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从余杭径山寺起步 相传在80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日本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浙江,将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从而发展形成了日本茶道。
为了证实这一在日本得到公认的茶道渊源说,日本《妇女画报》杂志社的记者来到杭州,探寻日本茶道的根源。昨天,余杭径山寺成了他们寻根之旅的首站。
(一) 缘 起 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由中国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
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茶这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
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种子带回日本,并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种子,又将其种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场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开来。1214 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
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 因此,日本的饮茶文化从一开始便显现出僧人茶和武士茶两种不同的形态。
日本僧人自种、自采、自饮,茶已融入其生活,以充分体现其超脱的隐者风范。而武士茶则更显奢华和热闹。
武士茶是以斗茶的形式为主体的,主要品鉴茶的产地的本非,也附带品评水的优劣。当时将日本(木母)尾地区产的茶称为本茶,其他地区的均为非茶。
斗茶双方先饮数碗,以十碗最为常见,然后 一一品评茶的本非,是一种颇具赌博性质的游艺活动。 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日本茶道前史。
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之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
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之后,日本茶道界出现了许多流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一种近似于世袭制的掌门人制度,称为" *** 制度"。
大致说来,日本的茶道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之一部分是物质性的,包括茶室、茶庭园和茶会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第二部分是精神性的,如茶会主人通过各色器具的搭配组合所营造的精神追求,以及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所积淀下来的与禅密切相关的一切哲学内涵等;第三部分则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具体的点茶和饮茶动作与流程。 (二) 思 想 日本茶道的思想之与中国茶道的思想有着传呈关系,其根本核心始终没有超出千利休亲定的"和、敬、清、寂"的范畴。
日本近代著名茶人田中仙樵曾对其进行解释,大致如下: "和,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和乐,以和为贵。" "和"所追求的是主客之间心灵的默契与沟通。
"敬,尊敬长上自不待言,茶人追求的是对所有人的敬。和与敬是与人圆满相处之法。
" "敬"追求的是无差别心。 "清,为清静之意,指心无邪念。
心只不净为一切欲念、烦恼的起因,佛教称为妄想。茶道便是以抑制不净念为己任。
" "清",代表无俗虑的清静之心,是一种境界,是茶人的追求,而茶道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寂,指寂灭为乐,指放下所有思虑的一尘不染的心境,也就是着力于下腹丹田,以意志导引头中血液下沉丹田,从而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
" 总之就是要追求一种"本来无一"的禅的苦寂的精神。 (三) 分 类 (1) 有怀石料理的正式茶会:怀石料理最初是指以寺院烹饪法烹制的菜肴,现在则主要指全素菜肴。
正式的茶会分有很多种类,如冬天拂晓前,从四点左右开始的"晓茶会";冬天早上六点左右开始的"朝茶会";从正午开始的"正午茶会";冬天晚上六点左右开始的"夜间茶会";此外还有"迹见茶会"、"临时茶会"等多种类型的正式茶会。 (2) 非正式的茶会:一种简略的形式飨客的茶会。
(3) 大寄茶会:一次招待不定数多人的大茶会。 日本茶道的茶会中,主人点的茶有两种,即浓茶和薄茶。
浓茶是最正式的茶,既在一个茶碗之中点出五个人份的茶汤,客人们每人固定喝三口半,用一个茶碗轮流品茶。 (四) 注意事项 (1) 明确出席与否,千万不可迟到。
(2) 注意着装,少带装饰物。 (3) 赴茶会带好必需物品。
具体物品如下:帛纱--清洁器具之物。男性为紫色,女性为朱色。
怀纸--本是吟咏书写诗、和歌、徘句时用的正式纸张。在茶道中分男性用和女性用两种,女性用稍小一圈的。
帛纱夹--用以盛装帛纱和怀纸之用。 竹签及装竹签的用具。
手帕--擦手时用。 进入茶室时用于替换的白色袜子--穿着和服赴茶会时,脚上穿着的是和服专用的白袜子,日语中称为"足袋"。
扇子。 另外,如果要参加的是浓茶茶会的话,还需要准备古帛纱和小茶巾 (4) 分清主次:茶会中的客人不是平等的,分为"正客,次客,三客。
2.日本茶道的来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日本茶道的来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日本茶道的发展:
1、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 *** 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2、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3、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4、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
