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家居士在寺院于师父相处应注意哪些事项
这个说来就多了,还分男居士、女居士。说说最简单的吧:
1、不得随意进入僧寮,这是铁律。尤其是女居士。
2、对师父要恭恭敬敬,不可触碰师父,更不可勾肩搭臂。
3、见到所有穿僧衣的僧人都要合十、鞠躬并问询,亦可口念“阿弥陀佛”。
4、女居士不可坐师父身边(中间要隔个男性,反之亦然),亦不可单独和师父合影。见师父时穿衣要朴素,衣袖不短过肘(长袖更好),裤子不短过踝关节(更不能穿裙子或短裤、七分裤),脚不漏趾。
——这些基本的做好,其他的不是大问题了
2.学佛的人在师傅旁边,要讲哪些规矩和礼仪
很多了,有些初学者不一定做的到,反正以恭敬为上。
常用的,见到师父要行礼,可行合十礼,如果是皈依的师父在可以的地方更好要顶礼。
告别的时候要合十行礼念阿弥陀佛,记得我到师父那里去告别的时候居士们都是退着走的。
称呼上当面不用说,一定要称师父,最少也要在法号后加个师字,提及的时候要用上某下某的形式而不直呼其名。自称则用谦称如末学或者弟子等等。
走路迎面遇到的话要让师父先过。距离不远就不要越过师父,而应在师父后面。一同走路的话按藏传佛教的规矩要走在师父左后方。
师父在读经或者吃饭的时候不要行礼,自己手里拿着经书的话把经书举到齐眉处不要行礼。
恩,有些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比较不好意思,不过常去见出家师父的话都是跟着别人一起做就好了。然后更好不要单独拜见异性出家师父,要有第三个人,或者至少见面的地方大众能见到,不然对师父们不方便。不可以和出家师父认干亲的,也不要和异性的出家师父有肢体的接触,对他们也是不方便处。
3.居士初次见到法师如何行礼,如何称呼
(三)称呼大德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 *** 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 *** 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
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
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
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与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4.进佛教寺院有什么礼仪和禁忌
一、着装 寺院是一个庄严、神圣的地方,一进去就可以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自然我们的服装也会对这种环境起着一种衬托作用。
去寺院参访与礼佛时,我们更好穿着朴素大方,应避免穿颜色鲜颜及过于另类的服装。由其女士进入寺院尽量不要穿得过于暴露与鲜颜。
因为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穿着要求。 无论男女入寺参访应着宽松之衣,以便于礼拜,否则衣裤过紧,礼佛跪拜会很不方便。
我认为服装的搭配通用原则是,莫过于得体大方,这样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会适用的。二、见僧人礼仪 在寺院当中,必然会遇到出家师父。
出家人舍弃世间的五欲六兰,每日在那种清静的院落里修行梵行,他们代佛说法,开导群生,无论是他们的德行还是行持,都是值得我们去礼敬的。 通常来讲,在寺中行走时遇见出家人应恭敬合掌,同时口中可以说:“阿弥陀佛”或“师父您好”,以示恭敬。
在这里需要注意几点:1、在厕所中不得礼拜问讯;2、手中捧持经典佛像时不得礼拜问讯;3、手捧其他杂物时不得问讯。 其时总的原则无非就是处处体现着恭敬即可。
至于如何称呼,我们可称僧人为法师或师父,若知道师父的法号则可直接称某某师。三、进入殿堂 一个大的寺院会有很多的殿,例如: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那么我们进入殿堂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在进门的时候,要靠门的一侧进入,在哪一侧进入则先迈哪只脚,例如:在右侧进入,那么我们则先让右脚进去,反之亦然。
不得从中间进入,因为那样会长养我慢心及不恭敬。 有些殿堂会有供果,见有的居士会随意拿取,这都是不如法的,因为佛前的供品都是十方三宝物,我们若随意拿取,罪过是非常严重的,还有的殿中会有法嚣我们不可以随意击打,因为有的法嚣是召集僧众用的,若任意击打会影响大众的修学,罪过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佛殿当中我们可以绕佛,据经典记载是有很多功德的,但我们要注意旋转的方向,应该是自左向右,即顺时针,不得逆旋,因正旋表示恭敬之意,这也是源泉于印度人的礼仪与习惯。 在殿堂中不得大声嘻笑及大声说话,不要乱扔杂物及吐啖,这些都是没有素养的表现,况且佛殿是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圣地,我们一定要十分注意。
印光大师说,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所以我们处处要体现着恭敬之心,自然在心中就会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同时也可以收摄我们身心。
四、参加法会 在家学佛居士与寺院及出家僧众的学修之一便是参加寺院兴趣办的各种大大小小法会。 通常会每逢佛菩萨圣诞日举办法会,内容多为集众诵经、礼忏、念佛、听开示等。
参加法会期间一些大的寺院会人数众多,那么自然会需要一种良好的秩序,所以一定要服众寺院常住的安排,主要包括上殿和过常的时间、课诵内容等。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关于参加法会时上殿诵经的注意事项: 上殿应着海青及居士服。
海青是具有汉传佛教特色及中国古殿服装风格的服饰,为汉代人所穿着的服装,一直延用至今。出家众多着黄颜色及黑色海青,在家居士不可着黄色的海青,而一般穿着黑色及咖啡色海青。
