家大摆筵宴,室内外披红挂彩,迎来四方亲朋前来祝贺。
是日一大早,由媒人、新郎姐姐、姐夫和弟弟等组成迎娶队伍,启程去女方家迎娶。男方给女方带婚服。
新娘则由兄嫂送亲,领有一个弟弟或侄子“压轿”。迎亲返回途中,若遇水井、碾房、厕所等,由男方家姐夫用红毯遮掩。
婚宴上,新婚夫妇向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行礼敬酒,一直到宴罢席散。旧时迎娶用“花轿”或“马车”,而且礼节繁锁,女方向男方家索取“离娘钱”、“上轿钱”、“下轿钱”等。
要给新娘“开脸”、“梳头”。现典礼则由“代东”主持。
雇有乐队,喧染欢乐气氛。婚宴上有耍笑公婆及兄嫂辈,晚间有“入洞房”、“闹洞房”等习俗。
新婚次日夫妇回娘家,称“回门”,有“回三”、“住七住八”习俗。 50年代,广大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婚前双方已有较深的了解,结婚仪式简化,买卖婚姻曾一度销声匿迹。
60~70年代,农村索要彩礼之风渐起。女方要3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冬、夏衣服数身。70年代中后期,自由恋爱者增多,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赞许。
进入80年代,时兴旅行结婚。农村男方家还要给新人盖新房,城镇干部职工中自由恋爱成婚者居多。
一般女方不要彩礼,但要求男方家准备新房及现代化摆设,典礼时设宴庆贺。女方父母陪嫁礼品逐日增多。
此外、还有过满月、百岁岁、过生日、圆生儿、祝寿、上梁、压栈等习俗。
5.我们汉族的结婚习俗到底是什么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包括求亲、定亲和成亲(婚礼)三个部分。其实咱们老百姓的婚礼也差不多这样,越讲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罢了。
首先是求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绍情况、提出寻找要求、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区会让姑娘藏在一个地方偷偷观看男方情况,比如安徽建筑一般是一圈小楼围绕一个院子,男方进来时,姑娘就站在楼上看(估计只能看父亲猜想儿子了),楼有很高的围栏,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诉父母。因此,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掀了盖头两个人才认识的盲婚。毕竟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今后过的好。
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条件恰当,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这样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来是定亲。双方交换八字,互赠写着名字、八字、年龄等的庚贴。如果八字不相冲,就开始纳亲。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聘钗、婚书,来求婚,即所谓过大礼。
在婚礼前几天,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早生贵子,桂圆:圆满,及荔枝豆子等)。这就是“安床”。安床完毕后,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
这是男方。女方要准备嫁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这方面的小说描述还是挺多,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贾府时的陪嫁压贾琏,总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呼!看来还是现代人轻松阿。
首先是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盖上红盖头。新郎到达后,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人双双向岳父母叩别后,新娘就坐上花轿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此时,忌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娘必须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一女童手持铜镜照在两人身上以求圆满。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拜堂环节了。由礼宾司仪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鼓乐齐鸣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古代男人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刻
6.请问汉族的礼仪风俗是什么
汉服基本礼仪 、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
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
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
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汉族的风俗 礼 汉族俗好客,特别是远客。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表达了这种好客的心理。
汉族喜欢交往,“礼尚往来”。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
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称为“揖”。凡入门,主客之间必三揖而后入。
主人先入。入门之后,上台阶进堂屋。
汉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主就东阶,后世所谓“东道主”,即此而言。升阶必三让。
进堂屋后,主人设席,请客人入座,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所谓“客随主便”。 主人一般要请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为上;席位东向西向,以南座为上。
客人坐定,然后主人才座,主人开始问话,客人这才说明来意。事毕告辞,主人起身相送,亲切道别。
汉族很注意做客时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正自然,忌讳蹶足,忌讳掀开下裳,忌讳两腿分开箕踞而坐。客人入座以后不要变脸色,不要侧耳探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懒洋洋的样子,答话不能粗声粗气。
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立不要跛足欹肩。这些礼节的客观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谨小慎微,举止端庄,尊敬对方,互相谦让,以诚心。
7.汉族的待客习俗