3.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 *** ,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之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
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 *** 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 *** 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这一时期,“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为后世所借鉴,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
此前的斗茶会都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
“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代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
总之,到了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茶会通常在一间简朴幽雅的茶室中进行,茶室的门通常是一扇活动的小矮门,赴会客人须躬身而入以示谦逊,主人跪坐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
茶室内悬挂有禅意的字画、桌上摆有插花供客人欣赏,整体给人以亲切、高雅的感觉。室内设有烧水用的陶制炭炉和茶壶、茶碗及各种饮茶用具。
4.日本茶道的由来
在中国的唐代(618-936年),中国全域饮茶文化广为普及。
唐代中期,湖北省人陆羽著《茶经》。这部著作,从茶树的介绍,到茶叶的 *** 、煮法。
产地等共有十章。是了解当时茶历史唯一史料书。
《茶经》时代的茶,是被称为“团茶”的固型茶。唐代以后,茶文化日益发展,到了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继而出现了奢侈的茶,在法制上费时费工的抹茶随之收到了人们的青睐。大约1300年前,日本派使者和敬仰佛教的僧侣们前往唐朝的首都长安,其中有一位僧侣名叫永忠,在唐朝生活长达30年,对唐朝的茶文化极其精通。
归国时,他将茶带回了日本。从那时起,日本便有了有关茶文化来源的历史文献记载。
此后的茶为贵族、寺院礼仪、或珍贵药材而使用。但是,从日本的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渐渐被国人忘却了。
上述时代的茶,被认为是“团茶”。到了距今800年的宋代,两次留学中国的禅宗僧侣荣西,确信修行之中茶是必不可少的。
他从中国带回了茶种,茶树,在日本各地种植栽培。直到今天,这茶以及其 *** *** 仍被传承着,当时的茶,以抹茶的形式,被当做药来饮用。
那时的寺院起到了医院和福利设施的作用。茶通过寺院向平民百姓传播开来。
茶与佛教的不解之源,不能否认与这一过程有关。“日本茶”在嫩芽是采摘,经过蒸青、干燥、之后分成用手揉捏的“煎茶”和用石臼磨成粉的“抹茶”两大类。
日本人长久以来,饮用着从中国传来的这种“日本茶”。在中国,抹茶在唐宋时代受到人们的青睐。
可到了明代,之一代皇帝朱元璋禁饮高级茶的命令,抹茶从此在中国消失了。现在,抹茶在世界的茶文化中,只有日本保留了下来。
叙述了这么多,现在书归正传。下面我们介绍为什么人们把茶道看作是日本文化之集大成者的理由。
日本茶道,与禅宗有着很深的渊源。极为重视“禅茶一味”的精神。
在日本,期初茶只被贵族和僧侣中的一部分人喜爱,茶文化在寺院、书院等雄大建筑中宽敞的房间里供人们享乐。然而与佛教结缘后的茶,则变成在狭窄的小房间中享有了。
在雄大的建筑物中设置出一个小空间,悬挂上佛像或佛画,面对佛,省思自己,提高悟性。后来这样的小空间从雄大建筑中独立出来,在占地的一角建成茶室。
环绕着茶室,犹如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静心面对佛的差庭园,也视为必不可少的。即时的书院、寺院周围所修建的,正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池塘、可漂小船的回游式庭院。
这成为了日本庭园的原点。现在日本各地,都可以见到这种庭园的影子。
随着茶室从书院中独立修建出来,庭园也作为差庭园被日本化了,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茶室的建筑风格上,即使在喧嚣的闹市,也要体现出深山幽谷茅草小屋的意境。
茶室看起来简陋,而在地震多发的日本,则属于较坚固的建筑。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的精髓,我们认为它存在于狭小的茶室之中。
墙上悬挂着或佛画像,或高僧的手迹,或南唐徐熙的花鸟画,或宋至元禅宗的画僧牧溪的名画,供着茶,上着香,还奉着花。挂抽中以中国的佛教高僧的墨迹未最上。
大约从500年前,禅宗的日本高僧的手迹也开始被悬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仅是珍贵的墨迹,在日本兴盛其来的诗词、赞画诗、配诗画也被悬挂出来,书法——这一文化从此得以确立。
与茶道一起,花道(插花)也作为日本文化在海外被广为接受。插花,是以寺院中为佛供的花为原点。
为从供花中感悟佛性,插花被引进到茶室中。茶道中那个的点茶,学要各种各样的器具。
其中有陶器、漆器、编织物、金属器、竹制品。作为工艺品,它们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正式的茶会一般以4小时为准。即用膳、饮茶、主客畅谈所需时间。
用膳被叫作“茶怀石”。因修行的僧侣每日只吃两餐,以简单而又能果腹为基本原则。
后来为了僧侣们的健康,又加进了“普茶料理”(素菜)。“茶怀石”由此而来,继而发展立为禅宗寺院的“食礼法”。
这种使用筷子进食的“食礼法”,比欧洲的餐桌礼仪的确立要早的多。茶道中,饮茶前的茶点心事必不可少的,最初是用坚果或水果。
随着茶道的兴盛和欧洲白砂糖的传入,茶点心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综上所述,从中国传来的饮茶文化,发展为茶道在日本得以确立,又不断升华成日本文化集大成者的艺术。
今天,能够向海外朋友介绍体现日本传统文化的茶道,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截至目前,我们曾到过法国、俄国、德国(两次)介绍茶道。
13年前,在茶叶茶递的福建省福安,作为茶文化交流,日中两国相互表演了自己的茶礼。当时所受到的盛大欢迎,至今仍令人感慨,难以忘怀!2004年在北京,我们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的同学和中国茶道的同仁举办了茶会,大家提出了各种问题,形成了愉快的交流气氛。
