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结缘瑜伽师地论
在以前,我确实从未正式读过什么佛经,有看的也只不过是些禅书。
近几日,来论坛,发觉诸说甚乱,于是找来《瑜伽师地论》看看。看了之后才发觉,原来一些人也与我一样,根本就没读过什么佛经,什么乱七八糟的说法都有。
更有甚者的是一些民间所谓的什么大德,我真怀疑他们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到处妖言惑众,真是一群不学无术之士。 下面列出一些从《瑜伽师地论》中得知的几个佛学名词: 色——指的是眼界,即能用眼观察到的一切事物。
原典:眼,是色;余,非色。 所缘——指识感觉认识的对象。
四大种——地、火、风、水 种子依——依托于种子。唯识宗认为人在每一次行为过后,都会在阿赖耶识中熏习成一股潜在势力,此股势力可以像种子一样地产生或变现出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现象,唯识宗因而以「种子」称之;包括五识的升起,也必须以种子为基本条件,故称为种子依。
(其实世界是无常的,用“种子”来解释还是很管用的,看了《瑜伽师地论》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估计大家都没有读过) 我没有 但你可以上网搜搜。
2.〈瑜伽师地论〉是为何书
在以前,我确实从未正式读过什么佛经,有看的也只不过是些禅书。
近几日,来论坛,发觉诸说甚乱,于是找来《瑜伽师地论》看看。看了之后才发觉,原来一些人也与我一样,根本就没读过什么佛经,什么乱七八糟的说法都有。
更有甚者的是一些民间所谓的什么大德,我真怀疑他们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到处妖言惑众,真是一群不学无术之士。下面列出一些从《瑜伽师地论》中得知的几个佛学名词:色——指的是眼界,即能用眼观察到的一切事物。
原典:眼,是色;余,非色。所缘——指识感觉认识的对象。
四大种——地、火、风、水种子依——依托于种子。唯识宗认为人在每一次行为过后,都会在阿赖耶识中熏习成一股潜在势力,此股势力可以像种子一样地产生或变现出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现象,唯识宗因而以「种子」称之;包括五识的升起,也必须以种子为基本条件,故称为种子依。
(其实世界是无常的,用“种子”来解释还是很管用的,看了《瑜伽师地论》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估计大家都没有读过)。
3.瑜伽师地论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怎么叫“瑜伽师”呢?我们晓得现在印度的瑜珈(you-ga),“伽”字在中国密宗的翻译是加一个斜玉旁(珈),念ga,北方人读瑜珈(yǖ-jia)。所以,许多学瑜珈的人来跟我讲,我就笑了,我说:“你们印度现在哪里有瑜珈?”“有啊。”就表演身体的倒立莲啊、孔雀式啊——这是“身瑜珈”,身体的瑜珈。印度身瑜珈更好的部分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的四十多套拳,打坐时打拳的,已经将其精华吸收了。留下来的“音声瑜珈”是咒语。“心瑜珈”没有了;心瑜珈就是心地法门,只有中国的《瑜伽师地论》,这是真正印度宗教的心瑜珈。现在翻译为人字旁的“伽”,不念ga,念qie,瑜伽(yǖ-qie)。瑜伽(yǖ-qie)是指修瑜珈(you-ga)有所成就的人,即瑜珈(you-ga)的大师们,修行有所成的叫瑜伽(yǖ-qie)。所以,一般人说念瑜伽(yǖ-qie)错了,其实是他错了,错的一塌糊涂。“瑜伽(yǖ-qie)士”就是修炼瑜珈(you-ga)成功了的人——譬如中国讲修道的人叫修道,得了道的人就是“有道之士”,他们叫“瑜伽(yǖ-qie)士”。所以,这本书叫“瑜伽(yǖ-qie)师”,要想求得成就的就称为“瑜伽师”。
怎么叫“地论”呢?一地一地,地就是范围,分成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普通一个人的人生讲到世界,讲到物理、物质世界,讲到整个宇宙;物理世界讲完了,回转来讲怎么样修持,怎么样修心,证得形而上的这个道。然后,又分开讲小乘道的之一步怎么样修持,大乘道怎么样修持,一直到成佛之路,一百卷整个地说完了,所以叫“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分成十七个地,不是楼梯的十七层啊,是十七个范围,所以叫《瑜伽师地论》。
南怀瑾先生讲的,如果想了解整部内容,网上应该也有
4.南传佛教如何看待瑜伽师地论
佛入灭前本来是没有佛经的,佛入灭后各派高僧造各派的佛经,由此不久根本分裂。现存的北传杂阿含经和南传杂阿含经,合在一起或许可能得一见当年佛说杂阿含经时的全貌。
是故,今天南传弟子可以从旁参考大乘经典(如瑜珈师地论),1如有疑问不解,应请教大乘菩萨善知识,不应存疑继续修行;2如确定为真经,应投明师修学;3如确认为是伪佛法,应弃之,然后专心依南传法修行。有兴趣就应该读一读,然后按以上三条操作。辨别佛经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千万不要随便依附别人对该经论的看法。
