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乘佛教受菩萨戒, 可选定的菩萨戒本共有哪几种
汉译藏经中较受重视之菩萨戒本或菩萨戒经有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优婆塞戒经戒本等六种。若以顿渐二类分之,璎珞与梵网属于顿立,其余之瑜伽、地持、善戒、优婆塞等戒经则属于渐次戒。
(一)指梵网经卷下偈颂以后所说之戒文。又称菩萨戒经。
后秦鸠摩罗什(344~413)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罗什所译之梵网经,全名为‘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据僧肇之梵网经序载,梵网经梵本有一一二卷六十一品,菩萨戒本即其第十品,罗什译为两卷,后人则将卷下十重、四十八轻戒之戒文别录为一卷,以便诵持。其内容,自‘我今卢舍那’至‘之一清净者’为本戒本之序分;而自‘佛告诸佛子’至‘现在诸菩萨今诵’为正宗分,戒文包括 *** 、盗、淫、妄语、酤酒、谤三宝等之十重戒,及不敬师友、食用五辛等之四十八轻戒;其下则为劝说流通功德之流通分。于天台宗中,此戒本乃其大乘圆戒所依准之戒本。注疏有智顗所讲述而由弟子章安(灌顶)笔录之菩萨戒义疏二卷、法藏之菩萨戒疏五卷(或六卷)、义寂之菩萨戒疏三卷等。
(二)全一卷。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又称菩萨戒本经、地持戒本。乃自昙无谶所译菩萨地持经卷四之方便处戒品别录出四波罗夷、四十一轻戒之戒文而成者。系慈氏菩萨所说而为大乘菩萨所持之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其内容,卷首记载归敬偈,其次即依布萨说戒之仪则列举各项轻重之戒文,最末为劝说诵持之文。依明代智旭之菩萨戒本笺要之命名,其四波罗夷为:(一)自赞毁他,(二)悭惜财法,(三)嗔不受悔,(四)谤乱正法。另于四十一轻戒中,第二十六戒为‘不习学佛’,此戒条又有分为‘学诸外道’与‘爱乐邪法’者,而总计为四十二轻戒。本戒本之同本异译有:(一)玄奘之瑜伽戒本,列举出四十三轻戒。(二)刘宋求那跋摩之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亦列举四十一轻戒,然开合略有不同。内容包括归敬偈、戒文,并阐明持戒之五事功德,劝人远离身口之诸恶、邪命、严事、放逸等,且举出忏悔、受绳、受锡杖等作法。(三)同为求那跋摩所译之菩萨善戒经一卷本,共列举八项波罗夷,而总计有五十条戒文。注释书有智旭之菩萨戒本笺要一卷
(三)全一卷。唐玄奘译。书成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乃由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抄出大乘菩萨戒律仪而成。为弥勒菩萨所说,世称瑜伽戒本。又称瑜伽菩萨戒本、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本所说之轻戒,相当于梵网经之四十八轻戒,系地持戒本之同本异译。其内容与地持戒本大同小异,然无归敬偈,共举出四十三轻戒,即将第二十六戒‘不习学佛’分为二戒,另于第八戒下,别加‘利益犯戒生功德’一戒,戒文之后又举出忏悔法。此外,有关本戒本之戒数,一般多依据瑜伽论记卷十下之说,计为四十三轻戒,若依据其他律疏,则因开合不同,而有四十二戒(即所谓四重四十二轻)、四十四戒、四十五戒等异说。注疏有元晓之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睿尊之应理宗戒图释文钞二卷等。
(四)凡二卷。菩萨璎珞本业经
竺佛念译于姚秦建元十二至十四年(376~378)。又称菩萨璎珞经、璎珞本业经。或单称璎珞经、本业经。乃叙说菩萨阶位及其三聚净戒等之因行。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璎珞本业’乃华严系统之用语,故本经与华严之教相相合之处甚多。尤以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无垢地、妙觉等五十二位菩萨行位而有名。
全经分八品:集众品、贤圣名字品、贤圣学观品、释义品、佛母品、因果品、大众受学品、集散品,以阐述菩萨之阶位及修行。在大众受学品叙说‘三聚净戒’,以八万四千法门作摄善法戒;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作摄众生戒;以十波罗夷作摄律仪戒(此十波罗夷与梵网经之十重戒相同)。本经受梵网经之影响甚深,其三聚净戒之内容,均属大乘戒。特点在于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一得永不失;即使犯波罗夷戒,亦不失戒体。并主张戒以心为体。
2.瑜伽菩萨戒和梵网菩萨戒有什么不同
瑜伽菩萨 具体就是讲解----47轻戒内容 但里面说 4重戒 43轻戒 和48轻戒内容一致的!!