汉族俗好客,特别是远客。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表达了这种好客的心理。汉族喜欢交往,“礼尚往来”。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称为“揖”。凡入门,主客之间必三揖而后入。主人先入。入门之后,上台阶进堂屋。汉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主就东阶,后世所谓“东道主”,即此而言。升阶必三让。进堂屋后,主人设席,请客人入座,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所谓“客随主便”。
主人一般要请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为上;席位东向西向,以南座为上。客人坐定,然后主人才座,主人开始问话,客人这才说明来意。事毕告辞,主人起身相送,亲切道别。
汉族很注意做客时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正自然,忌讳蹶足,忌讳掀开下裳,忌讳两腿分开箕踞而坐。客人入座以后不要变脸色,不要侧耳探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懒洋洋的样子,答话不能粗声粗气。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立不要跛足欹肩。这些礼节的客观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谨小慎微,举止端庄,尊敬对方,互相谦让,以诚心待人,保持和谐气氛。
汉族古俗除作“揖”之外,隆重的大礼有膜拜(举两手伏地而拜)、稽首(下首至地稽留乃起)、顿首(下手,置首于地即起)等。现在通行握手礼,或躬身点头为礼。
现在,汉族仍保持好客的传统,百姓人家有客人光临,主人殷勤延座沏茶,或送上冷饮,端上瓜子糖果;至亲远客,则置酒菜盛情款待。
汉族还注意赴宴作客的规矩。入席前后,主客兴辞,互相谦让。坐下之后,主人劝客人吃,然后客人才开始吃。席间不可只顾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汤,咕嘟作响,不要吃得啧啧有声,不要专挑食物,据而取之,不要搅和菜汤,不要把咬过的菜放回盘碗里,不要当众剔牙齿,等等。
8.汉族婚嫁礼节
婚嫁礼 旧时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
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长沙婚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
一般先由男方家长托亲友或媒人提亲,即纳采古礼。也有以渔利为目的的媒婆,为凑合婚事,而掩盖真象的。
故双方家长或亲属须到对方明察暗访“查根脉”,谓察亲。如双方认为对方根正苗好,门当户对,则男方将生庚(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表示,请媒人转交对方,叫“发八字”。
女方经“ *** ”认为相合,亦将姑娘生庚回给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认为双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须在7日内退还,所谓“男八字满天飞,女八字一七归”。
此乃合庚,即“问名传庚”古礼。有的人家收下对方生庚后,先置于神宪上,若3天内有丢鸡失狗物损碗破现象,即以为八字相冲,必退庚。
著3天内家事顺遂,则为上吉。合庚顺利,互赠信物,男方馈以服饰布料及少量财礼,外加一双未来新郎的鞋样,意为“谐”。
女方则报以笔砚文具,并按鞋样做一双布鞋和袜底。 双方将写有“天作之合”的庚书互换为据,这一过程叫定庚或订庚,即“纳吉行聘”古礼。
定庚后,男方须给女方准备一定数量的聘金和其它财物作为聘礼,也叫大聘、彩礼、鸡鹅礼或过门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实为买卖婚姻性质)。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
接着由男方送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上门)谓之报日,俗名看日子,即“请期预报”古礼。女方择定其中一个日子作为婚期。
婚前一两天,男方将聘礼、喜看等送往女家,叫“过礼”。女方将嫁妆用条盒(条箱)拾至男家,陈设洞房,叫铺房。
也有由男方接亲时抬嫁妆条盒的。 新娘出嫁前一日,请已婚妇女用麻线将脸上汗毛绞掉,将鬓角之绒发和眉毛修整成形,鬓角整齐,眉毛细弯,叫开容也称开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
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
清《善化县志·嫁娶》则认为“盖古所谓雁即鹅也”。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
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风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
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花轿接进屋时,礼爆齐鸣。
新娘下轿,地面铺红毡,由牵亲娘扶掖,使之脚不粘地,否则,认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长沙县还有抱新娘习俗,即由亲友将新娘背至堂屋。
在厅屋拜堂毕,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妇择吉方并肩而坐,由牵亲娘劝饮交杯酒(茶),古称“合卺”,指一瓠分为二瓢,古时新婚夫妇各执一瓢饮合欢酒,有合二为一之意,故称合卺。牵亲娘进酒时,赞以喜辞,将红枣、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掷于床上,意“早生贵子”。
然后掀开新娘盖头红巾(宁乡习俗,由家娘揭盖头),新婚夫妇至此才能见面。 礼毕,引新娘至堂屋拜见舅姑等亲属尊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叫“分大细”,即古之庙见礼。
女方送嫁亲人称大亲、上亲、高亲,坐婚宴的主席,男家着老亲陪新亲。浏阳南乡的一些地方,婚宴后“高亲”要设法偷只碗带回,表示不断娘家粮。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 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
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抢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婚礼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亲,叫回门,古称归宁。 娘家设午宴答谢贺窖,叫“办回门饭”陪新客,餐后招待旱茶。
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闹成笑柄。尤其是宁乡,有“害新客”传统,乘新郎不备,男女青年往往在其脸上涂红、黑颜料,叫“上彩”、“刷新”。
民国初,特别是“ *** ”以后,城市青年开始自由恋爱,自觅介绍人。 举办婚礼时,有主婚人、证婚人致辞,介绍人讲话,新婚夫妇互行鞠躬礼,交换戒指等,而废拜堂旧习。
农村则由媒人引男青年到女家相亲,叫看亲。姑娘可向男客献茶,一改过去在揭盖头时才能见面的习俗。
1949年后,婚礼并无定规。但因结婚乃一生喜庆之事,人们均好约集亲友同庆,客家送礼祝贺,主家备酒席酬谢。
在农村则仍有沿袭旧婚俗者。1957~1979年,婚事新办,婚礼从简,有参加集体婚礼的,也有旅游结婚的。
80年代后,结婚讲排场、摆阔气日盛一日,铺张浪费之风严重。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