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交际礼仪有哪些
古代中国有知识的人相见,不是拍拍肩膀、套套近乎就可以完事,而是要经过相当程式化的礼仪,以表达内心的诚敬。
《仪礼》有《士相见礼》一篇,记叙入仕的士初次去见职位相近的士的礼节,以及贵族之间相交的杂仪。《礼记·曲礼》说:"礼者,自卑而尊人。
"意思是说,所谓礼,就是通过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 这一观念在《士相见礼》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仪节似乎有些琐碎,但却散发着典雅的气息。
一、不以挚,不敢见尊者 初始入仕的士,要去见另一位职位相近的士,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彼此素昧平生,对方是否愿意接见不得而知,如果贸然闯到对方家中求见,则有强加于人之嫌,是不礼貌的表现。
或者虽然对方不会拒绝接见,但时间上不方便,不速之客会使主人无所措手足,同样是失礼的表现。因此,事先一定要通过"将命者"去转达求见之意,"将命"是"传命"的意思,指居中沟通双方意愿的人。
古礼,彼此身份相当者,可以"分庭抗礼";只有当彼此身份有尊卑之别时,才需要通过对方的下人来递话,例如,大臣称天子为"陛下",意谓不敢与天子对话,而只能通过阶下的执事传话。 士去见另一位士,身份相当,按理可以平起平坐,而求见者依然以自卑的姿态说话和行事,并通过"将命者"传递信息,以表达自卑、谦远的心情。
这种方式在书信中普遍使用,例如给朋友写信,彼此身份、年龄相当,但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信封上写"某某先生书童收",意谓不敢直接交给对方,而只能请其书童转呈。 或写作"某某先生俯收",以表示彼高己卑之意。
类似的表达方式,今日依然在某些文人雅士中使用。 求见一方得到主人一方的同意之后,要带着"挚"(见面的礼物)前往拜访,这是一种表示郑重的方式,所以《士相见礼》所说"不以挚,不敢见"。
士与士相见用雉(野鸡)作为礼物,由于雉无法生养,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死雉。如果适逢炎热的夏天,则要用风干的雉,以防腐臭。
古人之所以用雉作为士相见的礼物,富其寓意,《白虎通》解释说:"士以雉为挚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节私义,不当转移也。 "可见,当时的士人以雉为礼物,是取雉不受引诱、不惧威慑、宁死不屈的特点,来隐喻自己的节操。
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把求见者称为"宾",将求见的对方称为"主人"。宾到达主人家大门外时,先不能与主人直接见面,而要通过"摈者"(协助主人行礼的人)与主人对话。
彼此的遣词极为谦敬,而且有固定的辞令格式。宾说:"某人一直想来拜见,但无缘自达。
今天将命者终于以您的命令让我前来。"双方的地位相当,而对方亲自上门求见,是屈尊的表现,如果直接让客人进来见面,是自大的表现,所以主人要"请返",请客人返回,以便自己能登门拜见,主人说:"某人请将命者向您转达希望相见之意。
不料您今天屈尊先来,真是不敢当,请先回尊府,某人随即前往拜见。"来宾表示还是在此相见,说:"您的命令某人实在不敢当,还是请就此赐见。
"此时,主人要谦虚地"再请返",说:"某人绝非虚情假意,务请先回尊府,某人随即前往拜见。"宾说:"某人也绝非虚情假意,所以再次请求。
"在来宾再次表达在此见面的愿望之后,主人表示同意接见来宾。但宾是执挚而来,而执挚是向主人表示敬意的礼节,主人若不经推辞就"受挚",也是自大的表现,所以主人要"辞挚",以示谦虚,主人说:"既然某人一再推辞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许,理应随即出门相迎。
但听说您执挚而来,实在是不敢当,谨辞谢您的礼物。"宾说:"某人若不带着礼物而来,就不敢见所尊敬的人。
"此时,主人要"再辞挚",说:"某人实在不敢当此大礼,谨再次辞谢。"宾说:"某人如果不凭借礼物来表达敬意,就不敢前来拜见,所以再次请求收下。
"在再辞挚之后,主人方可以正式同意接见来宾。 主人说:"某人一再推辞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许,岂敢不恭恭敬敬地从命!" 于是,主人出大门迎接宾客,行再拜之礼。
宾以再拜之礼作答。主人揖请宾入内,自己先从门的右侧进入。
宾捧着雉,从门左侧进入。宾、主双方首先行受挚之礼。
来宾授挚,主人在中再拜之后受挚,宾也行再拜之礼。 礼毕,宾出门。
主人让摈者向来宾转达希望叙谈之意。宾乃返回,与主人相见,叙毕退出。
主人送宾到大门外,行再拜之礼。 二、来而不往,非礼也 主人经过请返、再请返、辞挚、再辞挚,然后受挚、会客、送客,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见面的礼仪已经结束。
古礼不然。《礼记·曲礼》说:"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古代礼仪讲究对等,只有单方面的行为,就不成其为礼。
既然对方屈尊而来,则自己应当登门回访,否则依然是自大的表现。在主、宾双方相互拜见之后,相见的礼仪才算完成。
之所以称为"士相见礼",而不称为"士见面礼"正是这个意思。 回访的时间,一般是在对方来访的次日。
回访之日,主、宾身份发生了转换,昨天的主人变成了宾,而宾则变成了主人。回访者手持昨日客人来访时带来的雉来到主人家的大门外,通过傧者与主人对话,说:"昨日,。
2.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仪论文
历代的礼都不一样。
朝廷的礼仪每一代都不同,所以改朝换代都要定官制,易服色。不过西周制定的礼制一直为后代所模仿,有所谓昭穆制度,服丧制度,谥号等等。
礼记和正史里的礼书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古人有礼不下庶人的说法,也就是说,必须遵守礼制的更低级别是士。
士必须遵守的礼节记载在仪礼一书里。从一些古书我们知道,古代以室内西南隅为尊,知道古人尚右,知道丧礼尚左。
仪礼规定了古代士阶层从事各种活动的礼仪。这些礼仪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不过那些看似繁琐的礼仪其实很方便,很人性。比如稽首,对于席地跽坐的古人来说,和现在的鞠躬一样,是很随意的,到了唐宋以后,人们不再席地了,稽首才成了了不起的大礼。