5.《瑜伽师地论》和《大智度论》分别主要讲什么内容
1、《瑜伽师地论》,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
2、全书中心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性质及其所依客观对象是人们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
3、全书分五部分:本地分(1~50卷)、摄决择分(50~80卷)、摄释分(81~82卷)、摄异门分(83~84卷)、摄事分(85~100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为重点,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4、《大智度论》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出系统解说及论证。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
5、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更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
扩展资料:
1、《大智度论》,是由龙树菩萨所造,姚秦弘始四年,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中西明阁上创译,至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大智度论》堪称龙树菩萨晚年名著,为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巨著。
2、《大智度论》全书所引经典极多,为理解大乘佛教之重要论书,对佛教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制、僧伽等解说甚为详细,所引经典、论书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及初期大乘之“法华”“华严”等诸经典,堪称“佛教百科全书”。
3、鸠摩罗什译本共一百卷,最初三十四卷是“大品般若初品”之注释,其后各卷则是节译,如果全部译出,或将超过千卷之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瑜伽师地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智度论
6.《瑜伽地师论》是修行的一种经典还是禅定的一种评判
瑜伽师地论是致详的修行论典。因一路世出世间法无所不括。与修证上有情至究竟佛地一路系统讲了个遍。所以又称《十七地论》。
瑜伽师地论---又是百科全书。为什么呢。因为对世间法的蕴处界(三界二十八天五蕴十八界)一一说明。
瑜伽师地论---又是教理行果全书,为什么。一路行证般若及禅定次递也一一说明。
瑜伽师地论---又是大乘唯心法要。五乘侧重破人我执。三乘侧重破法我执。大乘通达人法二空之理上。观心为上。(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更能广开方便。广开名相正是瑜伽师地论的方便所在。不在是悟上用功了。而是在用上方便了。这正是菩萨行道的用功处。
瑜伽师地论---曾是玄藏法师西去求经的主要目的。所以这部大论。如果深学必然种下成佛之因。
至少能种下与未来佛--弥勒尊者的宿世法缘。
7.瑜珈师地论中 嗢拖南 是什么意思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六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 复有四种法嗢拖南。
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何等为四?一切诸行皆是无常、是名之一法嗢拖南。
一切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拖南。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拖南。
涅盘寂静、是名第四法嗢拖南。 诸佛菩萨、多为有情宣说如是法相应义;是故说名法嗢拖南。
又从曩昔其心寂静诸牟尼尊、于一切时展转宣说;是故说此名嗢拖南。又此行迹、能趣大生;亦复能趣出之一有;是故说此名嗢拖南。
云何菩萨等随观察一切诸行皆是无常? 谓诸菩萨观一切行言说自性、于一切时常无所有。如是诸行常不可得;故名无常。
又即观彼离言说事、由不了知彼真实故;无知为因、生灭可得。如是诸行、离言自性、有生有灭,故名无常。
