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孔的祭孔仪式
从汉朝开始,不论在曲阜或者在首都及地方 *** ,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订有礼仪。随着时代的演变,孔子的封号由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的褒成宣尼公,逐渐提升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的文宣王。仪式也就愈来愈完备而隆重。
身着传统汉服的乐舞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身穿红色圆领公服,头顶黑色金边三梁冠,举手投足尽显华夏衣冠风范。乐生们展示了正统的中华雅乐,柷、敔、琴、瑟、埙、箫、鼓、笙、钟、磬等多种乐器合奏;舞生则左手执龠,右手执翟,排列整齐地跳起了释奠礼专用的“六佾舞”。执士们身穿白色深衣,头顶“四方平定巾”,与献官们共同完成了读祝、三献等祭祀的主体部分。
此外,由于后来在祭孔时,又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所以祭孔时,也同时祭祀这些配享者。祭祀孔子的礼仪称正献礼,祭祀配享者的礼仪称分献礼。 祭孔大典中的乐舞表演,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汉民族舞蹈,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在2005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 *** 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再者是服饰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过重新设计 *** ,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2.什么是祭孔
祭孔典礼的名称 ---------------------------------------------------- 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
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根据《礼记》的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学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释奠於先师,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
不过当时所谓的先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凡是过去对教育有贡献,目前已经过世的教师,都是师生祭祀的对象。 后来,由於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很高,影响即为深远,所以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
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以后,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了。 祭孔典礼的由来及演进 ------------------------------------- 孔子生於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卒於周敦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死后第二年(西元前四七八),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汉高祖十二年(西元前一九五),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西元前四八-三三)徵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汉光武帝建武五年(西元二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
在此以前,所有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直到汉明帝永平二年(西元五九),於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 *** 所在地及各地方 *** 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西元七二),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是祭孔有配享的开始。
现代祭孔典礼的制定 ---------------------------------------------------- 从汉朝开始,不论在曲阜,或者在中央 *** 所在地及地方 *** ,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订有礼仪。随著时代的演变,孔子的封号由汉平帝元始元年(西元一)的褒成宣尼公,逐渐提升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西元七三九)的文宣王。
仪式也就愈来愈完备而隆重。 此外,由於后来在祭孔时,又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所以祭孔时,也同时祭祀这些配享者。
祭祀孔子的礼仪称正献礼,祭祀配享者的礼仪称分献礼。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因为时局动乱,祭孔典礼有时举行,有时未举行,有的地方举行,有的地方未举行;也不像以前的朝代一般,订有可供遵循的礼仪。
直到民国五十七年(西元一九六八),教育部奉先总统 奖公的指示,邀集内政部等相关单位,并且聘请学者、专家组成「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由蒋复璁先生担任主任委员,分别成立礼仪、服装、乐舞、祭器四个研究组,由方豪、王宇清、庄本立、孔德成四位先生为各组召集人,进行研究规划的工作。初步订定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节,并於同年在台北市孔庙祭孔时试行;然后再经过两年的研讨改进,终於在民国五十九年定案,而由内政部公布实施。
,各方反应良好而沿用至今。
3.古代祭祀礼仪
上中国祭拜网看看 古代祭祀的种类 1.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契、冥、汤、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崇祀。后来,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数越来越多。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经过名山大川时,曾经祭祀先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
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
自汉代起,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光武帝时,皇宫中有古代圣贤帝、后画像,不过那大概还不是用于祭奠行礼的。
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
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
