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做为一个小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做到文明诚信。
我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就请大家听一听我的文明小故事。 这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上车的时候,妈妈给了我一块口香糖,还再三嘱咐我不能随便乱扔,要把吃完的口香糖吐到随身携带的废纸中,然后扔到垃圾箱里。
可是我却把妈妈的话当成了耳旁风,吃完后便把口香糖吐到了车厢里。妈妈看了后,没有说什么,只是悄悄地把口香糖捡起来,然后放到了废纸里。
下车后,妈妈把我领到一边,严厉地批评了我。妈妈说:“你不仅要在班里以身作则,做好班级的卫生,在社会上,同样要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公民……”妈妈的一席话让我脸上红红的,我心里惭愧极了。
是呀,我们的城市多美呀,多少叔叔阿姨为了把濮阳建设成为文明城市而积极努力着,而我却……这多不应该呀!我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我不仅要做好学校、班级的卫生,更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讲文明、讲卫生、讲诚信的好孩子。一路上,我认真观察着,看到了纸片、瓜果皮屑,我都主动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里。
看到妈妈微笑的表情,我心里高兴极了。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我,让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文明守信的好孩子,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让我们的家乡濮阳变得更加美丽,为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整洁,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2.我的礼仪小故事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我家的文明礼仪小故事”征文 作者:杨安华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5 文章录入: yang_anhua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我家的文明礼仪小故事”征文 生活就像一个装满蜜的罐子,要想使罐子里的蜜更加甜美,我们就得时时刻刻讲文明,做一个礼仪小使者,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处处开满“鲜花”。
有一天,我和外婆乘公共汽车去超市买东西。好不容易才等到一辆车,大家排着长队上车,可下车人少,上车人多,我看看车上所剩无几的座位,心里很焦急,恨不得拉着外婆的手跑进车中“抢”座位。
但我又一想:今天的队伍虽长,但没人往里挤,如果我一旦往里挤,岂不是把一条文明整齐的队伍给打乱了。想到这,我决定与外婆接次序遵守规则地上车。
到了车上,几乎没有空位子了,正在这时,有一个大姐姐主动把座位留给了我们,我们很不好意思,但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我们只有坐到了椅子上。突然,我发现有一位行动不方便的老奶奶拄着根拐杖,慢呑呑地走了上来,尽管排在她前面的人让她先行,但她却感激地说:“谢谢,不用,不用,你走,你走”。
多好的人啊!过了一会儿,老人周围开始有人让座位给她,可她依然固执地说:“我站着不累,不碍事。”有人问她:“您去哪儿呀?”“噢,汽车站。”
这么远的地方,难道她要一直站着?老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下车后,我望着这辆普通的车,心想:车上不仅环境优美,乘客也很文明,他们不乱丢果皮纸屑,遵老爱幼,互相谦让,多么文明的车队。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文明,做一个文明的人不难,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也不算难,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人,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3.我身边的礼仪故事作文
我非常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处处讲文明,讲礼貌。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高高兴兴下楼去散步,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吸烟,突然间爸爸将烟头扔到小区路边略有些发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赶快走过去,弯腰将烟头拾起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我责问爸爸:“我们经常看电视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还这么做?您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行为。”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我想做个小学生就要做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见到老师总能主动问好。以前我见到老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自从有一次,妈妈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从那以后我见到认识的人就问好。那天,妈妈让我把料酒给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妈妈说刚才还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说完就走了,回到家妈妈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礼貌,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会上,一位女同学在讲《小红帽》时,因一时紧张,讲了一半讲不下去了,只见得她急得脸发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时课堂上异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起哄,嘲笑,也就在这时只见主持人走近她、轻轻地说道,“别慌,再想想”,并随手塞给她一张手纸让她擦汗,台下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拿来,鼓励她。在这文明、友好的气氛中她渐渐镇静下来,终于坚持讲完了故事。这仅仅是我班“文明”之风吹拂下绽开的一朵小花。
