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的礼仪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更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3.论语中的礼仪
1、《学而篇1.8》:“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理解: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可见,我们要想学好知识,首先要有敬畏之心。在学习场所嬉闹追逐便是对知识不庄重,不敬畏,如此自己固然没有君子的威严之貌,学到的东西也谈不上巩固了。
2、《八佾篇3.7》:“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理解:君子与人无争,如果一定有所争,那就是射箭吧。射为六艺之一,自古战阵所必需,平时则有射艺比赛,讲求射礼。射礼行于堂上,登上堂比赛与射完箭下堂,皆揖让,胜负皆饮,负者先饮,胜者陪之。只是在射时,各显其艺能,争取射中靶子,这叫做争,是讲究规则的公平竞争,不同于小人胡争乱斗。所以我们要学习君子,争斗中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风度和规则,而不是野蛮疯狂地厮打。
4.在论语有哪些句子体现了孔子的礼仪观点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出《论语》首篇《学而》 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朋”的意义,一个是“朋”“自远方来”的原因。
在古代,“朋友”一词是一个很庄重的称谓。“朋”是指有共同学习目的的人,“友”是指有共同人生志向的人,合而论之,“朋友”就是指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切磋,互相促进,能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人。
那么该怎样得到朋友,使他们“自远方来”呢?想让具有高尚修养的朋友“自远方来”,自己也必须具有好的人格魅力才行! 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发显示出自身的魅力,广交朋友,在相互学习切磋中不断提高自己,这必将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与我们相聚。2008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正是这样一个朋友相聚的盛会,也正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有力证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语出《颜渊》,是子夏劝慰同学司马牛的一句话 司马牛是一个好学的人,但他心中却有一个难以抹去的隐痛,就是他的哥哥桓魋。桓魋是宋国的司马,常行恶事,且有作乱之心,甚至要 *** 害孔子。
有这样一个哥哥,司马牛满心忧虑。虽然孔子用“君子不忧不惧”来劝慰他,但他仍伤心的认为“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却没有。”
于是子夏劝慰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一个人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以兄弟之情来对待你。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以诚相待,必然会换来别人的真心。
孔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颜渊》、《卫灵公》 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
在《颜渊》篇,仲弓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以此言相告;在《卫灵公》篇,子贡问老师“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吗?”孔子说:“其恕乎!”又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进一步阐释“恕”的意义,自己不喜欢做的,就不要强迫别人。 孔子重视这句话,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仁”的思想,即以仁爱宽厚之心去对待他人。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表达了类似主张,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君子成人这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孔子也知道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公冶长》篇中,他就曾告诫子贡:“这还不是你能做到的!”因此,他要子贡终身奉行“恕”这个准则,而他自己也是认真遵循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今天可以被看作“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充分尊重他人,如果能遵循这个原则,那么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际事务,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4.“德不孤,必有邻”——语出《里仁》篇 孔子把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人视为有德之人,但他们常常会遇到阻力,孔老夫子自己就是这样。他之所以周游列国,就是因为在自己的国家无用武之地。
在周游途中,他遭受了匡人的武装围困,在宋国险遭桓魋毒手,在陈国断粮的窘迫。此外,还有接舆、长沮、桀溺等持不同政见者的嘲笑。
其境遇,真是“若丧家之狗”。孔子老夫子也曾发出过悲叹,甚至产生过逃避念头,但他知道“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以极大的勇气和信心来坚守自己的理想。
在困苦的环境里,他能“乐亦在其中矣”;面对桓魋的迫害,他自信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德不孤,必有邻”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和信心。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更需要营造精神家园,守住心中理想的净土。
坚信“德不孤”,坚守自己美好的节操,坚持追求理想,这就是人生动力之源泉! 5.“礼之用,和为贵”——语出《学而》篇 孔老夫子对“礼”非常重视。所谓“礼”,是一种节制、一种约束,是实现“仁”的重要准则。
而“和”则是指不同事物和谐共处的状态,既是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一种 *** 论。 “礼”和“用”的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和”是运用“礼”的更佳 *** 。孔子主张“礼让为国”,而古人又常用味道的调合来比喻治国。
做一锅好菜,必须以从容不迫的态度,调合百味,使之和谐畅美,这就是“和”。以“和”的方式来运用礼节,就能保证从全局出发,不偏执、不拘泥,使之发挥更大的功效。
另一方面,“和”又是“礼”的目的。孔子在重“礼”的同时,提倡“君子和而不同”,遵守礼节,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而不苟且求同,广泛吸收他人长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成为既沉静、谦和,又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真君子。
而今,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以兼容互补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提升自己。这正是“礼之用,和为贵”的表现。
5.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一定要是论语中的,大学也可以
说明一点:《论语》里的“礼”并不仅仅是礼仪。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很大啊,很有意义!一般的礼仪,与期奢侈,不如节俭些;丧葬仪式,与其办的周全、尽善尽美,不如心里真诚悲痛。”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