清代沿用此庙,初祀三皇、五帝等。后又改变原则,“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
(3)对于先代帝王的陵寝,清代祀典规定祭祀三皇、五帝以下数十处,春、秋二季仲月致祭,或在陵寝筑坛而祭,或在当地享殿行礼。凡皇帝巡游,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
清统治者特别对明代诸帝陵墓,更是优礼有加。这显然是出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需要。
2.祀先圣先师 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或者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代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从此以后不再变更。对于孔、颜,历代帝 *** 封爵,赠谥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
《礼记》所载立学祀典,不过“释奠”、“释币”、“释菜”三项。“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帛)奠享,这不是常行之礼。
“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礼仪。
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释奠”礼,既作为学礼,也是祭孔礼,仪式则日趋繁琐。 祭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汉平帝才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南北朝时,太学内已立有宣尼庙,祭祀时设轩悬之乐,用六佾之舞,牲牢器具,依上公之例。
每年春、秋二仲月,行释奠之礼;每月初一,国子祭酒率博士以下及学生拜孔揖颜。各地郡学也都立有孔、颜之庙。
唐宋以后孔子封爵加至“大成至圣文宣王”,从祀弟子、贤人封为公、侯。元代世祖时虽有一时贬黜孔子及儒家的举动,但成宗即位后立刻恢复尊孔。
直到明朝嘉靖时,世宗才废除所封孔子王号,取消了塑像,降低了原用天子之礼的祀典规格,称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
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
雍正四年(1726年),又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民军士斋戒一日。在孔子故里(曲阜阙里),春、秋祭祀与太学相同,其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也都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祭孔礼仪在文庙举行。唐玄宗又为姜太公师尚父立武庙,肃宗又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
其祭祀礼仪与祭孔类似。至明初,由于明太祖的反对,武成庙才被废止。
宋代又有算学先师之祭。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立黄帝为算学先师,但典仪规格较低。
3.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4)藉或作“籍”、“藉”。
藉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
藉田在春天举行。 藉田礼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式日趋繁复。
南北朝时,在先农坛北建御耕坛,围以青幕,供皇帝观看农夫耕种藉田情形之用。宋以后就直称“观耕台”。
明、清时的先农坛都在正阳门外,为一成方坛,东南方有观耕台,藉田时才加以陈设,附近又有神仓等建筑。今仍有若干古建筑保存。
藉田、祀先农是古礼之孑遗,本有重农、劝耕的良好意愿,但历代帝王的亲耕藉田,表现与宣传个人的意味太重,难怪就连有的皇帝自己也说,藉田是“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晋书·礼志》) 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
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5) 史书记载,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
当时,宫中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魏晋以后,亲桑礼与藉田亲耕礼比附,遂相应地建造了先蚕坛,又有皇后“采桑坛”。
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园)新建先。
4.古代祭神,祭孔子的 用具叫什么呢
礼器 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
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 。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龙山文化大墓中,出土有彩绘龙盘及鼍鼓,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出土有玉琮、玉璧等 。
进入商周奴隶制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
玉礼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铜礼器种类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最为重要,种类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饭的簋)、酒器(如饮酒器爵,盛酒器尊、壶)、水器(如盥洗器盘、匜)、乐器(如钟、铙)。
进入秦汉封建社会后,青铜礼器逐渐衰落,退出了历史舞台。 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
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者是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以及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
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
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
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
有盘、匜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2。
主礼器:玉、酒、牺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
源于人类历史中99%以上石器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之一次加速发展。
青铜时代,则是第二次大加速度发展。这是人类之一次使用金属。
〔祭祖〕用酒、牺牲、黍稷,盛以青铜器。 酒——使人类达到最原始的状态,以与天、祖沟通。
源于“物类相感”的理念。 〔例〕中国古人崇奉的两种圣虫:蝉与蚕。
它们的蜕皮、羽化,反映了留连人世,关照后代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或者说“终极关怀”。蝉的习性是“饮甘露”,“甘露”象征着“天地清和之气所钟”,具体化就是酒。
蚕丝被用作祭祀礼服,特性是圣洁和精细。蚕也是中国古人最早豢养的昆虫,有神虫的地位。
