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民俗研究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哪些参考文献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由色音主编,收入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上发表的关于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论文,包括《元代蒙古族萨满教探析》《当代语境下的满族萨满教美术》《试析节日祭祀中的宗教文化内涵——以春节祭祀为例》《南岳信仰民俗初探》等。
民俗文化网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录论文12篇,从理论视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对中外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民俗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目前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
《民俗研究》杂志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更高学术水平的杂志。 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全国邮局发行。
2.求一篇有关中国传统礼仪礼俗的论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唐代诗人王维如此描述自己的重阳佳节思亲之情。然而,今天的小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重阳节不仅是尊老的一种表现,在这个节日里,还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曾经有一所小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甚至在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圣诞节、万圣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答案,令老师们啼笑皆非。由此在本市一些小学中,出现了一种“民俗教育”的崭新教育,旨在让孩子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过洋节是时髦传统节日没气氛
这边是对圣诞节的狂热,那边却是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前段时间的中秋节正好是周六,伍女士早早地做好了一桌菜,希望全家可以吃个团圆饭。没想到,儿子一个 *** 打回家,说和同学一起玩了。对于伍女士说的“中秋要团圆”的说法,儿子不以为然,他表示同学里面很少有过中秋节的,老土的节日没什么好过。
不仅如此,像情人节之类成人味颇浓的洋节,在学生中间也成为新的追捧对象。而万圣节、愚人节之类西方特有的节日,也成为很多学生热衷庆祝的对象。愚人节中,往同学的书包内偷偷地塞个假蟑螂、假蛇之类的,不仅被视作时尚,更是孩子们之间一种拉近彼此间关系的手段。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却大失所望,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俗教育”应运而生。
节庆教育有助直观了解传统节日内涵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如何将所有节日的内涵铭记在心,确实不是件易事。长宁区北新泾三小先将传统节日像过沙子一样地过一遍,挑选出值得学习的节日,然后根据传统节日的特点不同,将这些节日划分为亲情类节日、爱心类节日、文化类节日和纪念类节日四大类,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节庆教育贯彻始终。
李凌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节日展开节庆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直观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今年中秋节,学校不仅告诉孩子们中秋节的来源、习俗,还邀来了敬老院的老人家。此外,学校的60多名同学还一起扮演天空中的星象,让人彷佛置身在茫茫宇宙之中。从各个方面对中秋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也让同学们在这种气氛中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传统礼仪编辑成书
而威宁小学刘天舒副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将《中华传统礼仪》的校本课程列为所有学生的必读科目。从一年级开始,学校根据节日习俗、民族风俗、历史遗迹等分类,将中国传统礼仪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同时,为了让书中故事更贴近学生生活,老师们还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归类,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分为“孝敬父母篇”、“文明礼仪篇”、“名人轶事篇”等。
学生将从一年级开始接触“闻鸡起舞、雪中送炭”等历史典故,由浅入深逐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年级的学生还将学习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整个二年级的上半学期,学生将学习到包括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特点。
如,元宵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人所共知,可是元宵节为什么要燃放烟花和鞭炮呢?《中华传统礼仪》会告诉你答案。通过这一个个的故事,学生们不仅很容易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内涵,还通过和节日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亲自感受这种种节日的不同。
民间技艺、民间游戏引进课程
长宁区北新泾二小校长陈琼告诉记者,该校利用北新泾民俗文化底蕴,聘请了一大批民间老艺人,由他们将一大批民间技艺带进课堂,掌画、指画、印画等不用工具的无笔画深受小朋友的欢迎。通过这种民间技艺的引进,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皮影戏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集美术、剪影、音乐、戏曲等艺术于一身,堪称全世界最古老的“电影”,也被北新泾二小引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
其次,学校还将上海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游戏―――弄堂老游戏引入到体育课上,抽“贱骨头”成为男生最欢迎的游戏 *** 。这样,不仅是传统的体育课旧貌换新颜,也让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民间游戏中,儿童可以满足合群的需要,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民间游戏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在玩游戏时,儿童必须克制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的习性,学会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活动得到了99%的家长的支持。
3.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之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
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
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
4.求一篇中国礼仪的论文
一、提高对礼仪教育的认识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免要同别人打交道,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意愿,而且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
对每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礼仪,社会成员的交往需要礼仪。
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礼仪教育是落实德育必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的需要。
礼仪教育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很多,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点,法制教育等等;但各项内容都体现着共同的本质。
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德育工作中某些方面说教式教育多,实效性稍差。
我们深知德育工作只有体现为具体行为时,才能看到德育教育的成果。换句话讲,德育工作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规范人的行为条文,而是体现某种道德的行为。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礼仪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良好的礼仪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礼仪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二、礼仪教育实施 *** 要使礼仪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把礼仪教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而不能将其看成短期行为。