穿着海青时更好搭配布鞋、长裤,若穿皮鞋及短裤会显得不伦不类,有失庄严,另外海青的袖子很大,里面不宜放置杂物和经书等,这样走起路来会显得很不雅观。 在大众集体诵经的时候,个人的声音不宜过大,以自己能听清为宜,因为梵呗念诵以清静庄严韵律和谐为主。
在于摄心以至安静调服诸根。还有就是,人多的时候因为地方的差异所致,可能会存在不同方言及唱诵旋律的不同,如果一味大声唱诵,必然会听起来非常凌乱。
在大殿排班的次序依次是,出家男众、出家女众、在家男众、在家女众,所以在家居士都是站在后面的,而且是穿着海青的站在在家众的前面,未穿着的站在最后面。五、住宿 上面谈到入寺及参加法会,那么有可能我们是在异地参加法会,这就需要在寺院借宿。
一般来说若想在寺中住宿,首先应该到客堂,要说明来意,并出示相关证件,待支客师父及相关负责人允许方可入住。 要知道寺院的一切皆是十方常住物,在使用上一定要倍加节俭,珍惜自己的福报。
若不小心损坏常住物要按原价赔偿,更不得偷盗寺院的东西。 寺院生活一般很有规律性,例如作息时间、过斋(吃饭)时间及以上殿时间等,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的配合及自觉遵守寺院的安排,以免影响他人的学修生活,否则便失去了参访的意义了。
六、其他 寺院会不定期的举行讲经开示,这也是在家居士亲近三宝的更好方式,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也是我们出入寺院及亲近僧宝的最终目标和意义。
参加开示要以恭敬心听法师讲法,听的过程中不要打断法师说法不要交头接耳,相互攀谈及宣哗。佛法应在恭敬中求,法师为代佛说法,教化众生,人天所应恭敬,这就要求我们生起恭敬谦卑之心。
此外有很多寺院规模很大,会有很多部门和弘法工作要做,我们也可以凭偃师自己的一技之能参与到寺院的工作当中云,作义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佛法的弘扬与传播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以报三宝之洪恩。
5.在家居士如何与出家师父正确相处
师父出家,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去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居士是护法,要护持师父修行,护持师父的清净心,护持师父持戒,帮助师父成就戒定慧,帮助师父成佛度众生。
但很多居士不懂,非常热心照顾寺院,非常热情照顾师父。
感情深重的居士,护持师父总会满腔热情,几乎把师父当父母或儿子来照顾。
注重身体的居士,会特别注重师父的身体健康,会常常给师父补品营养品,把师父当病人来照顾。
喜欢游玩的居士,会常常带师父游山玩水,美其名曰去朝圣,把师父当成游客来照顾。
喜欢发财升职求福的居士,常常找师父消灾普佛做佛事,甚至请师父 *** 看风水,把师父当成 *** 爷跟 *** 先生。
喜欢聊天的居士,常常无聊找师父泡茶聊家常,把师父当成世俗朋友无聊消遣时间。
最忌讳的是,师父居士之间不分男女,关系太过亲蜜,造成谣言四起,严重破坏佛门形象,将来果报非常可怕。
曾经有法师非常痛心地呼吁在家人莫把师父当三陪,就是陪吃陪玩陪聊天……
以上的居士是愚痴不懂法的居士,出家师父要方便远离,要注意保重自己的法身慧命。
当年六祖慧能当居士时,初到到黄梅五祖处,五祖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对曰:“弟子是领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居士到寺院亲近出家师父,要如六祖,为作佛而来,为解脱生死轮回而来,就是真正学佛人。诸佛欢喜,菩萨赞叹,龙天自然护佑!
如果居士到寺院,只是为了世间的福报,那就空来佛门,佛教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金钱无法解决的事情:生老病死,六道轮回。
有个道场,师父与居士之间,做得非常令人佩服赞叹:曾经有居士晚上买蛋糕为师父祝生日,被居士负责人大骂:你们不知师父有过午不食戒吗?师父破戒下 *** ,是你们造成的,你们将来也难免苦报!下午不许拿东西给师父吃,师父如果需要,师父自己拿,师父自己会去忏悔非时食。我们居士不要害师父,又害了自己。
有居士要请师父出去素菜馆吃饭,居士负责人不许:你们不懂师父应该安心修道吗?道业未成,怎么可以促成师父放逸懈怠?
这个道场的师父持金钱戒,就是佛制的不碰钱戒,不蓄钱戒。有需要物品,居士供养。这里的师父也不参与任何佛事,比如居士家洒净或者佛教婚礼助念出殡等等,师父只负责讲经教学,每星期天都讲课,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佛教与归命西方阿弥陀佛。所以这里的师父基本不到居士家,一般都是在道场念佛修行。
这里的居士不敢随便找师父聊天喝茶,不许随便向师父谈论家事,对师父只能请教佛法。因为师父尚未成佛,正在修行当中,必须保护师父的清净心。出家修行不容易,居士要懂得护持师父持戒修行,成就一个出家人,功德无量!因为他成就了,可以度无量众生。反之,不懂护持,给师父吃好住好,给师父手机汽车电脑,让师父道心失去,最后堕落,居士,您忍心么?
师父与居士之间,要以道相交,必须没有任何名利金钱利益,纯属一起回归清净平等觉悟。到佛门就是要求出离轮回了生死,要除去俗气,要智慧不能以感情。佛告诫佛弟子要四依法,我们依了么?
到佛门来,仍然是一大堆世俗的东西:追求金钱名利,喜欢游玩吃喝,讲究吃住,计较埋怨寺院待遇太差红包太少……将来的后果就是: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如何是以道相交?祖师常说,生死事大!佛弟子在一起,要常谈论生死无常轮回路险,要互相提醒要看破放下名利感情,放下虚妄,回归本来佛性。念佛人,要互相提醒老实念佛,精进修行,远离世间八法。
愿我们佛弟子,不管在家出家,都做好个人本份,出家人,好好修行弘法,在家人,如法念佛护法,弘护一致依佛所教,如此,则佛教能兴,正法久住,诸佛欢喜,众生有福,阿弥陀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