4.我身边的礼仪小故事
一天,我乘坐公交车去我姥爷家拜年。
在一次停站时,上来一位年轻女子,只见他衣着暴露,浓妆艳抹,像一个“活鬼”。她这身打扮自然会引来许多人的“观注”。
找到一个座位后,她便坐了下来,本以为她就可以踏实了,可事实并非这样,只见她从那粉色皮包里拿出一包瓜子,“咔咔”的磕了起来,随手就把瓜子皮扔在了地上,一个,两个。
不一会儿,在她周围满地都是瓜子皮,可我看她那表情,还是满不在意地磕着。
这时,售票员气冲冲地走到了年轻女子的面前,强压住自己内心的气愤,亲切的提醒道:“姐,请不要把瓜子皮仍在地上好吗?谢谢 *** 。”“你算哪根葱啊?敢管我,去,一边呆着去,别招我烦。”
“哎。
哎!你这话说得就不对了,我。”
售票员话还没有说完,就又被年轻女子把话头抢了去。“怎么不对了?别人说顾客是上帝,现在在公交车上,也一样,你敢得罪上帝?上帝让你怎样,你就要怎样,跟我费什么话,去,一边呆着去。”
售票员闻此言,气不打一处来,就这样俩人吵了起来。就在此时,一位中年男子走了过去,一个一个的把瓜子皮捡了起来,然后,仍进垃圾桶,恰好到站,下了车。
售票员和那位女子看此情景都惊呆了,车里终于静了下来。
5.求一篇礼仪小故事
前言:楼主,我帮你找的好辛苦,希望能够帮到你使你满意。
采纳我的答案让我得分升级吧^&^呵呵~~ 故事一: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讲同学之间礼仪故事 与同学交往时,要谦虚有礼,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不和同学争吵打架。同学们能做得到吗?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谦虚有礼的合格小公民吧。
文明礼仪三字经:进校门,守秩序,单行行,不拥挤。见师长,先问好,要热情,懂礼让。
课堂上,要动脑,写作业,要仔细。课间操,认真做 ,三百首,要记牢。
十分钟,备学具,不喧哗,不追跑。放学时,路队齐,出校门,守交规。
新世纪,好儿童,懂文明,有礼貌。 文明礼仪歌谣:你拍一我拍一,校园文明懂礼仪。
你拍二我拍二,同学互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自己事情自己干。
你拍四我拍四,做事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排五,礼貌诚信好相处。
你拍六我拍六,行为规范要遵守。你拍七我拍七,互助友爱要牢记。
你拍八我拍八,尊敬师长人人夸。你拍九我怕九,文明用语不离口。
你拍十我拍十,文明礼貌要坚持。 故事二: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
我们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名人,特别重视对他们的子女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文学家、教育家。
早年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 *** "运动以后,进行漫画创作。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
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
"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有一次,父亲在-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了去作陪。
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孩子们吃完饭络,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嚷着想先回家。
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
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
"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
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丰子恺觉得,小陈宝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他平时很少接触生人,缺乏见识和这方面的锻炼。
于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机会,带着小陈宝出去见世面。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做一些编辑工作,把小陈宝也带去了。
那时,小陈宝十三四岁,已经能帮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带上他,一方面是为了有机会让陈宝打下手;另一方面,也考虑给他一个接触生人的机会。
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
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应,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似的。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客人向你问好,你也要向客人问好;客人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有出息的人。 故事三: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
6.礼仪故事450字
我国是世界是著名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
从古到今,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也不断发展,并加入新的内涵,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礼仪,倡导文明。曾经有过几件事,让我重新认识了礼仪重要性。
故事一、我们学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师都在一起吃。但为了学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两位教师送学生过昌万公路,这就使得这两位教师要晚一些吃饭。
