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有关文明礼仪诚实守信书籍读后感
1、在这个文明竞争激烈的社会,诚实守信已成为我们做人的根本。诚实,就是说话、做事表里如一,真诚不虚假;守信,是指说话做事遵守诺言,守信誉。诚实守信也就是诚信。也许,在你看来,诚实信只是简单的两个字而已,但是,面对时间纷繁的诱惑,我们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诚信二字。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头发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到集市里买东西。集市很远,很不方便。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家等着,我买一点儿东西一会就回来。我回来以后 *** 了猪就给你做好吃的。”这话很灵验,儿子听后就没吵了。
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准备 *** 猪,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是逢年过节才 *** 的,你怎么不把我的话当真的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呢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自 *** 猪去了。没过多久,就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或许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是我相信,每个人的行为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不仅会毁坏自己的形象,而且还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在人生的选择题前,不要一直徘徊,请选择诚信与文明,它能使人高大起来,人生丰富起来,它给生命灌注色泽让生命闪闪发光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的流露着。有时,多一份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候,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诚信就住在我们心里。
2、得颜元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没错,一个人的文明表现可以反射出你这个国家的品德。,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讲文明。而且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先懂得文明做人。文明二字说起来简单,可真正能做到时时刻刻都讲文明的人有几个呢?
去年春天,我和妈妈出去玩时,遇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把我的好心情破坏了。
我们乘在车上时,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跌跌撞撞的向车子这边走来。老爷爷走路不方便,所以走的比较慢,售票员阿姨不耐烦的催促道:“快点,快点,别磨磨蹭蹭的,车子会来不及到站的。”老爷爷只好加快脚步,可差点摔一跤。
在车上,因为司机开的比较快,车子摇摇晃晃的,难免会撞到一下也是正常的,只要道一下歉就没事了,可我们的售票员阿姨,不仅撞到了老爷爷她没道歉,更可气的是她居然还说:“你没看见我站在这里,你还站这儿。”老爷爷十分无奈的让开了。
车子行驶了一段时间,旁边的好心人提醒了他一下:“您到哪里,您有没有到站啊?”拍了拍脑袋说:“ 你瞧我这脑袋,这是哪里呀?”“你是看不见?自己不会看路牌啊。”售票员阿姨说到。“这已经是武陵站了。”有人说到。“啊,我过站了。”“你好象没报站啊”售票员凶神恶煞的回答到:“现在有哪个人会报站,吃饱了撑着啊。”这时终于有人按耐不住了站出来说:“你这人怎么能这样说话。”“我怎么说话了?”那人也没多与她争辩,只是摇了摇头。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更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我们先要自己文明做人,然后去督促别人,让大家都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亲、希望对你有帮助!
2.与友善,诚信,孝敬有关的书籍
与友善,诚信,孝敬有关的书籍:《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等。
1、《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更佳读物。
2、《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3、《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事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3.有什么书籍是关于诚信含义的
1、巧伪不如拙诚——语出《颜氏家训、名实》释义:巧妙的虚伪不如笨拙的诚实。
2、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语出《刘禹锡、上杜司徒书》,释义:竭尽忠诚可以杜绝嫌疑和猜忌,一心为公可以消除谗言和毁谤。
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语出《荀子、不苟》释义:君子修养自己的身心,没有什么比真诚更重要的了。
获得真诚就没有其他问题了。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语出《礼记、大学》。 释义:接触实际以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以后才能心意诚实,心意诚实以后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以后才能提高修养,提高修养以后才能家庭齐心,家庭齐心以后才能国家安定,国家安定以后才能天下太平。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语出《论语、为政》释义:人如果没有信誉,不知他怎么才能行的通? 6、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语出《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7、无信患作,失援必毙。语出《左传、嬉公十四年》。
释义:如果不讲信用,祸患就可能发生,如果失去援助,就必将垮台。 8、不忠不信,何以立于天地之间?语出《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
释义:不忠厚、不讲信用,凭什么能在天地之间站起身来。 9、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语出《礼记、儒行》释义:不把黄金美玉看作宝物,而把忠正和诚实看作宝物。 10、去苛礼而务至诚。
语出《苏轼、策略之五》释义:废黜繁琐的礼仪,追求至诚的精神。 11、至诚则金石为开。
语出:《西京杂记、卷五》释义:精诚所到之处,就连坚硬的金属和石头都会被劈开。 12、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语出:《王安石、商鞅》释义:自古以来治理百姓就要讲究信义和真诚,每一条政令可能比一百两黄金还要沉重,现今的人们不可以随便非议商鞅,商鞅只要发布命令政策必然推行。
1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语出《左传、庄公三十年》释义: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人们如果不讲信誉就不能生存。
14、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育雏《春秋、嬉公二十二年》释义:人言之说以称为人言,那是因为人言才是“信”,说了却不讲信用,凭什么叫做人言?。 14、忠信以为甲胄,礼仪以为干橹。
语出《礼记、儒行》释义:把忠厚和信用当作自己思想上的盔甲,这样就可以永远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把礼法和仁义当作思想上的盾牌,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15、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语出《管子、枢言》释义:诚实和信用,是联结天下人的关键。 16、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语出《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释义:信誉,是治国的法宝,是民心归服的根本。 17、能信不为人下。
语出《左传、昭公元年》释义:如果能坚守信用,就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当然不会居于人下。 这是我在《中华语海》中摘录下来的,希望能给你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