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蚕”的规矩。 牺牲——如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牺牲是以牛为主的。
其排列方式即所谓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为“粮”(米+良),但不能祭祀。
因为要在最原始状态下与天、祖沟通,必须反映“朴”的含义。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
(南方食稻,到汉代才脱皮。)这里同样反映了“中庸”的指导思想。
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当时的尖端科技产品——青铜器。作为盛装礼器之用的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材质、造型、纹饰和用途。
需要注意的是,青铜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 〔按用途分类〕 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觯 沐水之盛:匜,盘,鉴(照镜,冰箱),洁字原写作絜,就是从这里来的。
牺牲之盛:鼎(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没有三足动物,而中国人作出了三足鼎。
中国文化不是写实文化。)、鬲、甗 (全世界的陶器都以圆底始(果壳横削去一截),后来才发展出平底、多足。)
黍稷之盛:簋 仪仗器:斧、戚、戈、矛、钺 乐器:钟、镛(大钟)、铎、铃、铙 炊具: 〔按化学成分分类〕 砷青铜——>铅青铜——>锡青铜(商周) 〔纹饰〕 主要母题:兽面、龙(水的象征)、凤(风的象征)、蝉、蚕、火、“饕餮” 作用:镇慑,渲染气氛。 张光直:“兽是天人沟通的工具。”
(不全面) ——“大人世及以为礼。”“世及”即父子相袭,统治者垄断了天人沟通(祭祀)的权力,把“天”神化、鬼化,与人民距离拉远,以领导群众。
(“绝地天通”) (巴别塔?) 〔铭文〕 文字和礼器的天作之合。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亲亲”即诸子平等,兄终弟及,看重自然关系,不是“礼”的体现。 “尊尊”即宗子(嫡长)独尊,垄断祭祀祖先的权力。
“别子为(另立)宗”。 ------------------------------------------- 〔附〕玉器与青铜 白巍,通选课《中国美术史》,2002年9月。
〔玉〕 上古,人们认为玉即“美石”——色泽鲜艳,手感光滑的石头。最贵者为翠色。
具有透、润、柔、温凉的。
5.古代祭神,祭孔子的 用具叫什么呢
礼器 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
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 。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龙山文化大墓中,出土有彩绘龙盘及鼍鼓,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出土有玉琮、玉璧等 。
进入商周奴隶制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
玉礼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铜礼器种类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最为重要,种类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饭的簋)、酒器(如饮酒器爵,盛酒器尊、壶)、水器(如盥洗器盘、匜)、乐器(如钟、铙)。
进入秦汉封建社会后,青铜礼器逐渐衰落,退出了历史舞台。 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
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者是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以及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
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
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
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
有盘、匜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2。
主礼器:玉、酒、牺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
源于人类历史中99%以上石器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之一次加速发展。
青铜时代,则是第二次大加速度发展。这是人类之一次使用金属。
〔祭祖〕用酒、牺牲、黍稷,盛以青铜器。 酒——使人类达到最原始的状态,以与天、祖沟通。
源于“物类相感”的理念。 〔例〕中国古人崇奉的两种圣虫:蝉与蚕。
它们的蜕皮、羽化,反映了留连人世,关照后代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或者说“终极关怀”。蝉的习性是“饮甘露”,“甘露”象征着“天地清和之气所钟”,具体化就是酒。
蚕丝被用作祭祀礼服,特性是圣洁和精细。蚕也是中国古人最早豢养的昆虫,有神虫的地位。
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蚕”的规矩。 牺牲——如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牺牲是以牛为主的。
其排列方式即所谓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为“粮”(米+良),但不能祭祀。
因为要在最原始状态下与天、祖沟通,必须反映“朴”的含义。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
(南方食稻,到汉代才脱皮。)这里同样反映了“中庸”的指导思想。
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当时的尖端科技产品——青铜器。作为盛装礼器之用的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材质、造型、纹饰和用途。
需要注意的是,青铜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 〔按用途分类〕 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觯 沐水之盛:匜,盘,鉴(照镜,冰箱),洁字原写作絜,就是从这里来的。
牺牲之盛:鼎(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没有三足动物,而中国人作出了三足鼎。
中国文化不是写实文化。)、鬲、甗 (全世界的陶器都以圆底始(果壳横削去一截),后来才发展出平底、多足。)
黍稷之盛:簋 仪仗器:斧、戚、戈、矛、钺 乐器:钟、镛(大钟)、铎、铃、铙 炊具: 〔按化学成分分类〕 砷青铜——>铅青铜——>锡青铜(商周) 〔纹饰〕 主要母题:兽面、龙(水的象征)、凤(风的象征)、蝉、蚕、火、“饕餮” 作用:镇慑,渲染气氛。 张光直:“兽是天人沟通的工具。”
(不全面) ——“大人世及以为礼。”“世及”即父子相袭,统治者垄断了天人沟通(祭祀)的权力,把“天”神化、鬼化,与人民距离拉远,以领导群众。
(“绝地天通”) (巴别塔?) 〔铭文〕 文字和礼器的天作之合。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亲亲”即诸子平等,兄终弟及,看重自然关系,不是“礼”的体现。 “尊尊”即宗子(嫡长)独尊,垄断祭祀祖先的权力。
