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校园国学经典名句(儒雅、文明礼仪、励志教育类)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2113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5261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4102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1653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爱护别人版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4、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
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权动荡不安。
2.有关国学中的礼仪名句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4、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
《荀子》 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动荡不安。5、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
(俗语) 说话态度和气,语言礼貌文明,会让人心情舒畅,倍感温暖;说话态度粗暴,出言不逊,会让人心生怨恨,招来灾祸。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俗语) 一句感人的话让人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会让人心里有一股暖流涌动;一句伤人的话,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会让人觉得心里冰冷。
3.国学经典有哪些
国学经典有《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等。
以“践行孝德礼仪”为主题阐述700字:我国古有华夏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今有胸怀天下的宁波帮乡贤,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传承文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孝为“修身齐家治国”的必备修养。
一要孝敬父母。孝的最直接含义就是善事父母。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一个人的孝心外显于形,但关键还在于心诚。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内心敬爱父母,尊重理解父母,听从教导,珍爱生命,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并将这份尽心赡养侍奉父母之心推而广之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道德。
古语经典多是有据可靠,这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和人生哲理,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他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场合和时间,都不能再以无知和借口去敷衍父母无时不在的关心和爱护。我深信:心中有爱就有孝。
我们回馈父母的不应该只是敷衍了事的“奉养”,更多的是真心和感动。二要明礼诚信。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所以我们要重礼节讲礼貌,彬彬有礼,懂得尊重谦让,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只有这样,才会无负于我们青春少年的美丽人生。
三要学会感恩。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
我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友;知恩图报,回报他人、奉献社会、敬畏自然;学会关爱怜悯,宽容待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坦然面对生活,乐观豁达,处变不惊,学会承受,勇于担当。这样,我们才会成就人生的大智慧。
读国学经典,以圣人为师,修身怡心,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谦恭、孝顺、诚信的人,给我们人生方向做了牵引,在看不清前方道路之时,为我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还是要付诸行动。
国学经典名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4.品读国学经典践行孝德礼仪700字
国学经典有《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等。
以“践行孝德礼仪”为主题阐述700字:
我国古有华夏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今有胸怀天下的宁波帮乡贤,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传承文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孝为“修身齐家治国”的必备修养。
一要孝敬父母。孝的最直接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一个人的孝心外显于形,但关键还在于心诚。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内心敬爱父母,尊重理解父母,听从教导,珍爱生命,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并将这份尽心赡养侍奉父母之心推而广之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道德。古语经典多是有据可靠,这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和人生哲理,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他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场合和时间,都不能再以无知和借口去敷衍父母无时不在的关心和爱护。我深信:心中有爱就有孝。我们回馈父母的不应该只是敷衍了事的“奉养”,更多的是真心和感动。
二要明礼诚信。“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所以我们要重礼节讲礼貌,彬彬有礼,懂得尊重谦让,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只有这样,才会无负于我们青春少年的美丽人生。
三要学会感恩。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我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友;知恩图报,回报他人、奉献社会、敬畏自然;学会关爱怜悯,宽容待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坦然面对生活,乐观豁达,处变不惊,学会承受,勇于担当。这样,我们才会成就人生的大智慧。
读国学经典,以圣人为师,修身怡心,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谦恭、孝顺、诚信的人,给我们人生方向做了牵引,在看不清前方道路之时,为我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还是要付诸行动。
国学经典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5.有哪些关于文明礼仪的经典故事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
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 *** 。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6.有关国学礼仪的作文格式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
《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菜根潭》……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名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使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位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
国学经典总是引领我们不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 国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体会,而国学中的精华,一生也学不完。
《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一生都主张“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
这是世人对它的评价。“云中世界,静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
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无穷趣味。
我觉得《菜根谭》它真的看懂了这复杂的社会,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道德经》是我体会最深的,它总能用一句短小而精辟的话把我们领到另一种美妙的境界,那里都是真善美。
这就是国学的力量,在国学中一旦看懂人生,便会使生活升华到另一个水平线——不计较得失,无论世事沉浮,每次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看轻人生的权势名利,看穿世间的繁华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谛,超然物外,你就会别有一番滋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更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句话,就是真善美的更高境界,这句话也是老子一生的坚守。
权势名利都看轻了,世间就安静了。 品读国学,就是在品读人生。
懂得国学,你就懂得了人生! 国学经典伴我行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举国上下纷纷掀起了学习国学知识的热潮,无论在校园里还是校园外,国学知识的普及已贯穿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在我们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也举办了一系列关于“颂读国学经典,体悟国学之美”的相关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在活动的筹备期间,同学们都花尽心思,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以期用多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将国学的韵味和内涵一一展现出来。同学们纷纷将自己的才艺与传统的国学经典相结合,为大家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同学展示了自己苍劲有力、寓意深刻的书法作品,还有的同学进行了慷慨激昂的国学经典名句的颂读,同时含英咀华,细细品味经典的魅力。
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我们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让我们在感叹岳飞“怒发冲冠”的报国之志的同时,不忘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与李白一起吟诵“天子呼来不上船”;和范仲淹一起登楼远望,心忧天下;同苏东坡共同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携手张若虚一同赞颂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总之,同学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演绎着国学的精神和内涵,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在学校营造了人人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同学们也仿佛置身于国学经典的宝库里,在感悟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同时,亦加深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同时也推动了国学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范围,从真正意义上将“一国所有之学”推广开来,着实起到了尊重传统文化,崇尚文明理念的真正目的。弘扬了中华文明,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并发展了专业内涵,对于提高全校师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于“国学”一说,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即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区别于西学,当时人们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
*** 运动以后,西风日盛,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客观上巩固了国学的概念。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学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自由的定义。
近年来更是出现了“新国学”的说法,而现在对于国学比较普遍的说法则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国学对于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影响着人的心智发。
7.关于"品读国学经典 践行孝德礼仪"的小学生300字征文
力举三字经、弟子规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经常广泛运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我们要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