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弥勒佛是东方 *** 吗
弥勒佛 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
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根据佛经的说法,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修成正果后,住兜率天内院,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成佛度众生。
并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创者。关于他的塑像,在汉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状,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
因为传说契此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萨不同。
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 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能益寿延年。
弥勒佛出身高贵,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 在佛教中,弥勒从印度所来,到中国后演化成了唐末奉化的“布袋和尚”—— 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主要对象。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人往生西方,故又名“接引佛”。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全称为“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又名“无是光佛”、“无是寿佛”等。
据《无量寿经》载:过去久远劫时,有“世自在王佛”出现于世。当时有一位国王,闻佛说法,心怀喜悦,遂舍弃王位,出家为沙门,名为“法藏”。
他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发下48种大愿,其第18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意思是要发誓救度一切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到他的极乐国土之中。法藏发完48愿,大地震动,天雨宝花缤纷而下,有声音于空中赞扬,说他必能获得正觉,觉悟成佛。
自此以后,法藏修行,经过无量劫,终于获得觉悟,号“无量寿佛”。他所居住的世界位于西方,名为“安乐”,又名“西方极乐世界”。
在这个国度里,所有的人生之苦恼都不没有了,而且寿命无限,愿意活多久就可活多久,最终都能达到觉悟解脱的境界。 这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2.弥勒菩萨为什么说《瑜伽师地论》
这个问题经书中都有提到过呀!通说为十番二缘,要解释就很复杂,我用幼儿园的口吻来粗浅解释,就是为了:1、传承佛法;2、弘扬佛法;3、端正认识;4、提拔有慧根的众生;5、破除邪见;5、拯救迷途羔羊;6、普度众生;7、正知正见;8、明心见性;9、广开法门;10、通晓境界。具体的百度有法师专门解释的,梗概如下:
一、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
二、为圣教已隐没者重开显;隐没者倍兴盛。及有情界中,有种姓者出生死;无种姓者脱恶趣故。
三、为舍无见及有见故。
四、为成熟菩萨(种)姓人,唯依大教,遍于诸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障得果,自他俱利。及二乘无姓,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文义行果生智断伏,得自乘果,离恶趣故。
五、为执着邪教不信大乘者,及于深经种种意趣,迷乱诽毁者,令生信解故
六、为摄益乐略言论,及乐广者故。
七、为立正论,及破邪故。
八、为显三性有无;及世间、道理、证得、胜义四法门故。
九、为开随转、真实二种理门,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违;及开因缘、唯识、无相、真如四理门,令修观行有差别故。
十、为示境别,令知诸法体、相、位别;及示行别,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别故。
3.佛教的教主是谁
佛教系由释迦牟尼佛所创说,故释迦牟尼佛为佛教教主,普通敬称为‘大恩教主’。又指教化之主,即宣说经教之主尊。后世各宗派,由于对佛身各持不同见解,故亦产生不同之佛身观,而有各种教主之说。
*** 释迦牟尼(Sakyamuni)。佛教创始人。本名 ,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因父为,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觉者)、世尊、释尊等。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 ***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 *** ,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4.佛教教主到底是谁
阿弥陀佛、释迦摩尼、药师王佛都是教主,存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
佛教教主:大乘佛教用语。指在某一世界所弘化之佛陀,或针对某类根机所垂施教化之佛身。如娑婆世界之教主是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是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是药师 *** 。
此外,就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而言,依各宗派教义之差异,其所现佛身之格位亦有所不同。兹略述天台、华严等宗之所论如次︰
(1)天台宗︰此宗将佛陀之四十年言教,分成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此五时言教所对之根机并不相同,故各时之教主亦有差异。华严之教主现卢舍那身(尊特报身),专为菩萨说别圆二教,而隔绝小机。阿含教主专为小机,说小乘三藏之教,故现劣应身,即丈六三十二相之佛身。方等时及般若时,所说及于四教三教,大小咸含,故其所感见之 *** 二身不能一概而论。此中,由阿含会座而来之小机,以其机方熟,故必见尊特身。兹就不改观之当分而言,其教主亦同于阿含的丈六应身。至法华时,其机纯熟,闻开显之妙旨,归入佛之知见。因此,于丈六三十二相之身,直接感见尊特报身之相。涅槃时亦准此。
此中,华严时与法华时虽皆是尊特报身,但华严教主系为大机而显现,故称须现尊特身。法华乃小机渐熟所开会者,因此,乃于丈六应身直接感见尊特身,故称不须现尊特身。故《法华玄义》卷一(上)云(大正33·683a)︰‘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体。’此系定法华教主为应身(即报身)。《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九云(大正33·950c)︰‘二处会主虽即释迦舍那不同,但是衣缨少殊,内身不别。’此二经之教主,虽有须现、不须现等外相上的差别,但于尊特身并无两异。
但是,对于华严时、法华时之教主,四明知礼与净觉仁岳之间有不同的看法。净觉认为具足十莲华藏尘之相好的华严教主,是实报土之实报身直接出现于此土,不是应身佛。四明知礼以为所观境之根本一定,应身之释迦牟尼佛在此佛身上,故现报身妙相之十莲华藏尘相好。因此,华严教主须现尊特身。此外,对于法华时之教主,四明与神智从义之见解亦不相同。四明认为法华教主之身,相即丈六劣应身,是尊特身及不须现尊特身。神智则认为是应身,非尊特身,但应身之内体与法身相即,其殊胜非小乘教主所能并列。而 *** 二身,就其内体而言,是同一法身,其体无别。因此,可谓报身即应身。此中,当以四明知礼所说为正义。
(2)华严宗︰此宗判定佛之一代教法为‘小、始、终、顿、圆’五教。前一为小乘教,后四为大乘教。此中,始、终、顿为三乘,圆为一乘。如此,释尊一代教法,有小乘、三乘、一乘之别,故其垂教之主亦有差别。故《华严经文义纲目》云(大正35·497a)︰
'说法之佛总有四位,(一)罗汉身佛,表说小乘。(二)化身佛,表说三乘,广说地前,略说地上。(三)报身佛,表说三乘,广说地上,略说地前。(四)十身佛,表于一乘,六位齐说。由此所说具足主伴无尽法故,佛亦同此,十身无尽法。'
华严宗所依经典《华严经》之教主,是十身具足之佛身。此华严教主究竟是释迦或是舍那?《五教章》卷一云(大正45·477a)︰‘今将开释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可见其教主应是释迦。然而《五教章》卷一亦云(大正45·484a)︰‘谓此一乘,要是卢舍那十身佛,及无尽三世间说,如普贤行品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不同三乘等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说。’依此则应是十身具足之舍那。若是释迦,则是应身佛;若是舍那,则是报身佛或真身。然依华严宗之宗义,释迦是应身,舍那是报身。然说报化各别,是三乘教之意。依华严一乘教之意,此是‘真应相融’之佛身,释迦即十身之舍那,故可云释迦,亦可云舍那。旧译《华严经》卷四〈名号品〉云(大正9·419a)︰‘或称释迦牟尼,或称 *** ,或称卢舍那。’亦同此意。
此外,日本真言宗将佛教分为显密二教。并以为显教虽有小乘、大乘、三乘、一乘之别,然其教法皆系释迦所说;而真言密教乃法身大毗卢舍那佛所说。故显密教法之教主并不相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