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生礼仪的现代价值
按我自己的理解:古人也是人,在古代行得通的事,在现代也不会错。俗话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精华”部分是永世使用的。而“糟粕”呢?绝大多数大多早已废掉了,如女子裹足、三纲五常、封建迷信。
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国有一个封建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我斗胆说一句,我们只是在口头上进入了社会主义,很多东西转变不了那么快!首当其冲的便是道德!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容易接纳“贞洁温顺”而不是“性解放”“自主解放”。有些新思想新成就拿到日常生活中并不太实用,反而是那些古老永恒的东西在操纵着芸芸众生。
2.中国古代礼仪在当代的地位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这就是完整清晰的知道了孔学礼教和现代社会学说联系起来了。孔学的礼不是仅指一般的礼仪,礼仪只是遵循礼(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所以三代不同礼(夏商周),礼也是与时俱进的。
孔孟之道是指由孔子和孟子的言论及思想所构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孔孟之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源远流长的。从汉代董仲舒上表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方针,这些都体现了孔孟之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呢?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较量的文化大格局下,孔孟之道又怎么才能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呢?
对于孔孟之道的文化精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孟之道包含许多思想,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在今天也值得人们思考的主张。我认为,从今天的视角来观察孔孟文化,其精髓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提出。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他们一直向统治者阐述普通百姓对一个国家、对社稷的重要,这在以权为尊的古代是很难能可贵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还主张君王要像周文王那样将皇家园林与民众共享,说:“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论语·尧曰》赞扬历代古王的“民为贵”行为——“??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对于民与国的关系之轻重,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以免生命受到威胁(“乱邦不居”)。孟子继承他的思想说:“ *** 害无辜的老百姓,读书人就可以离开他的国家。” (“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争地以战, *** 人盈野;争城以战, *** 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 者服上刑。”( 《孟子·离娄上》 )孟子又在回答梁襄王“谁能统一天下”的问题时说:“不轻易 *** 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不嗜 *** 人者能一之”)。这些,充分体现了孔孟之道把人民的生命看得比国家、君主都重要。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每一个在位的古代君王取得的统治上的昌盛都离不开对人民的关心和重视。现在说“爱是没有国界的”、“和谐地球村”,也就类似孔孟之道的“大同”思想。这种思想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方针是有共通之处的,当然孔孟之道中的爱民是建立在忠君的基础之上,这与今天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3.古代人生礼仪的现代价值
按我自己的理解:古人也是人,在古代行得通的事,在现代也不会错。
俗话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精华”部分是永世使用的。而“糟粕”呢?绝大多数大多早已废掉了,如女子裹足、三纲五常、封建迷信。
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国有一个封建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我斗胆说一句,我们只是在口头上进入了社会主义,很多东西转变不了那么快!首当其冲的便是道德!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容易接纳“贞洁温顺”而不是“性解放”“自主解放”。
有些新思想新成就拿到日常生活中并不太实用,反而是那些古老永恒的东西在操纵着芸芸众生。
4.礼仪的价值
中国古代礼仪有所谓“五礼”,所指如下:
以祭祀的事为吉礼。
以冠婚的事为嘉礼。
以宾客的事为宾礼。
以军旅的事为军礼。
以丧葬的事为凶礼。
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总起来合称“五礼”。这是古代
礼仪的基本内容,它涵盖了古代所有的各种具体礼节和仪式。今
天的礼仪是从哪里来的呢,纵观民间流行的各种礼仪,无不是从这
里传承下来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华礼仪之源。
5.结合实际谈谈儒家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礼仪”。这东西实在繁琐,别说现代人怕,古代人也怕。“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儒家的礼却是繁琐,可是也有主有次。礼分大小。大的在庙堂,小的才是老百姓日常能遇到的。了解了小礼中的几个主要仪式,也就没那么害怕儒家的“礼”了。
《礼记.王制》中列出了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祀之礼、乡饮酒礼和士相见礼。别看着害怕,其实你都在做,就是没总结。
冠礼
成人礼,人生大事。男子二十岁之前应该放养,不用太多约束,但到二十岁,就要行加冠仪式。也就是说你成人了,需要守礼,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人了。女孩没有冠礼,但十五岁时有“笄礼”,意思和冠礼差不多。
现代没有冠礼了,其实还是有,而且提前了,最重要的是戴帽子的仪式虽然没了,但这个“礼”写进了法律。十八岁就成人了,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了,监护人管不了了。
昏礼
就是婚礼。人生又一大事。《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礼之本也。”它的意思是说,因为结婚了,所以才会有后代,有了后代家庭完整,国家才会有健康的“细胞”。所以婚礼是礼的根本。我们常说小礼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而婚礼是一个家庭的开始,所以非常重要。
丧礼
亲人过世,自此与熟悉的生活告别,需要重新面对生活。所以也是人生大事,或重大转折。很多人觉得丧礼就是大办丧事,其实不然,隆重而悲伤才是最重要的。孔子说:“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就是与其奢靡,不如悲戚。
祭礼
古人对祭礼是极其重视的。祭祀的根本在于重视传承。现代社会世界观、价值观都与古人有巨大差别,虽然祭祀的礼仪被淡化了,但是传承仍然需要重视,另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弱化的。
乡礼
乡在古代也是基层的行政单位或社会组织。到了年底,乡绅、族长会组织本乡人士聚会饮宴。这种饮宴是维护乡土情分重要的方式。在酒宴中,体现的是长幼有序,同时也用于介绍本乡杰出人士或表彰为乡民做贡献的人。
相见
其实就是士相见礼。士是更低的贵族,是古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君子相见当然不能空手,都要带个礼物。在古时候一般是“雁”、“雉”等,在当时,这叫“挚”,所以这种相见,叫“挚见”。
按照古代礼仪,这只大雁或雉可循环使用。客人登门,主人收了。等回头主人回访,还要拎回去的。这叫“礼尚往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