梵网经菩萨戒是通出家在家的,叫做顿立戒。无论是授没授过三皈五戒,只要他能听懂法师语,能够发菩提心,有菩萨的种性,都能受持《梵网经》的菩萨戒。
《优婆塞戒经》的菩萨戒是六重二十八轻戒,叫渐持戒。渐持戒就是要经过一个过程,你首先要先授三皈依,再授五戒,然后才能够授菩萨戒。你别看他的戒少,他得戒的条件很严格。求受五戒以后,要到僧团里面去住半年。住满半年,考察你各种条件合格之后,要在二十个清净比丘里面来受这个菩萨戒,才叫得戒
3.瑜伽菩萨戒是否要断淫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白话解
阿难,为什么我说摄心为戒?
如果三世十方界的六道众生,心不 *** ,便不会随妄想流转,不再有生死相续。
你修习三昧,本来是为了出离尘劳,如果淫心不除,则无法出离尘劳。
纵使你多闻多智,当在禅定中显现如幻境界之时,如果不断淫心,必然落入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这种种魔,他们都招徒纳众,各各自称已经修成了无上道。
4.瑜珈菩萨戒有多少字
瑜伽菩萨戒本有不同版本,故字数不同。
瑜伽菩萨戒本,全一卷。为弥勒菩萨所说,出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唐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通称《瑜伽戒本》,又称《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本所说有四条重戒、四十三条轻戒,依据其他律疏,因开合不同,则有四重四十二、四十四、四十五轻戒等说。古代注疏有元晓之《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睿尊之《应理宗戒图释文钞》二卷等。近代有太虚大师《瑜伽菩萨戒本讲录》,当代有惟贤、净界、常省、续明诸法师之讲解、注释。
参考资料:/link?url=__
5.《梵网经菩萨戒本》
你所说的可能是《梵网经菩萨戒本疏》,那是对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梵网经》所作的注疏。
对於这两种著作的介绍如下: 梵网经(Brahmajala-sutra):佛教大乘戒律书。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
后秦鸠摩罗什译。上下2卷。
内容 上卷叙述释迦牟尼从第四禅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见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下卷述说释迦牟尼受教已,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于摩醯首罗天王宫,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门亦复如是;又释迦牟尼从天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的一切大乘戒,即“ *** ”等十重戒和“不敬师友”等四十八轻戒。
最后以“明人忍慧强”等十四颂显示受持此法能获五种利,以劝说流通。中国向来重视诵习下卷说菩萨戒相部分,称《梵网菩萨戒本》或《梵网菩萨戒经》。
传译 此经现存诸本,皆署名鸠摩罗什译。但《出三藏记集》卷二译经条及卷十四罗什传等,均未举此经。
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第五,在“众律疑惑”条下载有《梵网经》2卷,但说“诸家旧录多入疑品,右一戒经,依旧附疑”。可见在隋代以前,此经已编入疑品。
且《丽本序》说此经梵文有112卷(一作120卷),似亦可疑。据近代学者研究,该经上卷所说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及十地的阶位,继承了《仁王般若经》五忍四十一位之说;下卷所说十重禁,乃综合了《菩萨地持经》中第五“方便处戒名”和《优婆塞戒经》第三“受戒品”以及《菩萨善戒经》所出“诸波罗夷”等说法。
同时,该经菩萨轻戒第四十七戒指责国王百官明作制法,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似为针对中国北魏时立僧统以籍僧的僧尼制度和国王的态度而言,印度初无其事。轻戒第十戒有不得蓄一切刀杖弓箭牟斧战斗之具及恶罗网 *** 生之器;第十一戒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会合、兴师相仗 *** 无量众生;第十二戒不应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以及第三十二戒不得贩卖刀杖弓箭、蓄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等,似也反映了对南北朝时代僧侣非法行为的不满。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经不是印度梵文的翻译,而是南北朝时中国僧人所编纂。 流传 过去相传梁慧皎曾撰《梵网戒义疏》,此经的流传曾被认为始于梁代。
但近时从敦煌发现有南齐初年该经的“后记”古本,可能早在南朝宋末就已有流传。到了隋代,智顗撰《菩萨戒义疏》,特加讲习弘扬,从此该经被作为大乘律而受到重视,并成为中国汉地传授大乘戒最有权威的典籍,为大乘各宗所通用。
唐代,该经曾被转译成藏文,略称《法广母经》,收入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内。此外,晚唐流行的传为金刚智(一说不空)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实际上亦是依此经文扩充而成。
日僧最澄认为此经是圆顿菩萨之戒相,将瑜伽等戒作为权大乘戒相,以显示两者的根本区别。此说流行以来,更受到天台、净土等宗派的重视。
注疏 注解全经的主要有唐新罗太贤《梵网经古迹记》4卷、《梵网经菩萨戒本宗要》1卷;明智旭《梵网经玄义》1卷、《梵网经合注》7卷,寂光《梵网经直解》4卷;清德玉《梵网经顺朱》2卷等。仅注释下卷的主要有隋智顗说、灌顶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2卷;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6卷,明旷《梵网菩萨戒经疏删补》3卷,胜庄《梵网经(菩萨戒本)戒本述记》4卷;宋慧因《梵网经菩萨戒注》3卷;明弘赞《梵网经菩萨戒略疏》8卷;清书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8卷等。
日本有空海、善珠、法进,新罗有元晓、义寂、智周、法铣等人的注疏多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