要有教材,专职教师,还要有课时按排及教学计划,并辅助于考查的手段。教师一方面要讲授礼仪教育的本质,即“真、善、美”的教育,同时也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似训练,即感性的,直接的,艺术的教育。
学生通过学习仿效,使“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浑然难分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正那种认为礼仪只是外形的摹仿的肤浅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礼仪的实质是内容的表达。
通过礼仪课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礼仪规范方面的认识,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中得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得以纠正。加强平时习惯养成教育,使之习惯成自然。
只有经常性的教育与训练,学生才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某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如果延续多次成了一种习惯,往往成为下意识(潜意识)的行为。
为此班里要有礼仪规范监督员来监督同学日常的礼仪规范。每周一的升旗、 *** ,课上起立,课下活动,都要有人监督检查,班与班之间开展评比。
学校还可成立礼仪表演队,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因为群体的礼仪行为是社会的行为,不可能等待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完成了由思想品德修养到礼仪行为这理想过程之后再去讲礼仪。
通常是先有了群体礼仪规范,然后每个人在执行规范过程中去提高自己的认识,以适应礼仪规范的要求。总之,把学礼仪,用礼仪贯穿在教学生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与约束相结合,使之养成习惯,自成方圆。
三、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的修养与礼仪教育的内在联系提到礼仪当然离不开具体的内容,举止、谈吐、着装等。这些是感官直接感知的,但这些内容不是单独存在的。
礼仪的本质是隐藏于现象内部,必须通过理性认识才能掌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也就是说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与人们自身修养密切相关。修养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过程。
修养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及提高的过程。
它可以自动地指导人的行为,自觉地贯彻执行礼仪规范。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史实和现实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包括正直、忠诚、谦逊、自尊、热忱、宽容、庄重等教育,以追求至善的思想境界,塑造美好的心灵。
另外礼仪课上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艺术修养的教育。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塑造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活动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作品。如读诗歌、散文、听音乐、看舞蹈、欣赏书法美术作品等,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倾心于艺术作品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愉快和感情的升华,思想得到启迪。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艺术理论和鉴赏性的文章,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艺。
5.民俗学科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民俗风情网站.cn/whsx/whsx.htm中国民俗书籍介绍 中国民俗书籍 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 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 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 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 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 布政使司的“通志” 3. 文人笔记 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露书》。
史玄:《旧京遗事》。 文震亨:《长物志》。
杨慎:《丹铅总录》。 蒋一葵:《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广东新语》。
4. 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
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之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 *** 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1.3万余条,300万字。
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 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
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
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 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
调查会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之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这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之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共出123期。
其中“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香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
6.中国的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礼仪 丧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
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 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
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 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 *** 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
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 斋戒期满以后, 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
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
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 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需阝}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
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汉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刘备惠陵、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陈宣帝显宁陵、隋炀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杨贵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辽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长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绪珍妃墓等。 婚礼 一、纳采:? 三、纳吉: 四、纳征: 五、请期: 六、亲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