一天中午,许多教师都和往常一样开始吃午餐了,只有陈来保书记一人坐在桌边没有动筷。我们还以为他哪儿不舒服,没想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义门陈”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帝都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
当我们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们才记起还有两个老师为了送学生过马路没来吃饭。
从此以后,我们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开筷。 另一件事,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的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老师当然也很高兴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
等老师过去了之后。有的人说那个同学油饼,不认识的老师还给鞠躬,有的人说他根本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
那个同学没有反驳他们,只是说了一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我在后边听了这句话都很感动,感动那个同学的真诚,一个人懂礼貌,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
还有一件事,可以说只是一个动作,就是一位老师看见了一张冰棍纸,弯下腰去,拣了起来,扔到了垃圾桶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但是他以身作则,教导我们,他是老师,如果有同学看见了这位老师的做法,又怎会不佩服这位老师呢?说不定下次他也会这么做。他也会明白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行为。
通过这几件小事,我更加认识到了“礼仪”的含义,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我们应该让校园变成一个到处都是文明的,一个“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
还是那句真理:从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从我做起”才会到处充满礼仪的“味道”才会使你我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需要文明生活 六年级 王炳相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更好的老师”。可是,我却给妈妈当了回老师,而且用我的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全家。
用妈妈的话说,我不仅改变了妈妈,而且通过改变妈妈,改变了妈妈周围的人,包括她的同事。 事情追溯到前年冬天,天气已经非常冷了。
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我们全家乘车外出看电影。因为奥运会官员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摆着各色塑料花卉,冬日里让人感到了一丝暖意。
我们在车里吃着零食,听着音乐,惬意极了。快到东直门时,妈妈将装有废物的垃圾袋顺着车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来不及。
我要求爸爸把车开回去捡起垃圾,可妈妈说车已经无法返回,再说路上车那么多,如果回去的话撞车怎么办?妈妈甚至说下次改掉也就罢了。可我坚决不干,最后爸爸终于把车开了回来。
妈妈找回了扔掉的垃圾。虽然耽误了好多时间,但全家都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对的。
回家的路上,机场高速路两边的树上挂着好多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全家人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从此以后,我们全家人都以实际行动成为“讲文明、护环境”的大使。
上周,我们全家去爬香山,赏红叶,带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后,大家分别将垃圾收好,背着下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里再也不用我监督,都会自觉所为。妈妈更是用实际行动让我感动。
她经常会在公共场所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
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
我把这个故事送给所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的言行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当您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吧! 我要用亲身经历的这件小事告诉同学们,我们的言行也是可以影响改变大人的!不信你试试吧!让我们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中学生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文明礼仪伴我行 八年级 宫亚明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
孔子以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为它对于:“形。
7.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讲同学之间礼仪故事
与同学交往时,要谦虚有礼,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不和同学争吵打架。同学们能做得到吗?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谦虚有礼的合格小公民吧。
文明礼仪三字经:进校门,守秩序,单行行,不拥挤。见师长,先问好,要热情,懂礼让。课堂上,要动脑,写作业,要仔细。课间操,认真做 ,三百首,要记牢。十分钟,备学具,不喧哗,不追跑。放学时,路队齐,出校门,守交规。新世纪,好儿童,懂文明,有礼貌。
文明礼仪歌谣:你拍一我拍一,校园文明懂礼仪。你拍二我拍二,同学互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自己事情自己干。你拍四我拍四,做事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排五,礼貌诚信好相处。你拍六我拍六,行为规范要遵守。你拍七我拍七,互助友爱要牢记。你拍八我拍八,尊敬师长人人夸。你拍九我怕九,文明用语不离口。你拍十我拍十,文明礼貌要坚持。