又诸菩萨观过去行已生已灭、由彼诸行无因可得,亦无自性,是故观彼因性自性、皆无所有。观现在行已生未灭、由彼诸行因不可得、已与果故;自性可得、犹未灭故;是故观彼自性是有,而无有因。
观未来行未生未灭、由彼诸行有因可得、未与果故;无有自性、犹未生故;是故观彼唯有因性、而无自性。 菩萨如是见三世中分段诸行相续转已;等随观见一一刹那有为诸行、皆有三种有为之相。
于刹那后、复有第四有为之相。即于此中、前刹那行、自性灭坏、无间非先诸行刹那自性生起。
正观为生、诸行生已、即时未坏。正观为住;此已生行、望前已灭诸行刹那自性、别异。
正观为老,从此诸行生刹那后、即此已生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正观为灭。 菩萨观此已生刹那诸行自性、即是生住老之自性;不见生等别有自性。
如实观见生刹那后、即此生等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无别有性。 如是四种有为之相、总摄诸行。
以要言之,二分所显。一者、有分所显;二者、无分所显。
此中世尊依于有分、建立一种有为之相;依于无分、建立第二有为之相。住异二种、俱是诸行有分所显、建立第三有为之相。
此中菩萨观一切时唯有诸行;除此更无生住老灭。恒有实物、自性成就。
何以故?诸行生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如是诸行住老灭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
又诸菩萨以理推求、生等实物亦不可得。如是推求不可得者、谓若离彼色等诸行、别有生法;是即应如色等诸行、自体有生。
如是此生、亦应有生。如是即应有二种生。
一者、行生,二者、生生。如是行生、与彼生生、为一为异?若言一者;计生实有、即为唐捐。
言别有生是实物有、不应道理。若言异者;如是即应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应道理。
如说生相,如是广说住老灭相、当知亦尔。 谓若灭法别有自性、是实成就;即应此灭、有生有灭。
若灭生时、一切诸行皆应同灭。如是即应少用功力、如入灭定、诸心心所一切皆灭。
若灭灭时、一切诸行虽皆已灭、复应还生。以灭无故。
是故言灭、有生有灭、不应道理。 又善男子或善女人、于一切时恒有实物自性成就、观为假有、而能修厌离欲解脱,不应道理。
与此相违,是应道理。 由此行相、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是无常。
又诸菩萨观无常行相续转时、能为三种苦所依止。一者、行苦,二者、坏苦,三者、苦苦。
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悉是苦。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二无我性、一者、补特伽罗无我性,二者、法无我性。
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于诸法中法无我性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
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法皆无有我。 又诸菩萨观一切行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余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盘。
当知涅盘、其体寂静、一切众苦、毕竟息故;一切烦恼、究竟灭故。如是未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未见圣谛诸声闻乘、虽于涅盘发起胜解、如是说言涅盘寂静;而于涅盘未如实解。
未能如实正智见转。然彼亦有如理作意。
譬如王子或长者子。生育已来、未出王宫长者内室;王及长者、各为幼童假作种种诸戏乐具、鹿车牛车马车象车、而赐与之。
尔时王子及长者子、用为嬉戏、欢娱游佚,即于如是假所造作鹿牛马象、发起真实鹿想牛想马想象想。后于一时、王及长者、各知其子渐已长大、诸根成熟,赞说真实鹿牛马象。
尔时王子及长者子、闻父赞说、作是念言:今者父王及父长者、将非赞说我等所有鹿牛马象四种车耶?复于后时、王及长者知子转大、从内宫室引出外游,示其真实鹿牛马象。时彼见已;内自发生如实慧解、此为实义鹿车牛车马车象车,父于长夜、尝为我等赞说斯事;然唯我等以无智故,于不如实唯彼相似唯彼影像、发起真实鹿等胜解。
由是因缘,于先胜解、追起羞愧。如是宫室、喻于生死、其所生育诸幼童子、喻未证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及未见谛诸声闻乘。
父、喻诸佛及已证入大地菩萨。先为假作鹿牛等车、喻为宣说涅盘鹿相。
次为赞说真实鹿等、喻佛菩萨自现证见真实涅盘,如其所见、于彼菩萨及声闻前、赞说涅盘真实功德。所余、喻彼既闻是已、但用随顺音声觉慧、于涅盘德长夜胜解。
若于是时资粮成熟、渐次增长、成净增上意乐菩萨、见谛声闻、于真涅盘生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