5.日本人的茶礼仪
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其礼法来源于禅门寺院清规中的茶礼,可以说日本茶道出于禅宗。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是禅。日本的佛教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的茶道,而这些都是中日两国禅僧的功能。
日本历史上吃茶开始于729年(唐开元十七年,日本天平九年),〈〈奥仪抄〉〉记载:四月八日,圣武天皇召五百僧人在皇宫讲〈〈大般若经〉〉4天,期间两度喝茶,以示慰问,被称为“行茶”,此时正值盛唐开元时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极盛,自然从中国传入了饮茶风尚。唐代以贡赐为主的贸易方式中,茶、绢、帛为大宗物品,很可能圣武天皇所赐茶即为“舶来品”——遣唐使所带来的礼品茶。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日本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迁都山城平安京,在皇宫主殿设置茶室。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七月)日僧最澄(传教大师)与空海(弘法大师)随藤原葛野麻吕遣唐史入唐从日本肥前国(今佐贺县)田浦出航,船队被风浪冲散,最澄于九月一日到达明州(今宁波),同月二十六日到台州,上天台山国清寺,随天台宗第七代祖道邃和真觉寺和尚行满(曾为茶头)研习天台宗教义,同时接受了寺院文化的熏陶。805年5月从明州回国,除携带了128部345卷天台经典外,还带回了天台茶籽和大量团茶。归国后将种子种植在比睿山麓,此事在〈〈日吉神道秘密记〉〉有记载。806年(唐元和元年,日本天同元年),空海又从中国传来了唐的石碾等工具(日本正史〈〈日本后记〉〉及〈〈类聚国史〉〉记载)。815年(唐永和十年,日本弘仁六年)夏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聚韩崎的梵释寺,崇福寺,大僧都永录煎茶进献,都永忠作为入唐学僧曾在唐长安生活了几年,深受唐文化的熏陶,唐代饮茶已经普及。都永忠的煎茶供奉天皇,体现了唐代对贵客敬茶的饮茶礼仪。815年嵯峨天皇下令在畿内及近江丹、波播磨等国种茶,每年采茶进献,这样自弘仁年间以来,日本就有了自己的茶树和制茶业,当时日本的制茶法和饮茶方式都均是仿效唐代的,从这之后大约370余年里,由于中国晚唐五代十国战乱期间,北宋初期忙于统一大业和应付边境无力东顾,中日两国的交流就中断了,而日本茶文化发展史也出现了中断期。
6.日本的茶道起源于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更大。
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 *** 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
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
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
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
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
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
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7.日本茶道的日本茶道的礼仪
日本的茶道品茶是很讲究场所的,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茶室多起名为“某某庵”的雅号,有广间和小间之分。茶居室一般以“四叠半”(约为9平方米)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的称为广间;小于“四叠半”的称为小间。茶居室的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由专门的茶师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则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茶师将茶献给宾客时,宾客要恭敬地双手接茶,致谢,而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动作轻盈优雅。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和礼仪,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和赞美。最后,客人离开时需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茶道品茶还分为“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礼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保持冬暖夏凉,室内要插花保持自然清新的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等。
8.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从余杭径山寺起步 相传在80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日本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浙江,将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从而发展形成了日本茶道。
为了证实这一在日本得到公认的茶道渊源说,日本《妇女画报》杂志社的记者来到杭州,探寻日本茶道的根源。昨天,余杭径山寺成了他们寻根之旅的首站。
(一) 缘 起 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由中国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
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茶这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