“别子为(另立)宗”。 ------------------------------------------- 〔附〕玉器与青铜 白巍,通选课《中国美术史》,2002年9月。
〔玉〕 上古,人们认为玉即“美石”——色泽鲜艳,手感光滑的石头。最贵者为翠色。
具有透、润、柔、温凉的特点。 龙形玉饰——反映了。
6.曲阜清明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在的祭孔大典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形成及源流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之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至直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民国 *** 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参加祭孔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后,"家祭"仍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祭典仪式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与往年祭孔相比,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 *** 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再者是服饰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过重新设计 *** ,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7.孔子所主张的礼仪包括什么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之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
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
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仁是礼的更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更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
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
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
8.祭祀孔子的庙宇,又称"孔府"的是什么
孔庙是祭祀春秋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山东曲阜市旧城中心,原为历代祭孔之地,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子殁后一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3间改建为庙,内陈设孔子的衣冠礼器,岁时奉祀"。
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重修、扩建,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现今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空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多,面积9。
6公顷。有门坊54座,房屋466间,其中有五殿、两庑、一阁、一坛、三祠、两堂、两斋、十七亭等。
周匝垣墙,配以角楼,院内苍松翠柏、森然排列,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小桥流水,飞禽低旋,别有意境。 各类碑刻2000余块,为我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
这样一组气魄宏大的古建筑群,时间之久远,保存之完好,其盛名享誉海内外,游人竞相来此寻踪、凭吊。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正殿。
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是称文宣王殿,为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秸取:"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建,九脊重饰,黄瓦覆顶,多式斗拱?恚窳夯埃硕吩寰我越鹆顽舨释迹?胤砷苷惺疑峡糖逵赫实鄣挠椋⒋蟪傻睿⑷鎏鸫笞郑罡?4。
8米,长45。69米,宽24。
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的更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孔府,全称袭封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孙历代衍圣公的官衙住宅。孔子后代赐爵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
公元前43年(汉永兴元年)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800户,子孙世袭。自此,孔子嫡裔子孙被中国历史上各王朝相继封为宗圣侯(魏)、奉圣亭侯(西晋)、崇圣大夫(北魏)、邹国公(北周)、绍圣侯(隋)、文宣公(唐)等。
公元1055年(北宋至和二年)仁宗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子孙世袭。 历经宋、金、元、明、清延续880年。
1935年,民国 *** 特任七十七代孙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子去世后,"因宅立庙",后代子孙附庙而居,故称庙宅。
宋代始设官署袭封视事厅,前有客馆、客位,后有双桂堂等建筑,官署住宅合一格局初步形成。金代扩建双桂堂为袭封宅。
公元1377年(明洪武十年)?冉ㄏ庋苁ス?9??503年(明弘治十六年)重修扩建至现存规模。 孔府现占地约73300平方米,有楼、房、厅、堂480余间。
整个建筑座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三路布局,七进院落。中路前为官署,后为内宅。
最后是花园。 东路称东学,西路称西学。
9.求拜祭孔子的详细过程如:礼仪,用具,越详细越好啊
衣着:红色圆领公服,头顶黑色金边三梁冠。
正统的中华雅乐,柷、敔、琴、瑟、埙、箫、鼓、笙、钟、磬等多种乐器合奏;舞生则左手执龠,右手执翟,排列整齐地跳起了释奠礼专用的“六佾舞”。执士们身穿白色深衣,头顶“四方平定巾”,与献官们共同完成了读祝、三献等祭祀的主体部分。
佾舞: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汉民族舞蹈。三献: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
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
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PS: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4]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5]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