比如禁止箕踞,考虑到古代人没有后来的裤子,箕踞的坐姿是很不雅观的。到了唐代,屈膝盘腿的坐姿随着佛教的盛行才不被认为不雅,不过那时称之为胡跪。
一些礼节我们现在还在遵守:当我们进入别人家门之前,无论门是否开着,我们都会轻轻敲门,或者大声询问主人是否在家,就是这种礼仪的遗留。这对我们和主人都很方便。
《弟子规》里有很多类似的礼仪:比如: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3.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有哪些,其中哪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文明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暴力冲突,二是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主要表现为战争,特别是侵略战争。如:罗马帝国扩张,它给亚洲特别是西亚带来战争灾难的同时也传播了希腊文化,同时也把西亚文明带到了欧洲。
和平交往主要表现为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如古丝绸之路、张骞通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东游、中国四大发明西传等。和平交往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暴力冲突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扩展资料:人类文明基本都是在亚洲大陆东西两端的一些区域较为发达。
在那里,曾经分别产生了中国文明、印度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等许多著名的古代文明。出现过波斯帝国、秦汉帝国、马其顿帝国、大唐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世界性大帝国。
在历史长河中被亚欧大陆各区域文明以贸易通道、军事路线、文化传播线路相互连结了起来,遗留下来的痕迹便是商队、僧人、军人、部落迁移之路。向西,与天山南北的绿洲群分别相连的两条大商路,把西部与帕米尔以西的古代商业 *** 连结了起来,沟通着印度、伊朗、西亚、欧洲和东北非洲(埃及)。
向东,则从东天山喀尔里克雪峰两侧天山东端直接向东经过马鬃山进入蒙古高原东部;折转向东南则进入河西走廊,进而到达中原和蒙古高原南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化传播。
4.古代的日常礼仪
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更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古代礼仪
中国网-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漫谈:跪坐背后的文化心理
5.古人之所有礼节
古代五礼是什么? 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小贴士——派对历险记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
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
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饭前颂主名饭后赞主 不挑剔食物可褒奖 斋戒的客人可以不开斋 就近而食劝告不懂吃饭礼节的人 禁止连续不断地往口里喂枣及其它除非同伴 从盘子边缘吃不要从中间吃 不能倚靠着吃饭 用三个指头吃饭 在饮料中吹为可憎 坐下喝水比站看喝水更好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举出来提议祝酒可能是非常令人紧张的。
此时更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说出你的感受。祝酒辞从来用不着太长。
如果当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叫起来致祝酒辞,你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摆脱困境,如“向肯致意,上帝 *** 你。”或“向出色的朋友和伟大的老板,格里塔致意。”
但是如果你想表现得更有风度,更有口才,你就会想增加一些回忆,赞美,以及相关的故事或笑话。然而,祝酒辞应当和与场合相吻合。
幽默感极少会显得不合时宜,但是在婚礼上的祝酒辞应该侧重于情感方面,向退休员工表达敬意的祝酒辞则应当侧重于怀旧,诸如此类。 在餐会上,致祝酒辞通常是男主人或女主人的优先权。
如果无人祝酒,客人则可以提议向主人祝酒。如果其中一位主人之一个祝酒,一位客人可以在第二个祝酒。
在仪式场合,通常会有一位酒司仪,如果没有,组委会主席,会在就餐结束,开始发言前,致必要的祝酒辞。在不太正式的场合,可以在葡萄酒和香槟酒上来之后,就提议祝酒。
祝酒者并不必要把酒杯里的酒喝干。每次喝一小口足矣。
你可能根本不碰包括葡萄酒在内的各种酒精饮料,甚至敬酒时也是如此。当酒传递过来时,你当然可以谢绝,在祝酒时举起装着苏达水的高脚杯。
过去,除非是酒精饮料,否则不祝酒,但是今天各种饮料都可以用来祝酒。无论如何,你应该站起来,加入到这项活动之中,至少不应该极端失礼地坐在座位上。
“食礼”系饮食礼仪、饮食礼制、饮食礼义、饮食礼俗、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概念的通称。其中,饮食礼义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饮食礼制是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饮食礼义是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仪式;饮食礼俗是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并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
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总之,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