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种子带回日本,并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种子,又将其种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场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开来。1214 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
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 因此,日本的饮茶文化从一开始便显现出僧人茶和武士茶两种不同的形态。
日本僧人自种、自采、自饮,茶已融入其生活,以充分体现其超脱的隐者风范。而武士茶则更显奢华和热闹。
武士茶是以斗茶的形式为主体的,主要品鉴茶的产地的本非,也附带品评水的优劣。当时将日本(木母)尾地区产的茶称为本茶,其他地区的均为非茶。
斗茶双方先饮数碗,以十碗最为常见,然后 一一品评茶的本非,是一种颇具赌博性质的游艺活动。 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日本茶道前史。
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之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
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之后,日本茶道界出现了许多流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一种近似于世袭制的掌门人制度,称为" *** 制度"。
大致说来,日本的茶道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之一部分是物质性的,包括茶室、茶庭园和茶会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第二部分是精神性的,如茶会主人通过各色器具的搭配组合所营造的精神追求,以及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所积淀下来的与禅密切相关的一切哲学内涵等;第三部分则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具体的点茶和饮茶动作与流程。 (二) 思 想 日本茶道的思想之与中国茶道的思想有着传呈关系,其根本核心始终没有超出千利休亲定的"和、敬、清、寂"的范畴。
日本近代著名茶人田中仙樵曾对其进行解释,大致如下: "和,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和乐,以和为贵。" "和"所追求的是主客之间心灵的默契与沟通。
"敬,尊敬长上自不待言,茶人追求的是对所有人的敬。和与敬是与人圆满相处之法。
" "敬"追求的是无差别心。 "清,为清静之意,指心无邪念。
心只不净为一切欲念、烦恼的起因,佛教称为妄想。茶道便是以抑制不净念为己任。
" "清",代表无俗虑的清静之心,是一种境界,是茶人的追求,而茶道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寂,指寂灭为乐,指放下所有思虑的一尘不染的心境,也就是着力于下腹丹田,以意志导引头中血液下沉丹田,从而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
" 总之就是要追求一种"本来无一"的禅的苦寂的精神。 (三) 分 类 (1) 有怀石料理的正式茶会:怀石料理最初是指以寺院烹饪法烹制的菜肴,现在则主要指全素菜肴。
正式的茶会分有很多种类,如冬天拂晓前,从四点左右开始的"晓茶会";冬天早上六点左右开始的"朝茶会";从正午开始的"正午茶会";冬天晚上六点左右开始的"夜间茶会";此外还有"迹见茶会"、"临时茶会"等多种类型的正式茶会。 (2) 非正式的茶会:一种简略的形式飨客的茶会。
(3) 大寄茶会:一次招待不定数多人的大茶会。 日本茶道的茶会中,主人点的茶有两种,即浓茶和薄茶。
浓茶是最正式的茶,既在一个茶碗之中点出五个人份的茶汤,客人们每人固定喝三口半,用一个茶碗轮流品茶。 (四) 注意事项 (1) 明确出席与否,千万不可迟到。
(2) 注意着装,少带装饰物。 (3) 赴茶会带好必需物品。
具体物品如下:帛纱--清洁器具之物。男性为紫色,女性为朱色。
怀纸--本是吟咏书写诗、和歌、徘句时用的正式纸张。在茶道中分男性用和女性用两种,女性用稍小一圈的。
帛纱夹--用以盛装帛纱和怀纸之用。 竹签及装竹签的用具。
手帕--擦手时用。 进入茶室时用于替换的白色袜子--穿着和服赴茶会时,脚上穿着的是和服专用的白袜子,日语中称为"足袋"。
扇子。 另外,如果要参加的是浓茶茶会的话,还需要准备古帛纱和小茶巾 (4) 分清主次:茶会中的客人不是平等的,分为"正客,次客,三客,四客"。
9.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 *** ,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之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
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 *** 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 *** 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这一时期,“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为后世所借鉴,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
此前的斗茶会都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
“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代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
总之,到了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茶会通常在一间简朴幽雅的茶室中进行,茶室的门通常是一扇活动的小矮门,赴会客人须躬身而入以示谦逊,主人跪坐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
茶室内悬挂有禅意的字画、桌上摆有插花供客人欣赏,整体给人以亲切、高雅的感觉。室内设有烧水用的陶制炭炉和茶壶、茶碗及各种饮茶用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