8.礼仪礼节的小故事
张良拜师(名人礼仪故事)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 *** 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懂礼貌的小华(家庭礼仪故事) “叮铃铃”,清脆的 *** 打破了黎明的寂静。
小华一骨碌起了床,拉开窗帘一看,啊,好一个明亮的世界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他迅速穿好衣服,看见妈妈在做早饭,爸爸在洗脸,小华向爸爸妈妈问了声“早上好!”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对爸爸妈妈说了声“再见”,就去上学了。
小华在学校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中午放学回到家,小华按按门铃,奇怪,怎么没人开门呢?他用钥匙开了门,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华,奶奶得了重感冒,我们陪她去医院了,一会儿就回来。
不一会儿,门铃响了,小华打开门一看,是一位陌生的叔叔,他问:“您找谁?”那人说:“我找你爸爸有事。”小华说:“我爸爸不在家,请您晚上再来吧!”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带着奶奶回来了,小华赶快过去搀扶奶奶,关切地问道:“奶奶,您好点儿吗?您先在床上躺一会儿,我去给您倒杯水。”
奶奶微笑着夸奖小华:“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吃中饭了,小华主动地帮着盛饭,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这可是小华更爱吃的菜了,他把这盘菜端到了爸爸跟前,爸爸说:“这是专门为你做的”。
小华说:“您是长辈,该您先吃”,爸爸高兴地笑了。妈妈不停地往小华碗中夹排骨,小华说:“妈妈,老师说,素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有利于健康,而且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妈妈听了,对爸爸说:“咱家的小华懂的真是越来越多了。” 下午放学后,小华在认真地做作业,这时, *** 铃响了,小华拿起话筒说:“您好,请问您找谁?”原来是中午来过的那位叔叔来 *** 找爸爸,小华对他说:“爸爸今晚7点钟回来,到时候,您再和爸爸联系吧!”吃过晚饭,爸爸在看新闻联播,这时小华想起今天有《神奇宝贝》看,等爸爸看完新闻联播后,小华征得爸爸的同意调换了频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他看见爸爸在打电脑,就把音量调小了点,这时门铃响了,小华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那位叔叔,小华热情地给叔叔开了门,给叔叔倒了一杯热茶,叔叔送给小华一辆小赛车,小华高兴极了,双手接过赛车,说:“谢谢叔叔!”爸爸和叔叔谈话时,小华轻轻地把房间门关上了。
过了一会儿,叔叔要走了,小华和爸爸一起把叔叔送到门口,对他说:“叔叔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叔叔摸摸小华的头,对爸爸说:“你的儿子真有礼貌。”
第二天是双休日,上午,妈妈带着小华去姑姑家玩,小华和表姐表弟在一起开心地做游戏。小华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同学王文文家玩。”
妈妈说:“别回来晚了。” 小华高兴地答应了妈妈。
晚上,小华和爸爸妈妈道了晚安,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甜美的梦。
9.我身边的礼仪小故事
追逐快乐:行者无疆
无论你认为人的意义是什么,最明显的事实是,你不希望自己不快乐。
有朋友问:“人生这样奋斗,所为何来呢?”
我也常常这样自问。而我发现,人们这样奋斗,一是为了使自己快乐;二是为了使自己觉得安全。
我们或许有时候会觉得奋斗没有什么结果,但不容否认的是,我们总希望自己活得有点价值,以使自己觉得快乐。
当你失败时,你不快乐,因此,你追求成功。
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不快乐,因此,你尽力使自己有点贡献,好赢得别人的尊重。
饥饿、寒冷是不快乐的,丰衣足食是快乐的。因此,你要努力求得谋生能力、勤劳地工作,以获取维生之资。
……
要求快乐与安全是人的天性,而不是为了后天的教条。后天的教条也无非是教我们如何去求得快乐与安全。
表面上看,人们努力奋斗是被环境所迫,但真正基本上的动机却是发自各人的内心。换言之,奋斗并不是别人勉强你去奋斗,而是你自己内心里天然有一股力量,希望自己活得成功而光明。每个人都是如此。即使我们平常所谓的坏人,他做的虽是坏事,但在下意识里,他做坏事的目的仍是要是自己得到某一种的重视。当他在正途上失败后,他希望从邪路上求得权威,以便找到补偿。只是,他选错了道路。因此,他所得的终究是耻辱和失败。那是他选择的错误,在基本动机上,他所打算寻求的仍是光荣与自尊。
认识一位在北京中关村做IT产业的师兄,他在一家大公司里已经做到了总裁助理的位置。丰厚的收入、优雅的举止、西装革履的装扮……无不在向人们证明着他是一位事业成功的高级白领。一个周末的傍晚,在接受完我的采访后,他说:“人在这一生中,必须努力发挥自己的力量,随时用成绩来肯定自己的价值,否则就不觉得自己有生命,你不必勉强自己去相信这人生的真理。因为你先天就在这项真理之下降生。”他告诉我,那是在几年前,在经历了高考的一次惨败后,他整个人都颓丧了,不再像之前那样积极向上,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几乎不与任何人交往,对一切良辰美景也无动于衷,这样,死灰枯木般毫无生气地过了一个暑假。可是,在此之后,很快地,他不得不在大自然所赋予的生命力之下妥协,他开始觉得有些食物很美味、有些饮料很好喝,阳光很舒畅,偶尔,他还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周围的某些事物发生兴趣,不由自主的希望自己能学到某些知识和技能,或渴望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想让自己有所表现、有所突破……“你没有办法抗拒这天性的。生命本身就是价值。使这难得的生命光耀起来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愿望。因此,不管你曾经遭受过多沉重的失败的创伤,你一定自然而然地再愿意去为自己生命的光辉而奋斗。”
人是自然的产物。顺应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力争上游的天性,以使自己度过较为快乐的一生,这就是一切向善向上的原动力。无需什么大道理来逼迫我们,天然的力量胜过一切人为的训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